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三滥的電影才會出現怪物!」
2005年的《金剛》裡面的電影導演卡爾丹漢(傑克布萊克/飾),如此尖銳的嘲諷。卡爾丹漢在劇裡對於好萊塢的電影非常不屑,甚至嘲諷股東的品味很低俗,就是那種典型的藝術家脾氣的導演,但在電影的最後,他親手摧毀了自己最愛的電影。
執導《金剛》的導演,是曾以《魔戒》三部曲奪得多項奧斯卡大獎(包括最佳導演)的彼得傑克森,對比《金剛》裡的台詞「下三滥的電影才會出現怪物」,更是一種裡外有趣的對比,獲得奧斯卡藝術肯定的導演也在拍下三滥的怪物電影欸!但很久之前,彼得傑克森就其實已經拍過殭屍B級片了。
但《水底情深》也在講怪物的電影,最後也得到金球獎跟奧斯卡最佳影片,導演吉勒摩戴托羅的得獎感言是「怪物在童年守護了我」。這對於過去藝術創作這抱持「怪物電影屬於低階創作」的刻板印象,又是一個很大的嘲諷。
2005年《金剛》的製作規模,有很濃厚的史詩風格,整部電影快要三個小時,但導演用了一個小時精細鋪陳每隔角色的性格跟關係,累積了最後怪獸「金剛」跟人類互動的後勁。也就是說當人類的情感雕琢足夠了,怪獸的存在也就有更立體的情感,整體來說有種史詩舞台劇的氛圍。
《金剛》的背景設定在經濟大蕭條時代,舞台劇跟電影界陷入很大的困境,電影裡的主要角色大部分都是戲劇從業人員,所以這部電影相關行業看的人都會有感觸。這部電影裡,可以看見演員、編劇以及導演,面對潦倒的現實,他們會以什麼樣的姿態掙扎。
卡爾丹漢這個角色很有趣,他是一個眼高手低的藝術家,看起來有崇高的理想,但他的理想讓很多人陷入不幸當中,為了個人的創作慾望犧牲別人的生命在所不惜。娜歐蜜·華茲飾演的安·黛洛,雖然也是不得志的百老匯演員,但她最後並沒有為了反抗現實,而做出違背初衷的事情。
然而電影一開始卡爾丹漢對於電影股東頤指氣使的態度,讓我覺得有些莞爾,至少人家股東還能給許多人養家糊口,你一個還只能等待被發掘的藝術家,為什麼有資格去批判別人?經濟大蕭條時你還只能抱著膠卷到處奔波。最後卡爾的心完全傾斜至資本主義,把金剛抓回到紐約,演出途中造成許多人的傷亡。
無論是太過於在乎自己的世界,或是太過執著於外在的現實利益,這兩種極端對於創作都是毀滅性的力量。
我是布萊克台詞 在 捷傑電影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一部暖心且真心充滿關懷的社會寫實電影 ❞
——— 謝謝 丹眼看電影 推薦 ☻
.
#今天__可能__最後1天上映😭😭😭
﹏﹏﹏﹏﹏﹏﹏﹏﹏﹏﹏﹏﹏﹏﹏﹏﹏﹏
《搶救失業大作戰》5/16 (㊃) 上映時刻
﹋﹋﹋﹋﹋﹋﹋﹋﹋﹋﹋﹋﹋﹋﹋﹋﹋﹋
台北真善美戲院|12:30
光點華山電影館|12:40、21:25
誠品電影院|17:45
南港喜樂時代|12:55
桃園星橋國際影城|10:30、18:15
台南真善美戲院|13:00
高雄MLD台鋁影城|16:00、21:50
☻ 正式預告:https://youtu.be/Az9pYEYh2Q4
#近期觀影筆記 #文思枯竭 #偷懶一下
《#搶救失業大作戰》Les invisibles
一部暖心且真心充滿關懷的社會寫實電影。法國電影如《BPM》、《再見小媽》等,強項一直都是質量與密度皆高的對白台詞,如果不排斥連珠砲似的法文的話,絕對可以在很日常的角色對話當中去享受法國人獨有的機智攻防和尖銳幽默。這部電影講的是失業庇護所一群女人的故事,但他不走達旦兄弟《兩天一夜》、肯洛區《我是布萊克》那種淒涼酸澀的社會控訴,反而試圖去圈出在不幸的景況下的一些正向元素,例如幽默感、例如同舟共濟的普世人情。
難得的是,這部電影聚焦在社會弱勢,卻一點都不消費他們(許多角色是由真實庇護所的成員飾演),也不投以上對下的同情眼色,單單僅是與他們走過人生的這個階段,同時不美化艱難的人生處境,實屬難得。當然,這種介於劇情和記錄之間的型式,或許比起一些傳統的敘事較為分散且難以在結局收攏,但或許也正反映了貧窮議題的難解困境。無論如何,與《深秋的黎明》一樣,讓觀眾看見法國不只是有艾菲鐵塔跟可頌麵包的電影,都是值得一看的。
感謝 捷傑電影 邀請
-
