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最近律師仔忙到癡左線,呢個星期晚晚都做到九點先收工,仲要連星期六都做埋野。上一個星期我們都沒有見面喝咖啡。這個星期,我們就約了在酒吧見面,英國人嘛,放工總是喜歡喝一杯的。
「你搞乜鬼呀?生意失敗咁款嘅?」我到現在都是不太習慣英國人那套,「你好嗎、天氣很好哦」這類的廢話,我通常只會在工作上客套。
「就係生意唔失敗,我先會咁嘅樣,這星期我可忙慘了!」律師仔還有力氣反擊,證明三魂七魄尚在。
「唔緊要啦,反正我本身就不帥,看起來殘一點也沒問題啦。」他大口喝下啤酒,一副自我放棄的樣子。
「咁你又岩... 不過唔緊要啦,你係走內涵路線嘛,你很醜但你很聰明那種。」我若有所思的附和道。
「Hey!我是謙虛才這樣說啊!」他立即坐直,表明原意。
「Hey!我知道你是英國人才這樣說啊!你們虛偽死了!其實帥也不好啊,你看我,人人都是只顧看我的外表,忘記了我的實力。」說罷我裝作一臉受傷。
「所有香港人都是這麼的無恥的嗎?」他沒好氣地問。
「得看看是那個職業,高官和政客通常比較無恥,某政黨也可以無恥到有口號的。不過,我是特別的,特別地無恥,謝謝嘉許。」我左手抱胸,左膝向前微屈,右腳往後一拉,華麗而誇張地鞠躬。
「咁你呢個星期到底忙左啲咩呢?」我其實還是一個很關心朋友的超級暖男哦。
「我這星期厲害了,我釘死了一間公司!」他一臉驕傲地說。
「呃…這樣真的好嗎?那間公司這麼倒楣遇上你了?」我拿紙巾擦擦額角的冷汗。
「好,當然好!這是一所老人院,裡面有很多不能自理的病人,但這所老人院很多紀錄都沒有做齊,或是做錯,例如病人吃藥的紀錄也是殘缺不全,這地方不安全,真的不安全。我們一年前警告過他了,還是沒做好,雖然很麻煩,那我們還是要做正確的事情的。」他又回復一臉正經,這傢伙認真起來的樣子,還是很帥的。
「那麼這次不是當吸血鬼了?」
「不是,這次我站在正義的一方,不過下次很難說。」他狡猾地笑了笑。
「香港也有很多老人院,不過監管很差,老人家會被全裸推到一邊,在天台等洗澡。虐待什麼的,也是家常便飯。」我想起了早年某老人院的新聞。
「我還以為香港的制度很好,而且中國思想不是說要對老人家好的嗎?」律師仔的英語世界沒有一個簡單的英文字能夠同時表達「孝」和「敬」,其實我們的世界雖然有這兩個字,但已經沒有太多人會明白這兩個字的意思。
「在香港,生活不容易,人工低工時長,能照顧自己是很不錯,能照顧配偶和子女是個成就,那裡有時間和資源照顧老人家?說穿了,某程度上,讓老人家進廉價的安老院,也不過是慢性而不安樂的安樂死,多少個老人健健康康行進去,不到兩年就是抬出來了。」
「我的朋友,請提醒我,要是我將來老糊塗了,說要到香港退休的話,請盡你所能阻止我。」他聽罷後一臉驚訝。看來,我真的不太適合當香港旅遊大使。
「你鍾意亞洲人,去泰國吧,香港未來都係講普通話多,泰國起碼仲識講英文,包兩個大隻泰仔做看護,從此就過著酒池肉林,幸福快樂的生活了。」
「嘿… 聽起來很不錯哦…」看著他吃吃傻笑的樣子,十分鐘前那個英姿煥發的形象正式宣告破滅。
「好吧,獎勵的時間到了哦!我今早買了隻雞煲湯,煮多了倒進保溫瓶,你晚點帶回家喝吧,別老是喝酒!」我從背包裡拿出了保溫瓶,嘭的一聲放在桌子上。
有我這個朋友,你可能會沒錢,也可能會沒時間,但是,你一定不會沒有東西吃。
圖片來源:蘋果日報
#佢改左名做森林護老院
#人在野要玩絕地求生
#我唔驚老但我好驚住老人院
#不如一槍打死我
#我總是建議朋友去泰國退休
#冇錢包泰仔都仲有錢俾自己食好住好
#香港人20歲儲錢買棺材樓
#50歲又要儲錢買靈位
#人生就是不停為進入棺材而奮鬥
#啋過你大吉利事
#我在酒吧裡還是很正經的
#其實外國的基吧很多都很正經
#要識仔開Grindr就可以了
#我認為孝是重要的
#但我不接受愚孝
#更加唔好同我講點都係一家人
#呢句難聽過粗口
#唔好話家人
#有啲人連做人都不配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萬的網紅港。故 kongguhk,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唐代詩人杜牧的《清明》一詩家傳戶曉,在剛過去的清明節,你也有親歷類似情景嗎? 「呢啲無依靠嘅人,佢哋多數都會話撒灰,因為佢哋覺得做咗墓碑,根本都唔會有人去獻花或者拜祭。」退休護士徐玉英(Joyce),道出了香港一些孤寡老人的心結與...
