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博展知識
【世界清潔日】
每年9月的第3個周末為世界清潔日,旨在提升人民環保意識,為保護地球共同努力
Q博也趁這個節日跑去淨灘了(大家記得要維持社交距離喔!)
一起來看看要如何維護我們美麗的地球吧!
【海灘的美麗與哀愁】
美國國家海洋垃圾監測計畫長年調查的結果顯示,海灘發現的垃圾以吸管27.5%占最多,其次是塑膠飲料瓶13.0%,另外也發現大量的塑膠袋碎片、氣球、金屬飲料罐、繩子等物品,同樣是以遊憩與日常生活類垃圾占多數。台灣因為回收制度做得很好,塑膠飲料瓶、金屬飲料罐等都已進入垃圾回收系統,在海岸垃圾中就較少出現,相較之下美國這類垃圾的比率就比較高。不過,台灣的塑膠瓶罐雖然有回收,瓶蓋卻被忽略了,常會成為垃圾漂流到海邊。
要減少海灘垃圾可以朝兩方面著手:
一是教育宣導,提醒人們不要以為廢棄物流入大海就會自動消除不見,其實它們都會成為大自然的負擔,而淨灘活動就是個很好的教育方式。
二是針對這類造成跨界汙染的海洋廢棄物,其管理與監測不該只是地方政府的責任,應該提升到中央層級,以環保單位或漁政單位來跨縣市管理,並且提高獎勵的誘因,且更要輔導關係人積極研發對環境友善的替代方法。
https://scitechvista.nat.gov.tw/Article/C000003/detail?ID=88b2573b-1943-489e-9e53-9ae626b98ce8
【一次性飲料杯減量】
一次性飲料杯源頭減量,是整體限塑政策的一環,實施至今雖有成效,但教育方面的確還需要加強。譬如校園之內餐廳,仍然使用相當多一次性餐具,環保署考慮加大誘因,譬如使用一次性餐具需要付費,減少使用數量。
臺灣市面上免洗餐具種類繁多,材質大致可分為塑膠類、保麗龍類及紙類、木材等四種,其中塑膠及保利龍是中小型餐飲業最常使用之免洗餐具種類。塑膠類聚丙烯多用於便當盒及碗盤,保利龍類免洗餐具─發泡聚苯乙烯常見於透明的便當盒蓋、涼麵及水果盒。發泡性保利龍則多用於泡麵碗、生鮮托盤等。
免洗餐具使用後之處理途徑大致包含回收再生、焚化、掩埋、非法棄置等4種。就塑膠類免洗餐具而言,由於免洗餐具使用後沾染油汙及其他物質,回收後再利用經濟價值不高。部分塑膠材質如PVC、PS等若以焚化方式處理可能導致「世紀之毒」戴奧辛的產生,且塑膠耐高熱值之特性,也對焚化爐操作產生負面影響;若以掩埋方式處理塑膠材質之免洗餐具,則耗時長不易腐化,一個塑膠袋需要20年、保麗龍杯要50年才能被分解,寶特瓶和紙尿布更需長達約450年才會在海水中分解。根據荒野保護協會於2012年淨灘清除垃圾量的統計,近3年免洗餐具類多了6倍,去年高達2萬8000多件,首度超過塑膠袋,成為海灘垃圾第1名。如何降低國人濫用免洗餐具,是未來應強化方向。
https://scitechvista.nat.gov.tw/Article/C000003/detail?ID=aff8ae3d-9fd9-4eca-ad6d-3ce6cfddd975
【環境教育】
資源要回收、垃圾不落地,這幾句話聽在我們耳中,是不是覺得老生常談呢?「環保」的概念出現在1970年代,1970年的4月22日是第一個「地球日」,1972年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開啟人類環境保護的思潮,也就是說,環保的意識出現至今其實只有50年。但如今幾乎人人都有環保的概念,並且落實在生活行為上。
環境教育一開始的重點都放在「保護環境」,包括如何解決空氣污染、水污染等各種已經發生的問題,或是如何保護生態。不過,人們很快就發現,一味地把環境保護放在第一位,會影響人類社會及國家的發展,當時全世界有70%的國家處於未發展或發展中,而以環保為主的價值使得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受到壓抑。所以從1983年起,人們開始思考不應該為了環保而阻止發展,而是應該在發展與環境間找到平衡,這就是「永續發展」的概念。
https://scitechvista.nat.gov.tw/Article/C000003/detail?ID=5c7e4060-8da3-44e8-a02a-debae5e5bb16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環境荷爾蒙」新書介紹 專訪:何喬 編輯 《環境荷爾蒙:認識偷走健康.破壞生態的元兇:塑化劑、雙酚A、戴奧辛、壬基酚、汞…【彩色圖解】》 1962年《寂靜的春天》出版,揭開農藥濫用對生態環境的影響;1996年《失竊的未來》則引發對持久性污染物的關注。農藥和環境荷爾蒙在這一二...
