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港小鎮 ◎羅大佑
假如你先生來自鹿港小鎮 請問你是否看見我的爹娘
我家就住在媽祖廟的後面 賣著香火的那家小雜貨店
假如你先生來自鹿港小鎮 請問你是否看見我的愛人
想當年我離家時她一十八 有一顆善良的心和一卷長髮
台北不是我的家 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
鹿港的街道 鹿港的漁村 媽祖廟裡燒香的人們
台北不是我的家 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
鹿港的清晨 鹿港的黃昏 徘徊在文明裡的人們
假如你先生回到鹿港小鎮 請問你是否告訴我的爹娘
台北不是我想像的黃金天堂 都市裡沒有當初我的夢想
在夢裡我再度回到鹿港小鎮 廟裡膜拜的人們依然虔誠
歲月掩不住爹娘純樸的笑容 夢中的姑娘依然長髮迎空
台北不是我的家 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
鹿港的街道 鹿港的漁村 媽祖廟裡燒香的人們
台北不是我的家 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
鹿港的清晨 鹿港的黃昏 徘徊在文明裡的人們
再度我唱起這首歌 我的歌中和有風雨聲
歸不得的家園 鹿港的小鎮 當年離家的年輕人
台北不是我的家 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
繁榮的都市 過渡的小鎮 徘徊在文明裡的人們
聽說他們挖走了家鄉的紅磚砌上了水泥牆
家鄉的人們得到他們想要的 卻又失去他們擁有的
門上的一塊斑駁的木板刻著這麼幾句話
子子孫孫永寶用 世世代代傳香火
鹿港的小鎮
◎歌曲背景:<鹿港小鎮>是1982年4月,由滾石發行羅大佑《之乎者也》專輯中的第一首曲目,該歌曲創作的緣由據報導是羅大佑於1976年就讀中國醫藥學院時,曾在學校附近的修車行換煞車油,當時遇見一位從鹿港離鄉到台中市區工作的修車師傅,這位修車師傅年齡約略18-19歲(與羅大佑年齡相近),在換機油的過程,年輕人跟當時的他敘說工作的辛苦,以及從鹿港來到台中、身上沒錢、工作不順等困境,此段對話讓羅大佑觸發創作靈感,於是寫下這首具有鄉愁情味與城鄉差異的劃時代作品。
資料來源1:鄉愁譜樂音 搖滾新紀元 喀報 (nctu.edu.tw)
資料來源2:羅大佑首度鹿港小鎮開唱,回顧38年前橫空出世的《之乎者也》專輯 - 放言Fount Media
資料來源3:羅大佑獲金曲獎特別貢獻獎 不停止創作要做一輩子 | 中央社 CNA NEWS
資料來源4:紅磚與水泥牆,《鹿港小鎮》 @ 『 香蕉勛的獨白 』 :: 痞客邦 :: (pixnet.net)
◎作者簡介
羅大佑(1954年7月20日-),苗栗縣客家人,台北出生,成長於醫生世家,畢業於台灣高雄中學及中國醫藥學院(今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70年代進入流行樂壇,曲風前衛、關懷社會議題,至今已創作15張以上專輯歌曲,其代表作為<童年>、<光陰的故事>、<鹿港小鎮>、<亞細亞的孤兒>、<明天會更好>、<愛人同志>、<皇后大道東>等。2021年獲頒第32屆金曲獎特別貢獻獎。
◎小編張寶云賞析
七零年代台灣的校園民歌興起,結合當時風起雲湧的社會運動,集結一批質量俱佳的校園歌手,為台灣的流行歌曲文化寫下新頁。
一九八二年,經歷美麗島事件、林宅血案的台灣社會,一方面處於政治意識的更新時期,一方面整體都市化商業化的情境陸續形成新興的價值變動,包括對歷史、經濟、土地、性別的觀念都逐步進到後現代碎裂化的狀態。羅大佑以憤青、覺青的搖滾音樂風格,結合他鮮明的社會關懷傾向,將校園民歌的運動性推向更為開闊的場域。
這首<鹿港小鎮>雖不是羅大佑的親身經歷,但他卻捕捉到當時台灣青年的生命樣板,向都會集中、向工商業活動集中,離鄉打拚以成為社會的中產階級,企圖脫離農村的貧窮以為這才是人生勝利組該有的社會化過程。因而當歌詞的主旋律不斷重複唱道:「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幾乎道說出當時青年世代的心聲,在鄉愁裡出現的父母親、媽祖廟、雜貨店、愛人、鄉親,才是故土熟悉而有溫度的人物、場景和事件,文明所象徵的台北、霓虹燈、黃金天堂、水泥牆在夢想的幻滅之下全成了可疑的符號,於是鹿港小鎮在淒迷的夜裡與繁華的都市景觀形成劇烈的辯證和徘徊,一個迷失的青年在城鄉的拉扯往復之中究竟該何去何從?夢想是否只是空想?家鄉的一切才是實在的牽絆呢?
