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心得】書籍《我是特教老師,我是ADHD》
「特殊教育」的意義
。
目前ADHD的相關書,多來自國外翻譯,但畢竟不同台灣社會文化,本書《我是特教老師,我是ADHD》是國內由當事人自己(非醫生或心理師)所寫的書,較少專業術語和抽象語彙、淺顯易懂,讀起來很熟悉也很實用。書籍有四大部分:一、ADHD未確診前的成長過程。二、接受「原來我是ADHD」的心路歷程。三、ADHD的行為表現與相對應的方式,也有給教養者的建議。四、ADHD的人際情緒議題,與前一章相同,但多探討人際面如何相處。
。
我個人覺得有兩部分與其他書籍不同,並值得讀者細細了解。
1.什麼是「特教觀點」?
社會對於障礙的身份認定(同意他有不是故意的、無法控制的先天困難),其實都憑第一印象,但如果一個人外觀一般、說話一般,但其實他的內在剛經歷一場混亂風暴才輸入輸出呢?
也有DCD(發展性協調障礙)的作者曾言在未調整前坐或站都是問題、常用力過頭、只能綁右腳鞋帶左腳都綁不好、視知覺顫抖(看書只好速讀,因撐不了那麼久)…,我想這就是「特殊教育」的觀點,面對有著特殊障礙的兒童或成人,必須知曉他們內在運作的心理歷程,同樣一組輸入輸出而有的動作「耗能」不同,不能用一般標準等同視之,也不能用一般的教育方式達標,因為輸入輸出管道有異,我們才要特殊對待,並以「通用設計」的方式補強不能用的地方,截長補短發揮他們較優勢之處(代償作用)。
。
2.當事人接納障礙身份的心路歷程
作者被突然一個診斷打斷了他的期盼,從「再努力一點,就可以」轉變到「因為我有病,所以我不能」,從「不為」到「不能」是落差很大的自我評價。作者一想到要混亂過生活一輩子,悲從中來。
作者言真正的心路歷程是『診斷、衝擊、否認、生氣、絕望、重整、燃起希望』,提醒我們要有耐心等待當事人自己去摸索、自己去接受它的時間。
。
『在這裡我要強調一件事,許多障礙可能都會有某些類似的行為表現,但是造成相同行為背後的因為卻大相徑庭,因此全面觀察孩子的優劣勢,並透過孩子的障礙來認識孩子,發展孩子特有的代償方式,這才是更加重要的。』
全文連結:https://sn094545.pixnet.net/blog/post/404958259
我不是故意的成人也有adhd 在 羅寶鴻 老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家有ADHD兒須知】
昨天我的朋友臨床心理師 - 王意中老師,在臉書上po了一則很棒的貼文,名為「ADHD的基本認識」。
經王老師同意,在這邊與大家分享:
………….
(王意中老師 - 原文)
ADHD的基本認識
1. 在台灣,過去常稱為過動兒
2. 特殊教育法中,正式名稱為注意力缺陷過動症
3. 自我控制缺陷是主要的核心問題
4. 常反應在注意力、活動量及衝動控制等問題
5. 通常在兒童心智科或兒童精神科被診斷
6. 只是診斷過程常讓部份家長不太信服
7. 問卷填寫式的判斷往往是主要抱怨之一
8. 開藥速度之快,是主要抱怨之二
9. 利他能與專思達常是第一線被給予的藥物
10. 親師爭議也往往因為是否需服藥而起
11. 家長常常會問ADHD長大會不會好?
12. 或者常問ADHD是不是一定要吃藥?
13. 活動量太大往往是幼稚園老師煩惱的事
14. 注意力不集中則是家長一進國小在意的事
15. 順利的孩子,僅維持這些自我控制的問題
16. 坎坷的孩子,則常被其他伴隨的問題所折騰
17. ADHD的確是一種生理上的病
18. 父母管教態度不是造成ADHD的原因,但卻是明顯影響預後的關鍵
19. ADHD的可塑性相當高
20. 也期待大人們可以看見他的好
和您分享五部關於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DHD)、注意力缺失症(ADD)的影片。—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加拿大電影《親愛媽咪》(Mommy)(2014)
美國電影《逆風少年 Different Drummers》(2013)
美國電影《她不怪,她是我妹妹》(My Sister)(2014)
美國電影《藥命謊言》 (ADDicted)(2017)
美國電影《天生蠢材必有用》(Trainwreck: My Life as an Idiot)(2007)
……..
