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五週年 #寫作的技術 #一起來練習
明天就是「寫作的技術」課程了喔!讓我們一起練習練習暖身一下吧!
已過世的作家余光中曾在香港《明報月刊》上發表過一篇〈怎樣改進英式中文?──論中文的常態與變態〉,文章中他念茲在茲的是「中文西化」的毛病。這篇文章 1987年首次發表,而今三十多年後看來,他所點出的問題,在中文世界不只有增無減,甚至變本加厲。
余光中這樣寫道:
「措詞簡潔、句式靈活、聲調鏗鏘,這些都是中文生命的常態。能順著這樣的生態,就能長保中文的健康。要是處處違拗這樣的生態,久而久之,中文就會污染而淤塞,危機日漸迫近。」
「目前中文的一大危機,是西化。我自己出身外文系,三十多歲時有志於中文創新的試驗,自問並非語文的保守派。……中文西化,不一定就是毛病。緩慢而適度的西化甚至是難以避免的趨勢,高妙的西化更可以截長補短。但是太快太強的西化,破壞了中文的自然生態,就成了惡性西化。這種危機,有心人都應該及時警覺而且努力抵制。」
「比起中文來,英文不但富於抽象名詞,也喜歡用抽象名詞。英文可以說『他的收入的減少改變了他的生活方式』,中文這麼說,就太西化了。英文用抽象名詞『減少』做主詞,十分自然。中文的說法是以具體名詞,尤其是人,做主詞:『他因為收入減少而改變生活方式』,或者『他收入減少,乃改變生活方式』。」
「中文常用一件事情(一個短句) 做主詞,英文則常用一個名詞 (或名詞片語)。『橫貫公路再度坍方,是今日的頭條新聞』,是中文的說法。『橫貫公路的再度坍方,是今日的頭條新聞』,就是英文語法的流露了。」
「同理,『選購書籍,只好委託你了』是中文語法。『書籍的選購,只好委託你了』卻是略帶西化。『推行國語,要靠大家努力』是自然的說法。『推行的國語,要靠大家的努 力』卻嫌冗贅。這種情形也可見於受詞。例如『他們杯葛這種風俗的繼續』,便是一句可怕的話。無論如何,『杯葛繼續』總嫌生硬。如果改成『他們反對保存這種風俗』,就自然多了。」
「英文好用抽象名詞,其結果是軟化了動詞,也可以說是架空了動詞。科學、社會科學與公文的用語,大舉侵入了日常生活,逼得許多明確而有力動詞漸漸變質,成為面無表情的片語。……當代的中文也已呈現這種病態,喜歡把簡單明瞭的動詞分解成『萬能動詞+抽象名詞』的片詞。目前最流行的萬能動詞,是『作出』和『進行』,惡勢力之大,幾乎要吃掉一半的正規動詞。」
針對最後這一個例子,在文章中舉出了四個例子,你覺得可以怎麼改寫呢?
(一)本校的校友對社會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二)昨晚的聽眾對訪問教授作出了十分熱烈的反應。
(三)我們對國際貿易的問題已經進行了詳細的研究。
(四)心理學家在老鼠的身上進行試驗。
「抽象名詞 片 語」的推薦目錄:
抽象名詞 片 語 在 Alexander Wang 王梓沅英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給英語冠詞學習的4大建議】台灣這50年來的冠詞教學、出版出了什麼問題?
