【導遊闢謠解惑 ~ 認識西班牙】
昨天問的西班牙地圖,有不少人認出很多西班牙地理、文化、景點、藝術、音樂 ... 的東西,現在導遊公佈答案在此:
1. España:西班牙的英文是 Spain,西班牙文則是 España
2. 西班牙國土面積 504800 km2
3. 西班牙人口 46087000 人
4. 歐元:西班牙的貨幣
5. 西班牙的國徽:由幾個組成西班牙的王國的紋章組成
6. 西班牙國旗
7. 西班牙是 1986 年加入歐盟(那時候叫做歐洲共同體)
8. Ramón María del Valle-Inclán: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西班牙小說家、詩人、劇作家、散文家和新聞記者
9. langosta:大西洋典型的龍蝦
10. Torre de Hercules(海克力士塔):建造於公元一世紀,是目前唯一還在使用的古羅馬燈塔,世界遺產
11. 指南針
12. Cueva de altamira y arte rupestre paleolítico del norte de españa(阿爾塔米拉岩洞以及西班牙北部舊石器時代的岩洞壁畫):保留了三萬五千到一萬一千年前的舊石器時代的岩洞壁畫,世界遺產
13. Leonardo Torres Quevedo:西班牙著名的工程師和數學家,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個電腦遊戲和機械手臂的原型,也是西班牙第一個飛船的設計人。
14. Mar Cantábrico:坎塔布連海
15. Museo Guggenheim Bilbao(畢爾包的古根漢博物館):由建築師 Frank Gehry 設計
16. 西班牙的鄰居:法國
17. Guernica(格爾尼卡):畢卡索的名畫,第一次展於 1937 年的巴黎萬國博覽會的西班牙館
18. Perro de montaña de los Pirineos(庇里牛斯山區的牧羊犬):庇里牛斯山地區的巴斯克人數百年來沿用的一種牧羊犬
19. Mortadelo y Filemón:西班牙老少都愛的漫畫,是漫畫家 Francisco Ibáñez 的創作
20. 西班牙的鄰居:安道爾
21. Sagrada Familia(聖家堂):建築師高第的心血結晶,預計 2026 年完成,世界遺產
22. Los relojes blandos de salvador dali(達利的軟鐘):超現實主義大師達利最具代表性的創作之一。
23. Sol de Miró(米羅的太陽):米羅免費替西班牙旅遊局設計的 logo,是世界上第一個以抽象符號來標示一個國家的例子
24. Tárraco(塔拉戈):羅馬帝國時期的近西班牙(Hispania Citerior)的行政和商業中心,現在那些羅馬遺跡是世界遺產
25. Santiago Ramón y Cajal(拉蒙-卡哈爾):著名的西班牙醫師,于 1906 年榮獲諾貝爾醫學獎,被公認為現代神經科學之父
26. Ebro(埃布羅河):伊比利半島第二長的河流
27. Francisco de Goya(哥雅):西班牙西班牙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的宮廷畫家,在馬德里的普拉多美術館可以看到許多他的著名畫作
28. el racimo de uvas(一串葡萄): 西班牙生產品質優異的葡萄酒,全國有 69 個受原産地名稱制度(Denominación de origen)保護的法定產區,其中拉里奧哈(La Rioja)產區更曾被評為全球最佳葡萄酒產區
29. 西班牙的首都:馬德里
30. 馬德里的 Fuente de Cibeles(希西貝萊斯女神噴泉):馬德里最重要的地標
31. Real Monasterio del Escorial(艾斯柯里亞皇家修道院):菲利普二世于 1563 年下令修建的皇家修道院,世界遺產
32. Las Meninas(侍女圖):西班牙黃金時代畫家委拉斯奎茲(Diego Velázquez)在 1656 年完成的一幅畫作,現收藏於馬德里的普拉多博物館
33. Muralla de Ávila(阿維拉的古城牆):修建於公元十一世紀,世界遺產
34. la concha de Santiago(聖雅各伯朝聖之路的貝殼):聖雅各伯朝聖之路的標誌,而聖雅各伯朝聖之路則是世界遺產
35. Catedral de Santiago de Compostela(聖地牙哥·德·孔波斯特拉主教座堂):供奉聖雅各伯的聖骨的教堂,聖雅各伯朝聖之路的終點,世界遺產
36. Vasco Núñez de Balboa:西班牙十五世紀末、十六世紀初的探險家
37. Duero(杜艾羅河):是伊比利亞半島上的一條主要河流。
38. Hola:西班牙語的「你好」,發成「歐(o)拉(la)」的音。
39. Acueducto de Segovia(塞哥維亞的引水橋):建於西元一世紀,羅馬帝國留下來的一個重要的工程,世界遺產
40. 西班牙的鄰居:葡萄牙
41. Guitarra(吉他):典型的西班牙樂器及佛朗明哥音樂的樂器
42. Bailaora flamenca con castañuelas:拿響板的佛朗明哥舞者
43. Toro:鬥牛
44. Tajo(塔霍河):是伊比利亞半島最大的河流
45. Guadiana(瓜地亞納河):西班牙和葡萄牙的一條界河,是伊比利亞半島第四長的河流
46. Molino de Viento(風車):卡斯提亞-拉曼恰(Castilla-La Mancha)自治區典型的景觀
47. Don Quijote de la Mancha y Sancho Panza(來自拉曼恰的吉訶德和桑丘·潘薩):十七世紀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的小說《唐吉訶德》書中的兩位主人翁
48. Paella(燉飯):西班牙最有名的一道美食
49. Islas Baleares(巴利亞利群島):西班牙有名的度假勝地
50. Mar Mediterráneo:地中海
51. Autogiro(自轉旋翼機):介於飛機和直升機之間,由西班牙工程師 Juan de la Cierva 發明
52. Naranjas y limones(橘子和檸檬):橘子和檸檬是盛產于西班牙東部沿海的水果。
53. La Dama de Elche(埃爾切的婦人):西元前四世紀初、西元前五世紀末的伊比利人石雕
54. Submarino Peral(佩拉爾潛艇):由電力推進的螺旋槳潛艇的前身
55. Canario(金絲雀):金絲雀原產於加那利群島(Islas Canarias)
56. Plátano(香蕉):加納利群島(Islas Canarias)產的香蕉
57. El Teide(特伊德):加納利群島的特內里費島的火山,世界遺產
58. Tomate(番茄)
59. Federico García Lorca(加西亞·洛爾卡):20 世紀的西班牙詩人
60. Camarón:一種西班牙典型的蝦子
61. Olivos(橄欖樹):安達盧西亞自治區一望無際的橄欖園
62. Guadalquivir(瓜達幾維河):西班牙的第五長河
63. Giralda(西拉達塔):塞維亞主教座堂最醒目的建築,世界遺產
64. 哥爾多巴大清真寺(Mezquita de Córdoba)裡的伊斯蘭教的馬蹄形拱,世界遺產
65. Estrecho de Gibraltar 直布羅陀海峽
66. Manuel de Falla(法雅):西班牙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音樂家
67. La Niña, La Pinta y la Santa Maria:哥倫布率領的三艘船
68. El Océano Atlántico:大西洋
69. Cristóbal Colón(哥倫布)
70. 西班牙的鄰居:摩洛哥
詳細資料,請參考我的舊文章:
https://lichingwang-barcelonaguide.blogspot.com/2016/05/blog-post.html
#西班牙 #西班牙地理 #西班牙文化 #西班牙景點 #西班牙藝術 #西班牙音樂
同時也有1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240的網紅山水畫家的藝術Taiwan Artist World,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水墨#梁震眀#水墨畫家 鄰近靳珩公園,位於立霧溪與魯丹溪交會處的印第安酋長石,是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相當著名的地質景觀,因視角的錯覺,組構出有如人臉造型的奇石群,矗立在溪畔上,讓人忍不住想多看一眼,好見識這巧奪天工般的自然奇觀。 如何將所畫題材營造出有如太魯閣峽谷那般的視覺強度?藉由台灣各地搜羅...
