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爸爸是馬祖人。
在馬祖長大,大學到了台北
酷吧?我覺得超酷的!
但我竟然沒到過馬祖!沒道理啊!避開連假人潮,找旅行社訂了機票住宿,我自己飛過來了。
行李以輕便為主,出發前查了當地溫度,帶了幾件薄長袖和短褲,實際到了這裡日夜溫差大,暖暖包成了早晨出門的口袋名單。
0401
✈️ 抵達北竿。
這裡的車子不重品牌,爬坡有力的都是好車,在馬祖最平的路就是飛機跑道了!
路上的車也少但車速快,熟悉各個髮夾彎的話,往返各景點走干若飛。
這天,決定在聚落裡邊走邊拍。
我在芹壁村裡的雲記商店認識了一位在馬祖長大、在台灣工作回來放假的年輕男子,雲記說是商店但只是擺放男子他叔叔平時看的書、書法練字的字畫。
男子也帶我參觀了他叔叔的古箏和一些少見的中國風樂器,聊了馬祖的從前,沒留下聯絡方式,我們就道別。
💡藍眼淚小資訊
因為海水溫度還低,現在海邊是看不到的,晚上我選擇在北海坑道裡搭搖櫓船的方式,有耶!
0402
我住在南竿馬港觀光夜市旁的卡遛英雄館民宿,但這裡說的夜市,是幾間有在營業的餐館組成,是南竿相對熱鬧的地方。早晨我會到附近走走,或是沿著民宿後面的山走一圈,中小學的鐘聲跟廣播半個山頭都聽的到。
這天當地的司機是年輕人,他來馬祖工作原因很簡單,為了存錢哈哈哈哈聽到也覺得這人好誠實,因為這地方沒地方花錢。這真的!最大的百貨公司就是7-11!而我每天回民宿前的那條街就是當地人口中的西門町。
0403
在馬祖的時間可以過的很慢,
大約晚上八、九點商店關了以後,沒有其他休閒娛樂就剩下悠閒的感覺。
生活很純樸單純但天氣非常多變,可能早上出門還大太陽,中午就被伸手不見五指的霧圍繞,原訂這天要回台灣的班機,因為突然的大霧停飛。
⚠️ 二月到五月為馬祖霧季,班機或船隨時會因為天氣取消班次,就像滯留一夜醒來的兒童節這天,飛機又停飛,船遇上當地人說三十年來沒遇過的關港,來這裡玩就是放慢步調吧,被迫多放幾天假是常見的事,去機場就當作是開獎。
心得
#謝謝這一趟照顧我的每一個陌生到熟悉
#希望這裡別為了觀光而加入太多現代
#我就是追求這樣的生活簡單而來
同時也有58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1萬的網紅堅離地球 · 沈旭暉,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幾年後,南深圳市長可以振振有詞說:一切已經步上正軌、人心回歸,「一國兩制」空前成功。但這是真實嗎?正如哈維爾說:「因為當權者作了自己的謊言的俘虜,就不得不把一切都顛倒黑白。它篡改歷史,歪曲現實,虛構未來;它捏造統計數據;它假裝不存在一個無孔不入和無法無天的警察機器;它假裝尊重人權,從不迫害任何人;它...
