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死、怕失去自由、怕害到別人的人文詮釋》 /曾昭旭
曾昭旭老師是我高一的國文老師,當時對老師的崇拜,幾乎讓我在高三分組的時候,認真考慮要報考師大國文系為第一志願。
雖然最終仍然跟著大潮流走,念了理工,但是影響所及,我在大學一年級的中文課,只會用文言文作文,我的大學同學們應該都還記得。
感謝社群軟體平台的幫助,在我退休之後,加入了高一同學會的Line群組,又與曾老師聯繫上,得以經常閱讀到老師所寫的文章,私下也會向老師請教,得到老師的指點。(如果想要了解曾老師的話,歡迎自行Google上網搜索。)
我今天看到老師的一篇文章,談到中西文化對此次疫情的影響,在美國和台灣出現了截然不同的做法。老師從文化的角度,來分析兩者的缺失,並提出撥亂反正的辦法。
徵得老師的同意,與我的臉書朋友們分享。大師之作,切勿錯過。
《怕死、怕失去自由、怕害到別人的人文詮釋》 /曾昭旭
1.不同文化有不同的怕
回顧疫情,會發現一些很有趣的中西差異:
首先,關於戴口罩,台灣可能是全世界做得最好的地方。加上勤洗手、少出門、與人保持安全距離,合稱防疫新生活。這種軟封城可說是繼上階段的成功加零之後,今年五月以來僅花70天就能把這波疫情壓下來的主要因素。令國外輿論在譏諷台灣過於自滿之後,不得不再度稱讚台灣的防疫能力。而反觀西方人則是對戴口罩非常反感,視為妨礙自由與人權。即使疫情高張,病亡甚眾,仍然要走上街頭遊行抗議,或者不戴口罩群聚飲酒(許多西方人視上酒館為生活必備)。頗令台灣人感到不可思議。
其次關於打疫苗,台灣人多半非常緊張怕打不到,以致連少量殘劑都爭先恐後搶打,天天質問政府為什麼不早買夠疫苗?反觀西方人(如美國)卻疫苗過剩,要用種種方便服務、實質獎勵吸引人民來打;卻還是有一半的人質疑疫苗,選擇不打。以致美國至今完成兩劑疫苗的覆蓋率才50%左右,難以達成群體免疫。也讓台灣人感到匪夷所思。
試問隔一個太平洋,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異呢?雖然因素甚多,但主要的恐怕還是文化差異,才使得台灣人(代表中華文化)和美國人(代表西方文化)普遍所怕不同,所以面對疫情,也才有這麼不同的反應。
這文化差異我們很容易想到的就是中國人包括台灣人比較戀生怕死。這看法雖然似嫌粗糙,卻並非沒有道理。中國人常諱言死(連醫院大樓都沒有四樓),俗語更是直說「好死不如賴活」。真的中國人是世界上最會賴活的人,無論環境多麼惡劣都能堅靭地活下去,人還愈活愈多。即使病痛纏身,常跑醫院,每天吃一大堆藥,還是要活。就更不用說病危之時,家屬幾乎無例外地要求醫生用盡一切手段去急救挽回了(而不管是否徒增病人的苦痛)。所以在台灣,洗腎、葉克膜、達文西手臂、鼻胃管灌食、插管、CPR急救等等都有濫用之嫌。遂產生醫藥愈發達,不健康餘命愈長且愈苦痛的荒謬現象。真是執著於賴活到完全沒道理的地步了!那麼,過度緊張於執行防疫新生活是否也是其中一環呢?
當然,這種戀生怕死的所謂文化影響,早已不是中華文化的本來精神。相對的,西方人愛自由而不在乎染疫死亡(所謂不自由 毋寧死),延伸到也不在乎傳染給別人害別人死亡,其實也已經是西方文化精神的墮落;變質為寡頭的個人主義,也並沒有比中國人的戀生怕死好到那裡去。總之,只要是從怕出發,不管是怕死還是怕失去自由,都一樣是文化的變質墮落;只是因文化性格不同,所以墮落也有不同形態罷了!