「抽象畫家代表」的推薦目錄:
- 關於抽象畫家代表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抽象畫家代表 在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抽象畫家代表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抽象畫家代表 在 山水畫家的藝術Taiwan Artist World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抽象畫家代表 在 山水畫家的藝術Taiwan Artist World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抽象畫家代表 在 山水畫家的藝術Taiwan Artist World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抽象畫家代表 在 教你看懂抽象畫| 【抽象派藝術,康定斯基】 | 《大音希聲 的評價
- 關於抽象畫家代表 在 畢卡索是具象畫家還是抽象畫家? 的評價
抽象畫家代表 在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時尚紐約】🏙
最近的紐約很繽紛很熱鬧,不只是秋意已經悄悄染上樹梢🍂,而是兩大博物館:大會藝術博物館和布魯克林美術館都有精彩可期的時尚大展進行中。
前有剛落幕的紐約時裝周、名人與藝人走秀大典The Met Gala,當下則有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服裝學院」(The Costume Institute)年度特展:「在美國:時尚的詞彙」(In America: A Lexicon of Fashion),以及布魯克林美術館特展「克里斯汀・迪奧:夢想的設計師」(Christian Dior : Designer of Dreams)已登場。
紐約兩大博物館的時尚特展同時舉辦,多少有較勁意味,但更多是對大都會的聯手禮讚。畢竟就老百姓而言,在同一個城市便能欣賞到兩場時尚展覽,無論印象或是體驗都有加乘效果,視覺感受也是雙倍動人。
------------
細數服裝學院歷史,源自1937年出身德裔猶太富商家庭的Irene Lewisohn(1892-1944) 率先創辦「服裝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Costume Art)而來。Irene因肺癌去世之後約兩年,服裝藝術博物館被併入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服裝學院正式成立。
在時尚界呼風喚雨多年的Anna Wintour於1995年開始擔任服裝學院聯合主席,規劃最受矚目的The Met Gala,為年度特展宣傳,也為服裝學院籌募資金。許多藝人或名人皆是想方設法獲得入場券,才能證明自己在時尚圈和社交圈的份量。2014年服裝學院更被命名為Anna Wintour Costume Center,看到這裡,大概就可以知道這位太太被稱為〝紐約地下市長〞並非浪得虛名。😎😎😎
不過服裝學院如今霸主地位,一方面雖然少不了Anna Wintour加持,另一方面布魯克林美術館也貢獻不少。💪
------------
2009年1月服裝學院接收一批來自布魯克林美術館,質與量皆精彩的服裝藏品,使得服裝學院從此坐擁世界上數量最豐富、品項最完整的時尚收藏,建構出西方服裝文化史完整脈絡。如今以Irene Lewisohn 命名的圖書館📚The Irene Lewisohn Costume Reference Library更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時尚圖書館之一。
服裝學院和附設圖書館可說是時尚從業人士與愛好者的聖地,非相關產業的老百姓雖然無法自由出入其中,至少還有年度特展得以期待。🤩
------------
儘管沒有The Met Gala和服裝學院那樣受到媒體矚目,布魯克林美術館本回特展「克里斯汀・迪奧:夢想的設計師」(Christian Dior : Designer of Dreams)似乎更吸引人。🥰
從品牌的巴黎檔案室借來200多件高訂系列時裝,照片、設計草圖、影片與博物館典藏作品,細細述說Monsieur Dior(1905-1957)以卓越才華所開創的經典與傳奇,以及歷任設計總監如Yves Saint Laurent、John Galliano、Raf Simons 和 Maria Grazia Chiuri等人精彩之作。
------------
迪奧先生1946年創立品牌,1947年首次發表高訂系列,便以〝New Look〞震驚四座,一舉成名。當時正值二戰結束後沒多久,戰時因物資緊縮,連帶使得服裝款式和布料使用都受到限制,好好打扮不過是奢侈夢想,頂多只能在帽子上聊勝於無玩花樣。壓抑許久沉寂多時,女孩們的時尚魂終於因迪奧先生的〝New Look〞一夕迸發。
🌷〝New Look〞有收腰設計強調女性曲線,大膽豪氣下重本所製成的圓裙映襯出纖細腰身和柔美氣息,如花朵盛開般綻放流瀉,也為亟需振奮的戰後女裝開創新面貌,更鼓勵人們重返往日美好生活。🌼
若說他老人家是戰後首位高級訂製服大師,一點都不為過。
#NewLook 模樣請見留言第一則或是影片開頭
那一年稍晚,迪奧先生也踏上紐約。就像許多1930年代之後來到大都會,見識摩天大樓林立奇景的歐洲人一樣,例如荷蘭風格派畫家蒙德里安,紐約的宏偉都市景觀都進而影響了他們的作品,無論是服裝設計或是畫作風格。
------------
傑出的時尚設計師不僅得具備扎實基本功、過人設計才華,深厚藝文涵養更是不可或缺,無論Christian Dior、Yves Saint Laurent、Hubert de Givenchy、Karl Lagerfeld皆是如此,膚淺無文多半只能譁眾取寵,淪為市場過客。即使新世代消費者再如何買單,嗯,就是那個街頭風。
時尚借鏡藝術元素延伸於設計從來不在少數,Dior也是如此。例如影片2分10開始提及,以美國抽象表現主義代表畫家Jackson Pollock作品為靈感所設計的晚禮服,就是出自Marc Bohan 手下1986年秋冬系列之作。
布魯克林美術館策展功力和品牌方推廣文化的用心向來令人敬佩,即使無法親臨現場,透過影片紀錄,我們還是能夠感受到展覽現場的震撼呈現,還有一場厲害的時尚展覽布展過程。
------------
已經兩年無法飛到紐約拜訪服裝學院特展,本來還可以安慰自己反正這兩回主題不是那麼吸引人,沒看到好像也還好…巴特,一見到布魯克林這場迪奧特展影片,心頭就像被重擊,失落感如排山倒海,不得不吶喊,也一定要分享。
結合精緻工藝與文化脈動,多麼撼動又多麼美的一場視覺饗宴!🤩❤️🥰
有多美?看完影片你就知道惹。(繼續打滾+哀號~😩🥺😫
#月餅節看迪奧大展
#祝福大家吃再多蛋黃酥都不長肥肉
#品牌粉專還有更多好好看特展影片
#展期09/10/2021–02/20/2022
#BrooklynMuseum #ChristianDior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https://www.facebook.com/Dior/videos/215703203926828/
抽象畫家代表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美術組與演員在戰場上也有出頭天?
.
1944年1月20日,美軍第23特戰隊正式在歐洲戰場啟動。不過他們並非訓練有素的戰士,而是一群由上百位美國各個大學藝術相關科系學生組成的士兵組成。在戰場上,他們不需要操作大砲或駕駛坦克,其任務只有一個────「欺敵」。他們的故事在1996年解密,被稱為「幽靈軍團(Ghost Army)」,而這段精彩故事即將搬上大銀幕。
.
