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父母家搬出去住後,體悟了一些事情 ]
對於「搬出去住」這件事,其實糾結了很久。我老家就在新北市,離台北不過十分鐘車程,生活工作都在附近,從某些方面來看,並沒有搬出去的必要,畢竟外面好一點的套房動輒一萬上下,還不如把錢存起來未來拿去投資。
但是,或許是因為我家比較小吧,和爸媽住在一塊,三個成年人幾乎整天吃喝拉撒都在一起,我每天在電腦前打字工作,我媽就在幾步之遙外嘩嘩洗碗,我爸就在我背後看電視新聞,而住在樓下的爺爺奶奶,時不時還會走上來去頂樓拜拜。我的房間沒有窗戶,整天待在裡面容易產生一種窒息感,但是在外面開放式的起居空間,思緒又常常被打亂。漸漸地,我開始產生想要搬出去住的想法。
「搬出去」其實是一件滿感傷的事情,那一定程度代表依賴父母的時光結束了,提醒你無憂無慮的童年已經離你很遠了,每次我都會想起村上春樹《舞!舞!舞》裡寫的:「你要做一個不動聲色的大人了,不准情緒化,不准偷偷想念,不准回頭看,去過自己另外的生活。你要聽話,不是所有的魚都會生活在同一片海裡。」
家人也會覺得你搬出去,是不是覺得家裡不夠好?是不是不喜歡和爸媽相處了?有的家長甚至會去質疑孩子「不孝」或「不愛家人」,然後搞個一哭二鬧三上吊,不過還好我爸媽沒有這種情勒行為。只是我知道家人和我都一樣感傷,因此好長一段時間,不太忍心離開家。
但是後來我漸漸認知,搬出去絕對不是不愛家人,而是身為一個成年人,需要一個空間發展完整的自我。
這麼說,不代表住在父母家的成人們都「不完整」,而是那個「完整」裡面,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摻雜了非常多「他人」的影響,無論是好還是壞,而很多事情,你必須從慣性環境中跳脫出來,才有批判、轉念與成長的機會。人常說我們都被原生家庭影響很深,但是怎麼個深法?有時候還真的需要隔著一段距離再去看,才能夠真正體會,也才能夠真正地改變。
吳爾芙曾說,「女性若是想要寫作,一定要有錢和自己的房間。」這句話對今時今日的我來說,不只關於女性主義,我還任性地將它挪用到任何成年人的自我成長上。我最愛的雜誌《Apartamento》,雖然分類上屬於「居家」雜誌,但它呈現給讀者的不只是一個又一個漂亮完美的空間,而是生活在公寓裡、「創造」了那個空間的人們的生命故事,或許有點凌亂,或許有點怪異,或許不太完美,卻都獨一無二。
一個人的家,就是一個人靈魂的具體展現,沒有故事的人,也創造不了有獨特個人風格的居家。
搬到新家後,我在陽光充足的房間角落整理出一個「工作」空間,沿用了上個房客留下的二手書桌,牆上貼了我的攝影作品和朋友送的插畫,整理了一個書櫃放上最愛的幾本書,兩株寶貝植物在桌上一左一右時時陪伴。
這個角落一點都不高級,但是它讓我每一天早上起床看到它,就心情雀躍,甚至還迫不及待坐到書桌前面開始工作,工作效率與創意靈感激升。
很棒的是,搬家前一個禮拜,BenQ 來信邀請我推薦他們和美若康合作的兩個產品,WiT系列螢幕閱讀檯燈,以及美若康的彩色日拋心動系列隱眼,上網看了照片後覺得很美,再加上新家正好需要一盞閱讀燈,便欣然答應了。
我一眼就看上 WiT 系列的銀色雙臂閱讀燈,流線型的線條十分時髦,視覺修長極簡,覺得和新家非常搭配。收到 WiT 閱讀燈時,發現這款燈比我想像的還要重,本來覺得這是缺點,但是實際使用後發現是優點,因為它很穩,而且圓形檯座也很適合拿來放一些小裝飾品。
另一個讓我驚艷的地方是,這款閱讀燈不僅可以調亮度,就連顏色都能調整,從不同色階的白光到黃光都有,可以搭配不同光線、心情和活動上的需要隨心改變。WiT 除了手動調光外,還有智能偵測功能,會自動即時調光,找出讓眼睛最舒服的光線,另外它的燈是長型設計,照明範圍很大,不會只侷限在小範圍內。
白天需要專注工作時我會調白光,晚上想要舒緩閱讀時就調溫暖的黃色,覺得色溫真的會影響一個人的思考狀態。