2.文化精神異化變質衍生種種心理恐懼病痛
原來中國人容易戀生怕死,是因中華文化根本就是一種生命精神,引申之也包括道德精神。狹義的生命精神是指一種肯定生命的存在與求生存的靭性彈性、適應力包容力;用一句白話表示,就是「無論如何都要活下去」。但廣義的生命精神則要進一步問活下去所為何來?答案就是去創造生命存在的意義價值,或說去立人達人愛人,亦即充分地自我實現。此即名曰道德性或理想性。用一句白話表示,就是「一旦活得下去,立刻就要求要活得優美」。亦即:生命主體性一定要自覺地發展出道德性來,才是真正的主體性(真我);否則,停留在努力求生存而忘了善用生命以創造意義與愛,生命精神就會失落,退墮到以維持形軀肉身的生存為唯一目的,遂衍為荒謬的戀生怕死心態。其所以荒謬,即在長生永不可得,戀生終必無望,所執只是假我。於是怕死之情也就永不能解除;人生將永只有苦而無樂,反成生命的實質否定。以否定生命(放棄意義之創造)來貪愛生命,此所以為矛盾荒謬也!
至於西方人之愛自由,首當釐清此所謂自由到底是指什麼?原來和莊子所謂逍遙、佛家所謂自在大大不同,而實指一種生存權或基本人權。如羅斯福總統許諾美國人四大自由,總言之實即生存權也。又如西方許多國家的國歌,歌詞大都提到與敵人鬥爭以爭取自由,甚至充斥血腥殺戮(法國國歌足為代表),主題實即國家民族之生存也。但此所謂生存,意思卻和中華文化脈絡下的生存不同:中國人是指素樸的形軀生存,意義是好活用此身以進行道德創造。但在西方文化(姑以基督教文明為例)的脈絡下,人身並無主體的身分(上帝是唯一的主),而只是上帝的工具。上帝頒布律法與上帝之國的藍圖,人則納入此律法結構中享生存生活之權利以盡為上帝服務以依上帝藍圖建構地上之國的義務。換言之,人的自由只是上帝誡命與法律規定下的行動自由(可稱為廣度的自由,與中華文化脈絡下之心靈主體自由或深度的自由不同),目的是藉此善盡待奉上帝的義務。因此,若忘記善盡作上帝博愛工具的責任,自由便會退墮為自我中心、自私任性,到玩法弄權,背叛上帝律法的地步。這當然是西方文化精神的變質異化,於是神化為魔,假冒上帝之名而實行魔鬼之事。西方近代的帝國主義、殖民主義,掠奪世界資源以自利,皆其流也。
3.文化退墮之病仍當用文化療癒
以上分析中西文化異化退墮的不同脈絡,而同歸於有所怕的虛弱心理。而不管怕什麼,都可總說為怕死(請參考前著《論生與死的詭譎相即》一文),亦即怕我之不存在;只是西方人的存在觀是「我自由故我在」(自由本質即生存權),中國人的存在觀則是「我活著故我在」(活著即一切可能之基礎)罷了!
