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不曾被好好對待過,也難以理解什麼是愛自己。」
有時侯家裡有些布料破了,我捨不得丟就會拿起來縫,一次我太太笑著說:你縫得好醜喔!
然後,我的眼淚就秒速般掉了下來。
她很愧疚地不知所措地楞在一旁,我打從心底知道這不是她的問題。(這就是學心理諮商的好處,在伴侶關係裡可以看見原生家庭跟早期經驗帶來的影響)
這種經驗太熟悉,自己的創作品被嫌棄的感覺,我想在很小的時候就一直被打擊、狠狠受傷過的經驗在我心中成為了心魔,難以跨越:是,我真的縫得好醜,我真的不會縫東西。
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國中時期家政課的時候,我很努力縫了一隻皮卡丘,我花了好幾個週末還去堂哥家詢問怎麼縫比較好,一心想把它縫成「屬於我的皮卡丘」;倒帶一下,因為我父母都是藍領階級,所以小時候能夠擁有屬於自己的娃娃是很奢侈的事情。因此,我內心是相當喜愛與認定這隻皮卡丘,即使它在別人眼中縫得不是很好看。
當我好不容易把它完成擺在我的床邊時,我媽嫌棄它被我縫得很醜,然後趁我不在時把它拆掉重新車過再送給別人。
直至今日,我也不知道他被送去給了誰,我只知道當時的我很受傷,我再也難以相信我擺在老家的任何東西,因為隨時都可能被消失。到後來不論是書籍、衣物、我書寫的文章、朋友寫給我的卡片與紀念品都會被消失。(大概就是一種被中共掌控的恐慌感,但起碼性命不會被消失)
這樣的恐懼感一直延續到後來,我很難相信我會有「專屬」我自己的東西,對於自身的成就感也會有一種很難以「掌控」的感覺,我想我是下意識地也認同了「我的作品真的很醜」這件事。
因此,這些經歷使我的內在產生了一種認定:終有一日我的所有成就會被摧毁或是送給了誰?
#胃酸人 #霸權與自由
前幾天,我看著胃酸人最近的影片提及韓國軍中嚴格的前輩後輩制與霸權文化是怎麼被延續下來的:當時古代的人覺得這樣被兩班貴族這樣對待,為了生存他們只能合理化這樣被凌虐的狀態,可是遇到比自己更弱勢的人,就像雅信傳的女主角一樣,就會被任意凌辱與性侵。
#代間傳遞 #母女關係
我的外祖父因被好友捲款了共同投資的錢財,從此一蹶不振,我的舅舅們跟媽媽是在一個很貧窮且被訕笑的環境氛圍下長大,為了維持家計,她小學一畢業就去找工。
沒有什麼自我探索的機會,那時候的女人若沒有一技之長就是往裁縫工廠去幹活。小時候我跟弟弟常去她工作的地方找她,有時候也會聽聞她主管碎念著:妳哪裡又做錯了,要拆掉重做!
當我在書寫的過程看見這個畫面時,突然就很深地理解或許是因為她曾經被粗暴的對待過,所以她也就習慣將被粗暴對待著;如何能夠獲得自由認可,在不是一個適合她生存的環境?
她最常跟我們說的是:我反應很慢,也學不快,常常東西都做不對、拆掉重來。
倘若,在她成長的環境中從沒有機會讓她好好探索自己喜愛做什麼、擅長做什麼,到了婚後為了養家餬口更不能輕易從舊有的工作離開。
經歷這麼長的歲月當中,除了我們這些孩子的成長,大概沒有什麼事情讓她能夠感到有所成就、為自己感到驕傲得意的地方。
正因她過去的努力一直被外界拆掉重做,這樣的她又如何會喜愛她自己?又或懂得尊重別人辛辛苦苦所建立出來的成就?
由於過往經驗不斷地削弱著她的自信心,這樣的她又要如何由衷地肯定與讚賞孩子們辛苦建立出來的創作品?
#沒有擁有的經驗如何給出去
#榮格心理學
#莉莉絲
關於我在置頂文提及的莉莉絲,在榮格心理學中相信不斷被流傳的故事擁有著大眾共同的情緒與情結。如果說,打一開始這樣流傳已久的故事是否也真真切切說明了莉莉絲在追求自由的時候遭受過多少打擊,又被迫捨棄多少?
我想,是的,我們都是莉莉絲。
看起來我真的是打開了一些厚重的大門,那不僅僅是關於我也關於我的母親,關於世世代代的女性們的創傷與血淚。
那我如何慢慢建立起信心?我如何開始發表?如何開始對自己說:是的,我可以。是的,我可以!