另外也試用了美若康的彩色日拋心動系列隱眼,我以前只有在萬聖節扮裝時才會戴上彩色隱眼,這次選了棕色和灰色,戴上後覺得棕色還滿適合日常配戴的,但是戴上灰色會覺得要麼去畫上全妝要麼去參加萬聖派對,不然覺得它非日常感還滿重的,雖然好看是好看。
擁有專屬自己的空間,並能夠親自揀選生活的各種物件,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因為人不僅為一個空間注入靈魂,空間也會反過來滋養一個人,而擁有自己的地方,代表你不再無奈地與另一個靈魂貼得太近,齟齬磨損,有時候人與人之間保留一點距離,才能保持健康與美感。
很開心這次與 BenQ 合作,WiT 系列閱讀燈真的很美,它也陪伴我度過各種趕稿、寫作、閱讀、打電動的時光,我想它可以和各種風格的居家環境完美搭配,或許你也會喜歡。
✨如果你想對 BenQ WiT 系列閱讀燈與美若康彩色日拋心動系列進一步了解,請到他們官網:
WiT官網:https://wit-lighting.benq.com
美若康官網:https://myapp.miacare.com.tw/
抽獎活動連結:https://bit.ly/2XrGzYb
警語: (1)配戴一般隱形眼鏡須經眼科醫師驗光配鏡取得處方箋,或經驗光人員驗光配鏡,取得配鏡單,並定期接受眼科醫生追蹤檢查。(2) 本器材不得逾中文仿單建議之最長配戴時數、不得重複配戴,於就寢前務必取下,以免感染或潰瘍。(3) 如有不適,應立即就醫。
✨歡迎追蹤我的 IG:abby_chao_
https://www.instagram.com/abby_chao_/?hl=en
WiT 智慧檯燈 Miacare 美若康 #lifestye #home #居家 BenQ
同時也有7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50的網紅偽學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認真聽】純愛不純|#台灣青春愛情電影|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 李長潔 . 自2008年台灣電影再次興起以來,通俗的青春愛情故事,不但成為話題與票房的解方,也時常在各影展獲獎。以《#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為例,金馬獎就入圍5項,也榮獲「最佳攝影」、「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盤點台灣青春愛情電影的興起,除了7...
成人女性頭圍 在 拾光影劇評論工作室 A Piece of Light Studio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27(一)
大逃殺|深作欣二
Battle Royale (2000)
最近《魷魚遊戲》在全球爆紅,但說到生存遊戲的經典,不得不提的作品就是《大逃殺》吧。前陣子剛好看了《大逃殺》,如果看完《魷魚遊戲》想繼續看更多生存遊戲類型的作品,不妨來看看這部20年前的經典之作。
《大逃殺》改編自小說家高見廣春的同名小說,上映前曾經因為故事過於駭人而差點遭到禁播,最後以輔15級在日本上映,並締造了31億日圓的票房佳績,《大逃殺》也影響了各種以「生存遊戲」為主題的後續作品。
其實以現在的眼光來看,我覺得《大逃殺》並不如傳聞中的那麼血腥,畢竟現在的技術早已可以做出更真實、驚悚的畫面,但對人性殘酷的一面確實刻劃得很到位。我在豆瓣短評上看到有人形容這部電影是「勵志青春片」,雖然聽起來很諷刺,但我竟然覺得這個比喻真的很貼切,比起電影中的殺戮行為,《大逃殺》反而有不少讓我覺得感動又悲傷的地方。
「這個時候,大人應該對小孩說些什麼才好呢?」
