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午安,我是Oscar。
今天的TODAY看世界,我們要介紹新加坡在七月十日舉辦的國會選舉,究竟有何選舉觀察重點、李氏兄弟鬩牆真的有影響嗎、人民行動黨有哪些選舉工具、外國期刊the diplomat投書講到的「軟性壓制反對黨」又是怎麼一回事。這些我們都會在稿子裡提及。我們今天以新加坡的制度為討論的主軸,很多觀眾想看的兩李相爭,我們稍後有機會再談。
另外,這幾天的日本大水真的很嚴重,加上中國水災和緬甸的山體滑波,都不禁讓人思考這些是純粹的天災,還是有人禍的成分?這些單一的天氣事件可以套到氣候變遷的模型嗎?
雖然跟日本的情況正好相反,希望大家在近期的高溫熱浪中,都能平安。
🔎以下是今天的國際三條線
▪️國際:日本熊本水災增至20死14命危 居民排字SOS求援
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2007050040.aspx
👉劃重點: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截至今天下午5時止,受大雨重創的日本熊本縣至少已有20人不幸罹難,另有14人無呼吸心跳及14人下落不明。
目前仍有無法掌握災情的地區,警消及自衛隊等人員正進一步確認。
日本產經新聞報導,日本政府已在這波大雨影響的熊本縣及鹿兒島縣,分別開設現地災害對策本部,希望第一時間協助地方政府因應災情。
▪️國際:美國參議院通過就香港問題懲罰中國官員法案
https://cn.nytimes.com/usa/20200703/senate-china-hong-kong-sanctions/zh-hant/
👉劃重點:這項法案週四在未經辯論和正式投票的情況下通過,將對那些實施新國安法的中國官員、鎮壓抗議者的警察部隊,以及為試圖削弱香港獨立性的活動提供資金的銀行處以強制性懲罰。
眾議院已於週三一致通過了這項法案,議長南希·佩洛西(Nancy Pelosi)稱讚它是「結束中國加速對香港人民發動的打壓、恐嚇和殘酷運動的又一重要步驟」。
白宮尚未表態是否會支持這項法案,過去它曾因擔憂破壞川普確保與中國達成貿易協議的努力而迴避對北京施加制裁。但在這項新立法在香港的寒蟬效應變得清晰時,國務卿邁克·龐皮歐(Mike Pompeo)嚴厲譴責了這項立法。龐皮歐是一名對華鷹派。香港警方週三逮捕了超過300名親民主抗議者,包括一名揮舞港獨旗幟的15歲女孩。
▪️國際:香港危機和世界新秩序 BBC分析英國未來中國政策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53283450
👉劃重點:英國也有很多優勢。它還算是一個富裕國家,英國也在國際政治的決策圈——聯合國安理會佔有一個席位。但是英國必須在後疫情時代、後脫歐時代找到方法重新開始有所作為。
北京越來越咄咄逼人的政策,或許能被視為「中國優先」的同義詞,在世界各地有跡象顯示對北京這種政策的煩躁感越來越強。
殖民時期留下的歷史讓英國在香港這出大戲中扮演了一個關鍵的角色。英國現在需要發揮自身的作用,鍛造出一個新的與北京打交道的國際共識:既頂住中國壓力據理力爭,同時尋求與中國的當權者在關係到全世界的重大問題上展開積極的互動。
📢 晚上八點別忘了看范琪斐的 #TODAY看世界。
另外有在用 LINE 的朋友可以訂閱 @LINE TODAY 👇
https://lin.ee/19eXmdD
週一至週日 #LINETODAY 就會推播TODAY看世界,如果錯過了,通常會放在國際欄目。
📢別忘了《#范琪斐ㄉ寰宇漫遊》每週四晚間九點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ㄉ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十點準時上傳完整版!
打壓同義詞 在 女人迷 woman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女性受暴的狀況至今依然存在,未曾間斷。羅思容曾說過:女性權益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女性「還我主權」的過程猶如在玫瑰的一根根刺上攀爬,一再流血仍繼續努力,才能不斷進步。
是啊。女性權益一路走來很是辛苦,但我們一直堅信女性主義與平等是同義詞,因為爭取女權從來就不是為了打壓男性,也不是只為了女性著想,而是為了多元平等的世界努力著。
📢 如果你也願意為平等盡一份心 👉 https://pse.is/KMY6U
這是由婦援會主辦的「多女子時代公益募款音樂會」 ,由羅思容、雲力思、萬芳與賀連華演出,扣除成本後的所有收入將全數用於婦援會受暴婦女及目睹兒的身心守護計畫、性別暴力預防、阿嬤家營運教育計畫。
📢 如果你想了解為平等努力的他們:婦女救援基金會
打壓同義詞 在 無神論者的巴別塔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Medium版本,支持請Click文內文比Clap//
前言:雖然成場土地大辯論雖然廢咗,但至少帶出咗香港土地政策就係由兩大陣營對壘:相信供應先係解決需求問題嘅「供應派」,同埋認為規劃同分配比土地供應更為重要嘅「分配派」。