而不論中西,其生命的存在都是要指向意義價值之實現的,差別只在實現的形態不同;在中華文化是善用形軀以作道德創造,在西方文化則是享自由人權以盡為上帝愛人工具之義務。所以,當其退墮為執小我自私的時候,都同樣會有假上帝或道德之名以自我文飾的虛偽。在中華文化脈絡是假借仁義之名而實則忘義逐利(孔子云:「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在生活中,無論親子友朋乃至政府人民,口口聲聲為你好而實則以威權干涉宰制,不知尊重人權者多矣。在西方文化脈絡,則是假冒上帝之名而實則叛神歸魔(如浮士德出賣靈魂與魔鬼交易);在社會與國際,自以為秉上帝旨意而對異國異族異教徒橫施歧視侵畧迫害滅族之暴行,不知衆生平等,皆當為上帝之博愛所蔭庇者亦多矣!於是落到疫情的面對,在西方美國,遂有將自我自由無限上綱而敵視戴口罩者、排斥亞洲裔(誣之為病毒源頭)之表現。在台灣,則有將戴口罩以免害別人被傳染之道德立場無限上綱,自居於道德優位而對不戴口罩者輕予指責,橫加干涉,教訓之餘,甚至還施予霸凌懲罰。這些實都是假自由假關懷、假正義假道德的表現,雖中西形態有異,其屬假冒為善則一也。
那麼,對這些因文化精神泯失扭曲變質而形成的病痛(其病徵則可總結為怕之一字,即《大學》所謂:「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也),要如何才能得到療癒呢?而答案無他,就是回到文化發展的堵塞處重新求其通罷了!在此要點有二:一是問你的文化發展是因何堵塞的?二是那要如何才能彌補前愆重新走通?
先說中國文化這一面,問題乃出在由內聖(個人心性修養以成為仁者愛人的君子)跨到外王(事實上能普遍且有效地愛到眾生)時被卡住了,使得愛傳不過去,或在傳過去時愛變質為非愛。為什麼會如此?則因太容易用愛籠罩一切(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而忘了現實上人我有別,當尊重對方的人權或自由意志。遂導致以道德、以義理、以愛傷人,而受傷者還得因感情故委屈忍受。子女忍受父母,父母也得忍受子女,愛之互動竟成互相折磨,遂成中華文化體中的普遍陰暗。那麼當如何彌補此文化體的漏洞呢?簡言之就是當從西方文化得到尊重人權(西方文化脈絡下之廣度自由)的啟發與覺悟、肯認與實踐。由家庭以至於社會、國家,次第皆然;然後從修身開始推擴到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外王事業才能走通;這當然進一步包涵現代社會、政治體制的合理運作,即所謂民主也。
再說西方文化一面,問題乃出在人僅自居為上帝的工具與僕人,生活在依法行政的體制運作中,只與認知理性相關,卻把價值問題丟給宗教,感情問題丟給文學藝術,自己只屬宗教文學藝術的受蔭庇者或受益人(西方人普遍有對教士與文學藝術家的崇拜情結),而不知自己也可以是生命感情與道德價值的主體(這當然須經一番自覺的工夫修行)。於是生命主體沈隱成為佛洛伊德心理學中的黑暗本我,當宗教法律與文學藝術的帶領薫陶力衰退,便會冒上來成為自利相爭的亂源。何止遺忘上帝的仁慈(仁慈更高於正義),更且將自私自利合理化為生存競爭的正義(達爾文的進化論、美國理直氣壯的所謂國家利益、美國優先)。遂致擾亂世界,各奉自己的上帝伸展自己的權利,而難以分辨誰屬上帝誰屬魔鬼了。那麼當如何彌補此文化體中的漏洞呢?簡言之就是當從中華文化得到主體自覺(中華文化脈絡下之自由,即道家禪宗之深度自由也)的啟發與覺悟、肯認與修行。啟動仁心的自覺,以培養根本自信,拓展宇宙心胸,超越一己一族一國一教的局限而直通上帝博愛的本懷,以天下為己任,為萬世開太平。這樣才能真走通依上帝心中的藍圖(大同世界?)以建設地上之國的康莊大路。