我認為《大逃殺》真正想講的主題並非青少年之間的自相殘殺,而是小孩子被迫進入大人的「組織社會」的過程。電影中「BR法」的誕生來自懦弱的大人對青少年反叛的恐懼,從七原、光子的家長也可以看出這個「新世紀」社會上的大人大多都無法提供孩子正向健康的教育環境,導致整個社會籠罩在一種絕望的氛圍裡。
《大逃殺》有一個設定很重要,那就是3年B班的同學並不是感情冷漠的一群人,相反的,這個班級的感情很要好。遊戲開始後,學生們很快就顯露出各式各樣的本性,有人拿著武器毫無章法地殺人,有人為了讓自己活下去而背叛了同學、有的人開始組成小隊互相幫助,但也有不想與平時要好的同學互相殘殺,以自殺選擇終結遊戲的人。
柴崎幸飾演的相麻光子令人不寒而慄,在故事中她機警聰明,懂得利用人的恐懼成功殺掉武器殺傷力更強的同學,她可以不帶任何情感,為了讓自己活命甚至可以出賣身體,然而卻也是小時候被媽媽賣給戀童癖讓她養出了這樣的人格。
電影中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燈塔的群戲,一群女孩原本口口聲聲說「我們絕對不會殺了自己的同學」,為了幫助對方而聚在燈塔中,然而卻在意外之中開始互相猜忌、推託,女孩們開始互相殘殺,只有造成意外發生的女孩在槍戰中活了下來,最後卻帶著負罪感跳樓自盡。這場槍戰呈現了女性之間的心機算計,以及一種不勝唏噓的無奈。
北野武飾演的班導師在片中是很重要的靈魂人物。身為片中「大人」的代表,他有點令人捉摸不定,有時可以殘暴冷酷地殺人,但是中途給典子遞傘,中彈後才射出水槍的他卻也有善良的一面。他的任務是「讓這群小毛頭畏懼大人」,也讓這群學生在遊戲中被迫要成為互相算計、互相殘害對方的大人,當他迫使七原對他開槍的那一刻,七原其實就與殺害摯友的班導師並無二致,這場殺戮遊戲成為3年B班的「成人禮」,但我卻莫名覺得北野老師其實很愛他的學生。
聽說原著小說更殘暴,但我認為電影最後留下了積極正面的寓意。最後反而是從頭到尾都沒有真正殺過人的七原和中川典子活了下來,他們跟川田之間互相信任的感情很令人感動,尤其是川田最後領悟出的那句「能夠跟你當朋友真好」,讓這場大人操辦的殺戮遊戲中留下了些許青春的浪漫。最後作為全國通緝犯的七原和典子只能不斷逃亡,可能又會陷入新的迷失,然而走入絕境的他們卻說出「不管在哪裡,只要全力以赴」,讓《大逃殺》的故事留下很悲涼又感人的餘韻。
樂童音樂家(AKMU)有一首叫《戰場》的歌,歌曲介紹是這樣寫的:「只有流血和中彈登場的時候才能稱作是「戰爭」嗎?悲傷的是,我們的童年是建築在戰爭遺留的骨骸上成長的,從小就學會了揮舞槍械來取得勝利的方法。就像重要的事物總是在失去後才懂得一樣,就像無視耳鳴之後緊接而來的悲鳴也要開戰一樣,是什麼追著你一直向前跑?你又想奔向何方?啊,回想起來,我們之中許多人都知道什麼事情才是最重要的,但這宛如戰爭一般的人生,永遠也不會結束。」
《大逃殺》的遊戲雖然結束了,但現實生活中的戰爭永遠不會結束,在這場無法逃脫的遊戲中,繼續生存的方法,唯有電影最後七原震撼人心的那一句——「跑!」
#大逃殺 #電影 #生存遊戲 #北野武
#深作欣二 #藤原龍也 #柴崎幸 #前田亞季
成人女性頭圍 在 仙女老師直播(歐美精品現貨/代購)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Ralph Lauren Cap Kids Hat Big Pony
兒童尺寸帽子 $700
➡https://reurl.cc/Q671v9
💛鵝黃色:4-7歲(約49-53.5CM)
⚠️由於尺碼是為兒童設計的,所以請注意,成人可以戴的限制尺碼取決於頭圍較小的女性,最好實際拿布尺測量~
#ralphlauren #ralphlauren大馬數字棒球帽兒 #童帽子棒球帽 #kid兒童 #現貨 #滿千免運
成人女性頭圍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認真聽】純愛不純|#台灣青春愛情電影|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 李長潔
.