我唔驚老但我好驚住老人院 在 港。故 kongguhk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唐代詩人杜牧的《清明》一詩家傳戶曉,在剛過去的清明節,你也有親歷類似情景嗎?
「呢啲無依靠嘅人,佢哋多數都會話撒灰,因為佢哋覺得做咗墓碑,根本都唔會有人去獻花或者拜祭。」退休護士徐玉英(Joyce),道出了香港一些孤寡老人的心結與悲哀。
關愛最有需要的老人
Joyce曾經在公立醫院服務接近三十年,接觸過無數老弱病人,深深體會他們患病後身體及心靈需要。醫療界出身的她,於是在十年前創立「關愛病患基金會」,專為那些又有病、又年老、又沒錢的一群提供服務:「我發動一啲退休護士、義工,或者係受訓嘅陪診員,上去呢啲老人家屋企,抄低佢所有覆診日期,然後搵義工打電話提佢,如果佢再有需要,我就去搵陪診員。」
陪伴孤寡老人 走人生最後一里路
除了關顧孤寡老人的日常醫療需要,Joyce亦會陪伴他們「迎接死亡」:「我一直陪住佢哋,嚟解決佢哋心靈上面嗰個枯乾、缺乏或者驚恐,咁佢唔使再擔心。無論佢信咩宗教或者民間概念,覺得有靈魂好冇靈魂都好,全部我都會幫佢哋安葬好。我會提醒佢哋『你赤身嚟到呢個世界,你就赤身走』,唔好帶住任何事情,一定要死得安樂。」
長者的心靈需要
曾參與醫院院牧工作,令Joyce更明白病人的心靈需要,服務過的對象包括至親:「我爸爸因為癌病,2009年過身,當時佢都90歲。佢係好傳統嘅中國男人,話死都唔入醫院。咁我哋開咗家庭會議後,就決定畀佢喺屋企去到最後嗰分鐘。我就每日返工前,同佢傾下偈,佢嘅心靈狀態就好舒緩,最後佢好安樂咁走咗。」
Joyce認為今日的香港社工界、醫療界都開始注重心靈關懷,但礙於沒有很清晰的運作模式,怎樣有系統地向了解獨居長者的心靈需要?問題似乎仍有待解決。
資源有限 幫得一個得一個
雖然Joyce所帶領的志願組織規模不大,能夠服務的對象亦不多,但她秉持「幫得一個得一個」信念。凡是接觸到的,又或是其他慈善機構、社工轉介給她的,她都會盡量幫:「我開咗呢個服務之後,一嚟我唔收費,二嚟我咩『奇難雜症』都接,咁社工知道之後都會搵我。」
Joyce在鏡頭前分享了其中一個「奇難雜症」:一個是差不多八成失明的婆婆,她相依為命的丈夫在醫院彌留,醫生表示伯伯只剩一、兩天時間。當時婆婆很想去看丈夫,於是醫院的社工向Joyce求助:「我話當然可以,幾艱難都做,搵唔到義工,我自己都會嚟。婆婆探完伯伯後,伯伯第二日就離世了。」
Joyce隨後亦幫婆婆處理好丈夫的殮葬,而由於婆婆視力不好,Joyce和社工更一人一日去買飯給她,又幫婆婆安排做白內障手術和入住老人院舍:「婆婆做完手術,喺院舍生活得好開心,咁我哋先完結呢個個案。」
最有價值的人生
基金會新的「身心靈護理及痛症舒緩中心」5月將會投入運作。Joyce希望可以發展更多形式的病人服務,以及找到合適的接棒人:「我係未結婚嘅,從來都冇結過婚,我嘅時間就真係好充裕。我覺得將自己嘅心力,全部放喺又有病、又年老、又冇錢嘅一群,其實已經好足夠。我覺得係我最大嘅滿足、最有價值,此生都不枉過。」Joyce滿足地笑着說。
今集《港。故》用7分鐘,向大家訴說一個花盡精力與心力,遊走於生死之間的白衣天使故事。
-------------
《港。故》:東網每周專題習作,講故事、講香港人的故事。
FB:http://bit.ly/oncckonggu_FB
IG:http://bit.ly/oncckonggu_IG
Youtube:http://bit.ly/oncckonggu_Youtub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pLcccSXJSdQ/hqdefault.jpg)