"The devil lies in the detail(s)." (魔鬼藏在細節中)
英文的冠詞系統,一直以來都跟介系詞一樣,被視為非常難學的一塊 (DeKeyser, 2005)。除了冠詞系統語言本質上的複雜性 (complexity),又因為市面上對於「冠詞系統」的解釋的教科書、參考書,這近半世紀來其實沒什麼進步,和最新的第二語言習得研究大大的脫節,學生要學好更顯得天方夜譚。
先從教科書、和大家在誠品金石堂、博客來、PCHOME等等書局、書城買得到的語言書、文法教科書來說起。
這些書絕大部分,在針對冠詞系統的解釋時,分成「是否有特定指代」以及「第1次敘述、還是第2次敘述」來分起。剩下的其他即是遵循半世紀前所發行「XX文法」、「XXX英文文法」中所解釋的方式,並補述些「例外」和一些地理上(國家、地區、島嶼)的冠詞使用方法。最最令人害怕的,或許是網路上時而會傳閱的「要學好英語冠詞就靠這幾招!」相似文章。
但若只要有一些些教學經驗、或語言使用經驗的人就知道,真正在使用英文時,真的困惑我們的可能不是「敘述島嶼」、「國家」時的使用方式 (我們何時要一直寫這些東西!?)。
這樣的用法,google 一下可能就查得到其使用方法 (如:
菲律賓 (the Philippines) 。讓我們常困惑的,並不是「具象」(concrete) 的概念,往往是比較「抽象」(abstract) 的概念。
�
例如,到底什麼是特定指代呢?而什麼不是特定指代呢?這件事情的「判斷」本身,才是最難的地方,尤其當這樣的指代,有時還必須跟中文母語人士的大罩門「名詞可數不可數」「抽象名詞或具象名詞」交互考量後,才能最後決定是 a (n)、the、還是零冠詞。
第二語言習得領域祖師爺之一的 Larry Selinker 早在1972 年於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所撰寫「Interlanguage」一文中指出,當規則敘述不完全時,學習英文的人就非常容易過度簡化 (oversimplification) 規則。
如我時而聽到的,「老師~是不是名詞後面有介系詞片語修飾的時候,前面的名詞就要用定冠詞修飾」如此的發言,就是受到「過度簡化規則」,以及「沒有全面理解冠詞系統」的影響,而對語言用法產生的「錯誤假說」(Swain, 1985)。
要真正改善英語冠詞學習、教學,我在此有4項建議:
[1]
台灣的大學外文系中做研究的教授們(特別是第二語言習得、應用語言學為研究專業的),可以嘗試以普羅大眾可以理解的方式,撰寫一些冠詞使用方式相關的學習文章,全面性、不造成以偏概全性地,讓普羅大眾可以真正理解冠詞系統真正的奧妙。
[2] 英語老師在教學時,如果選擇教授,那麼應該要提供大量的 “context” 讓同學「討論」冠詞的使用,盡量以歸納以及演繹學習並存方式。 最佳的狀況即是提供完整的對話,或從「語料庫」中,取得 authentic input。
任教於 Georgetown University 的語言學大師 Antonella Sorace 曾經將介系詞和冠詞,敘述成很�「軟」(soft) 的結構。很「軟」的語言結構的使用方式,通常無法「死記」,而是需要判斷「上下文」。�
The man in that building is a pilot. (可以有幾種意思?)
A man in that building is a pilot. (可以有幾種意思?)
Courses offered at Harvard are rather comprehensive.
The courses offered at Harvard are rather comprehensive. (需要定冠詞?)
The man works in (the) fashion industry. (fashion industry 要加 the 不加 the?)
3. 學生在做自主閱讀時,用可以一篇短短、難度適中的文章進行「重複閱讀」。
我們在閱讀時很可能有以下的狀況:
第 1 次閱讀: comprehension-based (在看meaning)
第 2 次閱讀: 可以稍微注意名詞、動詞、形容詞的使用 (稍微可以看 form)
第3次閱讀:因為意思很熟悉了,腦有更多的資源可以分給「介系詞」「冠詞」這樣的 function words。
小朋友學習語言,通常比成人學習語言更有 implicit learning (內隱學習) 的能力。而成人要學習外語學得好, “attention” 和 “noticing” 是很重要的關鍵。沒有「注意」到的東西,很多時候就學不起來,包括對於 feedback 的注意也是如此 (另外一位語言習得山頭 Richard Schmidt 如此說)。所以「重複性閱讀」,可以藉由對於文章內容的「越來越熟悉」,讓我們注意到「閱讀第一次不會注意到的東西」。
4. 最後真的有興趣學好的人,歡迎來聽聽我的改變一生英文文法課(笑) 應該是目前為止台灣唯一一個使用最新英語冠詞理論在教文法的課程喔。
最後,祝大家學習順利!
抽象名詞 片 語 在 Alexander Wang 王梓沅英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給英語冠詞學習的4大建議】台灣這50年來的冠詞教學、出版出了什麼問題?
