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推書
最近托編友的福,我的地方創生書單又多了一本參考書,是時報出版於八月底推出的新作品《地方創生2.0》,其實在收到這本書之前,我已經有看到相關的書訊了,只是拿到這本書的第一時間心裡還是不禁想著……
#我前面一大堆都還沒看完你這本二點零會不會太快啊
在這一波「地方創生」的出版潮當中,這本書以2.0自居確實有其突破性。如果很粗略地說,先前的地方創生經驗書,有不少本是以「質性研究」的精神,針對某地方或某個案做描述,閱讀起來感覺很像品牌或創業故事。而有些牽涉到組織、實務的內容,其實統整一下就很像創業心法(第一次開公司就上手),不一定是要在地方創生才用得上。
數學差到老師不忍心把我趕出教室之如此不擅長看數字跟量化分析如我,對於前面這類書的內容接受度是比較高的,不過翻過《地方創生2.0》,發現這本書提供了許多圖表跟量化結果,透過數據,的確能更具體掌握理論的客觀表現。
至於這本書為什麼有不一樣的討論方式?這和書中所主張的「地方創生2.0」有關。
這個「地方創生2.0」是什麼呢?
簡單說,先前討論的「地方創生」,大多著重在「人+地方+文化」如何形成一個可以自給自足的經濟產業,但本書提出了一個很嚴峻的問題:在「少子化」和人口外移(以這本書的脈絡,就是去東京),地方勞動力不足的情況下,上面這個地方創生的公式似乎很難達成。
事實如此,沒有人,什麼都做不到。在這些討論地方創生的書籍當中,也大概都認為人口的問題是無法只靠交通移動就完全解決的。
因此,地方如何不依賴都市?甚至傳統的大都會結構也逐漸面臨勞動力不足的問題,應該如何面對呢?
這本書借鑒德國,非常宏大的提出了 #地方經濟樞紐 和 #廣域都市圈 的概念。前者,其實保留了過去提出地方創生要創造地方經濟體的基本精神,只是本書把眼界放大,地方直接和世界接軌,導入全球資本,以產業集中的方式改變中心與地方的分配不均衡,進而達到活絡地方的目標。
所以,和帶有濃厚文化性的地方創生書相比,這本書已經是用全球企業經濟資本的立場來解決地方困境的格局了。在地方創生系列當中,我覺得這已經把相關討論推到一個很高端的層次:這個2.0系統如果沒有一個嚴謹的國家機器和願意投入的人民,以存亡的決心來做長遠的國土、產業和經濟發展規劃,可能很難達成(默)
總之,這本書的確提供了一個非常遠大的視角來跟過往的地方創生經驗對話。有興趣、有研究的朋友,應該也可以從中發現一些當前我們談地方創生的侷限。
#我一直覺得自己還在當豬公別人就已經上太空惹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