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醫學課程筆記,part1】
1. 研究顯示,絕大多數得網球肘的族群是「羽毛球」運動。網球肘好發在「單手反拍」動作,而因為一般非專業網球愛好者沒這麼厲害啦,大多還是雙手持拍。但羽毛球都是單手為主,尤其是愛耍帥的大叔(非研究,為臨床經驗顯示)。
2.善用筋膜回彈的力量,可以省能量且避免傷害。筋膜在一定的結構下(我認為是接近中軸位,屈伸肌接近均等,用到終端筋膜)在肌肉收縮後能自行用筋膜張力回彈,並且為下一個動作做準備,也就是筋膜會安排「慣性」。
比如一直走路是省力的,因為後來的步伐是慣性,但逛街蝦拼走走停停其實超累。
逛街一時瘦,一直逛街一直瘦。
3.跑步是反震力傷腳? 這直觀的想法不一定符合現實。下肢剛性原理,有時候越避震的地面+越吸震的跑鞋,反而容易讓腳受傷。鞋子要配合地面(PU跑道或柏油路的鞋要求不同)。偏硬的鞋子在不同跑法或地面,可能更能保護腳。
4.前足或中足跑法都有研究顯示傷害較小,但沒聽到足跟。
5.拉筋對運動有好處? 先了解拉筋有甚麼壞處。靜態拉筋其實會下降肌力與爆發力,且拉越久副作用越大。尤其是某些運動拉筋更會降低表現,比如自行車與跑步。
6.但真的想拉筋怎麼辦? <30秒對最大肌力,<45秒對爆發力與速度沒有明顯影響。
7.膝蓋受傷後大腿(FQ)萎縮怎麼辦(Arthrogenic muscle inhibition )?
要運動啦!所有打針與治療只是為了讓患者能夠去運動。
8.退化性或慢性關節炎,膝關節抽水、類固醇關節內注射、吃消炎藥對於大腿肌肉都是無效的,甚至一直吃消炎藥(NSAIDs)還會加速退化。
消炎一時爽,一直消炎……之後會很不爽。
9.上述問題,冷凍療法必須加上運動治療才有明顯改善。個別冷凍或運動可能都不足。
10.訓練負荷量增加太快,受傷機率當然會增加。較安全的訓練增加速率是「每週增加10%」。訓練負荷量可以量化(RPE*minute )。A/C ratio則是未來一周/過去4週的負荷量比率,可以評估受傷機率。
#運動醫學
#筆記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