我想是因為在社群中的粉絲回饋,當我被由衷肯定稱讚的時候,在我的表現被看到的時候,我在專業上所獲得的信任,例如我看到在Dcard中有位同學很真誠留言:只有我的占卜讓他很有一種被說進心坎裡的感覺,這樣的肯定是真切地打到我的內心。
透過我的客戶,我的教授,我太太,我的合作夥伴,我的家人,我的好朋友們,我的督導、學長姐,以及在榮格社群的大家(可能還包含我家貓咪身上的肥肉)…在我生命當中遇見許許多多貴人,由衷地肯定我每一次的努力與成就,慢慢地我看見了自我的價值。
謝謝您將這篇文章看到最後,在學習著修復與療癒自己傷口的過程,抱持著好奇心與不批判的心情試著釐清自己與重要他人過往的遭遇,我們會因此對自我產生充分的憐憫心、更貼近真實的自我,更理解如何好好愛自己。 #loveyourself
抱娃娃心理學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不同的文化看待男性與女性的方式為什麼會有所不同?1930年代,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在她的著作《三個原始部落的性別與氣質》透過對於不同部落社會性別文化的比較與探討,發現男性與女性性別的展演並非反映出天生或生物學上的原因,而使社會文化習俗對於性別角色建構的影響。我們身處於性別化的世界,日常生活對於男女角色的不同看法或期待,又如何影響我們大腦的選擇?讓我們透過 BBC中文網的這篇文章,來反思性別差異的刻板印象如何影響我們對人類社會行為的判斷與評價。
-----
這些最初的分歧似乎是無害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性別化的世界對孩子們長大後,如何理解自己和他們所做的選擇,以及如何在他們所處社會的行為,產生持久的影響。
...
更微妙的是我們面對男孩和女孩完全相同的行為,都會因應其性別以不同詞語去描述,再把玩具性別化來給小孩,都加強了男性和女性被分配的微小特徵和習慣。
兒童玩耍的方式是成長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這是孩子們首先發展技能和興趣的形式。積木鼓勵構建,而玩偶則可以鼓勵觀點接納和照顧。
...
墨爾本大學的心理學家科迪莉亞‧弗尼(Cordelia Fine)解釋說,一旦孩子們了解了他們屬於哪個"性別部落",他們就會對性別標籤更加敏感,繼而影響他們的行為。
例如,玩具的展示方式也會改變孩子對它的興趣,女孩對顏色為粉紅色的,但典型男孩玩具也會感興趣。
但這有後果。如果我們只給女孩玩娃娃或美容套裝,而不給男孩,女孩會把自己與這些興趣聯繫起來,而男孩則被會更積極追求玩具工具和汽車。
然而,男孩們顯然也喜歡玩洋娃娃和手推車,但這些並不像是會通常為他們購買的那種玩具。我兒子像他姐姐一樣,喜歡抱著玩具嬰兒,用玩具車推著它四處走動。
「生命最初幾年的男孩也在學習培養和關愛,但我們很早就教他們這是一項女孩技能,我們懲罰男孩這樣做,」布朗說。
如果從嬰兒時期起,男孩就被勸阻不要玩我們可能認為是女性化的玩具,那麼他們可能無法發展他們以後可能需要的技能。
如果同輩不鼓勵他們玩洋娃娃,同時他們又看到自己的母親承擔了大部分育兒工作,這就有了誰該照顧孩子這樣一個問題。 結果, 我們進入了「生物本質主義」的領域,在那裏,我們將人類行為歸結於某種先天的基礎。 所以當我們再深究一步, 這一點不難理解。
玩具是一回事,但特徵也容易產生性別刻板印象。男孩的父母經常談論他們如何更加喧鬧,喜歡粗暴地玩耍,而女孩則更加溫柔和溫順。證據表明並非如此。
事實上,研究顯示,我們自身期望往往會框架了我們如何看待他人和自己。父母將性別中,憤怒的一面歸為男孩,而快樂和悲傷的一面則歸為女孩。
母親更有可能強調男孩的身體素質——甚至為男孩設定比女孩更多的冒險目標。儘管身體上沒有顯著差異,與女兒相比,他們也會高估了兒子的爬行能力。因此,人們自己的偏見可能會影響他們的孩子,從而強化這些刻板印象。
語言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女孩多數更早學會說話,這是一個很小但可識別的影響,研究顯示,這可能是因為母親對女嬰的說話比對男嬰說話的多。換句話說,我們在不知不覺中讓女孩相信她們更健談和情緒化,而男孩則更具好斗好動。
布朗解釋說,很清楚為什麼這些誤解會在以後的生活中繼續存在,我們無視不符合我們期望的刻板印象的行為。
...