羅大佑將流行歌詞的題材轉向對青年、對社會發展的實質反省,無形中擴大當代詞曲的生命關懷,形成對歷史、對文明的扣問,其中批判及衝撞的力道極其猛烈;而羅大佑對西方移植到台灣的搖滾音樂精神,有所承接也有所轉譯,應是另一個值得觀察和思考的面向。
--
美術設計和攝影來源:李昱賢,IG:https://www.instagram.com/ahhsien_/
--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9/blog-post_08.html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當代詞選 #羅大佑 #鹿港小鎮
我是羅大佑看著我歌詞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就放春秋佳節去;風雨故人最好不要來】
深夜午時,媽媽突然從客廳沙發醒來,問我:「雨,是不是很大?」
我輕輕打開廚房門,走到陽台,聽雨,回應:「普通,不過若是妳家透天厝,雨聲就非常大。」
雨,打在遮雨棚或鐵皮屋頂,即使毛毛雨,都很大聲。
沒有遮雨棚的大樓,因為石頭建材的關係,一般雨聲,是聽不見的,若能聽得見的雨聲,就已經是超大雨。
媽媽因為腳受傷,暫住我家幾個月,目前還無法分辨大樓雨勢大小。哎喲,我也經過一兩年才能判斷。
十分鐘前,嗯,配著沉沉雷聲,雨真的很大。
#無須開窗或走到陽台能聽見雨聲就是超大雨
不過呢,風是另一門學問,高樓的風聲總是喜歡虛張聲勢;同一瞬間在一樓平地,並沒那麼強烈。
※
不知為何想起一句古詩「莫放春秋佳節過;最難風雨故人來」。意思是,佳節期間,願意冒風雨探望親友的人,都是難能可貴。
問題是——那是個沒有傳染病的時代,沒有武漢病毒的時代,好嗎?!
😞
這時代,必須認真得改寫這行話——
「就放春秋佳節去;風雨故人最好不要來。」
※
至於,梅艷芳的《似是故人來》,羅大佑曲,林夕的歌詞,更寫實殘酷了。
俗塵渺渺 天意茫茫
將你共我分開
斷腸字點點 風雨聲連連
似是故人來
留下你或留下我
在世間上終老
離別以前未知相對
當日那麼好
執子之手卻又分手
愛得有還無
十年後雙雙萬年後對對
只恨看不到
。。。
「留下你或留下我
在世間上終老」
😥
#不要在端午回鄉探望親人或好友
#否則不須十年萬年
#這次病毒大概不到七天
#真有機會讓你只恨看不到
🙏
我是羅大佑看著我歌詞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不知道是不是刻意為之的安排,在有著重大歷史意義的二月二十八日,看這第四集,總覺得有言外之意。
開頭是全劇核心的小童星們,具現化自己創作的「地下刊物」漫畫《笑刊》,惡搞當時的課文「偉大的領袖」。為了還原「領袖有匹愛馬」這句話,兩位小朋友一個扮作馬頭(仔細看的話,馬轡有黨徽),一個扮作領袖本人及馬的後半身,一個捧哏一個逗哏。
一位說:「我當馬屁也很累啊。」
另一位則說:「自己的馬屁當然自己拍啊。」
第三集,有一點在影射湯英伸事件,而第四集,場景是戒嚴期間的中華商場,物品是地下刊物,故事是拍領袖馬屁──這政治隱喻就出來了(若說這集在影射鄭南榕,我也不會反對)。
之前看到有人說這劇只不過是在賣情懷或懷舊感,我倒覺得完全沒有。看看每次都會出現的片頭就知道了,台灣八零年代金曲這麼多,偏偏選用羅大佑的〈之乎者也〉。
看看這段劇情及這些場景,再聽聽羅大佑當時唱出的歌詞「眼睛睜一隻/嘴巴呼一呼/耳朵遮一遮/皆大歡喜也」,不愧是擅拍各種政治隱喻的楊雅喆,能把帶點鄉愁情感的原著,拍成有他自己風格的有趣作品,該有的政治隱喻及諷刺,其實都放在那裡了。
更有意思的是,這第四集是改編原著的〈石獅子會記得哪些事〉,但我始終覺得這集的重點其實不在石獅子,而是在石獅子體裡幻想的弟弟,看見戴著馬頭(當然,馬轡一樣有黨徽)的特務。有意思的是特務是鄭有傑導演飾演的。
很有趣,十年前鄭有傑導演還在諷刺台灣拍片環境的短片《潛規則》寫了分不清黨徽還是國徽的搞笑橋段,十年後,就在這齣戲裡面飾演會說「鏡頭比手槍還厲害」(有如《返校》裡的鬼教官,被看到抓到就死了),強迫弟弟用照相機拍下那些「有問題」的人(而他說是「扣板機」),有不怒而威氣場的陰沉特務。
今天二月二十八日,各種意義上的,適合看沉重的第四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