"The devil lies in the detail(s)." (魔鬼藏在細節中)
英文的冠詞系統,一直以來都跟介系詞一樣,被視為非常難學的一塊 (DeKeyser, 2005)。除了冠詞系統語言本質上的複雜性 (complexity),又因為市面上對於「冠詞系統」的解釋的教科書、參考書,這近半世紀來其實沒什麼進步,和最新的第二語言習得研究大大的脫節,學生要學好更顯得天方夜譚。
先從教科書、和大家在誠品金石堂、博客來、PCHOME等等書局、書城買得到的語言書、文法教科書來說起。
這些書絕大部分,在針對冠詞系統的解釋時,分成「是否有特定指代」以及「第1次敘述、還是第2次敘述」來分起。剩下的其他即是遵循半世紀前所發行「XX文法」、「XXX英文文法」中所解釋的方式,並補述些「例外」和一些地理上(國家、地區、島嶼)的冠詞使用方法。最最令人害怕的,或許是網路上時而會傳閱的「要學好英語冠詞就靠這幾招!」相似文章。
但若只要有一些些教學經驗、或語言使用經驗的人就知道,真正在使用英文時,真的困惑我們的可能不是「敘述島嶼」、「國家」時的使用方式 (我們何時要一直寫這些東西!?)。
這樣的用法,google 一下可能就查得到其使用方法 (如:
菲律賓 (the Philippines) 。讓我們常困惑的,並不是「具象」(concrete) 的概念,往往是比較「抽象」(abstract) 的概念。
�
例如,到底什麼是特定指代呢?而什麼不是特定指代呢?這件事情的「判斷」本身,才是最難的地方,尤其當這樣的指代,有時還必須跟中文母語人士的大罩門「名詞可數不可數」「抽象名詞或具象名詞」交互考量後,才能最後決定是 a (n)、the、還是零冠詞。
第二語言習得領域祖師爺之一的 Larry Selinker 早在1972 年於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所撰寫「Interlanguage」一文中指出,當規則敘述不完全時,學習英文的人就非常容易過度簡化 (oversimplification) 規則。
如我時而聽到的,「老師~是不是名詞後面有介系詞片語修飾的時候,前面的名詞就要用定冠詞修飾」如此的發言,就是受到「過度簡化規則」,以及「沒有全面理解冠詞系統」的影響,而對語言用法產生的「錯誤假說」(Swain, 1985)。
要真正改善英語冠詞學習、教學,我在此有4項建議:
[1]
台灣的大學外文系中做研究的教授們(特別是第二語言習得、應用語言學為研究專業的),可以嘗試以普羅大眾可以理解的方式,撰寫一些冠詞使用方式相關的學習文章,全面性、不造成以偏概全性地,讓普羅大眾可以真正理解冠詞系統真正的奧妙。
[2] 英語老師在教學時,如果選擇教授,那麼應該要提供大量的 “context” 讓同學「討論」冠詞的使用,盡量以歸納以及演繹學習並存方式。 最佳的狀況即是提供完整的對話,或從「語料庫」中,取得 authentic input。
任教於 Georgetown University 的語言學大師 Antonella Sorace 曾經將介系詞和冠詞,敘述成很�「軟」(soft) 的結構。很「軟」的語言結構的使用方式,通常無法「死記」,而是需要判斷「上下文」。�
The man in that building is a pilot. (可以有幾種意思?)
A man in that building is a pilot. (可以有幾種意思?)
Courses offered at Harvard are rather comprehensive.
The courses offered at Harvard are rather comprehensive. (需要定冠詞?)
The man works in (the) fashion industry. (fashion industry 要加 the 不加 the?)
3. 學生在做自主閱讀時,用可以一篇短短、難度適中的文章進行「重複閱讀」。
我們在閱讀時很可能有以下的狀況:
第 1 次閱讀: comprehension-based (在看meaning)
第 2 次閱讀: 可以稍微注意名詞、動詞、形容詞的使用 (稍微可以看 form)
第3次閱讀:因為意思很熟悉了,腦有更多的資源可以分給「介系詞」「冠詞」這樣的 function words。
小朋友學習語言,通常比成人學習語言更有 implicit learning (內隱學習) 的能力。而成人要學習外語學得好, “attention” 和 “noticing” 是很重要的關鍵。沒有「注意」到的東西,很多時候就學不起來,包括對於 feedback 的注意也是如此 (另外一位語言習得山頭 Richard Schmidt 如此說)。所以「重複性閱讀」,可以藉由對於文章內容的「越來越熟悉」,讓我們注意到「閱讀第一次不會注意到的東西」。
4. 最後真的有興趣學好的人,歡迎來聽聽我的改變一生英文文法課(笑) 應該是目前為止台灣唯一一個使用最新英語冠詞理論在教文法的課程喔。
最後,祝大家學習順利!