我覺得可惜嘅,唔係好多左膠自以為識得經濟學,但其實響應用上面錯哂,夾硬將Demand & Supply扭曲到影響唔倒價格呢個結論,而係何灤生、麥萃才之流,雖然連經濟系教授都唔係而只係商學院同財務系,但既然用咗「經濟學者」個名參與咗個聯署,就唔該做下功課,搵下數據,甚至重溫一下經濟學嘅基本概念,而唔係搞到嘢錯哂,上電視節目比本土研究社陳劍青之流撚狗咁撚,揸住政府一兩粒數就可以由電視恥笑到網上,你班「經濟學者」謬論如何不堪一擊。
即係幾日之間,「經濟學者」四個字就多得何濼生麥萃搞到變成過街老鼠嘅同義詞,唔關得有啲過去最鍾意混水摸魚假冒「經濟學家」或者自稱「識得好多經濟學家」嘅經濟學KOL,而家紛紛潛水只談風月鳥。
==================
由政府主催、土地供應專責小組進行的土地大辯論接近尾聲之際,林鄭的「東大嶼填海項目」橫空出世,彷彿嘲笑整場辯論徒勞無功:但它真的一無事處嗎?還剩下了甚麼遺產?其實經過不同意見、立場人士多番交手,基本上已可歸納為兩大主流,就是究竟信、還是不信土地供應是解決房屋問題的關鍵。甚至已有人將兩邊分別命名為「供應派」與「分配派」,以點出兩邊陣營側重的分別。至於填海是否必須,其實仍是兩派論爭的一個延伸。
要說這是「供應派」與「分配派」的分別還是有點粗疏,因為「供應派」並不完全反對在目前土地供應完全不足的情況下,進行某種程度上的資源分配;而「分配派」亦不認為在不增加土地供應的前提下,房屋問題就能圓滿解決。問題只在於「供應派」認為一日不大量增加土地供應,任何資源分配,只會締造出新的既得利益者和新的制度失敗者;甚至認為若要香港居民能有明顯住屋環境的改善(例如人均居住面積由「劏房級」172呎至少增加一倍至「新加坡級」的388呎),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目前提出香港住宅用地出現260公頃短缺、整體用地出現1200公頃短缺的指標是低估了幾倍。
至於「分配派」的立場卻是剛巧相反。首先他們認為樓價高漲的問題並不在於供應,而是低利率導致大量游資湧入香港炒高樓價;另外有部份「分配派」支持者更認為,不解決150個單程證審批權問題,任何房屋土地政策都只是「空話」。「分配派」亦相信目前香港土地供應根本充足,只是政府欠缺有效規劃,只要將土地作更有效使用,要大規模地、高密度興建公營房屋,大幅提高公私營房屋比例至八成以上,甚至100%「以追回過去少了的公營房屋土地短缺」。再加上引入打壓樓價措施如運用《收回土地條例》徵收棕地、租務管制和空置稅等,就能達致有效分配目的。如此連1200公頃這個土地需求其實也被政府高估,可以為了環境生態、自然保育等企得更硬,拒絕大規模填海和郊野公園等選項。
這兩派之間雖然處於對立,但其實也還是有若干共識,例如當中大多數人都贊同「港人港地」為有效區隔外來炒家與資金影響的措施,軍事用地作為土地選項也沒有多少異議,值得向政府施壓爭取。此外兩派之中也宜就內部的分歧繼續進行「小辯論」,例如本土研究社就從不認為150單程證問題會對土地房屋問題有嚴重影響;而一旦真的成功爭取收回審批權,那每天改批多少人入境、甚麼人有資格優先申請以單程證來港、收回單程證後能減少多少土地需求、壓抑多少樓價──當「分配派」口口聲聲要求政府要有完善人口政策,那他們自己是否亦好應達成一個共識提出一個自己的版本來?至於「供應派」其實也應就「高爾夫球場是否應該保留,是否高球場願意付上市值租金就可以保留」、「若私營市場仍有房屋需求,那現有公私營房屋比例是否有調整必要?」整理出一致的立場出來。
兩派未見面對面對決
不過共識歸共識,「供應派」與「分配派」始終也難免要在兩條路線中辯出對錯、擇一而行,然而可惜的是,這幾個月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舉行的多場座談會,特別是本土研究社及其支持者們已多番對右派經濟學者叫陣,卻始終未見兩者有來過一次面對面的正面對決,最終只流於自說自話,甚或「呢個嗰個肯定有收地產商錢、有Hidden Agenda」這種低層次討論。
就舉一個已辯論多次的題目:「只有增加公營房屋比例才對市民有利」為例,「供應派」一直堅持在土地供應不變的情況下,增加公營房屋比例等若減少私營房屋的供應量,最終受苦的卻是不在申請資助房屋門檻之內、以及抽籤不中、仍在排隊未能上樓的低下層住戶,他們的租金負擔將因此而不斷加重。「分配派」提出了反駁指,基於市民對房屋需求量是一致的,因此每增加一個公營房屋,同時就代表了私人市場減少了一個需求,所以理應對私人市場價格無甚影響──但這種想法卻是過於輕視市場供求的複雜性了。
首先,一旦市場並非以市價作分配原則,很多「無本生利」的潛在需求就會因而暴增:一些原本因輪候時間太長又或機會太微而放棄輪公屋、抽居屋而與家人同住的市民,都會因為公營房屋比率增加而加入輪抽行列,結果原先由私營市場轉移至公營市場的效果就被削弱了。再者,公私營房屋需求也不是一換一那麼簡單,因為多了的一個公營房屋單位,幸運的話會令市面少一個劏房戶,這種居住面積的「升級」只在少數可能還不明顯,若如「分配派」所建議,一面倒壓抑私人房屋供應,則所有未能或尚未能受惠於公營房屋的「無殼蝸牛」,將一面倒成為這種分配政策下的大輸家。
或曰增加私營房屋比例不就反過來令公營房屋短缺更嚴重嗎?所以「供應派」從來認為政策分配從來只是權宜之策,增加供應才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源頭。可惜的是在土地大辯論進入最後大前路的今天,這些問題卻絲毫不被重視,也沒有得到認真的回應,如此下去,這場難得的大辯論就真要被浪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