戴奧辛種類 在 林凱鈞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為了保持體態,早期許多人都不敢吃油,認為是造成肥胖的主因。直到現在才清楚,油脂原來好處多多,「吃錯油」與「不吃油」,才是加重健康負擔的關鍵。而人要看起來年輕,除了顏值之外,更要慎選油質!在生活中,「油」對人體到底能有哪些好處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5種健康滿分的好理油」吧!
❶玄米油
即米糠、米胚芽榨取的油脂,俗稱米糠油,美國心臟協會建議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單元不飽和脂肪酸、飽和脂肪酸攝取比例為1:1.5:0.8,米糠油為最接近該比例的一種均衡油品。飽和脂肪酸20%,不飽和脂肪酸80%,具心血管保護效果。含植物固醇,可幫助調降膽固醇(美國FDA指出每天攝取1.3公克植物固醇可降低冠狀動脈疾病的危險性),還具有保護腸黏膜及抗氧化的功效。發煙點約254度C上下,可作為日常煎、炒、炸之全面運用
❷苦茶油
苦茶籽經壓製,成營養且香醇的苦茶油,可做進補食材或是保養身體用。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含量為78%-85%,能預防胃疾、心血管疾病,具高抗氧化活性,更是天然來源的自由基清除劑。烹煮過後產生的自由基比較少,穩定度高,有助血液中壞的膽固醇含量自然減少。是唯一從木本植物果中榨取後,可直接食用的植物油。主要成分為油酸,其含量高達75%左右。此外,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E、胡蘿蔔素和其它抗氧化劑。發煙點252度,耐高溫,適合煎,煮,炒,炸,涼拌,是全方位食用油
❸酪梨油
酪梨油具有豐富的葉黃素與 β-胡蘿蔔素。葉黃素可以保護雙眼,助於抵抗電腦或手機藍光的影響;而 β-胡蘿蔔素則有助維持皮膚黏膜的健康。因人體無法自行合成葉黃素,日常可透過食用酪梨油,達到營養補充。而其豐富維他命A、E,對增進肌膚健康,是不可或缺的營養元素。也可以減少骨關節炎的疼痛和僵硬感,且對臀部或膝關節炎的人有益。能夠加速傷口癒合,具有治療皮膚傷口的能力。發煙點約260度,高於普遍的油炸溫度(160度~180度),適合油炸、炒菜等高溫烹煮時使用,但仍建議以中低溫烹調為宜
❹橄欖油
特級初榨橄欖油含有大約30%的多酚,多酚是良好的抗氧化物,有助減緩人體發炎情況,增加優質膽固醇,並降低壞膽固醇,而抗氧化物則能降低罹患心血管的風險,有益胰臟分泌消化液,及分泌膽汁,降低膽結石風險。此外,膽汁能分解脂肪,還能保持血糖穩定
橄欖油基本分3類,特級初榨橄欖油(Extra Virgin Olive Oil)、初榨橄欖油(Virgin Olive Oil)、橄欖油(Olive Oil),初榨橄欖油(Virgin Olive Oil)發煙點約在160-190度C,建議涼拌調味低溫烹煮為宜;橄欖油(Olive Oil)發煙點約230度C,適合高溫煎炸炒等烹調方式,但建議油炸一次,切勿反覆油炸,因長時間、高溫、反覆煎炸,一樣會產生各類化學有害物質
❺葡萄籽油
葡萄籽有強大的抗氧化成分-前花青素OPC,其抗氧化的能力,大約是維生素C、E的50倍,經萃取出的葡萄籽油,除了被用於烹飪料理之外,在美妝用品上,葡萄籽油亦是不可或缺的滋潤原料之一,在保養品中的葡萄籽油,時常被運用在如防曬乳、乳液、護髮油等
葡萄籽油中含有高度的Omega-6脂肪酸,尤其是高單位的亞油酸(LA),人體內的膽固醇與亞油酸結合作用以後,會在人體內代謝。葡萄籽油中的維生素E,是一種脂溶性抗氧化劑,可保護人體心血管健康,進而增強免疫力,也可減緩皮膚老化。發煙點約230度,可油炸炒菜。此外,屬氣味清淡的植物油,適合與任何食材搭配,可襯托出食材原始風味