抽象名詞 片 語 在 English 4U 空中美語- 介系詞+抽象名詞可等同副詞用法 的必吃
介系詞+抽象名詞可等同副詞用法,常見的例子如下: With care 小心地. In anger ... 片語喔!今天小編就一口氣介紹8 個給大家‼ ⠀⠀ ✦ turn on ✦ turn off ✦ turn ... ... <看更多>
抽象名詞 片 語 在 「文法常識必須知」第6集:英文名詞有五大類 - YouTube 的必吃

「文法常識必須知」第6集:英文名詞有五大類,英文名詞可分為普通名詞、專有名詞、集合名詞、物質名詞、 抽象名詞 ... 片語 、連接詞 片語 等七種... 「學習英文 ... ... <看更多>
抽象名詞 片 語 在 [好文] 余光中〈怎樣改進英式中文〉2 名詞- 精華區Translation 的必吃
比起中文來,英文不但富於抽象名詞,也喜歡用抽象名詞。英文可以說「他的收入
的減少改變了他的生活方式」,中文這麼說,就太西化了。英文用抽象名詞「減少
」做主詞,十分自然。中文的說法是以具體名詞,尤其是人,做主詞:「他因為收
入減少而改變生活方式」,或者「他收入減少,乃改變生活方式」。
中文常用一件事情 (一個短句)做主詞,英文則常用一個名詞 (或名詞片語)。
「橫貫公路再度坍方,是今日的頭條新聞」,是中文的說法。「橫貫公路的再度坍
方, 是今日的頭條新聞」,就是英文語法的流露了。同理,「選購書籍,只好委託
你了」是中文語法。「書籍的選購,只好委託你了」卻是略帶西化。「推行國語,
要靠大家努力」是自然的說法。「推行的國語,要靠大家的努力」卻嫌冗贅。這種
情形也可見於受詞。例如「他們杯葛這種風俗的繼續」,便是一句可怕的話。無論
如何,「杯葛繼續」總嫌生硬。如果改成「他們反對保存這種風俗」,就自然多了。
英文好用抽象名詞,其結果是軟化了動詞,也可以說是架空了動詞。科學、社會科
學與公文的用語,大舉侵入了日常生活,逼得許多明確而有力動詞漸漸變質,成為
面無表情的片語。下面是幾個常見的例子:
apply pressure: press
give authorization: permit
send a communication: write
take appropriate action: act
在前例之中,簡潔的單音節動詞都變成了含有抽象名詞的片詞,表面上看來,顯得
比較堂皇而高級。例如 press 變成了 apply pressure,動作便一分為二,一半馴
化為靜止的抽象名詞 pressure,一半淡化為廣泛而籠統的動詞 apply。巴仁
(Jacques Barzun)與屈林 (Lionel Trilling) 等學者把這類廣泛的動詞叫做「弱動
詞」(weak verb)。他們說:「科學報告不免單調而冷淡,影響之餘,現代的文體喜
歡把思路分解成一串靜止的概念,用介詞和通常是被動語氣的弱動詞連接起來。」
巴仁所謂的弱動詞,相當於英國小說家歐威爾所謂的「文字的義肢」(verbal false
limb) 。當代的中文也已呈現這種病態,喜歡把簡單明瞭的動詞分解成「萬能動詞
+抽象名詞」的片詞。目前最流行的萬能動詞,是「作出」和「進行」,惡勢力之
大,幾乎要吃掉一半的正規動詞。請看下面的例子:
(一) 本校的校友對社會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二) 昨晚的聽眾對訪問教授作出了十分熱烈的反應。
(三) 我們對國際貿易的問題已經進行了詳細的研究。
(四) 心理學家在老鼠的身上進行試驗。
不管是直接或間接的影響,這樣的語法都是日漸西化的現象,因為中文原有的動詞
都分解成上述的繁瑣片語了。前面的四句話本來可以分別說成
(一) 本校的校友對社會貢獻很大。
(二) 昨晚的聽眾對訪問教授反應十分熱烈。
(三) 我們對國際貿易的問題已經詳加研究。
(四) 心理學家用老鼠來做試驗。(或:心理學家用老鼠試驗。)
巴仁等學者感概現代英文喜歡化簡為繁、化動為靜、化具體為抽象、化直接為迂迴
,到了「名詞成災」(noun-plague) 的地步。學問分工日細,各種學科的行話術語
,尤其是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夾槓」,經過本行使用,外行借用,加上「新聞體」
(journalese) 的傳播,一方面固然使現代英文顯得多彩多姿,另一方面卻也造成混
亂,使日常用語斑駁不堪。英國詩人格雷夫斯 (Robert Graves, 1895-1986) 在短
詩〈耕田〉 (Tilth) 裏批評這現象說:
Gone are the sad monosyllabic days
When "agricultural labour" still was tilth;
And "00% approbation", praise;
And "pornographic modernism", filth-
And still I stand by tilth and filth and praise.
