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風聲鶴唳,帶孩子看病變成一件困難又危險的事情
這邊想要給父母們一些參考用的資料
希望有些幫助。
✅何時考慮帶孩子做COVID19篩檢?
當孩子有確定群聚(例如班上有人確診、家族成員確診、生活環境接觸較多人)及有相關症狀時(例如咳嗽、發燒、腹瀉、嗅覺味覺異常)請考慮做相關篩檢。
✅若孩子是確診者,要注意什麼?
目前COVID19在孩子造成症狀較為輕微,大部分類似普通感冒或腸胃炎,但極少數會產生需要插管急救的重症。
孩子常常是傳染給家中長輩或是孕婦的來源,家裡也須做好感控處理。
✅當孩子僅有輕微上呼吸道症狀,但沒有相關接觸史?
先說目前接觸史是相當不可靠的,因為進入到社區感染後,足跡調查只能當作參考用,若有疑慮還是應該做相關篩檢。
但是我們可以先分辨一下孩子症狀跟往前過敏症狀是否類似,可先使用手邊藥水(下文有詳細解釋)
如果出現出現 #咳嗽伴隨雜音、 #喘嗚、 #持續黃膿鼻涕
都應該就醫處理。
✅當孩子發燒的時候做哪些觀察和處理?
第一步請先確認「#精神、 #活動力、 #食慾」有沒有變化,如果有請就醫
第二步請確認有無併發「#抽蓄、 #四肢暗色紫斑、 #四肢發黑 」 如果有請就醫
如果都沒有
大部分兒童發燒都是病毒感染為主,可以症狀治療為主
少部分併發細菌感染需考慮使用抗生素
如果發燒 #超過三天、 #活動食慾差、 #持續嘔吐、 #尿味混濁變深、 #淋巴腺異樣腫大
還是需要考慮就醫。
✅常用備藥怎麼使用?
🟥常用退燒藥物
安佳樂(Antiphen, Acetaminophen):可用(體重kg/2)cc,同一種退燒藥間隔六小時使用
伊普芬(Ibuprofen)馬蓋先(Macsafe):可用(體重kg/2~4)cc,若安佳樂無法退燒間隔一小時可使用,同一種退燒藥間隔六小時使用,與塞劑視為同種退燒藥
塞劑(Voren):可用(體重/12.5)/顆,例如體重10公斤可用0.8顆,一次最多一顆
🟧常用症狀藥水
希普利敏(Cypromin):第一代抗組織胺,可用於水性鼻涕、過敏性咳嗽、或是過敏發疹,可用(體重kg/4)cc一天三次,副作用容易嗜睡、部分孩子會亢奮。
鼻福(Peace)、亞涕(Actin): 內含第一代抗組織胺及交感神經興奮劑,可緩解鼻塞鼻水,可用(體重kg/4)cc, 一天三次,跟希普利敏效果類似不需共用。
勝克敏液(Cetirizine),第二代抗組織胺,不容易造成嗜睡,可長期使用,長效類型可一天用1~2次就好。
必達米瑞液(Butamirate):止咳化痰藥,可用於緩解咳嗽症狀,可用(體重kg/4)cc, 一天三次。
息咳寧(Secorine):複合式感冒藥物,可用於一般上呼吸道症狀3~5天,可用(體重kg/4)cc一天三次,有許多成分與其他感冒藥相似,故可先單用。
舒痰液(Soltan):化痰藥,可用於帶痰上呼吸道症狀,可用(體重kg/5)cc一天三次。
🟨溫馨提醒
原裝的藥水在未開封時請放在避光室溫,可以置放到瓶身標示的有效期限。
但是開封過的藥水,需於一個月內使用完喔。
大人用的咳嗽藥水有些含有類鴉片類藥品不適用於小兒,請多注意!!!
抗生素 退燒藥 間隔 在 黑眼圈奶爸Dr. 徐嘉賢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這張圖是因為一位媽媽詢問「媽媽群組的對話內容」的真實性,而傳過來的Line群組截圖,各位認為圖中有哪一句話內容不正確嗎?
答案晚一點公布
====
發燒的確是一個令父母很緊張又頭痛的事情。
舉這一個對話的例子,並非要批評誰,也不是要勸那位媽媽退群組,是想要藉著這個機會跟大家導正一些錯誤的觀念
答案:三句話都有些問題,或者不完全正確的地方。
1:「退燒藥是抗生素,要非常小心使用」:當然是錯誤,退燒藥不等於抗生素。
但是我可以理解為什麼有些人會誤會,因為退燒藥也算是一種「消炎藥」,而有些醫生或民眾,會把抗生素形容成「消炎藥」,所以有時候會混淆。但是要再說一次:退燒藥不等於抗生素
二:「兒科醫師建議用活動力來判斷要不要給退燒藥,而不是用體溫來判斷。」
這句話,說對了一半。的確是可以用活動力來幫助判斷,但並非完全不考慮體溫。
正確來說,以體溫和活動力、症狀、本身疾病史(有沒有熱痙攣病史、家族史、心臟疾病、本身免疫系統狀況)和發燒可能的原因⋯這幾個因素,綜合來判斷。不是單單以「活動力」來判斷。
例如:如果38度以上,但是孩子精神活動力很好,醫生也判斷這是一般的感冒,本身沒有熱痙攣的病史,則的確可以考慮不用吃退燒藥。
又反過來說:如果體溫37.1’C,但是孩子精神活動力不好、病懨懨的,那麼也要給退燒藥嗎?