《#三夫》Three Husbands
曾美慧孜應該要憑此部片拿下金馬影后的,相比之下,謝盈萱的演出雖然拳拳到肉,但後勁消散,曾的演出則是讓你忘了這是一個表演,而且會陰魂不散地纏著你。當然不(只)是因為他的大尺度裸露性愛場面,更多的是她作為在被眾多男性角色圍繞、處於一個極為被動、被人蹂躪、利用至極的一個心智混沌的女性角色,卻絲毫不減她的自主主體性和牽引整部片的壓倒性氣場。
這部電影是一部難以下嚥的藝術電影,若是為了腥羶尺度進場的觀眾,到後面恐怕早已麻痺。確實是充滿了性愛,但是那些到後來已經變成了寓言童話的畫布。可惜的是,在對於港珠澳政治歷史情勢不甚了解的情形下,或許沒有辦法真的讀出太多陳果導演想要帶出的政治隱喻。感覺比較像是,導演想到了一個由女體為喻體的點子,卻還沒有想通要如何將其打造成一部前後通順、層層交疊的劇情長片,就以實驗性的手法憑感覺拍攝而成。因此,有趣歸有趣,表演精湛到位,但看完有些空虛。
感謝 海鵬影業 / Swallow Wings Films 邀請
我是布萊克台詞 在 丹眼看電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近期觀影筆記 #文思枯竭 #偷懶一下
《#搶救失業大作戰》Les invisibles
一部暖心且真心充滿關懷的社會寫實電影。法國電影如《BPM》、《再見小媽》等,強項一直都是質量與密度皆高的對白台詞,如果不排斥連珠砲似的法文的話,絕對可以在很日常的角色對話當中去享受法國人獨有的機智攻防和尖銳幽默。這部電影講的是失業庇護所一群女人的故事,但他不走達旦兄弟《兩天一夜》、肯洛區《我是布萊克》那種淒涼酸澀的社會控訴,反而試圖去圈出在不幸的景況下的一些正向元素,例如幽默感、例如同舟共濟的普世人情。
難得的是,這部電影聚焦在社會弱勢,卻一點都不消費他們(許多角色是由真實庇護所的成員飾演),也不投以上對下的同情眼色,單單僅是與他們走過人生的這個階段,同時不美化艱難的人生處境,實屬難得。當然,這種介於劇情和記錄之間的型式,或許比起一些傳統的敘事較為分散且難以在結局收攏,但或許也正反映了貧窮議題的難解困境。無論如何,與《深秋的黎明》一樣,讓觀眾看見法國不只是有艾菲鐵塔跟可頌麵包的電影,都是值得一看的。
感謝 捷傑電影 邀請
-
《#三夫》Three Husbands
曾美慧孜應該要憑此部片拿下金馬影后的,相比之下,謝盈萱的演出雖然拳拳到肉,但後勁消散,曾的演出則是讓你忘了這是一個表演,而且會陰魂不散地纏著你。當然不(只)是因為他的大尺度裸露性愛場面,更多的是她作為在被眾多男性角色圍繞、處於一個極為被動、被人蹂躪、利用至極的一個心智混沌的女性角色,卻絲毫不減她的自主主體性和牽引整部片的壓倒性氣場。
這部電影是一部難以下嚥的藝術電影,若是為了腥羶尺度進場的觀眾,到後面恐怕早已麻痺。確實是充滿了性愛,但是那些到後來已經變成了寓言童話的畫布。可惜的是,在對於港珠澳政治歷史情勢不甚了解的情形下,或許沒有辦法真的讀出太多陳果導演想要帶出的政治隱喻。感覺比較像是,導演想到了一個由女體為喻體的點子,卻還沒有想通要如何將其打造成一部前後通順、層層交疊的劇情長片,就以實驗性的手法憑感覺拍攝而成。因此,有趣歸有趣,表演精湛到位,但看完有些空虛。
感謝 海鵬影業 / Swallow Wings Films 邀請
我是布萊克台詞 在 《我是布萊克》(I, Daniel Blake) 後座力超級強大的作品 的必吃
《我是布萊克》(I, Daniel Blake) 後座力超級強大的作品,英國電影良心Ken Loach加上坎城金棕櫚,實在很難想像在台灣這部作品 ... 腦袋塞滿這部作品中的台詞與劇情! ... <看更多>
我是布萊克台詞 在 開始連台詞都不講了|喬瑟夫ChillSeph - YouTube 的必吃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開始連台詞都不講了|喬瑟夫ChillSeph ... 你是在敷衍我嗎?|喬瑟夫ChillSeph ... @chillseph |#阿嘟主義|布萊克薛薛. 布萊克薛薛. 布萊克薛薛. ... <看更多>