我就是追求這樣的生活簡單而來 在 堅離地球 · 沈旭暉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幾年後,南深圳市長可以振振有詞說:一切已經步上正軌、人心回歸,「一國兩制」空前成功。但這是真實嗎?正如哈維爾說:「因為當權者作了自己的謊言的俘虜,就不得不把一切都顛倒黑白。它篡改歷史,歪曲現實,虛構未來;它捏造統計數據;它假裝不存在一個無孔不入和無法無天的警察機器;它假裝尊重人權,從不迫害任何人;它假裝什麼都不怕;它假裝從不弄虛作假。人們毋須相信這一切神話。但他們不得不裝成篤信不疑的樣子,至少對一切都默許、忍受,隨波逐流。這樣,每個人都只能在謊言中求生。人們不必去接受謊言,他們承受在謊言中和與謊言為伍的生活,這就夠了。就是這樣,人們確認了這個制度,完善這個制度,製造了這個制度,(變成了)這個制度。」
然而,「活在真實中」,依然是可能的,大前提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要知道甚麼是真實,也要對真實的理念堅持。在日常生活,我們知道窗外的南深圳是虛假的,但回到家中、或任何能安全控制的地方,那就是回到香港。不少自由派中國人,在大陸也是這樣生活的,例如早前訪問了來自上海的《端傳媒》前總編輯張潔平,她建議香港人從最微小的日常生活堅持,從一個一個人的真切交流和支援開始,三個人的棋社、光復街道委員會、堅持衣食住行的不妥協、對下一代在家中訴說真相,然後像Timothy Snyder《論暴政》一書所言,一個眼神、一個笑容,都是同路人的暗號。
同一道理,到了網上,我們也要知道那不再反映民情,正如你不會相信微信世界是真實。主流的滅聲、數十億的維穩費、BOT製造的假帳戶、小粉紅和五毛,加上網絡演算法對分化、放負、FOMO(Fear Of Missing Out)的鼓勵,都指向一個很簡單的結論:我們必須突破演算法控制,才能「活在真實中」。不要追求容易被操控的點擊、浪費時間去被引戰,堅持說自己的話,聚焦目標群組,總有能突破同溫層、不被演算法操控的社交媒體存在。然後人人如此,才能由下而上、水滴石穿。
要保全香港人的元氣,一如昔日東歐面對共產政權,必須多條路並行,絕非非此即彼。對某些以人為本的工作而言,留在香港的貢獻始終較大;但對傳播思想、影響教育、傳承香港人身份一類角色而言,卻只有離開香港才能暢所欲言、無牽掛的傳承,這正是兄弟爬山。唯有海外香港人構成足夠critical mass,互相支援,加上以香港人身份認同的外向型、價值觀和大熔爐特色(不要忘記內地出生的梁天琦、羅冠聰和印裔Jeffrey Andrews都是真香港人),在日常生活多engage當地人、結成共同體、避免內向型的「唐人街化」,身在海外,也會出現一個個小香港。
「阿斯嘉不是地方,而是人」:無論我們身在何方、在網上還是網下,只要繼續「活在真實中」,總能渡過黑暗的時光。
⏺全文:https://www.patreon.com/posts/48992255
Simon 沈旭暉 堅離地 Social Media ▶
⏺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simonshen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shensimon
ℹ️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simon.diplomacy
➡️Twitter: https://twitter.com/simonshen_glos
⏹Blog: https://simonshen.blog/
其他合作及查詢可以電郵至simonshen@glos.world。
我就是追求這樣的生活簡單而來 在 口羊太太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上次跟朋友聊天時彼此分享都是怎麼準備三餐的,現在因為協槓的身分越來越多,在時間有限的條件下,我對料理的態度,從追求精緻豐富,慢慢地變成講求效率。
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輕鬆完成美味又營養的一餐,真的是忙碌媽媽的課題之一。
這陣子的我很喜歡做炊飯,原因有五:
1. 一鍋到底,可以少洗很多鍋子
2. 不用顧火,時間能拿來有效利用
3. 食材可任意搭配不受限(清冰箱時很好用)
4. 煮大一鍋可以吃至少兩餐(可以少煮一餐)
5. 簡單好做,同時營養多元又好吃
這個奶油鮭魚什錦炊飯,是我前陣子看日劇時,裡面一直出現什錦飯讓我好想吃,所以嘗試這樣做,結果意外的好好吃啊!
連小孩、先生跟公婆也都一致認同好吃!