據說當時他們剛運送設備下船的時候,有兩個法國人路經港口,被眼前景象嚇了一大跳,有四個美國人正在將一輛坦克扛起來。一名士兵見狀,有些心虛地對驚魂未定的法國人說:「喔!我們美國人是比較壯一點。」
.
然而,他們抬起來的當然不是坦克,而是一個充氣坦克(如圖示),至於其它所有裝備如大砲、飛機也都是他們一手「研發」出來的擬真模型。
.
幽靈軍團共有1100名士兵,其中一半以上的人是藝術家,美軍高層知道與其讓畫家奮勇殺敵,不如運用他們的才華,看看能否創造奇效。招募的對象不只來自針對學生,也包括廣告公司職員、建築師、演員與布景設計師。他們的目的是在歐洲戰場上的一個據點,創造出那裡駐有三萬人的假象,以嚇阻德國人來襲,牽制敵方的進攻動線。
.
就這樣,假坦克、大砲、飛機以及播放砲聲的巨型揚聲器進駐,數萬件大量假制服曬在衣架上。由於士兵對視覺藝術的深刻造詣,他們甚至利用了視錯覺(Optical illusion)的原理,在布陣上營造出各種假象。其中包括讓卡車覆蓋上帆布,組成環形車隊,讓車子不斷在特定的地點繞圈。只需要出動兩輛車,就能創造出現場有成千上百輛的效果。
.
德軍在進行空中偵察時,果然信以為真,不敢輕舉妄動。但如果只是被看見這些偽裝,卻沒有任何「風吹草動」,也還是不夠寫實,於是演員就派上用場了。演員士兵們紛紛換裝潛入咖啡廳等社交場合,刻意高聲談論自己部隊有多威猛,目的是讓潛伏各地的敵方間諜收到假情資,達到混淆之效。
.
不過幽靈軍團不止在一處紮營,隨時要移動去需要他們的地方,兩年之內總共執行了20次任務,從未被敵軍識破。直到戰爭結束為止,他們幾乎沒有真正發動過攻勢。不過據後世統計,他們的驚世偽裝,成功拯救了一萬至三萬盟軍士兵的性命。
.
然而,美軍高層當時認為二戰結束後,可能又要與蘇聯發生戰爭,於是對所有幽靈成員下達封口令,要求他們終身不能透露第23特戰隊的實際作用。戰後,這群深具創意的士兵們,一個個在美國畫壇、服裝設計、建築業等領域闖出名號,其中包括抽象畫家艾爾斯沃茲.凱利(Ellsworth Kelly)、時裝設計師比爾.布拉斯(Bill Blass)等人。
.
他們的故事隨著冷戰結束才逐漸解密,PBS電視台在2013年推出的《幽靈軍團 Ghost Army》紀錄片,邀請碩果僅存的成員現身說法,也令這個傳奇故事更廣為人知。只是目前成員已經迅速凋零,在當時負責操作橡膠大砲、後來以建築師聞名的吉爾伯特.瑟澤(Gilbert Seltzer)在稍早過世,享嵩壽106歲。
.
一名士兵說,當時他們都稱自己為「西席.第密爾(Cecil B. DeMille)的戰士」。西席.第密爾當時的導演的作品《十誡 The Ten Commandments》(1923)表徵了好萊塢早期視覺效果的巔峰。可見與其覺得自己在打仗,大家更覺得自己像是在拍一部電影。
.
《幽靈軍團》的故事實在太引人入勝,本身也的確是適合搬上大銀幕的絕佳題材。導演將由班.艾佛列克(Ben Affleck)出任,他的代表作《亞果出任務 Argo》(2012)也是一個關於偽裝的行動,同樣改編自史實。而劇本則將由尼古.皮佐拉圖(Nic Pizzolatto)執筆。
#GhostArmy
抽象畫家代表 在 山水畫家的藝術Taiwan Artist World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水墨#梁震眀#水墨畫家
鄰近靳珩公園,位於立霧溪與魯丹溪交會處的印第安酋長石,是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相當著名的地質景觀,因視角的錯覺,組構出有如人臉造型的奇石群,矗立在溪畔上,讓人忍不住想多看一眼,好見識這巧奪天工般的自然奇觀。
如何將所畫題材營造出有如太魯閣峽谷那般的視覺強度?藉由台灣各地搜羅的奇石圖像,以小觀大,用貼近藝術的手法,假像虛構的方式,將其搬到近雲山巔處,當想像的連結空間變大,方寸之間的畫面也就有更為大器的可能。
【實景‧虛境‧真山水 梁震明的墨色台灣】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所美術史教授 蕭瓊瑞
梁震明的細筆山水,是戰後台灣水墨現代化運動中,從材料學與物象學一路切入而獲得具體成果的代表性藝術家。
1971年次的梁震明,並未經歷台灣1960年代的抽象水墨風潮,也未能得見1970年代的鄉土運動,在他稍稍懂事的年代,台灣已經進入1980年代的美術館時代,而在裝置、數位,乃至行動多元蹦發的90年代,他卻獨獨選擇了以看似最為傳統的毛筆水墨,作為創作的工具和媒材;這似乎和他作為「外省第二代」、且出生成長於被視為具有濃厚「眷村」特質的高雄岡山,有著一定的關聯,而在學校擔任工友、獨身撫養三個小孩的父親,更是引導、支撐他孤獨奮鬥、精勵上進的重要支柱與力量。
國小畢業,在韓永、李春祈等老師的啟蒙下學習水墨畫,一路從國中美術班、高中美術班,在1991年考入校區仍在蘆州的國立藝術學院(今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師事李義弘(1941-)與林章湖(1955-),也正式展開了他水墨繪畫的探研之旅。
1993年,他以碎筆萬點的手法,表現台北草山、九份地方的芒草,呈顯一種荒蕪與孤獨的美感,開始了他「水墨台灣」的系列創作,也引起了眾人的注目。1994年,他除了獲得該系系展水墨組第一名的成績,同時也獲得了馬壽華獎學金,及張穀年獎學金第一名;隔年(1995),再獲張穀年獎學金第一名,及劉延濤獎學金第一名,這些傳統水墨畫家的獎學金頒給,在在肯定了梁震明在傳統水墨方面的用心與成果。不過,如果更深入地考察梁震明在這段學習過程的面向,便可以發現他自我要求的廣度與深度,包括在中國美術史、佛教史、器物史,及日本膠彩畫的多方學習;1996年,更獲得慈濟藝術類美術理論組的獎學金。
這一切的努力與成績,反映了這位年輕的水墨研習者,顯然不願拘限於傳統水墨的窠臼,意圖尋找出另一條更為寬廣而深入的路徑。他曾說:「倘若我們將水墨視為單純的一種材質,那麼其屬性是否該被深入的探討。因為我們對這些材質的認知,經常來自傳統的規範,而較少本我的分析、推理與判斷。當我們對眼前的任何事都視為理所當然的時候,缺乏進一步的思辨,就會矇蔽自我的智慧,如果僅是相信前人的體略,卻沒有去思索其背後所隱藏的道理,蕭規曹隨般的跟隨其步伐,必然無法超越他們的成就,提出更有開創性的見解。」
在大學時期全方位的學習,以及短暫的中學教職後,1999年,梁震明重回母校,進入美術創作研究所進修,並在李義弘老師的指導下,展開「墨與黑」的材料研究,完成〈墨與黑的創作思辨〉碩士論文。
這個階段的研究,從材料學的角度出發,梁震明徹底地分析了中國水墨的墨色與西方繪畫顏料中的黑色,兩者間的不同。除了材料屬性上,墨所含的碳粒較細,色調固定,黑則較粗,亦會因成分不同而有不同的色調變化;更指出:在前人的使用觀念上,墨是重寫,黑則是畫,因此,在東方的藝術發展中,才發展出「書畫同源」的概念。(註1)