「名詞成災」的流行病裏,災情最嚴重的該是所謂「科學至上」(scientism)。在
現代的工業社會裏,科學早成顯貴,科技更是驕子,所以知識分子的口頭與筆下,
有意無意,總愛用一些「學術化」的抽象名詞,好顯得客觀而精確。有人稱之為「
偽術語」(pseudo-jargon)。例如:明明是 first step,卻要說成 initial phase
:明明是letter,卻要說成 communication,都屬此類。
中文也是如此。本來可以說「名氣」,卻憑空造出一個「知名度」來,不說「很有
名」,卻要迂迴作態,貌若高雅,說成「具有很高的知名度」,真是酸腐可笑。另
一個偽術語是「可讀性」,同樣活躍於書評和出版廣告。明明可以說「這本傳記很
動人」,「這本傳記引人入勝」,或者乾脆說「這本傳記很好看」,卻要說成「這
本傳記的可讀性頗高」。我不明白這字眼怎麼來的,因為這觀念在英文裏也只用形
容詞 readable而不用抽象名詞 readability。英文會說:The biography is
highly readable,卻不說The biography has high readability。此風在臺灣日
漸囂張。在電視上,記者早已在說「昨晚的演奏頗具可聽性」。在書評裏,也已見
過這樣的句子:「傳統寫作品只要寫得好,豈不比一篇急躁的實驗小說更具可看性
?」
我實在不懂那位書評家以不能說「豈不比一篇……更耐看(更動人)?」同理,
「更具前瞻性」難道真比「更有遠見」要高雅嗎?長此以往,豈不要出現「他講的
這件趣事可笑性很高」一類的怪句?此外,「某某主義」之類抽象名詞也使用過度
,英美有心人士都主張少用為妙。中國大陸文章很愛說「富於愛國主義的精神」,
其實頗有語病。愛國只是單純的情感,何必學術化為主義?如果愛國也成主義,我
們不是也可以說「親日主義」、「仇美主義」、「懷鄉主義」?其次,主義也就是
一種精神,不必重複,所以只要說「富於愛國精神」就夠了。
名詞而分單數與複數,是歐語文的慣例。英文文法的複數變化,比起其他歐洲語文
來,單純得多。請看「玫瑰都很嬌小」這句話在英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義
大利文裏的各種說法:
The roses are small.
Les roses sont petites.
Die Rosen sind klein.
Las rosas son chiquitas.
Le rose sono piccole.