當然,以上提示的彌補療癒之道,實質上就是中西文化兼取其長的會通之路。這激盪會通事實從馬哥孛羅、利瑪竇東來就開始了,其間迂迴曲折、辯證跌宕,至今未已,也許才是又一波的方興未艾,而必蔚為未來世界文化發展的主旋律,吾人且拭目以觀,靜心以待。
2021-8-22 4300字
我的矛盾性格作文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就跟我們無法想像什麼是飛鴿傳書🐦一樣,未來的孩子可能不知道有報紙這個東西,某一個極盛時期只要它寫什麼,所有S NG都跟著的報紙,紙本停刊了。
那時,影劇圈的人都知道,它要誰生就生,要誰死就死,萬萬別得罪。只要他認定你如此,就算你啥都沒做,假作真實真亦假,跳進淡水河也洗不清,而且是永遠洗不清,因為都Google得到🙈
幾年以後的人不會再記得報紙曾經是紙,這就是平台轉移。
有關平台轉移例子,我可以舉很多。
⋯馬車🤣丶蒸汽火車,曾經獨霸通訊市場的BB Call,只能打電話跟傳訊息的手機⋯這些都是最膚淺的實例。

過去的都屬於時代的沉沒成本。
只能沉默的變成了文物或古董。
我心裡比較哀悼的和這個報紙紙本停刊無關。因為浮泛怪奇之資訊本來就是朝生暮死,會使我惋惜的是,或許不久的將來,閱讀紙本書的樂趣也變成歷史。
不過,就算你的所愛成為歷史,也得坦然接受平台轉移,就像主角下了最後一場戲丶因為所屬的劇院被迫關門。復古就只能變成一種情懷。永遠不會迴光返照。
我剛出社會的時候也在報社待過一段不算短的時間。看過好多因為報社而叱吒風雲的人物⋯呵呵那個時候,誰都不會相信將來可能沒有報紙這件事。
只是有感而發,說真的,我也曾經是影劇圈的一員。所以很明白他的是非功過,不便表達任何歡喜哀楽。
有關任何在時代中不會再回頭的事情,惋惜是沒有用的。如果一個東西已經變成鐵達尼號,而你還在上面,那麼還是請趕快離開,不要跟著一起沈入冰冷的海裡。只能把它留在回憶裡。
此態度或許無情,但是達觀。
我喜歡念商學,就是不喜歡去悼念咀嚼這些早已過去的事情;然而我後來再跑去念歷史,又是因為我其實喜歡安安靜靜地看著這些不再回來的事情。
很矛盾嗎?不會啊。我的個性有兩面, Podcast看很清,一個是人生實用商學院的市儈和明快,一個是人生不能沒故事的不涉世俗與溫文。
這兩面性格跟我活了幾十年,我也跟他們權衡了幾十年⋯如果搞不定我早就瘋了。我漸漸的能夠搞定他們,原因在於我完全接受了他們的極端不相同,並且不要他們握手言和,何妨各擅勝場?
很晚了,孩子睡了,瞇著眼睛寫一點「有感而發」,FB不是寫作文不一定要收尾請原諒🙏🙏🙏晚安

我的矛盾性格作文 在 梁祖堯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風車草劇團搬演著名東尼獎舞台劇《尋常心》// 表演場 第六期 Issue 6 23.5.2019
.
好戲之人梁祖堯、黃秋生、湯駿業、徐天佑和邵美君聯合演出
.
由Larry Kramer 於80年代撰寫、美國著名舞台劇《The Normal Heart》,講述當時社會對愛滋病沒有真正認識、對同性戀者還沒有持開放態度接納時,愛滋病患者或是同志都承愛著重大壓力,無聲嘶吼!此舞台劇近年重演,更在2011年獲得美國劇場界最高榮譽東尼獎的最佳重演劇作,2014年再度被美國HBO改編成電視電影;今年8月風車草劇團這個神劇帶到香港,以同名《尋常心》搬上葵青劇院舞台,一班好戲之人梁祖堯、黃秋生、湯駿業、徐天佑和邵美君聯合演出。
.
場主訪問了風車草劇團三位主腦梁祖堯(祖)、湯駿業(Dee)和邵美君(君),除了大談《尋常心》一劇之外,更談到風車草的未來動向、香港表演藝術發展、以及他們成為舞台劇演員的原因。
.