❤️油的種類
油脂可分為動物油和植物油兩種,油脂內皆含有飽和脂肪酸、不飽和脂肪酸,僅在比率上有所不同
➡️動物油
室溫下為固體狀,油脂內富含飽和脂肪酸,一般多見於豬、牛、雞等動物性油脂,統稱動物油。中式料理常運用豬油、雞油;西式常見的牛油、鴨油。一般較不建議將動物油做為主要用油,因動物油內的飽和脂肪酸攝取過多,容易使血液中的膽固醇值增加,進而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但當需高溫烹調時(如炸和焗),動物油會比植物油產生較少反式脂肪,因此動物油,仍有其用途,可適當應用
➡️植物油
室溫下為液狀,植物油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其中又按照油品種類,所含脂肪酸成分也有所差異。建議選擇冷壓初榨油品,冷壓就是溫度控制在27度以下,根據2002 年歐盟明確的定義,溫度要在 27 ºC 以下才能稱「冷壓」;而初榨也就是手工採收橄欖後,果實經清洗、烘乾、壓榨到過濾乾淨、最後裝瓶需在24小時內完成,表示沒有經過太多精緻加工
植物油中的三大關鍵營養
a.⏩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
屬於必須脂肪酸,須由食物中取得。富含ALA,能轉換成EPA和DHA,有助於活化腦細胞,改善神經衰退
代表油:大豆油、亞麻籽油、芥花油、橄欖油、玉米油
b.⏩Omega6(多元不飽和脂肪酸)
屬於必須脂肪酸,須由食物中取得,人體無法自行合成,能調節代謝功能,啟動發炎反應並抵抗病菌
代表油:大豆油、亞麻籽油、芥花油、橄欖油、玉米油、葵花籽油、花生油、葡萄籽油
c.⏩Omega9(單元不飽和脂肪酸)
非必要的脂肪酸,可以在人體內自行合成,可減少血管硬化,降低心血管,腦部梗塞的機會,也可幫助身體對抗發炎
代表油:橄欖油、棕櫚油、芥花油、花生油、苦茶油
❤️您可信其油
⚠️挑好油,也要正確應用,必須將烹調時的溫度控制在發煙點下,才能保留油脂養分
⚠️建議選擇單一植物油勝於調和油,因為許多調和油被精製過,已使油變質,失去營養成份
⚠️開封後,和空氣接觸過後的植物油容易氧化。建議在1到2個月內使用完畢,放置在陰涼乾燥處,不需冷藏
⚠️選購具有標註(Extra Virgin)的冷壓橄欖油,而Pure、Refind等級別的橄欖油,則屬加工、去色、去味的精緻橄欖油
⚠️買好油的二大重點
•富含不飽和脂肪酸,例如具有完整Omega3、6、9脂肪酸
•發煙點要符合自身烹調習慣(發煙點是當油加熱到會產生煙的最低溫度)
⚠️餐廳多使用大豆油,因價格便宜,且大豆含油量低,多以溶劑萃取法取出。其化學性質不穩定,加熱時會產生較多的泡沫,不適合高溫油炸,對健康易產生不良影響
⚠️橄欖油容易氧化,接觸空氣以及光照即開始酸化,因此選擇不透光的玻璃瓶身,確保品質。避免購買直接放在陽光處或者強烈投射燈光照的陳列架上橄欖油,若觀察橄欖油瓶口處已經有氣泡,表示已經氧化,應避免購買
⚠️危害健康的回鍋油,又稱萬年油,是指重複使用的食用油,食用油隨著高溫加熱改變本質,產生過氧化物、反式脂肪、戴奧辛、多氯聯苯和多環芳香烴等二百多種的有害物質,經食物進入人體,進而增加罹患心臟病和癌症等健康風險
⚠️發煙點,是指加熱的油開始產生煙的溫度。分成低溫用油(107度左右)、中溫用油(160-180度左右)、高溫用油(190-260度左右)
🔸低溫涼拌、燉煮:
選擇發煙點低或較容易受熱變質的油品,如菜籽油、亞麻仁油、初榨橄欖油等
🔸中火水炒、燒烤:
選擇發煙點160~180℃的大豆油、花生油、芝麻油、芥花油、葵花油等;「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的油,通常是呈液態的植物油
🔸高溫煎炒、油炸:
