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幸福綠皮書》:你是否也曾問過自己到底是誰?(微雷)
-
《幸福綠皮書》改編自古典爵士鋼琴家唐雪利當年在大嘴東尼的陪同下,到美國南部展開巡迴演出的故事。英文片名 “The Green Book” 取自美國實施種族隔離政策 (Jim Crow laws) 期間,給有色人種使用的公路旅行指南,裡面記載了有色人種得以行使的路段、居住的旅社以及用餐的地點,是當時種族隔離政策下,極具歧視性的產物之一。
-
本片以雪利博士和東尼之間的互動,帶出了種族相關的議題。雖然這部片的整體架構也難逃令人聯想到所謂的「白人救世主情結」,不過我非常喜歡 Mahershala Ali 在這部片中針對自己所面對的不平等的詮釋。
註:所謂「白人救世主情結」是指在電影中,白人角色將有色人種從困境中拯救的一種敘事手法。許多評論家時常在電影中發現這種敘事手法的蛛絲馬跡,其他被歸類在使用這種手法的電影有:《自由之心》、《攻其不備》以及《末代武士》等等⋯⋯
-
➡️「黑」與「白」
既然前面提到了「白人救世主情結」,那就來談談這部片的「白人救世主」吧。在電影開頭,兩名非裔水管工人到東尼家幫忙,東尼卻默默把他們用過的杯子丟進垃圾桶裡以示嫌棄。這樣的舉動建立了他自認為高人一等的形象。大嘴東尼是義大利裔美國人,在當時的美國,他不屬於全然的美國白人,而是被視為異類的。這就是為什麼後來,當警察攔下東尼和雪利的車時,他對東尼說:難怪你為他工作,因為你自己就是半個黑人。
這個部分滿有趣的,因為在電影裡面呈現出了比白人主角更高一層社會地位的白人角色。但東尼卻無視於這個貌似地位比他更高的存在,以這樣的身份去和雪利互動,而受啟發的並不只有雪利而已,東尼自己也體認到了關於種族關係的新體會。
➡️「我到底是誰?」
片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片段之一莫過於雪利博士和東尼在雨中的爭執,這場爭執起於東尼認為雪利博士和和他的「同類」不夠相似,因為在東尼眼裡,雪利博士不聽主流黑人音樂、不認識當紅黑人歌手,行為舉止也和「his people」不同。而雪利也在這個狀態下拋下一切束縛、呈現自己最脆弱的一面。身為有色人種的音樂家,他必須花比一般人更多倍的努力來證明自己的才能。在古典樂是白人當道的年代,他必須去證明自己不只會彈爵士樂。然而東尼卻以他自己的觀點去斷定雪利這個人,卻不知道其背後所承擔的龐大壓力。
「So what am I?」這是雪利最令人痛心的對白,花了大半輩子去迎合所有人的喜好,卻無時無刻都能被人拿來說嘴。不僅是在旅程中逐漸信任的東尼,而是那些花大錢請他來演出、把他當成炫耀工具,卻對於他最基本的人權一點也不尊重的那些人。一切也在此時從「身不由己」變成「值不值得」的伏筆。
➡️「到底是誰幫了誰?」
東尼為了養家餬口,放下自己的不自在,選擇當雪利的司機。雪利為了安然度過南方的巡演,選擇迎合東尼開的價碼,雇用他當司機。旅途中,雪利針對禮儀和道德規範上,提點了東尼許多;就拿雪利教導東尼怎麼寫信回家給老婆來說吧,那文采,東尼的老婆雖然感動,卻也一下就知道自己的先生是寫不出來這樣的家書的。這反轉了以往電影中有色人種「無教化及文化」的刻板印象。至於東尼,與其說「他拯救了雪利」,還不如說他是雪利正視自己不安全感的契機。魯莽氣粗的東尼就是個直腸子,想說什麼就說什麼,外人看來是白目,不過他的每句話都切中雪利的盲點。而旅程後期,東尼對雪利的關照以及支持,最終轉化成那份面對自己窘境的勇氣。這份勇氣也讓東尼看見:不是所有事情都必須依循一定的原則,萬物皆有自己的平衡;最重要的是,要好好面對自己,做自己最舒服的樣子。所以說,東尼幫了雪利,但是雪利也幫了東尼。
-
➡️「孤島」
屏除劇情上令人深思的地方,🦄編最喜歡這部片的地方就是他的攝影。片中不斷運用車子這個小空間去呈現兩人之間距離雖近,但彼此之間卻是有極大的隔閡。一直到電影的最後,雪利在送東尼回家後,立馬驅車離去,都在運用「距離」來製造兩個角色之間的張力。而旅程中也用了許多的手法製造雪利的孤立感。某段路程中車子爆胎了,東尼下車換輪胎時,雪利站在車子旁邊,高雅地幫自己搧風;馬路的另一邊是一望無際的田野,裡頭有幾名黑人勞工在採收。雪利看著他們,感覺想示意什麼,卻換來疑惑的注視以及不諒解的眼神。見狀,雪利只能默默地返回車上。
依循著The Green Book所提供的指示,雪利在每個城市下榻的旅社,更是凸顯他的孤單。他總是遠離人群,獨自坐在房間的門口,若有所思地看著周遭的人。也許他想邁出那步,和大家親近,只是他不知道該怎麼做;而這時,這些擁有和他相同面孔的人,卻已經選擇嘲諷他。
關於隔絕與孤立這點,《幸福綠皮書》真的做了許多巧思。
-
真心很喜歡《幸福綠皮書》,絕對是一部我非常推薦的電影。題外話就是這部電影的男主角東尼是當年《魔戒》三部曲的亞拉岡,為了本片特別增重(有看的就知道那個啤酒肚假不了),而飾演雪利的Mahershala Ali則是曾以《月光下的藍色男孩》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今年也以這部入圍了呦)~而憑藉兩人的演技,重現了東尼和雪利當年的南方公路之旅,超喜歡這部電影!