這種看似純粹材料學的研究角度,其實正是梁震明徹底掌握創作材料,同時也為自我畫類定位的一種深沈反省;因此,他說:「墨屬於廣義的黑色顏料,無論作品中是否用墨,現今的情況下依然會被視為水墨畫,如果創作者未曾提示的話,況且『近墨者黑』,所以也無所謂畫類定位的問題;而畫類的定位,只是方便溝通的一種狹隘界定,而這種界定不盡然等於創作者認知的界定,唯有模糊或是衝撞這種材料界定,才能獲得無限的可能。」(註2)
又說:「水墨的傳統是一種時空背景下逐漸發展而成的,但如何讓充滿西式視覺經驗的當下觀眾,重新認識水墨的當代價值,這樣的採用,正是覺醒下的選擇。」(註3)
2002年,他就以「墨與黑的創作思辨」為題,推出研究所畢業展於台北羲之堂。那些綿密素樸的墨
點,烘染出層次豐富、形式多變的台灣山脈、岩石,擺脫中國古老的山水意象,直接從台灣的自然切入,那是親眼所見、心中有感,沈澱為生命情緒的一部份。而畫面豐富的層次,正是他研究所時期媒材研究的具體成果,為了對各種知名古墨的掌握,他曾走訪中國蘇州姜思序堂、周庄、上海、 _杭州、安徽歙縣胡開文墨廠及黃山等地,更自製各種不同材料的墨條,包括:石榴、檳榔心、杜仲皮、燈草、桐油……等,逐一試用,甚至製成色票,相互比對。
研究所的畢業展,也引發了藝評界的注目,以「層層染點.古墨新研的樸實路線」(註4)來形容他。
梁震明,畫如其人,人如其畫,那種樸實、綿密的風格,也展現在他為學求藝的生活態度上。研究所畢業後,在原有論文的基礎上,全力深入、持續探研。2003年,他又完成並發表〈日製液態墨的材質特性及使用方法之研究〉一文(註5),這是將當時台灣市售的33種日製液態墨進行試用及比較,得出多點特性,並發現指出:日本廠商所製的液態墨,主要是適合日本書畫界的創作觀點而生產的;因此,使用者的認知與選擇,才是主導這些墨品材質特性的關鍵因素。
歷經五年的研究、整理與擴展,終於完成《墨色的真相》一書,由國立編譯館補助出版。其中涵蓋的主題,包括:歷代畫家使用墨與黑及相關材料之種類說明、墨與黑之相關著作介紹、固態墨、液態墨及黑色顏料的製作工序及流程比較、中國歷代製作固態墨的流程分析與介紹、歷代文獻關於墨與黑之製作流程及概念的探討、歷代畫家使用墨與黑之方式及邏輯的比較、材質特性與使用方法及概念之關係研究等。《墨色的真相》可說是當代畫壇在材料研究上最具典範性的成果。
梁震明是以學術研究的態度面對創作,一如民初畫家黃賓虹的耗費巨大精力整理歷代畫論,彙編成《歷代畫論叢書》,也增美自我的創作。
梁震明的研究精神也展現在他獲得國藝會補助、與廣興紙寮合作撰成的〈中性紙材開發與成效研究〉(2005),及走訪全台三百多座廟宇,拍攝近萬張照片的「台灣寺廟龍柱造型之研究」(2006-2010);後者於2010年,由國立編譯館補助出版。
回到創作本身,2002年北藝研究所畢業後的這段時間,顯然是一個重整、深入整備的階段。2004年任教台中僑光技術學院,往返途中,經常前往苗栗後龍外埔拍攝海邊石滬;而在一個偶然機緣下,更接下了全台茶山之旅的拍攝工作,走遍了梅山龍眼林、鹿谷大崙山、大禹嶺、梨山,和嘉義石桌等地,對台灣的山林有了更深入的觀察、感受與瞭解。
事實上,2001年春天,梁震明就有機會首登大陸黃山,這是多少水墨畫家歌詠描繪的聖山,古松、奇峰、雲霧……,自然也給予梁震明極大的震撼,但他說:「雖有千景可選、奇石可畫,但無法長居,總有著霧裡看花難以動筆的感覺。」
2007年,梁震明轉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教職,也將生活重心轉回創作本身。2009年的「黑色的覺醒」個展,正是這個階段創作的一次總結。〈綠草黑世界〉(1995-2009)、〈黑葉下的台南孔廟〉(2008)、〈黃昏下的黑山〉(2009)、〈聳立在一片山巒的黑岩〉(2009),都是這次展出的幾件重要作品;在較為逼近的構圖取景中,呈顯樹葉、草叢、山岩、雲氣的豐美質感。這是梁震明在大量的照片分析下,捕捉現場的感受,以格物致情的方式所逼視出來的一種幽情,純粹畫景,空無一人,帶著一份深沈的孤寂與寧靜。
2010年,長期以來的精神支柱,父親病逝於高雄榮總,讓梁震明對生命有了新的體悟。經歷一段「無名虛相」的抽象水墨山水創作,撫平了失怙的心靈創傷;2012年的「海景」系列,重新回到細筆寫實水墨的路向,但畫面大為開朗,甚至加入了較多的色彩運用。
原來自2008年以來,梁震明便被澎湖特殊的自然景緻所吸引,節理分明的玄武岩,加上海天一色的開闊氣象、孤立海隅的小島、白色的沙灘…….;此後,他多次前往澎湖探訪,走遍七美、望安、桶盤,及目斗嶼、姑婆嶼……這些南北列島,也重訪宜蘭頭城、龜山島、屏東墾丁、旭海,及貢寮龍洞、南澳粉鳥林,和台中梧棲高美溼地,更不必提及自學生時代就經常和師長前往的北海岸淡水、石門麟山鼻、老梅等地。此外,也前往日本沖繩座間味島、古宇利島、瀨底島及石垣等地,比較不同文化下的自然景觀。
梁震明的創作取景,完全是以一種幾近物象學研究的科學手法,現場寫生不是他的創作形態,部份的速寫只在記錄某些必要的重點。遍遊這些景點,甚至重複多次的前往,主要是在收集相關的圖像和豐富自我的體驗,景色的記錄則以攝影取代,每次的前往,都經事先周詳的規劃,即使是相同的地點,也會有不同的路線和時段,因此景緻總是不同,或是晴、陰、冬、夏,或是晨起、夕歸,或是徒步、搭船,甚至動用空拍機等。梁震明的創作,帶著高度學術研究的心情,雖寫實景,但回到畫室,則是進行周密的草稿模擬及意象推演,反覆推敲,不斷思辨,務求達於虛凌、超越的意境。
2011年及12年的「海景意象」展,梁震明在以往以墨色為主體的畫面中,加入大片的色彩,這些色彩帶著稍顯誇張、鮮艷的高彩度,反而呈現了某種夢幻的意境;某些作品甚至直接以金色表出,或是紙張的金,或是顏料的金,但當轉化成物象的金,反而虛幻成視覺情感的金,那是一種純粹心象的金,實景、虛境,才是梁震明心中追求的真山水。
2014年展開的「千岩萬語」系列,回到山岩海石的細部描繪,積細成多,氣象浩瀚,以千岩寄寓萬語,是藝術家應物抒懷的本心,部份畫面加入細線的方格分割,益增非實境的畫面效果。
2015、16年的近作,在尺幅上更為開闊,他辭 _教職,專職創作,畫面的細筆寫石(寫實),幾如僧人的抄經,一筆一念、一劃一覺,梁震明的作品,也因此呈顯接近宗教般的凝定與寧靜。