選擇發煙點180~200℃或200℃以上的動物油、椰子油、葡萄籽油、酪梨油、棕櫚油、苦茶油、橄欖油等「飽和脂肪酸」較高的油,這類的油脂穩定性較高
#凱鈞有食力
#5種健康滿分的好理油
戴奧辛種類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環境荷爾蒙的影響】之戴奧辛篇
您知道什麼是環境荷爾蒙嗎?您知道它對我們的生活環境、以及對我們的人體健康有什麼樣的關連與影響呢?以下為大家簡單的解說。
「環境荷爾蒙」又稱為「內分泌干擾物質 (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 EDCs)」,會干擾人體荷爾蒙工作方式的化學物質或化學物質混合物【註1】。這些物質通常藉由空氣、水、土壤、食物等途徑進入體內【註2】[見圖一],並對生物體產生類似荷爾蒙作用,干擾其內分泌系統之作用,進而影響生物個體的生長、發育、恆定的維持以及生殖等作用,甚至危及後代的健康【註3、4】。
常見的環境荷爾蒙種類為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塑化劑、重金屬、農藥、人造化學物質(工業用化合物)、多環芳香烴[見圖二],主要用途包括清潔用品、電子/電器產品、個人衛生保健用品、塑膠製品、衣物、紡織類、兒童用品等[見圖三],在生活周遭無處不在的【註5】。多數的EDCs在環境中可以長期存在,持久不易分解,且對生物具有毒性,除了會長期破壞整個生態環境外;同時,也因為部分EDCs在人體內的代謝非常慢,所以會對人體健康造成一定的影響或導致相關疾病的發生【註6、7】,其中以戴奧辛最具代表性。
戴奧辛生成途徑包含化學製程行為(工業原料製程的副產物,例如:氯酚類化合物)、廢棄物焚化(廢棄物燃燒過程)、其他人為的燃燒行為(香煙的煙霧,汽、柴油機動車和飛機排放的廢氣等)、自然生成(燃燒未經污染的木材) 【註8】,可見這樣的物質在我們的生活環境中是很常見的,只是吾人沒有意識到,國立中央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張木彬榮譽教授提到,「都不是我們刻意製造,也無法完全避免,含氯的東西經過高溫催化,就會產生戴奧辛。」【註9】。
回顧台灣戴奧辛汙染事件時有所聞[見圖四] 【註9】,對民眾來說,飲食上少攝取高脂肪量的食物,例如:肥肉、內臟等、避免燃燒行為(吸菸、焚燒雜草)、自行攜帶環保餐具、不用塑料製品等,可減少生活中接觸戴奧辛的機會;盼望政府、企業、學界、民間一起重視環境健康問題,同時要有破釜沈舟的決心,徹底解決潛在污染風險或有效防止污染擴散。 [見圖五]【註5】
◼ 貼文附件圖片:
● 圖一:各類環境荷爾蒙如何進入食物鏈
● 圖二:常見的環境荷爾蒙種類
● 圖三:常見的環境荷爾蒙用途
● 圖四:臺灣戴奧辛事件表
● 圖五:如何避免生活中常見的環境荷爾蒙
◼ 註 - 參考文獻
1. Endocrine Society: What are EDCs. Available at https://www.hormone.org/your-health-and-hormones/endocrine-disrupting-chemicals-edcs. Accessed 2020/7/8.
2.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毒物及化學物質局:何謂環境荷爾蒙?網址:https://www.tcsb.gov.tw/cp-275-2768-70518-1.html,資料發布日期:2018/4/16。
3.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 (EDCs). Available at https://www.who.int/ceh/risks/cehemerging2/en/. Accessed 2020/7/8.