自2008年台灣電影再次興起以來,通俗的青春愛情故事,不但成為話題與票房的解方,也時常在各影展獲獎。以《#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為例,金馬獎就入圍5項,也榮獲「最佳攝影」、「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盤點台灣青春愛情電影的興起,除了70年代瓊瑤式愛情的健康寫實延續,90年代台灣新電影借用愛情重建台灣性。但進入2000年後,一切開始慢慢不一樣了。
.
2000年開始,《藍色大門》(2002)、《盛夏光年》(2006)、《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2011)、《女朋友男朋友》(2012)、《等一個人咖啡》(2014)、《我的少女時代》(2015)、《六弄咖啡館》(2016)、《刻在你心底的名字》(2020),大量的青春愛情電影成為了台灣純愛想像的視野,他們以「青春」、「少男」、「少女」為名,表現出台灣人的情感文化模式。
.
我們今天的「偽學術 | 認真聽」,就來談談這20年來的粉紅泡泡。這廣大的戀愛流行文化是甚麼模樣?它們反映了怎樣的愛情轉向?從不同作品中又可以解讀出哪些文本隱藏的敘事?還有那些膾炙人口的電影主題曲。
.
📌 #今天的內容有
.
▶ 甚麼是愛情電影
▶ 我的《藍色大門》與青春
▶ 「青春」的形構
▶ 「少男」、「少女」的理念型
▶ 純愛不純—台灣青春的反叛結構
▶ 情感先於政治
▶ 愛情電影主題曲
.
📣 #firstory 聽這裡: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k39z6z0zvfx0807v0lu7165?ref=android
.
📣 #kkbox 聽這裡:https://podcast.kkbox.com/episode/4pHpNRfyLL7Tosl61J
.
📣 #spot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3sbEXh0CwFSEICRNTdR09S?si=dyHHN9_qR-OzUF8q3P95JA
.
📲 #FB論述版:https://www.facebook.com/208541192666847/posts/1674782469376038/
.
//// 完整論述 ////
.
▓ #甚麼是愛情電影
.
想要談「愛情電影」,那勢必是要做個「#類型電影」操作型定義,儘管近年台灣電影的類型化飽受批評,但其的確是招喚大眾的一個方便途徑。或許我們可以幫愛情電影分類為:羅曼史(romance film)、通俗劇(melodrama)與文藝片。目前2000年後的青春愛情電影來看,則較多傾向文藝片。
.
也是因為電影類型化的緣故,其可以更清楚地連帶成一套系統、原則與期待。當「#愛情電影」正式成為一種培養台灣人觀賞電影的習慣,除了公式化的內部敘事外,向外延伸後,便足以展開各種文化工業的制度性生成,例如偶像明星的打造、週邊商品販售、主題曲的流傳等(Illouz, 1997)。
.
最終,透過類型電影的集體觀看,可以反映出一個社會的意識形態,或是文化模式。好比《#為甚麼愛讓人受傷》中,Eva Illouz(2012)藉由《傲慢與偏見》來理解西方個體主義的浪漫生態,或許我們也可以在這20年來的青春愛情電影裡看見自己。
.
▓ #我的藍色大門
.
在《#藍色大門》張士豪的那個年紀,夏天的午后是連續補習戰鬥的人生,週一、三、五是何明數學,週二與週四是徐薇英文,當然以我不學無術的青春,大部份都是呈現偷懶蹺課的狀態。那時候究竟能夠有甚麼煩惱?
.
2002年的《藍色大門》第一次開啟了我對愛情與性別的思考。導演易智言當年拒絕了參加金馬獎,不然,這部相當具有時代意義的作品,肯定有不錯的成績。片中孟克柔(桂綸鎂)、張士豪(陳柏霖)、林月珍(梁又琳)三人的關係,呈現了00年代台灣青少年的社會行動與市民生活精神。
.
▓ #青春的形構
.
我們以後會成為甚麼樣的大人,變成00年代後市民社會中年輕男女的煩惱。在後傳統資本主義社會的生活中,這些都市裡的小事件,個人選擇的養成遊戲,成為我們最需要煩惱的自由,一種集體規則與個人自由的協調抉擇。
.
「青春」,是一個重視自我探索的過程(過渡),無論是《藍色大門》或是《盛夏光年》,都試圖描繪這種秩序建構中的過渡,五月天同名歌曲的日文名稱就叫「#青春の彼方」-- 放棄規則,放縱去愛,放肆自己,放空未來。也是因為這樣的「#失序」,青春才讓人懷念。最終,沈佳宜說「人生中的很多事情,原本就是徒勞無功的」,的確,我們正在腐敗,但我寧可選擇相信《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結局的協調與釋懷是有可能發生的。
.
