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我們一起來抱怨!」
(1)
#抱怨真的是負能量嗎?
連續假期帶孩子出遊,最怕的就是碰上塞車,每次一塞車除了大人會感到焦躁,孩子也會跟著不耐煩。有時候時間久了,孩子難免會開始抱怨,以前我都會跟孩子說「不要抱怨好嗎?媽媽也沒辦法改變塞車的情況啊!」孩子聽到之後,表面上真的沒有抱怨了,但可以想見的心裡還是不怎麼舒服,會在車後小聲地啐啐唸。
小時候認識一個鄰居A,A非常討厭他媽媽,他說每次跟媽媽說話,就是一直聽媽媽抱怨,最討厭的是他好心給媽媽意見,幫助她解決所抱怨的事情,媽媽還會不開心,久而久之,他看見媽媽下意識就會躲開,不幸被逮了正著就充耳不聞,媽媽也感覺他的有意疏遠和態度冷漠,在他面前漸漸變得沉默不語,只剩交代生活重要事項。
雙寶升上三年級之後,開始上游泳課,因為上海冬天氣溫偏低,孩子上游泳課消耗的熱量是夏天的好幾倍,一開始校長提議在孩子的游泳包裡準備巧克力,來補充孩子失去的熱量,結果真正開始上游泳課後,班導卻以不好管理拒絕家長幫孩子準備巧克力,一時家長們無法接受學校規定上的反覆無常,紛紛抱怨連連,老師自然也很不開心,覺得家長未能體諒她的難處,只會抱怨。
從上面三個故事看來:大家都非常排斥「抱怨」這件事情,只要身邊有人抱怨,我們就會覺得這個人很負面「只會抱怨」,除此之外還會希望對方「停止抱怨」,然而抱怨真的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嗎?身為父母,我們除了叫孩子不要抱怨之外,還能教養孩子什麼?
(2)
#抱怨是想抒發情緒尋求情感上的認同
首先,我們來想想看為什麼人會想抱怨,其實大部分抱怨的人只是想抒發心裡的不愉快,拿文章第一個例子來說,孩子抱怨塞車,大人其實也會想要抱怨,只是我們身為父母,被社會正面文化所影響,不敢在孩子面前大肆抱怨,以免形成不良的身教。但是,我們還是有些不愉快在心裡壓抑著。
抱怨本身沒有錯,錯的是壓抑它,我們要求自己不要抱怨是不人性的作法,叫孩子不要抱怨是違反人性的教養。我們壓抑了人性,不允許自己以及孩子偶爾抱怨,最後的結果是親子間都不斷累積自己的不愉快,然後有一天這些不愉快就會引起火山爆發,一發不可收拾。
那麼,抱怨的人需要的是什麼呢?既然抱怨的人只是想抒發心裡的不愉快,他所需要的則是情感上的認同與理解,如果沒有沒有做到這一步,就直接單刀直入給抱怨者建議,這是難以被對方接受的,就像我的鄰居A,他覺得自己好心給媽媽建議,媽媽卻不領情的道理一樣,大部分的媽媽抱怨,其實只需要說聲「媽媽,辛苦妳了。」給予她言語上的認同和撫慰,比任何建議都來得有用。
如果我們仔細思考,抱怨的人往往也是發現問題的人,所謂嫌貨的人才是買貨的人,如果不是真心真意想買某樣東西,還懶得花時間在抱怨和嫌棄上面。就拿上面第三個故事來說,那些抱怨學校規定反覆不一的家長,其實正是關心孩子教育的家長,如果老師可以跟家長好好解釋,禁帶巧克力的原因是為了什麼,或許家長就能坦然接受停止抱怨了。
上游泳課的場所並非自己學校而是租用外地,時間有限,沖洗吹乾頭髮換衣服分秒必爭,之後還得集體搭車返回學校,租車公司更是禁止學生車上飲食,這些過程老師其實承載很大的時間壓力和安全上的顧慮,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作法也是可以體諒的。只是除了學校上下層級溝通出了問題,導師又未能同理家長愛護孩子的想法,及時做出解釋,都是引發家長集體抱怨的主要原因。
(3)
#孩子我們一起來抱怨
2017年12月,韓國人氣男團SHINEE中的成員金鐘鉉燒炭自殺,引發海內外粉絲的震驚,這樣一個從不抱怨的陽光大男孩,卻讓人忽略他的心理健康,最後演變成陰陽相隔的悲劇,或許他就是因為有公眾正面形象的顧慮,所以痛苦無處宣洩,只能隱藏在心裡。
所以,與其叫孩子不要抱怨,不如邀請孩子「一起來抱怨」吧!盡情把心中的不滿宣洩出來,事情說出來就解決了一半,接下來再和孩子一起集思廣義,思考如何解決當下的困境,例如遇上塞車很無聊,有什麼辦法可以解決無聊呢?聽音樂、玩PAD、看風景,不然就乾脆倒頭睡覺,上車睡覺下車尿尿是台灣人從小培養的好習慣呢!😂😂
抱怨,盡量對事不對人,如果忍不住想抱怨人的時候該怎麼辦呢?英國心理學家海慕提出了一個「XYZ法則」,教大家如何高級地進行抱怨,方法是:「當你做了X,我感到Y,我希望你能做Z」
例如你覺得孩子天天玩手機不像話,可以這麼跟他說
「你每天玩手機,我感到自己很擔心你的視力,我希望下次你可以玩20分鐘休息一下。」
#溝通的重點是表達情緒,而不是直接責怪孩子,孩子的接受度也會比較高。當然也可以把這個方法和孩子分享,讓孩子學習應用。
(4)
#抱怨是一種信任的表現
身處在壓力如山的當今世界,不抱怨是不可能的,尤其如今的孩子課業壓力一年比一年大,難免會有情緒和怨言,在不傷害他人的基礎下,適當給孩子一點抱怨的機會吧!
孩子會向父母抱怨,未嘗不是因為信任父母,才向父母尋求情感上認同,孩子的抱怨藏著他的心理需求。等到孩子不抱怨了,什麼事都藏在心裡,父母才真的要擔心了,因為那些不能言說的抱怨往往是可怕的大事,能說的都是小事,往往說出來得到安慰認同就能解決。
在家人之間,抱怨不是負能面,是一種情感上的交流,一種信任的理解,因為信任家人,你才有辦法敞開心扉,毫不保留對他抱怨生活上的瑣事和心情;反過來說,如果你真心愛著家人,也會願意花時間傾聽他的抱怨,給予理解和安慰,這中間必須有強大的情感做為後盾,如果不夠了解信任,抱怨將形成災難,拉遠彼此的距離。
也要提醒孩子,抱怨不是錯,錯的是沉溺其中,一個永遠只會抱怨,而不會自省或想辦法解決問題,甚至怨天怨地覺得全世界都對不起他的人,就別希望會有人願意傾聽你的抱怨,繼而安慰你鼓勵你了。
所以,在不沉溺抱怨的前提之下,偶爾有人可以傾聽抱怨,證明孩子是被人好好愛著的,與其教出一個畫著假面具,永遠堅強正面從不抱怨的聖人,不如期望孩子做個,有人愛、有人性、有地方抱怨,幸福的普通人。
#順著人性來教養 第16篇
PS.照片是過年回娘家塞在路上拍的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