中國近千年的水墨繪事,在近代而有「學」「藝」分途的隱憂,但在梁震明的身上,我們喜見高度學術研究的精神,如何貫穿、滲透在他的創作之中。戰後1960年代啟動「現代水墨」運動,曾以「革中鋒的命」的自動性技法,翻轉民初或日治以來,以寫實「改革」寫意的路徑,開展出一片暢意淋漓的抽象風潮,中經幾近照相寫實的鄉土水墨,落入寫景不寫情的機械操作。1970年代出生的梁震明,從台灣制式的學院體制中,一路走來,在深沈、穩健的學術操作中,重建了古典水墨的結構與質地,卻同時展現了現代宏觀與微觀兼具、客觀寫實與主觀虛境並呈的絕妙視野,堅實、蒼茫中,透露著一股孤獨、傲然的真氣。那是梁震明特有的墨色台灣、現代山水,隱隱承續著自余承堯(1898-1993 )、夏一夫(1925-2016)一路以降的密實水墨傳統,也是李義弘開創的材料學與物象學研究最耀眼的傳人。
註釋:
1 梁震明〈黑色的覺醒――梁震明創作自述〉,《藝術收藏+設計》25期,頁132,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9。10。
2 同上註,頁133。
3 同上註。
4 參見黃寶萍〈梁震明:層層染點.古墨新研的樸實路線〉,《藝術家》326期,頁236-239,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2.7。
5 收入《中國水墨藝術之回顧與前瞻:2003研究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72-183。
【梁震明簡歷】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畢業。
曾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及東海大學美術學系講師。
個展12次,國內外聯展30餘次。
作品曾在香港蘇富比、羅芙奧及沐春堂拍賣成交。
著作「墨色的真相」與「台灣寺廟龍柱造型之研究」獲國立編譯館出版刊行。
現為羲之堂代理之專職水墨畫家。
梁震明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inkliang/
梁震明痞客邦: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
梁震明IG:https://www.instagram.com/liang_chenming_art/
抽象畫家代表 在 山水畫家的藝術Taiwan Artist World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art #inkart #painting
龍洞岬灣是台灣北部規模最大的岩場,因為整個海岸地形如蟠龍捲曲纏繞,從龍頭到龍尾就像一道弧形,形成洞穴般的港灣,故稱「龍洞」,而此作正是描寫該處最引人入勝景觀的代表作品之一,現為私人收藏。
【實景‧虛境‧真山水 梁震明的墨色台灣】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所美術史教授 蕭瓊瑞
梁震明的細筆山水,是戰後台灣水墨現代化運動中,從材料學與物象學一路切入而獲得具體成果的代表性藝術家。
1971年次的梁震明,並未經歷台灣1960年代的抽象水墨風潮,也未能得見1970年代的鄉土運動,在他稍稍懂事的年代,台灣已經進入1980年代的美術館時代,而在裝置、數位,乃至行動多元蹦發的90年代,他卻獨獨選擇了以看似最為傳統的毛筆水墨,作為創作的工具和媒材;這似乎和他作為「外省第二代」、且出生成長於被視為具有濃厚「眷村」特質的高雄岡山,有著一定的關聯,而在學校擔任工友、獨身撫養三個小孩的父親,更是引導、支撐他孤獨奮鬥、精勵上進的重要支柱與力量。
國小畢業,在韓永、李春祈等老師的啟蒙下學習水墨畫,一路從國中美術班、高中美術班,在1991年考入校區仍在蘆州的國立藝術學院(今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師事李義弘(1941-)與林章湖(1955-),也正式展開了他水墨繪畫的探研之旅。
1993年,他以碎筆萬點的手法,表現台北草山、九份地方的芒草,呈顯一種荒蕪與孤獨的美感,開始了他「水墨台灣」的系列創作,也引起了眾人的注目。1994年,他除了獲得該系系展水墨組第一名的成績,同時也獲得了馬壽華獎學金,及張穀年獎學金第一名;隔年(1995),再獲張穀年獎學金第一名,及劉延濤獎學金第一名,這些傳統水墨畫家的獎學金頒給,在在肯定了梁震明在傳統水墨方面的用心與成果。不過,如果更深入地考察梁震明在這段學習過程的面向,便可以發現他自我要求的廣度與深度,包括在中國美術史、佛教史、器物史,及日本膠彩畫的多方學習;1996年,更獲得慈濟藝術類美術理論組的獎學金。
這一切的努力與成績,反映了這位年輕的水墨研習者,顯然不願拘限於傳統水墨的窠臼,意圖尋找出另一條更為寬廣而深入的路徑。他曾說:「倘若我們將水墨視為單純的一種材質,那麼其屬性是否該被深入的探討。因為我們對這些材質的認知,經常來自傳統的規範,而較少本我的分析、推理與判斷。當我們對眼前的任何事都視為理所當然的時候,缺乏進一步的思辨,就會矇蔽自我的智慧,如果僅是相信前人的體略,卻沒有去思索其背後所隱藏的道理,蕭規曹隨般的跟隨其步伐,必然無法超越他們的成就,提出更有開創性的見解。」
在大學時期全方位的學習,以及短暫的中學教職後,1999年,梁震明重回母校,進入美術創作研究所進修,並在李義弘老師的指導下,展開「墨與黑」的材料研究,完成〈墨與黑的創作思辨〉碩士論文。
這個階段的研究,從材料學的角度出發,梁震明徹底地分析了中國水墨的墨色與西方繪畫顏料中的黑色,兩者間的不同。除了材料屬性上,墨所含的碳粒較細,色調固定,黑則較粗,亦會因成分不同而有不同的色調變化;更指出:在前人的使用觀念上,墨是重寫,黑則是畫,因此,在東方的藝術發展中,才發展出「書畫同源」的概念。(註1)
這種看似純粹材料學的研究角度,其實正是梁震明徹底掌握創作材料,同時也為自我畫類定位的一種深沈反省;因此,他說:「墨屬於廣義的黑色顏料,無論作品中是否用墨,現今的情況下依然會被視為水墨畫,如果創作者未曾提示的話,況且『近墨者黑』,所以也無所謂畫類定位的問題;而畫類的定位,只是方便溝通的一種狹隘界定,而這種界定不盡然等於創作者認知的界定,唯有模糊或是衝撞這種材料界定,才能獲得無限的可能。」(註2)
又說:「水墨的傳統是一種時空背景下逐漸發展而成的,但如何讓充滿西式視覺經驗的當下觀眾,重新認識水墨的當代價值,這樣的採用,正是覺醒下的選擇。」(註3)
2002年,他就以「墨與黑的創作思辨」為題,推出研究所畢業展於台北羲之堂。那些綿密素樸的墨
點,烘染出層次豐富、形式多變的台灣山脈、岩石,擺脫中國古老的山水意象,直接從台灣的自然切入,那是親眼所見、心中有感,沈澱為生命情緒的一部份。而畫面豐富的層次,正是他研究所時期媒材研究的具體成果,為了對各種知名古墨的掌握,他曾走訪中國蘇州姜思序堂、周庄、上海、 _杭州、安徽歙縣胡開文墨廠及黃山等地,更自製各種不同材料的墨條,包括:石榴、檳榔心、杜仲皮、燈草、桐油……等,逐一試用,甚至製成色票,相互比對。