我是布萊克台詞 在 [普好雷] 《我是布萊克》(I, Daniel Blake) - 看板movie 的必吃
「我們有時候需要背後的風來推我們一把。」
看到片中的人物講出這句台詞,忍不住想起肯洛區(Ken Loach)十年前拍攝的《吹動大
麥的風》(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和《我是布萊克》同樣拿下坎城的金
棕櫚獎大獎,但帶給我的震撼和感動卻是大不相同。可以理解去年坎城時,媒體與影評對
本片的失望之情從何而來了。
這是一部拍得不錯的電影,但也就是中規中矩、維持肯洛區平常的水準罷了,故事雖然感
動人,可是卻沒有太強的後座力和更引人深思的角度。同樣題材拍得比它更好的不是沒有
,如果抱著對肯洛區和金棕櫚的過高期待去看,可能會跟我一樣有些失落。不過畢竟它頗
平易近人、且溫情與批判兼具,也還是挺值得一看的。
對社會公義和底層人物的關懷,一向是肯洛區最擅長的題材,這回他將鏡頭對準社會體制
下求助無門的勞工階層,藉由無法工作的老木匠和獨自扶養兩個孩子的單親媽媽,控訴政
府福利制度和官僚體系的荒謬與陳腐,確實成功的引發了觀眾的共鳴與同情,也讓更多人
看見了這個議題。
但觀眾的同情,絕大部分卻是因為這部電影呈現的手法,將主線建立在布萊克的視角上,
加深了觀者對主角的認同和對政府公部門的不滿。那些共鳴並不見得是真正體悟到了社會
體制下勞工的困境,更多的可能只是因為當下情緒的渲染。若是換了角度,當我們身為公
務人員或在場等待的民眾,能真的以同理心去對待布萊克的人有多少呢?真的不會覺得他
很煩、覺得他就是個在鬧場和找麻煩的老人嗎?
劇情過度著重在對政府機構和社會現況的控訴上,放大了主角們的無奈境況,卻讓其他面
向的角色刻劃不夠深刻,顯得有些片面和單薄,我們只能看見布萊克的善良和正義,但他
難道沒有其他性格?角色身上的善惡二分法也太過明顯和扁平,不是好人很好,就是壞人
很不近人情,一點人性的轉圜空間都沒有,不免讓人覺得那些冷酷又機械化的公務人員,
是為了襯托布萊克的英雄定位才被故意強調的。
整體而言,我覺得這部電影過於專注在談政府福利制度的僵化和缺失,卻忽略了對角色人
性的描寫。這也導致我看完這部片,有種只是在看電視上那些可憐的社會新聞的感覺。雖
然看的時候會憤怒不平,但因為看不到太多角色的內心掙扎,所以實在無法打從心底喜愛
這樣一個角度單一的故事。
只是肯洛區畢竟是肯洛區,敘事功力底子仍在,對於角色的挖掘雖不夠深入,可還是有其
動人之處,有幾段戲拍得依舊讓人眼睛一亮,比如必須拒絕工作機會的布萊克,按照規則
行事卻造成自己人格被誤解,就滿是對福利制度的諷刺。而吃罐頭和偷東西的凱蒂,這兩
段戲也讓人看得非常動容。倒是結尾我沒有太大感觸,總覺得有些俗套了,當下看到會覺
得很感動,但卻沒有太多思考空間。
對我來說,《我是布萊克》和去年在香港金像獎得到最佳影片的《十年》是走同一個路線
的。拍攝電影的意圖和動機非常明顯,就是為了喚醒社會的關注,為了讓政府看見,它們
代表的社會意義是遠大於電影本身的藝術成就的。
到八十歲了還能如此堅持自己路線,不放棄為人道議題發聲的肯洛區固然很了不起,值得
敬佩也值得鼓勵。但對於坎城把金棕櫚頒給《我是布萊克》,我還是覺得其他電影有些可
惜了。
--
影生夢死,在電影裡活著,在夢醒時死去。
https://filmanddream.blogspot.tw/
https://www.facebook.com/filmanddream/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60.163.220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483861980.A.968.html
你說的我也認同。
但是我說的「控訴」不是指布萊克在故事裡對政府提出來的那個訴訟,
而是這整部電影的精神,過於用力的在強調政府的福利制度殺人。
※ 編輯: duruo (1.160.163.220), 01/09/2017 00:13:34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