隔天還可以做成蛋包飯或焗烤飯等變化,總而言之,就是一道很實用的家常料理,影片中也有分享忙碌主婦的小撇步,希望能幫助各位在夾縫中求生存(?)的媽媽們,找到兼顧育兒與生活的辦法喔!
所有食材如下:
白米2.7杯 紅藜麥0.3杯(總共3杯)
鮭魚塊
雞高湯2.5杯(沒有可用水代替)
高麗菜
洋蔥
大蒜
任何你喜歡的蔬菜(我這次用金針菇、彩椒,其他像是甜豆、玉米筍也不錯)
醬油膏2-3匙
柴魚粉1小匙(沒有可省略)
奶油1小塊
口羊太太的Youtube頻道 :https://reurl.cc/Znorr3
口羊太太的Facebook專頁:https://reurl.cc/droXXM
口羊太太的IG專頁:https://reurl.cc/A1lKKQ
我就是追求這樣的生活簡單而來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儀式感」這個詞彙,最近好像很紅(其實已經紅一陣子了),勵志書籍、雞湯文章、化妝品廣告、家電用品文宣,都要強調給自己的生活一個「儀式感」。到底這個概念是怎麼來的?又是怎麼被流行與操作的?儀式感帶給當代社會與當代人們甚麼樣的啟發、功能與批判呢?今天我們就來談:#為何我們需要儀式感?
.
從Google Trend的關鍵字分析來看,在繁體中文世界中,近藤麻理惠《#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2011年的書籍出版,與2019年Netflix的實境節目播出,符合「儀式」與「儀式感」兩個關鍵字的增長。在日本反而沒有這樣的關鍵字搜尋趨勢。而從百度指數的關鍵字分析來看,台灣與中國在「儀式感」一詞的數據趨勢上更加類似,大致上是從2018年開始至今,儀式感被開始被強調。
.
從數據上的顯現可推論,一方面因為《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文本的流行,帶動台灣大眾對生活儀式感的關注,另一方面,2018年起中國對於儀式感的論述也大幅的上升。其中包含了各種媒體文本的傳頌引用,大眾讀物書籍的出版,商業廣告與商品的運作。當然,從結構化理論的角度來看,這也是源自於高度(晚期)資本主義現代生活的盈充,「儀式感」成為一種現代人對峙社會結構的方式。
.
📌#今天的內容有
.
▶ 為甚麼要儀式感?
▶ 「儀式感」變成流行語
▶ 儀式理論的解釋
▶ 流行文化中所談到的「儀式感」
▶ 儀式感的商品邏輯:販售儀式
▶ 邁向幸福還是渴望幸福
.
📣#firstory 聽這裡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f4zhovx5c2n0854a0pggzk8?ref=android
.
📣#spoti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3yqb4436c1xX1cqEZEi0zW?si=r0-NQm1GQQ2tqTY1buSwpQ
.
💻#FB 完整論述看這裡:https://www.facebook.com/208541192666847/posts/1570123626508590/
.
.
\\\\\ 完整論述 \\\\\
.
▓ #儀式的起源
.
不過當我們朗朗上口儀式感,你有想過那「儀式」(ritual)是甚麼嗎?在法國社會學家Émile Durkheim(1912)的《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表示,宗教很明顯是一種「社會性的事物」,其由信仰和儀式兩個範疇組成,並且將世界化分成相互對立的兩類:神聖事物和凡俗事物,兩者的區隔透過禁忌維持。Durkheim認為,信仰是觀點(opinion)的表達,存在於表徵(representations)之中,並且表達了神聖、凡俗事物之間的性質與關係;而儀式產生於行為方式,並且規定在神聖事物前如何行事。簡單來說,信仰與儀式就好比於思維與行為。
.
所以儀式就是一個連結「神聖」與「世俗」的行為方式。可是為甚麼我們要連結這兩者呢?人類學家Victor Turner(1969)在《#儀式過程》中解釋,經過儀式過程的三個階段:分隔(separation)、閾限(liminal)、回歸(return),人們就可以從百般無聊的日常世俗,經歷特殊體驗、曖昧模糊的非常神聖,最後再重新連繫現實。這樣的儀式性過程,重整人類的社會結構與生活秩序,獲得意義上的舒放圓滿。
.