研究所的畢業展,也引發了藝評界的注目,以「層層染點.古墨新研的樸實路線」(註4)來形容他。
梁震明,畫如其人,人如其畫,那種樸實、綿密的風格,也展現在他為學求藝的生活態度上。研究所畢業後,在原有論文的基礎上,全力深入、持續探研。2003年,他又完成並發表〈日製液態墨的材質特性及使用方法之研究〉一文(註5),這是將當時台灣市售的33種日製液態墨進行試用及比較,得出多點特性,並發現指出:日本廠商所製的液態墨,主要是適合日本書畫界的創作觀點而生產的;因此,使用者的認知與選擇,才是主導這些墨品材質特性的關鍵因素。
歷經五年的研究、整理與擴展,終於完成《墨色的真相》一書,由國立編譯館補助出版。其中涵蓋的主題,包括:歷代畫家使用墨與黑及相關材料之種類說明、墨與黑之相關著作介紹、固態墨、液態墨及黑色顏料的製作工序及流程比較、中國歷代製作固態墨的流程分析與介紹、歷代文獻關於墨與黑之製作流程及概念的探討、歷代畫家使用墨與黑之方式及邏輯的比較、材質特性與使用方法及概念之關係研究等。《墨色的真相》可說是當代畫壇在材料研究上最具典範性的成果。
梁震明是以學術研究的態度面對創作,一如民初畫家黃賓虹的耗費巨大精力整理歷代畫論,彙編成《歷代畫論叢書》,也增美自我的創作。
梁震明的研究精神也展現在他獲得國藝會補助、與廣興紙寮合作撰成的〈中性紙材開發與成效研究〉(2005),及走訪全台三百多座廟宇,拍攝近萬張照片的「台灣寺廟龍柱造型之研究」(2006-2010);後者於2010年,由國立編譯館補助出版。
回到創作本身,2002年北藝研究所畢業後的這段時間,顯然是一個重整、深入整備的階段。2004年任教台中僑光技術學院,往返途中,經常前往苗栗後龍外埔拍攝海邊石滬;而在一個偶然機緣下,更接下了全台茶山之旅的拍攝工作,走遍了梅山龍眼林、鹿谷大崙山、大禹嶺、梨山,和嘉義石桌等地,對台灣的山林有了更深入的觀察、感受與瞭解。
事實上,2001年春天,梁震明就有機會首登大陸黃山,這是多少水墨畫家歌詠描繪的聖山,古松、奇峰、雲霧……,自然也給予梁震明極大的震撼,但他說:「雖有千景可選、奇石可畫,但無法長居,總有著霧裡看花難以動筆的感覺。」
2007年,梁震明轉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教職,也將生活重心轉回創作本身。2009年的「黑色的覺醒」個展,正是這個階段創作的一次總結。〈綠草黑世界〉(1995-2009)、〈黑葉下的台南孔廟〉(2008)、〈黃昏下的黑山〉(2009)、〈聳立在一片山巒的黑岩〉(2009),都是這次展出的幾件重要作品;在較為逼近的構圖取景中,呈顯樹葉、草叢、山岩、雲氣的豐美質感。這是梁震明在大量的照片分析下,捕捉現場的感受,以格物致情的方式所逼視出來的一種幽情,純粹畫景,空無一人,帶著一份深沈的孤寂與寧靜。
2010年,長期以來的精神支柱,父親病逝於高雄榮總,讓梁震明對生命有了新的體悟。經歷一段「無名虛相」的抽象水墨山水創作,撫平了失怙的心靈創傷;2012年的「海景」系列,重新回到細筆寫實水墨的路向,但畫面大為開朗,甚至加入了較多的色彩運用。
原來自2008年以來,梁震明便被澎湖特殊的自然景緻所吸引,節理分明的玄武岩,加上海天一色的開闊氣象、孤立海隅的小島、白色的沙灘…….;此後,他多次前往澎湖探訪,走遍七美、望安、桶盤,及目斗嶼、姑婆嶼……這些南北列島,也重訪宜蘭頭城、龜山島、屏東墾丁、旭海,及貢寮龍洞、南澳粉鳥林,和台中梧棲高美溼地,更不必提及自學生時代就經常和師長前往的北海岸淡水、石門麟山鼻、老梅等地。此外,也前往日本沖繩座間味島、古宇利島、瀨底島及石垣等地,比較不同文化下的自然景觀。
梁震明的創作取景,完全是以一種幾近物象學研究的科學手法,現場寫生不是他的創作形態,部份的速寫只在記錄某些必要的重點。遍遊這些景點,甚至重複多次的前往,主要是在收集相關的圖像和豐富自我的體驗,景色的記錄則以攝影取代,每次的前往,都經事先周詳的規劃,即使是相同的地點,也會有不同的路線和時段,因此景緻總是不同,或是晴、陰、冬、夏,或是晨起、夕歸,或是徒步、搭船,甚至動用空拍機等。梁震明的創作,帶著高度學術研究的心情,雖寫實景,但回到畫室,則是進行周密的草稿模擬及意象推演,反覆推敲,不斷思辨,務求達於虛凌、超越的意境。
2011年及12年的「海景意象」展,梁震明在以往以墨色為主體的畫面中,加入大片的色彩,這些色彩帶著稍顯誇張、鮮艷的高彩度,反而呈現了某種夢幻的意境;某些作品甚至直接以金色表出,或是紙張的金,或是顏料的金,但當轉化成物象的金,反而虛幻成視覺情感的金,那是一種純粹心象的金,實景、虛境,才是梁震明心中追求的真山水。
2014年展開的「千岩萬語」系列,回到山岩海石的細部描繪,積細成多,氣象浩瀚,以千岩寄寓萬語,是藝術家應物抒懷的本心,部份畫面加入細線的方格分割,益增非實境的畫面效果。
2015、16年的近作,在尺幅上更為開闊,他辭 _教職,專職創作,畫面的細筆寫石(寫實),幾如僧人的抄經,一筆一念、一劃一覺,梁震明的作品,也因此呈顯接近宗教般的凝定與寧靜。
中國近千年的水墨繪事,在近代而有「學」「藝」分途的隱憂,但在梁震明的身上,我們喜見高度學術研究的精神,如何貫穿、滲透在他的創作之中。戰後1960年代啟動「現代水墨」運動,曾以「革中鋒的命」的自動性技法,翻轉民初或日治以來,以寫實「改革」寫意的路徑,開展出一片暢意淋漓的抽象風潮,中經幾近照相寫實的鄉土水墨,落入寫景不寫情的機械操作。1970年代出生的梁震明,從台灣制式的學院體制中,一路走來,在深沈、穩健的學術操作中,重建了古典水墨的結構與質地,卻同時展現了現代宏觀與微觀兼具、客觀寫實與主觀虛境並呈的絕妙視野,堅實、蒼茫中,透露著一股孤獨、傲然的真氣。那是梁震明特有的墨色台灣、現代山水,隱隱承續著自余承堯(1898-1993 )、夏一夫(1925-2016)一路以降的密實水墨傳統,也是李義弘開創的材料學與物象學研究最耀眼的傳人。
註釋:
1 梁震明〈黑色的覺醒――梁震明創作自述〉,《藝術收藏+設計》25期,頁132,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9。10。
2 同上註,頁133。
3 同上註。
4 參見黃寶萍〈梁震明:層層染點.古墨新研的樸實路線〉,《藝術家》326期,頁236-239,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2.7。
5 收入《中國水墨藝術之回顧與前瞻:2003研究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72-183。
【梁震明簡歷】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畢業。