正如阿斯頓大學(Aston University)的神經科學家和作家吉娜·裏彭(Gina Rippon)所解釋稱,我們生活在一個性別化的世界,這一事實本身就創造了一個性別化的大腦。它創造了一種文化,男孩習慣於表現出更典型的男性特徵,如果他們不這樣做,可能會被同齡人排斥。
裏彭說,如果我們關注差異,這也意味著我們開始接受諸如男孩更擅長科學而女孩更擅長關懷等迷思。
這在成年後會繼續,當女性被問及她們在數學任務上的得分時,女性會低估自己的能力,而男性會高估自己的分數。如果女性首先被告知其性別通常會表現更差,那麼她們在測試中的表現也會更差。當然,這確實會影響學校、大學和職業選擇。
...
如果我們不能夠明白,其實男女與生俱來的相似性是多於差異,並差別地對待我們的孩子,我們的世界將繼續被性別化。推翻這些假設並不容易,但也許我們都可以先三思,再告訴小男孩他有多勇敢,或告訴小女孩她有多善良或完美。
(引用自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science-57395832)
抱娃娃心理學 在 彭菊仙之教養幸福又好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青春期孩子壓力爆表,他不是針對你,有時他是在生自己的氣】
雖說青春期的孩子陰晴不定,翻臉跟翻書差不多快,不過,跟家裡三隻小子交手的經驗,我發覺,孩子並非全然莫名奇妙的發飆,之所以變形為憤青,乃有跡可循。
話說,家裡小子之一一向是家裡的開心果,三隻小子聚在一起,總是這隻小子馬不停蹄講笑話大家開心;爸媽不舒服,也是這小子最懂得噓寒問暖、遞茶水送暖食,體貼得活像小情人。
然而,只要當天聯絡本一打開,密密麻麻功課考試落落長,馬上「獸」性畢露,一張臉糾結猙獰、眉頭深鎖,稍微靠近,都可以嗅聞到他四周濃濃的火藥味,一觸即發。
媽媽我早就學乖,此時千萬要識相,就讓他兀自拎著書包進房間自行沉澱、自己消化情緒。過去的經驗告訴我,不論我開口說什麼,熱臉貼冷屁股的冷漠反應已是他能做到的極限,只要我說錯一句話、問錯一個問題,絕對讓這顆自爆彈瞬間炸開。
不過,被動消極的保持距離,未必能躲過劫難,這兩年,就近觀察、細細感受,我不需要大數據分析,而是從「微數據」累積的經驗,我得知一個屢試不爽的業力引爆法則,那就是,只要是數學週考的那天,我很難躲過災情。
數學一向是小子的罩門,即使小子日復一日把老師規定的自修、考卷以及額外習題都一題一題認分的演算完畢,卻還是不時抱了個慘不忍睹的分數回家。只要小子拿出考卷來訂正,我知道,火山必定爆發。
「媽奇怪了你,買的修正帶那麼難用,為什麼你不買我同學那一種牌子的?」
「這個爛房間好悶,又有蚊子飛來飛去,煩死我了!」
「哥哥的社團到底忙完了沒,每天霸佔電腦,他也太超過了吧!」
「爸,我跟你說你離開要關門,關門!」(貼心兒立馬變成大老闆命令小儸儸)
……
每一個抱怨內容都不直接和數學相關,但是數學考差的這一天,他眼中看到得幾乎都很有事、都和他作對。如果周遭事物一切風平浪靜、實在無可挑剔,那麼,倒最大楣的,就是和他最親近的媽媽我,做什麼都不對、說什麼都惹他厭,動輒得咎!
當天,我一定莫名其妙遭到小子一頓無名怒火攻擊,這就是我在書中提到的,爸媽往往是最無辜的「人肉沙包」!
過去,每次被火藥掃到,我都會頻頻自我反省,到底我是哪邊說錯話、哪裡顧人怨?左思右想、推前演後,如今,我愈來愈明瞭一件事,媽媽我真•的•沒有•做•錯•事,沒•有•惹•人•厭!
孩子的怒氣雖然指向我,但是我自信跟我沒有任何干係!
那小子到底為什麼這麼生氣?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他把考差的考卷揉成皺皺的一團,我才頓悟小子根本是在生「自己」的氣啊!
用了幾年的修正帶可不會到今天才突然變得難用;住了十多年的狗窩,靠著電蚊拍、空調,絕對能安穩好眠吧?!電腦一直都是哥哥弟弟輪流使用,有什麼被虧待不公平?!爸爸忘記關門,但怎麼就是今天連加個「請」字都不甘願?