「青春」,也帶著台灣觀眾走出90年代的悲情。早期的青春愛情電影帶著濃厚的陰鬱,一直到《藍色大門》開始,我們開始談論同志情感、性別認同、家庭關係、三角戀愛等情感議題,青春變得多元而明亮。
.
青春愛情電影裡,反映著情感的真實體制(regime of emotional authenticity)(Illouz, 2012),非常強烈地要求內在性感作為行動與選擇的基礎。青春中的人們,因為初次面臨社會化規範,人們會認真審視自己與對方的情感(愛情、親情、友情),以判斷這段關係的重要性與強烈程度。這大量的自我情感檢視,一見鍾情的強烈情感暗示,時常就是「青春」的情感面貌。這也是青春迷人之處。
.
▓ #少男與少女的理念型
.
媒體中的少男與少女,帶給觀眾對性別角色的論述形構,一方面文本建立起一種戲劇性、典範式的形象,隨著故事的開展,加深觀影者的情感投射,另方面一起作用的是,少男少女的面貌外表的特質,也形成觀眾的欲望對象,產生明星化的作用,成為性別操演的模仿理念型。
.
青春愛情電影中的少男比少女更加倍重視,除了《藍色大門》與《我的少女時代》外,其它全部的愛情電影幾乎都圍繞著少男,少女通常則作為是推動劇情的力量。少男的姣好面貌,成為電影世界裡的耽美重心,隨便舉例就一堆,陳柏霖、張孝全、柯鎮東、陳昊森、曾敬驊,「#大男孩」的對純樸、憨直、大笨蛋的要求,他們表現忠誠、可受控制,並且,他們不會對(男性)觀眾產生威脅感。
.
至於女主角則以「#熱情開朗大方」為形象,如《女朋友男朋友》中的林美寶(桂綸鎂),就如同前述,她起了連結兩位男主角陳忠良(張孝全)與王心仁(鳳小岳)的作用,確實地帶動敘事的進展。
.
▓ #台灣青春的反叛結構
.
2000年後的台灣青春愛情,某個程度上融合了日本和美國的純愛視野,前者展現了「#物哀」的精神,後者則更多在表現西方個體主義的追求。當然,不同的作品也有各自主題脈絡的側重,像是性別認同、性別麻煩(Butler, 1990)、青春成長、描繪時代精神、國家與社會變遷的隱喻、情感抉擇等等。
.
總體而言,台灣的作品更擅長挪用青春的反叛結構,去對應、甚至逆返「#國家體制的規訓」,這個台灣電影本土化的大主題。2000年後的新導演,以90年代前後為基礎,自然而然流露出了導演本身的「懷舊」情感,想是一個包含了情慾、戀愛、政治、社會、經濟裝況的「情感的共同體」。
.
▓ #情感先於政治
.
以《女朋友.男朋友》為例,其為一部愛情電影,也是一部歷史電影。該片採用序列式的線性時空,將台灣的多重現代性再現。許多文化學者會討論國族與愛情的辯證關係,大時代下兒女情長,微小的愛情被鑲嵌在巨觀的社會脈絡中。但實際進入電影文本,才會發現,楊雅喆並不是要說明這種台灣性的社會—歷史時空,反而,他進行一種「#逆反」,讓情感能量來主導政治的場景。根本沒人真正在鳥民主自由,這才是真正的自由,非常後現代的後現代的後現代。
.
楊雅喆幾乎總結了後殖民與後現代電影裏頭所有的多元主體:女性、情慾、學生、社會運動、娘娘腔、同志、小三、本土、鄉下人、都市人等等,運用了諸多遊戲般的情節將這些概念構成一個皺摺,裏頭緊密扎實情慾流動,展開又可以觀看台灣自由的進程。
.
▓ #那些年我們一起唱的主題曲
.
青春愛情電影還是成為一種類型了,也不是壞事,也許是必然,這形成了一個穩定的大眾流行文化市場,引導著戀情與自由的話題,反映著純粹親密關係的渴望。在電影裡,人們才可以淡化成人愛情經驗的功利性、功能性。如果能夠再有一首好聽的情歌那就更好了!