曾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及東海大學美術學系講師。
個展12次,國內外聯展30餘次。
作品曾在香港蘇富比、羅芙奧及沐春堂拍賣成交。
著作「墨色的真相」與「台灣寺廟龍柱造型之研究」獲國立編譯館出版刊行。
現為羲之堂代理之專職水墨畫家。
梁震明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inkliang/
梁震明痞客邦: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
梁震明IG:https://www.instagram.com/liang_chenming_art/
抽象畫家代表 在 山水畫家的藝術Taiwan Artist World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art #inkart #龜山島
在三張金色畫仙板所組構的畫面上,描寫的對象正是宜蘭外海的龜山島,這個宜蘭人的精神象徵,也是我心中的桃花源世界,在海島文化中尋找個人水墨創作的靈感,是我對這片土地深深的情感流露。
【實景‧虛境‧真山水 梁震明的墨色台灣】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所美術史教授 蕭瓊瑞
梁震明的細筆山水,是戰後台灣水墨現代化運動中,從材料學與物象學一路切入而獲得具體成果的代表性藝術家。
1971年次的梁震明,並未經歷台灣1960年代的抽象水墨風潮,也未能得見1970年代的鄉土運動,在他稍稍懂事的年代,台灣已經進入1980年代的美術館時代,而在裝置、數位,乃至行動多元蹦發的90年代,他卻獨獨選擇了以看似最為傳統的毛筆水墨,作為創作的工具和媒材;這似乎和他作為「外省第二代」、且出生成長於被視為具有濃厚「眷村」特質的高雄岡山,有著一定的關聯,而在學校擔任工友、獨身撫養三個小孩的父親,更是引導、支撐他孤獨奮鬥、精勵上進的重要支柱與力量。
國小畢業,在韓永、李春祈等老師的啟蒙下學習水墨畫,一路從國中美術班、高中美術班,在1991年考入校區仍在蘆州的國立藝術學院(今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師事李義弘(1941-)與林章湖(1955-),也正式展開了他水墨繪畫的探研之旅。
1993年,他以碎筆萬點的手法,表現台北草山、九份地方的芒草,呈顯一種荒蕪與孤獨的美感,開始了他「水墨台灣」的系列創作,也引起了眾人的注目。1994年,他除了獲得該系系展水墨組第一名的成績,同時也獲得了馬壽華獎學金,及張穀年獎學金第一名;隔年(1995),再獲張穀年獎學金第一名,及劉延濤獎學金第一名,這些傳統水墨畫家的獎學金頒給,在在肯定了梁震明在傳統水墨方面的用心與成果。不過,如果更深入地考察梁震明在這段學習過程的面向,便可以發現他自我要求的廣度與深度,包括在中國美術史、佛教史、器物史,及日本膠彩畫的多方學習;1996年,更獲得慈濟藝術類美術理論組的獎學金。
這一切的努力與成績,反映了這位年輕的水墨研習者,顯然不願拘限於傳統水墨的窠臼,意圖尋找出另一條更為寬廣而深入的路徑。他曾說:「倘若我們將水墨視為單純的一種材質,那麼其屬性是否該被深入的探討。因為我們對這些材質的認知,經常來自傳統的規範,而較少本我的分析、推理與判斷。當我們對眼前的任何事都視為理所當然的時候,缺乏進一步的思辨,就會矇蔽自我的智慧,如果僅是相信前人的體略,卻沒有去思索其背後所隱藏的道理,蕭規曹隨般的跟隨其步伐,必然無法超越他們的成就,提出更有開創性的見解。」
在大學時期全方位的學習,以及短暫的中學教職後,1999年,梁震明重回母校,進入美術創作研究所進修,並在李義弘老師的指導下,展開「墨與黑」的材料研究,完成〈墨與黑的創作思辨〉碩士論文。
這個階段的研究,從材料學的角度出發,梁震明徹底地分析了中國水墨的墨色與西方繪畫顏料中的黑色,兩者間的不同。除了材料屬性上,墨所含的碳粒較細,色調固定,黑則較粗,亦會因成分不同而有不同的色調變化;更指出:在前人的使用觀念上,墨是重寫,黑則是畫,因此,在東方的藝術發展中,才發展出「書畫同源」的概念。(註1)
這種看似純粹材料學的研究角度,其實正是梁震明徹底掌握創作材料,同時也為自我畫類定位的一種深沈反省;因此,他說:「墨屬於廣義的黑色顏料,無論作品中是否用墨,現今的情況下依然會被視為水墨畫,如果創作者未曾提示的話,況且『近墨者黑』,所以也無所謂畫類定位的問題;而畫類的定位,只是方便溝通的一種狹隘界定,而這種界定不盡然等於創作者認知的界定,唯有模糊或是衝撞這種材料界定,才能獲得無限的可能。」(註2)
又說:「水墨的傳統是一種時空背景下逐漸發展而成的,但如何讓充滿西式視覺經驗的當下觀眾,重新認識水墨的當代價值,這樣的採用,正是覺醒下的選擇。」(註3)
2002年,他就以「墨與黑的創作思辨」為題,推出研究所畢業展於台北羲之堂。那些綿密素樸的墨
點,烘染出層次豐富、形式多變的台灣山脈、岩石,擺脫中國古老的山水意象,直接從台灣的自然切入,那是親眼所見、心中有感,沈澱為生命情緒的一部份。而畫面豐富的層次,正是他研究所時期媒材研究的具體成果,為了對各種知名古墨的掌握,他曾走訪中國蘇州姜思序堂、周庄、上海、 _杭州、安徽歙縣胡開文墨廠及黃山等地,更自製各種不同材料的墨條,包括:石榴、檳榔心、杜仲皮、燈草、桐油……等,逐一試用,甚至製成色票,相互比對。
研究所的畢業展,也引發了藝評界的注目,以「層層染點.古墨新研的樸實路線」(註4)來形容他。
梁震明,畫如其人,人如其畫,那種樸實、綿密的風格,也展現在他為學求藝的生活態度上。研究所畢業後,在原有論文的基礎上,全力深入、持續探研。2003年,他又完成並發表〈日製液態墨的材質特性及使用方法之研究〉一文(註5),這是將當時台灣市售的33種日製液態墨進行試用及比較,得出多點特性,並發現指出:日本廠商所製的液態墨,主要是適合日本書畫界的創作觀點而生產的;因此,使用者的認知與選擇,才是主導這些墨品材質特性的關鍵因素。
歷經五年的研究、整理與擴展,終於完成《墨色的真相》一書,由國立編譯館補助出版。其中涵蓋的主題,包括:歷代畫家使用墨與黑及相關材料之種類說明、墨與黑之相關著作介紹、固態墨、液態墨及黑色顏料的製作工序及流程比較、中國歷代製作固態墨的流程分析與介紹、歷代文獻關於墨與黑之製作流程及概念的探討、歷代畫家使用墨與黑之方式及邏輯的比較、材質特性與使用方法及概念之關係研究等。《墨色的真相》可說是當代畫壇在材料研究上最具典範性的成果。
梁震明是以學術研究的態度面對創作,一如民初畫家黃賓虹的耗費巨大精力整理歷代畫論,彙編成《歷代畫論叢書》,也增美自我的創作。