修正帶、房間悶、哥哥占用電腦、爸爸忘記關門,原來都表面的理由,真正的怒氣根源,就是:數學考差了,自己難以面對、難以接受,特別是自己並非不努力,而是努力沒有獲得相對應的好結果,心中自是一股巨大而難以平衡的不公平感油然而生,無處消化。
美國心理學家多拉德曾提出「挫折-攻擊假說」,認為人的攻擊行為是因為挫折所引起。所謂挫折,就是某種有目的的行為受到阻擾,挫折就會誘發攻擊驅力,而產生攻擊的行為。
受挫者的攻擊行為有三種,第一,是製造挫折的人。第二,是與挫折沒有直接關係的人。第三,是受挫者本人。
製造挫折的人當然不是我,而是出題的老師和數學考卷,但是小子回到家,也只能把考卷揉爛了,不可能罵老師;但除此之外,怒氣還是無法全然消退,於是就找上和挫折沒有直接關係的家人了!如果挫折非常之大,受挫者可能會去攻擊自己,也就是直接傷害自己或結束自己。
當然,數學考差這件事情所造成的挫折,靠著攻擊不相關的人就能獲得紓解,於是,和小子最親近的媽媽我,就是最方便的受氣包。
根據心理學,受挫者也會在潛意識裡自動評估如何選擇攻擊對象,他們會把怒氣先儲存在心裡,直到評估了一個不會反擊的安全對象,就會放心的猛力攻擊。媽媽我對小子來講,絕對是全宇宙最安全的對象,所以,他當然毫無顧忌,火力全開。
體認到這一點,我便能比較超然地看待小子發怒。不是因為我做了什麼、說了什麼,而是,此時此刻,他就是有個「氣」一定要生,他就是要有一個安全的對象,把自己對自己的氣速速發出去。
站在制高點看清這一切,做為媽媽的我實在不必把話聽得那麼認真,更無須浪費心力跳進去和他攪和。
國高中的孩子正在經歷身心的劇烈變化,他們又面臨到前所未有的重大課業壓力,而人際關係比起童年變得更加複雜而難以處理,所以每天所受到的壓力與挫折絕對不亞於大人。
偏偏,他們的人生閱歷很有限,又還沒發展出強韌有效的處理能力,所以,青少年最簡單的解決方式,就是找個安全的出口直接爆發出來,好比嬰兒處理壓力的方式更為簡單,就是大哭大鬧一頓,青少年則是無名怒火亂發一通。
這個時期的孩子自己很難從情境中跳脫出來,不過,他們總是要學會去面對、消化、轉移自己的怒火。
我知道孩子花了很多心力準備數學考試卻考砸了,但是,大多數的人都一樣,無法十全十美、面面俱全,就是有些領域無法達到「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但是,小子可陷在死胡同裡,卻可能忘記看見,自己有些部分,可是「三分耕耘,卻有十分收穫」的啊!
孩子生自己達不到目標的氣,我們也要找機會讓他討自己的歡喜,看到自己輕鬆達陣的長才。
「生物那麼難,不用補習,上完課,也不用用力複習,你總是能自己融會貫通,比起媽媽當年怎麼讀生物都讀不通強太多了,看來你這部分就是有天分!」小子終於從死胡同裡走出來,看到比較全面的自己。
當然,數學困境還是要想辦法解,受氣包如我會誠實的告訴孩子,他的怒火快讓我招架不住,不過我陪著孩子認清自己的情緒:「看起來你有一股怒氣在心裡,我知道你有可能是在生你自己的氣!」孩子默默聽著不作聲。
認清孩子怒氣的來源,我則生出更多的力量繼續陪伴,我感謝他始終願意保持著勇氣與責任感來面對數學:
「這部分媽媽非常欣賞你,也就是無論數學多難,你生完悶氣卻總是不放棄,你總是願意把老師規定的功課一題一題寫完,雖然沒辦法一下子大幅進步,但是,你就是能維持到一定的程度,雖然不完美,至少,不會更糟,不是嗎?只要沒有退步,你就會有機會慢慢進步!」
小子抬頭看看我,臉上的僵硬逐漸緩和下來,把聯絡本簽完,就兀自到客廳去餵他一箱又一箱古怪可愛的小爬寵、小青蛙、小魚小蟲了!
是的,青春期的壓力真的不小,人際、課業、身心變化,怒氣沖沖的少男少女口無遮攔、不時爆炸,很可能是因為不滿意自己、無法處理自己的失落,他們不是生我們的氣,而是生自己的氣啊!
接著,小子看到自己的小爬寵張開大嘴等著他餵食,竟又立馬變臉,一個大個子竟吐出最可愛的娃娃音吆喝著他的小爬寵:「來吃飯囉!」
對了,別忘了讓孩子留有自己的喜樂花園,我家客廳的這一隅寵物區就是小子的喜樂天堂,當他不知道怎麼處理自己的怒氣時,至少有一處地方永遠等著他尋他開心!
養寵物、打籃球、適度的電動、小說、動漫、唱歌、追星、被圈粉…,不要怕青春孩子浪費生命,正是這些心靈樂園能支撐他們走過風暴。
《家有青少年之爸媽的33個修練:你那愈來愈陌生的孩子,該怎麼溝通?》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87768?sloc=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