4.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2014):認識內分泌干擾物質。摘自:https://www.fda.gov.tw/TC/siteContent.aspx?sid=3817。
5.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毒物及化學物質局 - 環境荷爾蒙資訊網站(2019):常見的環境荷爾蒙種類及用途。摘自:https://topic.epa.gov.tw/edcs/cp-165-7677-65bf6-6.html。
6. 康健-王馨世(2017):「環境荷爾蒙」會導致許多女性的疾病。摘自: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blog/blogTopic.action?nid=2073。
7.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毒物及化學物質局 – 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資訊網站:。摘自:https://topic.epa.gov.tw/pops/mp-2.html。
8.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2017):戴奧辛生成的來源。摘自:https://www.fda.gov.tw/TC/siteListContent.aspx?sid=9440&id=23264。
9. 科技大觀園-李宗祐(2020):世紀之毒燒不盡?破解戴奧辛生死密碼。摘自:https://scitechvista.nat.gov.tw/c/sTbt.htm。
衛生福利部
食用玩家-食藥署
康健雜誌
戴奧辛種類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環境荷爾蒙」新書介紹
專訪:何喬 編輯
《環境荷爾蒙:認識偷走健康.破壞生態的元兇:塑化劑、雙酚A、戴奧辛、壬基酚、汞…【彩色圖解】》
1962年《寂靜的春天》出版,揭開農藥濫用對生態環境的影響;1996年《失竊的未來》則引發對持久性污染物的關注。農藥和環境荷爾蒙在這一二十年間陸續列入管制或禁用,但為什麼我們的生活還是不斷有農藥污染、環境荷爾蒙效應等環境事件危害人體與生態?
科技一日千里,有時候推進的速度快到人類無法想像。其中化學製品種類更是日新月異,目前世界上出現的十幾萬種化學物質,還陸續在增加中,而環境荷爾蒙的種類也不斷的在增加。多數合成化學物質在使用前幾乎很少進行長期人體健康和環境影響評估,過去的「無毒」有可能在今天被驗證為「有害」。
「環境荷爾蒙」對健康危害最深遠,種類還不斷在增加中
近年來只要關係到飲食安全或日用品檢驗,醫生、毒物專家都會特別呼籲關注的避免攝入「環境荷爾蒙」,這類化學物質在人體或環境會對生物產生類似激素作用干擾內分泌、影響生長、生育、免疫、神經系統等,對人體和生態造成的傷害最為深遠。環境荷爾蒙會出現的地方從食衣住行都可能找得到它的蹤跡,其中製造塑膠製品所添加的塑化劑更隨著各種日用品在生活中無所不在…,不僅如此,屬於環境荷爾蒙的物質種類還不斷在增加(2017年5月又新增兩項)!
消費者往往夾在既擔心健康受損,又無法自外於化學物質無處不在的現代生活的兩難中。其實消費者不必成為毒物專家,也無須死守「無毒」兩字!不想誤觸地雷,需要的是釐清迷思,認清風險在哪裡,維持安全低風險的生活並不困難!
本書透過40篇輕薄短小、淺顯實用的識毒錦囊,教你輕鬆理解什麼是「環境荷爾蒙」,如何簡單安全的使用各種便利生活的化學材質!
作者簡介:台灣環境教育協會 主編
•成立於2008年12月14日。
•關懷生態、熱愛土地,是一個年輕新生的環境團體。
•成立的目標是讓更多人瞭解台灣環境之美,關心台灣環境遭遇的問題,並且引介知識與科學的力量,用理性思辨環境政策。
•一個全國性,由跨領域成員組成,以推動環境教育為主旨的民間團體,涵括產、學界,發起與核心參與成員從環境教育、自然生態、環境技術、環境法律等核心領域,到建築、綠能科技、出版、電影、原住民文化、甚至社會政治等不同領域人士。
•自成立以來,始終秉持讓協會維持如此多元活力的原則,以期在推動環境教育上,能有多面向的關懷層面,激發出更加豐富、立體的環境教育,同時也經由不同領域的成員,將環境關懷帶回各行各業。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8vHr0pyyszc/hqdefault.jpg)
戴奧辛種類 在 戴奧辛 - YouTube 的必吃
戴奧辛.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毒物及化學物質局.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