作為一位親職教育工作者,我特別注意到的是第18點:「18. 父母管教態度不是造成ADHD的原因,但卻是明顯影響預後的關鍵」。
對於ADHD的孩子,正向教養的方式、和成人內在的安定,往往是幫助他們的關鍵。
孩子的拖拖拉拉、丟三落四、毛毛燥燥、屢講不聽,甚至有時候的自暴自棄,都不是他故意的。他們在生活上給大人的困難與挫折,也不是他們想要的。他跟每個孩子一樣,都希望自己是個好孩子。
他們希望跟我們有的是連結,而不是仇恨。
作為幫助他們發展的成人,以下方式能增長他們的歸屬感與價值感:
1 多使用正向的語言(關懷句、啟發式問句),而非負向的言語(命令語、質問語、責備語);
2 在孩子完成一件事時,給予他即時、誠懇的鼓勵;孩子會因此覺得自己被看見、被在乎;
3 多給予具體的肯定與感謝,說出他所做到的貢獻;孩子會因為自己能貢獻而產生價值感;
4 具體的示範,讓他看到完整的做一件事的步驟;在他自己做時,給予適時的陪伴,讓他感受到你的支持;
5 相信孩子,內心都有著「希望自己更好」的心。我們要幫助他這個心發芽、茁壯。
6 「積極暫停區」,是家長需要在家裡必須為自己設置的區域;自己有情緒時要到暫停區健康地生氣,避免把負能量傾瀉到孩子上。
..............
有關更詳細的做法,歡迎參考羅老師新書【寶鴻的安定教養學】。
購書連結:
●博客來:https://cplink.co/yab6nz9d
我不是故意的成人也有adhd 在 社會心理,從他們到我們-林仁廷 諮商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概念文】「孩子無法完成某行為」的簡要評估
.
上學後,成人常要求孩子遵守社會行為,但如果他總是無法完成某行為時,例如擺爛、蹺課、不寫作業、不遵守秩序等,那是怎麼回事呢?。
我思考的點是這樣:孩子在校期間,其實「不完成」的壓力或麻煩是比較大的,包括老師、同儕以及被父母唸。孩子可以「隨便做」、「說謊不做」,但「擺明不做」就很奇怪,在評價「孩子天性頑劣、故意的」之前,有兩大項度可先做簡要評估。
.
1.孩子「能不能做」?
(1)發展程度:
未發展到位自然不能完成,如小學低年級本來就無法完成高年級的作業。這比較常發生在幼稚園時期卻要求他會寫國字的荒謬。另一種是發展遲滯,因某種生理狀況,孩子長得比較慢,能力發展比平均數慢。
(2)發展障礙:
天生的生理結構差異,阻礙了社會發展。如亞斯(AS)孩子對情緒系統無法使用,過動或注意力缺乏症(ADHD)的孩子專注力本來就無法集中,要求他們努力像一般人是困難的。他們應有特殊教育的原則+個人化的方式教導。
.
2.孩子「願不願意做」?
如果發展順利,能力也沒問題,但孩子依然無法完成,那涉及的是「不想做、不願意做、沒有動機做」的心理狀態。
「做了也沒有用!做了總是被罵!我為什麼要做這些?」想想看,孩子若有這些想法,是怎麼回事?人不會莫名其妙這樣的,更何況如果他之前沒有,在某一刻過後卻這樣,都表示他是被挫折、創傷、無以名狀的憂傷所習得的無助,最後對自己半放棄。
他可能常被挫敗、不被他人期許、沒有任何成就及對未來有望,孩子處於半放棄的狀態是:「不做也罷」。他能掌握的,只有當下的享樂主義、趨避衝突,現有的才是真實。這些孩子很難靠自己回復常軌,需要大人的幫助,才能尋回他的好奇心與活力。
.
3.諮商策略的提案:以「愛」與「成就」來思考
(1)父母無條件的愛—滿足成長動機。
被期許、被鼓勵與肯定的孩子才有成長動力。孩子孤身來到這世界上(每個人都是一樣),他就是需要大人接納、引導、見證他的生活。時刻讓孩子知道父母無條件的愛與對他的期許,讓孩子持續保持他的好奇與活力。
(2)如何激發成就感。
根據具體事實予以鼓勵,可以讓孩子主動做得更好,處罰只能短暫遏止行為,但孩子會停止前進。近幾年流行的「正向教養」或「正向行為支持」法都可以使用,據此原則先觀察行為收集資料,再設計一些讓孩子願意嘗試、得到小小成就、得到小小讚美吧,從小地方開始培養他的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