我唔驚老但我好驚住老人院 在 港。故 kongguhk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大家還記得余國健伯伯和蕭燕珍婆婆嗎?他們是《港。故》第54集的主角,當時講述85歲的余伯伯,獨力照顧患上老人痴呆症、86歲的太太蕭燕珍接近十年的故事,而且曾為了醫好太太的疾病,余伯伯更是連賣了兩層樓,散盡千金只為求與太太攜手到白頭,他們做到了,只是現時兩位老人家,只能靠生果金過活,日子比較拮据,而且兩人的身體都不太好。
沒有儲蓄,有病沒錢醫。
今年新年後,我們再度去採訪他們,余伯伯指他的身體比之前更差了,膝頭的腫瘤大了2cm,而且更痛至尾龍骨,懷疑那裡有血瘤,政府醫院醫生安排了他照磁力共振,只是需排期到今年十月份:「醫生問我可唔可以自己自費去照,就會快啲睇到結果,再設定醫療嘅辦法,但我話我有經濟困難,我係靠2000幾蚊生果金過日子。」
沒有錢去私家醫生處照磁力共震,等待的這八個多月,余伯伯就得靠吃止痛藥,但吃了卻會頭暈,亦因為這樣,在今年年初二,當大家都在團圓、拜年的時候,他和太太在家就發生了驚險的一幕。
「年初二我因為唔夠力扶婆婆上床,於是兩個都跌咗喺地下,差唔多用咗兩、三個鐘,先扶到婆婆上返床。我就保住蕭燕珍婆婆唔會受傷,我自己當然啦,腰骨係痛嘅,因為佢成個人壓咗喺我身上。」如果不是余伯伯愛妻情深,或許不幸的事已發生了。
為了太太,余伯伯決定給局長寫一封信。
因為知道自己身體亦快挺不住,即使捨不得,余伯伯仍希望太太,能快點入住政府的老人院,減輕他照顧太太的勞力和壓力,所以特意寫了封掛號信,給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希望他「特事特辦」,盡快安排太太入住老人院:「已經四年零三個月喇,佢只係交帶咗深水埗嘅福利專員,就話授權畀佢,電話都無打畀我,就責成鄰舍輔導會盡快處理我嘅事,兜咗一個大圈都得唔到結果。」
政府或許無情,但人間有愛。
有市民受余伯伯和蕭婆婆相愛半世紀的故事感動,在他們結婚56周年的紀念日,特意上門為他們,補拍遲來56年的結婚相:「好想令佢哋有個開心嘅回憶。」、「我想透過余伯伯同蕭婆婆嘅故事,帶出天長地久嘅訊息。」相婚享發起人Carmen和Wilson說。
「係我哋人生嘅第一次,亦好高興,隔夜蕭燕珍聽到呢個消息,佢都好開心。」穿上馬掛的余伯伯,看著穿上裙掛、化了妝的太太,露出幸福甜蜜的笑容,彷彿時光瞬間回到56年前,他們結婚的那一天。
拍完照後,Carmen和Wilson很快便將沖晒好的「結婚照」,送到余伯伯和蕭婆婆手上:「我好感激你哋,為我哋回憶咗過去幾十年嘅風風雨雨,經歷咗咁多艱辛,依家兩個都白髮蒼蒼,半個世紀嘅婚姻係唔容易。」
蕭婆婆雖然有老人痴呆症,但看著和丈夫余伯伯56年後的「結婚照」時,亦露出了久違的微笑,在他們兩人眼中,我們彷彿都看到了幸福的亮光。
今集《港。故》用7分半鐘,帶大家經歷一個甜蜜半世紀、患難與共、不離不棄、白頭到老的愛情故事。
重溫余伯伯和蕭婆婆催淚的上集▶▶https://goo.gl/z5bhBH
《港。故》第54集:《但願與你到白頭》
-------------
《港。故》:東網每周專題習作,講故事、講香港人的故事,請關注《港。故》fb:https://goo.gl/YJXtcw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qicDEHGCuks/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