梁震明的研究精神也展現在他獲得國藝會補助、與廣興紙寮合作撰成的〈中性紙材開發與成效研究〉(2005),及走訪全台三百多座廟宇,拍攝近萬張照片的「台灣寺廟龍柱造型之研究」(2006-2010);後者於2010年,由國立編譯館補助出版。
回到創作本身,2002年北藝研究所畢業後的這段時間,顯然是一個重整、深入整備的階段。2004年任教台中僑光技術學院,往返途中,經常前往苗栗後龍外埔拍攝海邊石滬;而在一個偶然機緣下,更接下了全台茶山之旅的拍攝工作,走遍了梅山龍眼林、鹿谷大崙山、大禹嶺、梨山,和嘉義石桌等地,對台灣的山林有了更深入的觀察、感受與瞭解。
事實上,2001年春天,梁震明就有機會首登大陸黃山,這是多少水墨畫家歌詠描繪的聖山,古松、奇峰、雲霧……,自然也給予梁震明極大的震撼,但他說:「雖有千景可選、奇石可畫,但無法長居,總有著霧裡看花難以動筆的感覺。」
2007年,梁震明轉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教職,也將生活重心轉回創作本身。2009年的「黑色的覺醒」個展,正是這個階段創作的一次總結。〈綠草黑世界〉(1995-2009)、〈黑葉下的台南孔廟〉(2008)、〈黃昏下的黑山〉(2009)、〈聳立在一片山巒的黑岩〉(2009),都是這次展出的幾件重要作品;在較為逼近的構圖取景中,呈顯樹葉、草叢、山岩、雲氣的豐美質感。這是梁震明在大量的照片分析下,捕捉現場的感受,以格物致情的方式所逼視出來的一種幽情,純粹畫景,空無一人,帶著一份深沈的孤寂與寧靜。
2010年,長期以來的精神支柱,父親病逝於高雄榮總,讓梁震明對生命有了新的體悟。經歷一段「無名虛相」的抽象水墨山水創作,撫平了失怙的心靈創傷;2012年的「海景」系列,重新回到細筆寫實水墨的路向,但畫面大為開朗,甚至加入了較多的色彩運用。
原來自2008年以來,梁震明便被澎湖特殊的自然景緻所吸引,節理分明的玄武岩,加上海天一色的開闊氣象、孤立海隅的小島、白色的沙灘…….;此後,他多次前往澎湖探訪,走遍七美、望安、桶盤,及目斗嶼、姑婆嶼……這些南北列島,也重訪宜蘭頭城、龜山島、屏東墾丁、旭海,及貢寮龍洞、南澳粉鳥林,和台中梧棲高美溼地,更不必提及自學生時代就經常和師長前往的北海岸淡水、石門麟山鼻、老梅等地。此外,也前往日本沖繩座間味島、古宇利島、瀨底島及石垣等地,比較不同文化下的自然景觀。
梁震明的創作取景,完全是以一種幾近物象學研究的科學手法,現場寫生不是他的創作形態,部份的速寫只在記錄某些必要的重點。遍遊這些景點,甚至重複多次的前往,主要是在收集相關的圖像和豐富自我的體驗,景色的記錄則以攝影取代,每次的前往,都經事先周詳的規劃,即使是相同的地點,也會有不同的路線和時段,因此景緻總是不同,或是晴、陰、冬、夏,或是晨起、夕歸,或是徒步、搭船,甚至動用空拍機等。梁震明的創作,帶著高度學術研究的心情,雖寫實景,但回到畫室,則是進行周密的草稿模擬及意象推演,反覆推敲,不斷思辨,務求達於虛凌、超越的意境。
2011年及12年的「海景意象」展,梁震明在以往以墨色為主體的畫面中,加入大片的色彩,這些色彩帶著稍顯誇張、鮮艷的高彩度,反而呈現了某種夢幻的意境;某些作品甚至直接以金色表出,或是紙張的金,或是顏料的金,但當轉化成物象的金,反而虛幻成視覺情感的金,那是一種純粹心象的金,實景、虛境,才是梁震明心中追求的真山水。
2014年展開的「千岩萬語」系列,回到山岩海石的細部描繪,積細成多,氣象浩瀚,以千岩寄寓萬語,是藝術家應物抒懷的本心,部份畫面加入細線的方格分割,益增非實境的畫面效果。
2015、16年的近作,在尺幅上更為開闊,他辭 _教職,專職創作,畫面的細筆寫石(寫實),幾如僧人的抄經,一筆一念、一劃一覺,梁震明的作品,也因此呈顯接近宗教般的凝定與寧靜。
中國近千年的水墨繪事,在近代而有「學」「藝」分途的隱憂,但在梁震明的身上,我們喜見高度學術研究的精神,如何貫穿、滲透在他的創作之中。戰後1960年代啟動「現代水墨」運動,曾以「革中鋒的命」的自動性技法,翻轉民初或日治以來,以寫實「改革」寫意的路徑,開展出一片暢意淋漓的抽象風潮,中經幾近照相寫實的鄉土水墨,落入寫景不寫情的機械操作。1970年代出生的梁震明,從台灣制式的學院體制中,一路走來,在深沈、穩健的學術操作中,重建了古典水墨的結構與質地,卻同時展現了現代宏觀與微觀兼具、客觀寫實與主觀虛境並呈的絕妙視野,堅實、蒼茫中,透露著一股孤獨、傲然的真氣。那是梁震明特有的墨色台灣、現代山水,隱隱承續著自余承堯(1898-1993 )、夏一夫(1925-2016)一路以降的密實水墨傳統,也是李義弘開創的材料學與物象學研究最耀眼的傳人。
註釋:
1 梁震明〈黑色的覺醒――梁震明創作自述〉,《藝術收藏+設計》25期,頁132,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9。10。
2 同上註,頁133。
3 同上註。
4 參見黃寶萍〈梁震明:層層染點.古墨新研的樸實路線〉,《藝術家》326期,頁236-239,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2.7。
5 收入《中國水墨藝術之回顧與前瞻:2003研究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72-183。
【梁震明簡歷】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畢業。
曾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及東海大學美術學系講師。
個展12次,國內外聯展30餘次。
作品曾在香港蘇富比、羅芙奧及沐春堂拍賣成交。
著作「墨色的真相」與「台灣寺廟龍柱造型之研究」獲國立編譯館出版刊行。
現為羲之堂代理之專職水墨畫家。
梁震明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inkliang/
梁震明痞客邦: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
梁震明IG:https://www.instagram.com/liang_chenming_art/
抽象畫家代表 在 畢卡索是具象畫家還是抽象畫家? 的必吃
抽象畫 跟斯斯感冒一樣有兩種:一種是純抽象,就是以線條、色彩、塊面為畫面的組織元素,不用寫生、擺靜物、請模特兒,只需要要面對空白的畫面即可創作,最早的代表人物 ... ... <看更多>
抽象畫家代表 在 教你看懂抽象畫| 【抽象派藝術,康定斯基】 | 《大音希聲 的必吃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