三:「有些寶寶燒到40度,還能吃能睡,這種就不用給退燒藥」
這段話爭議最多,跟上面的第二點有相關。
若是把它簡化一下,變成比較直接的問題:「到底燒到幾度就要吃退燒藥呢?」
這沒有一個絕對答案,很多因素,這要看「整體」和「孩子的體質」和「父母對於狀況的了解程度」,有很多不同的狀況、所以會有不同的答案。但是一般來說:父母可以在心裡面設一個停損點/界限。39.5到40度應該是一般父母的心裡極限了,我會建議父母:
生病的話,請看醫生,醫生評估過是一般的狀況,可以在家裡休息的話:如果孩子精神佳 跑跑跳跳,完全看不出來生病,照樣跟您頂嘴、跟弟弟搶玩具,也沒有身體不適、頭痛、喉嚨痛、情緒跟平常差不多等等,就可以先不要急著退燒。可以先用物理退燒:例如用個毛巾泡溫水,擦拭身體,讓他先散散熱,喝一點水,他會舒服一些。但是請您跟孩子的醫生討論。
但是如果已經燒到39.5到40度,一般小朋友都會看起來不舒服,病懨懨、頭痛、情緒不好、翻來翻去、呼吸顯得比較費力,這樣高的溫度,就要考慮要使用退燒藥了。不過,這是以「一般的狀況」而言,總是有例外的
如果孩子本身有熱痙攣體質,使用退燒藥就醫需要比較積極
若孩子燒到40度,而父母還能夠翹腳喝咖啡淡定看Netflix的話,的確很不簡單。
我們兒科醫師大都會認為:發燒並不是一件壞事。而發燒也不見得是一件「非要解決不可」的壞事,它是告訴我們孩子身體出了狀況,免疫系統正在作戰的訊號,不是告訴我們說:「趕快幫我退燒,最好37度以下」才算是「正常」。
另外很多父母也會問:「如果小孩子已經睡著,但是半夜摸起來很燙,這樣到底要不要叫他起來吃退燒藥?」
幾年前美國兒科醫學會,有發表過關於兒童發燒的指引,其中一項,就是針對晚上已經睡著了,不用再叫他起來,特地吃退燒藥的說明。除非,孩子一直發抖、翻來翻去,甚至醒來說頭痛、或哭鬧,這樣就最好用適量的退燒藥讓他舒服一些。
退燒的原則,是讓孩子舒服一些,不要讓他太難受,不是要把溫度數字降到37度以下,才算是「完成任務」。我們要治療孩子的疾病,不是要看漂亮的溫度數字
「為什麼吃了退燒藥,效果那麼慢?」
退燒藥需1-1.5小時左右才開始作用,並非15-30分鐘。
還有一個觀念:並非退到37度以下,才算有作用,很多時候在急性期,吃了退燒藥,可能只有降溫一些些,隔一兩個小時後,又會開始燒上來,反反覆覆。這是感染急性期時常見的狀況
最重要的觀察重點,是在「燒退」的時候,孩子的精神活動力如何?如果溫度已經降了之後,精神活動力仍然不佳,這就要特別注意,盡快就醫。
「那要怎麼知道狀況有改善呢?」
如果燒與燒之間的間隔,有慢慢拉開( 4小時➡️6小時➡️8小時➡️12小時),或者燒的最高溫有慢慢下降,這些都是代表病程有在趨緩的跡象。
以上是一些一般原則,當然也會有例外的狀況。有疑問的話請洽您孩子的醫師
參考資料:https://www.aap.org/en-us/about-the-aap/aap-press-room/pages/AAP-Issues-Advice-on-Managing-Fevers-in-Children.aspx
#左手量耳溫_右手按追蹤我的Instagram: 📸 http://www.instagram.com/drblackeye
#追蹤偶的Twitter: https://twitter.com/drblackeye/
抗生素 退燒藥 間隔 在 小兒感染氣喘專科陳俊仁醫師- #抗生素篇... | Facebook 的必吃
這樣說是因為我覺有些人好像把抗生素當成退燒藥了,其實抗生素是用來殺細菌的, ... 第二劑疫苗的施打間隔,是和這兩種疫苗的副作用有關,施打莫德納或是BNT疫苗,都 ... ... <看更多>
抗生素 退燒藥 間隔 在 吃藥配橘子藥效打折扣|蘋果新聞網 的必吃
另過敏類疾病患者,服用抗組織胺類藥後,可能會出現嗜睡副作用,若再飲葡萄柚汁,可能延長藥物在 ... 中藥、西藥服用應間隔2小時,主要藥物應先服用. ... <看更多>
抗生素 退燒藥 間隔 在 退燒藥間隔疫苗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醫院診所健康懶人包 的必吃
在抗生素退燒藥間隔這個討論中,有超過5篇Ptt貼文,作者blueirene也提到寶寶(8m女寶)上週住院被診斷為非典型川崎氏症。由於我也是在板上透過其他爸媽們的分享而較深刻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