【八月搬演《尋常心》】
風車草劇團不時演出翻譯劇,例如《Avenue Q》,問到他們今次為甚麼會選擇《尋常心》這個劇本,祖回答說:「這是一個非常經典的劇作,能演出這個作品是我的目標。在演藝學院讀書的時候,第一次接觸這個劇本。關於同志議題的作品不少,但這個作品有多一個層次,裡面講到一班不被社會重視的人,如何以弱勢社群的力量,由零開始去爭取權益,很適合在今時今日的香港上演。電影版的宣傳口號是 “If we want to win the war, you have to start one”,我十分喜歡」Dee 補充說:「這個戲好看,是因為它在講『打大佬』(弱勢挑戰強權),很多人因為無知,不支持別人挑戰強權爭取權益,卻不知道到頭來都會影響到自己的利益。我的角色是個對外很正面,既沒有出櫃的人,但暗地裡支持這班愛滋病人爭取權益,所以非常掙扎,有很多戲可以演。」君在劇中演出患有小兒麻痺症的醫生Emma,她也認同Dee的講法:「我在戲中飾演一位醫生,面對當時社會對愛滋病恐懼的氣份,見到很多人有能力去改變,但選擇沉默。」《尋常心》中每個角色的性格都非常矛盾,祖覺得這是個很難得的劇本,更表示他們八月的演出會跟原作一樣,將文本中非常重要而細膩的場面搬上舞台。
.
【風車草劇團的未來動向——回應時代】
被問到風車草劇團未來兩年的發展方向,Dee回應說:「我們一向以雙線發展,一面搬演著名劇作,另一面會創作全新作品。演著名劇作可能都是在演別人的故事,創作則可以有自己的文本,講自己所處的社會中所面對的議題,例如我們將創作《新聞小花的告白》的二部曲。」君也同意創作很重要:「創作的文本可以留下來,讓後來的人透過文本見到現在的社會狀態。」他們表示,即使《新聞小花的告白》得獎,也暫時不會重演,因為現在的社會狀態跟兩年前的不一樣,他們想要創作跟現在的情況有聯繫的作品。祖進一步強調說:「劇場的本質就是留不住,因為需要與當時的空氣與溫度掛鉤,要不要重演這一個作品,不在乎作品是否受歡迎,而是在乎是否與當時的社會接軌。」他笑說:「創作文本真的很不容易,好像懷孕一樣。」
.
【關於香港表演藝術的發展——缺乏中小型劇場,難培養觀眾】
隨著西九演出場地逐漸落成,藝術資助制度不斷改革,對於香港的表演藝術發展前景,他們仍不確定。Dee解釋說:「現時仍然是由政府主導的結構,劇場的發展著重於製作,劇團很難發展,惟有當劇團有自己的劇院,才能發展,否則不論蓋多少場地都有限制。」君補充說:「現時只是演出不斷增加。」祖與Dee都指出現時及可見的將來,香港缺乏約400-600觀眾席的中小型劇場,Dee說:「中小型場地有利於劇團創作及營運,不會有太大票房壓力,又可以累積觀眾,能夠培養劇團。」祖加入說:「劇團需要觀眾,與觀眾培養關係、信任、及密切感覺,惟有中小型場地才能做到。」
---
風車草劇團 2019 觸動同樣的心
《尋常心》The Normal Heart
.
門票現已於城市售票網公開發售
16-18, 20-25.8.2019 (8pm)
17-18, 24-25.8.2019 (3pm)
葵青劇院演藝廳
$450 $350 $250
.
【首10場門票現已發售】:https://bit.ly/2VO3ESG
【加開最後3場,立即購票】:https://bit.ly/2EfHQoP
---
化妝及髮型:
髮型:Salon Trinity @ Jo Lam、Jaden.R
化妝:Kathy Chow、Lauren Lee
服飾:Scotch & Soda、O.N.S、agnes b.、hausofpbk from 小時光
造型: Yee Li
.
場地:#香港朗廷酒店
---
#風車草 #風車草劇團 #windmillgrass #windmillgrasstheatre #尋常心 #thenormalheart #梁祖堯 #黃秋生 #湯駿業 #邵美君 #徐天佑 #表演場 #onsclothing #scotchandsoda #scotchandsodahk #agnesb_hk #agnesb_officiel #小時光xiaoshigu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