▓ #當代流行文化中的儀式感
.
不知道從哪裡開始發展出來的,網路的文案定義,「儀式感」是源自於《#小王子》故事裡所說道:「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片刻與其他時刻不同」。從前面人類學的討論來看,這個定義的確沒問題,但《小王子》絕對不是源起,應該只是個「宣傳」。
.
從大眾流行讀物來看,李思圓《生活需要儀式感》(2018)告訴讀者,生活細節的留意與經營,可以讓每日生活回到關注自己的感受當中,打造一個屬於自己的特殊時空。高瑞灃的《儀式感:把將就的日子過成講究的生活》(2018)也是強調「思考生活,了解自己」,進而重塑人生價值與意義。前兩者算是一種儀式觀點的生活應用,並且著重在美學與心理學的關聯性上。
.
Theresa Cheung的《儀式的力量:成功人士的日常──個個都有自己的一套標準動作》(2018)就比較神奇一點,他把儀式感與成功關係在一起,「成功人士都在做的標準動作,天天如此」。提供些達到成功人生的步驟。總體而言,「儀式感」論述告訴當代的人們,應該追求幸福快樂的主體,應該拒絕潦草的生活秩序,並且將傳統意義上宗教生活中的儀式方法,轉向注重個人生活的「#體驗」。那是一種在宗教匱乏年代裡的世俗信仰。
.
▓ #資本主義下的儀式感
.
有趣的是,從2018年開始,伴隨著大量的儀式感討論,強調「儀式感」的商品也突然增長。「護甲儀式感」、「護膚儀式感」、「汽車體設計儀式感」、「果汁機儀式感」,甚麼都可以有儀式感。宗教儀式的神聖性功能,因個人主義化的世俗趨勢,被吸收到商品的設計與資本主義的邏輯中,說服人們只要經過日常消費,就能獲得聖靈充滿。
.
在商品的設計中,儀式感被視為一個綜合的體驗系統。儀式感是在儀式活動中,形成的對形態、色彩、結構、材質、節奏、秩序、氣味、流程等綜合性的感官體驗,並且強調其給人帶來的愉悅、神聖、莊重、敬畏的情感。身體的經驗透過商品的細膩參與過程,招回在理性世界中被抹平的自己。
.
在這個晚期資本主義的社會中,傳統宗教信仰式微,世俗化、個人主義化的精神興起,那些渴望在來世獲得救贖的宗教信念已然緩不濟急,「儀式感」所宣傳的私人化、看得見的、當下在世、立馬解決人的精神困境的目的,反映著我們的新興信仰(丁仁傑,2001)。弔詭的是,不正是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將我們推入這個牢籠嗎?
.
儀式感的挪用,同時反映了我們這個時代的渴望與失望、解藥與毒藥。
|
跟我討論儀式感設計的品牌就是 For Twenty 敏弱肌專業保養 😁
|
#參考文獻
.
1. Durkheim, É. (1912). Les formes élémentaires de la vie religieuse: le système totémique en Australie (Vol. 4). Alcan.
2. Turner, V. (1969). The ritual process: Structure and anti-structure. Routledge.
3. 丁仁傑. (2001). 當代台灣社會中的宗教浮現: 以社會分化過程為焦點所做的初步考察.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41), 205-270.
我就是追求這樣的生活簡單而來 在 By Deedee soap樂玩皂| jenny的寵愛寶貝皂每個人追求的生活都不同 的必吃
jenny的寵愛寶貝皂每個人追求的生活都不同,一般而言要的就是簡單平凡的幸福, ... 卻接連來了好消息,結婚幾年己有3個可愛寶貝,雖然住在男生宿舍裡,但這樣已很幸福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