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斷法」:中國政府開始設計對美「優勢抵消戰略」- 王英良
從商務部新年頒布的第一條法令可以看出,中國業已放棄對美國會「改弦更張」的期待,開始積極設計對美「優勢抵消戰略」。
2021年1月9日,中國商務部部長王文濤簽發《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令》,作為商務部新年第一號令,《阻斷外國法律與措施不當域外適用辦法》正式實施。這一法令的推行標誌著中國政府在全球經貿規則領域主動打破「被動」適應西方規則和利益格局的局面,突出以「國家安全」和「國家利益」為中心,設計本國的全球經貿攻防行動。
這一法令的頒布有著深刻的國際政治經濟背景。
自中國改革開放起,作為主權國家的中國開始融入美國主導的全球經濟治理秩序。「全球化」賦予中國巨大的發展機遇,中國豐富的物質文明離不開與世界的互動,中國的發展利益更深刻地嵌入到全球一體化的進程中。可以說,國際經貿是實現中國持續發展以及國家安全的重要手段。但時至今日,中國依然未獲得與本國實力相匹配的國際經貿規範制定的話語權。美國長期佔據國際經貿規則的設計端、執法端,設計和維繫規則,制裁違背其國家利益和地緣戰略利益的國家或商業實體。因此,美國一手締造的國際體系越來越難以包容新興大國崛起並反映這些國家的利益。2008年金融危機後,美國的「治理權威」和「合法性」日漸受到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大國的挑戰。
美國對外經濟政策的一大特點是「保護主義」。「保護主義」不僅表現在為他國貿易投資設置種種壁壘,也體現在伸展「長臂」制裁具體的國家,阻斷特定的商業聯繫,用作用範圍無限的《反海外腐敗法》來打擊可能削弱美國特定公司競爭力的「競爭國」跨國公司,用國內法來制裁、阻隔、「非法化」競爭對手的合法利益等。其中,美國以國內法界定製裁對象,並以硬實力割裂全球市場的行為,嚴重阻礙了中國等新興大國在貿易投資領域的比較優勢。
全球化導致利益分散,事實上推動了世界形成多個權力中心。國際體系正處於加速分化進程中,世界日趨走向多極化。大國是推動國際經貿規則變化的主要力量,在「相互依賴」情況下,武力和硬實力的作用在下降,經貿規則領域的「攻防」則成為大國博弈的主題。在特朗普時期,美國推動全球化的意志與動力明顯出現衰減,長期以來美國主導全球化的趨勢隨著疫情的加速而出現明顯逆轉。
中國經濟的發展使美國掌握和動用國際經濟資源的能力和手段的有效性出現減弱趨勢。疫情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後果,進一步推動了美國經濟實力相對下降,加速了新的經濟格局產生,世界會在相當長的時期內處於權力緩慢轉移,東西方力量愈發均衡的秩序構建進程之中。美國視中國為「競爭對手」,近年來,無論是總統的行政命令還是國會議員的提案,都反映了美國政府試圖將中國的對外經貿「安全化」、「政治化」、「連帶化」。
中國力圖改變,但時機比能力更重要。在金融危機後,中國積極在「增量」上對全球經濟治理規則進行「改進」,抓住一切有利的機遇形成有利的局面。「新冠疫情」造成了全球新的產業優勢對比,中國成為全球經濟復興的核心推動力之一。中美博弈再一次出現了新的對華有利局面,但舊有的美國主導的國際經貿規則、投資體系嚴重地分割了世界市場,中國的經貿難以發揮比較優勢,中國也迴避不了美國的「長臂」。如何應對疫情所造成的新變局,逐步以「增量」方式打破既有的以美國「利益」和「偏好」所塑造的全球經貿藩籬,成為中國面對的現實挑戰。
而要行動,就須在國內立法上實現對特定行為的「合法性賦權」。當前,美國正處於權力交接的敏感期。即使拜登執政,美國大概率還會延續保護主義,其對華經濟戰略依然會受到「對華戰略競爭」思維的驅動和影響。為了維護美國的經貿利益,拜登不大可能脫離民主黨所崇尚的做法——積極利用「聯盟」和「創設新規則」來排擠和抵消中國的優勢。在這一條件下,中國為了維護國家利益,對國際經貿規則就有必要進行「改良」。因此,中國政府頒布了這一新的政策型法規。