-
Photo Credit: IMDb
-
#康妮可電影影評 #connicole #thegreenbook #幸福綠皮書 #mahershalaali #viggomortenson #filmreview #觀影心得 #Oscars
我安然居住鋼琴 在 Coca-Koala 可樂熊樂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歸鄉路漫漫」/主唱 瘦瘦(曾威豪)
-------------------------------------------------------------------------
台南,是我生活了20幾年的地方。
如果時光倒回五年前,我沒有想過自己會在台北闖蕩、居住、生活。覺得自在,交到好朋友,感受生活中一些無以名狀的小幸福。五年前,台北對我而言是個好遙遠好陌生的地方,參加亞洲新人歌唱大賽之前,我甚至一整年只會上台北一次,通常是來看新一代設計展。
幼稚園到大學畢業甚至踏入社會,我沒有離開過台南。畢業後曾經當過滿腹牢騷的上班族,不明白為什麼遲到15分鐘就要扣500塊,病假扣就要全勤,上班不准MSN,工作做完還要裝忙,故意加班超過七點只為了便當費。
「待遇還不錯所以忍吧,工作不就是為了安然活下去嗎?」我對當時的上司大姐頭這樣說過。「你變了。」當時她這麼回我。然而那只是心智不成熟之下,故做老成的的假頓悟,事實上,我根本沒有滿足。
當時的我也有快樂的時候,比如躲到廁所打瞌睡,加班偷接外稿,團購零食之類的,躲到倉庫講電話,以為是在談戀愛的那種電話。
之後離開上班族生涯,和大學同學一起開設了大匹設計,幾年間我們一同用肝臟換取微薄酬勞。如今夥伴的夫妻檔搬遷到鄉下,在辦公室圍起了小小遊戲區讓小貝比在泡棉地墊上玩耍,近年他從火線慢慢轉型到兒童繪畫教學,日子好像快樂些了。
如今我已經不是小孩子了,心裡的一片湖水卻變得越來越清澈。如果我不壓抑不偽裝,照自己想要的樣子活下去,最後會變成怎樣呢?如果我還在那生技公司裡設計著攝護腺膠囊的包裝盒,身邊的風景又會是怎樣呢?南科的食物應該依舊是又貴又難吃,消費水準和薪資一點也不符合,我會開心年假逐年增加了嗎?
2009年夏,我抓著名為音樂劇的繩索,離開了那片土地。說是混出什麼名堂嘛,其實也還好,至今沒有任何可以稱做衣錦還鄉的跡象顯露在我身上。
但蟋蟀如果發現自己的天職就是歡唱跳舞,就不會因為螞蟻的鄙視恥笑和無情而受傷,或者認為自己做錯事,我是這麼覺得啦。
離鄉三年,以歌手和演員的身分活動至今,除了宣傳期的簽唱小行程和動漫展之外,一直沒能回家鄉演出,只有抱著回饋的心在台南市社區大學開課,每週南北跑,講師費不夠坐高鐵,搭巴士搭到腰酸背痛加上工作經常撞期,只得先含淚畫下休止符。今年台南人劇團的「海鷗」是我幾年來初次站上台南市文化中心。有人跑來說好喜歡我的歌,什麼後可以再聽到我唱歌?我自己在心裡打個大問號。
雖然我還蠻喜歡演戲,但偶爾聽到「為什麼不唱歌要跑去當演員」時,心裡還是刺刺的,我沒有不唱歌,而且我也演音樂劇。可是演出音樂劇,就唱得到喜歡的歌曲嗎?這樣就能說服自己嗎?
三月份決定退出「東區卡門」劇組後,有了組團的念頭,Coca-Koala,我們自己的團,我們自己的表演。在台北活動半年之後,突然好想回家看看。好想知道那些我所熟悉或是曾經熟悉的臉孔,會用什麼表情看待現在的我。他們會懂嗎?他們會喜歡我現在的歌嗎?就算在一個有點奇妙的社會環境下,就算是這樣的我,也有自信能為你們帶來什麼力量了喔,它是鵝黃色毛茸茸的溫暖的東西,你可以把它放在口袋裡。
在台南人劇團團長李維睦的引薦下,我們終於能踏上涴莎音樂沙龍的舞台,對於習慣親暱近距離演出的Coca-Koala而言,涴莎是個富麗堂皇的音樂廳,有一台所有團員的積蓄加起來都買不起的名貴鋼琴,這樣的專業表演場域在台北是很難得的,就像俯拾即是的府城庶民美食一樣,台南人吃得很理所當然,外地人羨慕得要死。Coca-Koala台南的演出,也是成軍以來規格最好的。
每個人都說「台南人不太習慣買票聽歌看戲」嗯,我似乎感覺到了。
可是現在我想回家,只是這樣子。而且「還不習慣」不代表不喜歡、不接受,在電影「台灣有個好萊塢」拍攝現場,結識好多台南在地的劇場人,才知道有好多人正一起努力,讓在地的表演藝術冒出更多新芽。希望南部的藝文活動也能很快進入百家爭鳴的時代。
我只是個歌手,是個看到大家微笑就會有點開心的小歌手,我是道地的台南小孩,所以很想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什麼足跡,學生時代在台南的西餐廳駐唱已經是十年前的事了,如今我只是想回到這裡,再一次唱歌給你們聽。
十年了,沒想到回家的路,竟然可以這麼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