每句話都是四個字,次序完全一樣,都是冠詞、名詞、動詞、形容詞。英文句裏,
只有動詞跟著名詞變化,其他二字則不分單、複數。德文句裏,只有形容詞不變。
法文、西班牙文、義大利文的三句裏,因為做主詞的名詞是複數,其他的字全跟著
變化。
幸而中文的名詞沒有複數的變化,也不區分性別,否則將不勝其繁瑣。舊小說的對
話裏確有「爺們」、「娘們」、「ㄚ頭們」等複數詞,但是在敘述的部分,仍用
「諸姐妹」、「眾ㄚ鬟」。中文要表多數的時候,也會說「民眾」、「徒眾」、
「觀眾」、 「聽眾」,所以「眾」也有點「們」的作用。但是「眾」也好,「們」
也好,在中文裏並非處處需要複數語尾。往往,我們說「文武百官」,不說「官們」
,也不說「文官們」、「武官們」。同理「全國的同胞」、「全校的師生」、「所
有的顧客」、「一切乘客」當然是複數,不必再畫蛇添足,加以標明。不少國人惑
於西化的意識,常愛這麼添足,於是「人們」取代原有的「人人」、「大家」、
「大眾」、「眾人」、「世人」。「人們」實在是醜陃的西化詞,林語堂絕不使用
,希望大家也不要使用。電視上也有人說「民眾們」、「聽眾們」、「球員們」,
實在累贅。尤其「眾、們」並用,已經不通。
中文詞不分數量,有時也會陷入困境。例如「一位觀眾」顯然不通,但是「觀眾之
一」卻嫌累贅,也欠自然。「一位觀者」畢竟不像「一位讀者」那麼現成,所以,
「一位觀眾來信說……」之類的句子,也只好由它去了。
可是「……之一」的氾濫,卻不容忽視。「……之一」雖然是單數,但是背景的意
識卻是多數。和其他歐洲語文一樣,英文也愛說 one of my favorite actresses,
oneof those who believe……, one of the most active promoters。中文原無
「……之一」的句法,現在我們說「觀眾之一」實在是不得已。至於這樣的句子:
劉伶是竹林七賢之一。
作為竹林七賢之一的劉伶……
目前已經非常流行。前一句雖然西化,但不算冗贅。後一句卻惡性西化的畸嬰,不
但「作為」二字純然多餘,「之一的」也文白來雜,讀來破碎,把主詞「劉伶」壓
在底下,更是扭捏作態。其實,後一句的意思跟前一句完全一樣,卻把英文的語法
as one of the Seven Worthies of Bamboo Grove, Liu Ling……生吞活剝地搬到
中文裏來。
所以,與其說「作為竹林七賢之一的劉伶以嗜酒聞名」,何不平平實實地說「劉伶
是竹林七賢之一,以嗜酒聞名」?其實前一句也儘有辦法不說「之一」。中文本來
可以說「劉伶乃竹林七賢之同儕」;「劉伶列於竹林七賢」;「劉伶躋身竹林七賢」
;「劉伶是竹林七賢的同人」。
「竹林七賢之一」也好,「文房四寶之一」也好,情況都不嚴重,因為七和四範圍
明確,同時邏輯上也不能逕說「劉伶是竹林七賢」,「硯乃文房四寶」。目前的不
良趨勢,是下列這樣的句子:
紅樓夢是中國文學的名著之一。
李廣乃漢朝名將之一。
兩句之中。「之一」都是蛇足。世間萬事萬物都有其同儔同類,每次提到其一,都
要照顧到其他,也未免太周到了。中國文學名著當然不止一部,漢朝名將當然也不
會祇有一人,不加上這死心眼的「之一」,絕對沒有人會誤會你孤陋寡聞,或者掛
一漏萬。一旦養成了這種惡習,只怕筆下的句子都要寫成「小張是我的好朋太之一」
,「我不過是您的平庸的學生之一」,「他的嗜好之一是收集茶壼」了。
「之一」之病到了香港,更變本加厲,成為「其中之一」。在香港的報刊上,早已
流行「我是聽王家的兄弟其中之一說的」或者「大衛連一直以來都是我最喜歡的導
演其中之一」這類怪句。英文複數觀念為害中文之深,由此可見。
這就說到「最……之一」的語法來了。英文最喜歡說「他是當代最偉大的思想家之
一」,好像真是精確極了,其實未必。「最偉大的」是抬到至高,「之一」卻稍加
低抑,結果只是抬高,並未真正抬到至高。你並不知道「最偉大的思想家」究竟是
幾位,四位嗎,還是七位,所以彈性頗大。兜了一個大圈子回來,並無多大不同。
所以,只要說「他是一個大名人」或「他是赫赫有名的人物」就夠了,不必迂而迴
之,說什麼「他是最有名氣的人物之一」吧。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8.166.80.184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