這一法令雖然文字不多,但要點突出,旨向明確,將在國內國外產生廣泛的影響。
在國內。這一規制的制定是根據《國家安全法》等有關法律,這表明中國政府認識到美國對中國貿易、投資等跨國商業的地理限制業已損及國家安全。中國政府正視這一現實威脅,並以國內立法來賦予反制措施相應的合法性。法令的出台大概率將推動政府職能部門的新協調,刺激新的配套規範出台。法令明確,國家注重國際主流規範的同時,亦要注重為商業行為體「保密」,明確各方權利義務「邊界」,尤其是「申請豁免機制」的設立,這反映了中國貿易規範與國際主流法規的接軌趨勢。同時,政府向民眾表明了立場,即在全球化時代,中國的利益所在即政府提供保障和職能所在,政府會積極介入相應的國際經貿活動,不會在中國企業利益受損之際「坐視不管」,明確會堅定地維護中國跨國公司的經貿投資利益。儘管這可能被指責為「國家資本主義」或「新重商主義」,但在國際經貿環境權力依然是重要手段尚未改變之際,中國發揮「國家自主性」反而有利於維護本國利益。而相應的爭論則屬於「意識形態」問題,中國以此法作為信號也作為「試探」。
在國際上。中國力圖突出在跨國商業中的「國家自主性」。國際商業博弈在事實上已經遠超單純的經濟利益博弈,在本質上業已成為安全、政治、經濟與國家戰略的系統性對接、合作與對抗,只有明確且有力地發揮「國家自主性」才能為商業利益尋求出路並提供保障。中國此舉反映出,中國政府認識到,要進行國際上的行動,需要首先在國內實現「合法性賦權」,這是中國進一步平衡美國國內立法,並以國家力量奉行對美國既有優勢的「抵消」戰略的表示。
美國試圖延續現有國際體制中對自己有利而對他國不利的成分。美國基於本國地緣政治與經濟利益,長期且習慣性地使用權力,條塊性地分割全球市場,用制裁規制全球經濟體邊界。中國對美國主導的經貿體系存有不滿,但這種不滿是「局部性」的,還不是「根本性」和「顛覆性」的。從中國商務部新年頒布的第一條法令可以看出,中國業已放棄對美國會「改弦更張」的期待,力圖整合被「分割」的市場,開闢貿易投資「新邊疆」,積極設計對美的「優勢抵消戰略」。這是深入推動全球化的需要,也是試探性「動搖」美國所設計的「全球經貿政治板圖」的實踐。
原文:金融時報
#經濟 #貿易 #國際 #政治 #商業
抵消戰略 在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美國防部長卡特積極推動「抵消戰略」,希望國會支持美軍強化常規與戰略嚇阻軍事科技能量,從質與量兩個面向,建立明顯超越對手的先進軍力,讓敵對力量承受無法擔負的損失,進而打消開啟戰端意圖,達到嚇阻目標,同時也能以優勢軍力,保證在衝突中主導戰局並獲勝。但是,俄羅斯軍事專家認為,美國發展的新利器多數處於實驗階段,離實戰仍有很大段距離,反而較像是心理戰的運用。
--
#美國 #抵銷戰略
美國發展「抵消戰略」虛實 -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Read more: http://www.npf.org.tw/3/15912
抵消戰略 在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美韓正在黃海舉行2012年以來規模最大的「雙龍演習」,向大陸與北韓展示「抵消戰略」(offset strategy)優勢軍力,意圖以斬首行動嚇阻兩國軍事冒進,達到預防戰爭效果,並讓盟國了解美國推行質量俱優先進兵力投射能量,維持美國主導的區域穩定。
--
#美國 #軍備競賽 #抵銷戰略
美「抵消戰略」恐引軍備競賽 -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Read more: http://www.npf.org.tw/3/15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