.
要能在腦中烙印電影裡的青春記憶,就一定要有一首讓人感動的歌曲,當旋律響起時,瞬間喚起洶湧的刻骨銘心,像是《藍色大門》的「#小步舞曲」、《我的少女時代》的「#小幸運」等。盧廣仲的《刻在我心底的名字》就是一個不錯的例子。這首獲獎歌曲,編曲十分令我動心,第一聲,每次聽到小號與歌手聲線對唱,與法國號的穿梭交疊,都會全身起雞皮疙瘩。
.
這首歌起了關鍵的宣傳作用,五月天、魏如萱、周興哲、蔡依林、田馥甄、梁靜茹、李千娜、韋禮安、曾沛慈、徐佳瑩等歌手的cover版傳唱參與,更加豐富了電影文本與影迷/歌迷的連結。
.
結論是,該約唱歌了(?
|
#參考文獻
.
1. Illouz, E. (1997). Consuming the romantic utopia: Love and the cultural contradictions of capitalism.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2. Illouz, E. (2012). Why love hurts: A sociological explanation. Polity.
3. Butler, J. (1990). 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routledge.
成人女性頭圍 在 Shaun&Nick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伊吹童子。
於近江伊吹山麓有著「酒吞童子」的別名。
不屬於天然或自然的出生,換言之即是以鬼之子出生的伊吹童子,在山中長大成人,最終
獲得了令人畏懼的超凡之力。
據說當她住進大江山後,成為了在京城內享受殺戮與豪奪的酒吞童子───
身高/體重:
第一階段:133cm(全長200cm)‧??kg
第二階段:180cm(戰鬥時300cm)‧??kg
出處:「酒吞童子繪卷」,御伽草子等等
地區:日本
屬性:混沌‧善
性別:女性
身為反英雄「酒吞童子」的另一側面,神靈。
身為「神/KAMI」的性質濃厚,作為自然(世界)的一部份,自我意識極強。
會依循原始的慾望而行動。
絲毫沒有與人類及其文化‧文明接觸的念頭。
雖然擺出一副不懂酒精的刺激感,不懂人命的美味,不受一時的瘋狂而沉溺於享樂之中的
樣子……。
一旦放縱於自身慾望當中的話,就會完全的失去控制。
雖然只要不去刺激她就不會有事,不過在某種層面上也可說是比起酒吞童子還更加危險。
對於自己有興趣的對象懷抱著強烈的執著。
只要對方仍舊存在,就會一直注視對方這事也是屢見不鮮。
大致上而言,會伸出她那長長的指尖,予以接觸,毀壞的一絲不剩───又或者是,為其
帶來汙穢而令其導致死亡。
對於身為自己另一側面的鬼種特別抱有興趣。
同樣的,對於和自己相同的存在(龍神之子)也會令其眼中閃閃發光。
◇
……雖然這些都是伊吹童子原有的性質,然而現身於迦勒底的伊吹童子卻似乎有些不同。
她完全的
受到了
現代的影響
由於其本質是神的緣故,即便無法與人類處於相同的角度,她的行為舉止也像是
「適應了現代社會而過活的英靈/神靈大姐姐」這麼一回事。
對於人類是怎樣的存在,也顯露出了相當的學習精神。
包含御主在內,會對他人進行誘惑或是挑釁。
可能是她曾在某處學習過現代社會的事物吧,又或者是遇見同樣適應了現代社會的英靈,
因而強行將那份紀錄以迦勒底式召喚的特殊性作為藉口給帶了過來吧,雖然英靈福爾摩斯
如此推斷,卻不曉得這是否就是真相。
關於寶具的真名解放等等,一旦認真起來之後,就會做出和與生俱來的「神/KAMI」的
性質所相符的舉動,不過平時則是享受著作為無拘無束的「蛇的大姐姐」這樣的自己。
◇
此外,處於幼體型態(第一階段靈基)時,則會表現出將「蛇的大姐姐的伊吹」與「身為神
/KAMI的伊吹」兩者混合之後的言行。
本人所說的「如果蛻皮之後會很危險」,恐怕就是在說「身為神/KAMI的伊吹」這件事吧
。
○蛇神的神核:A
包含了神性的複合技能。
由於在神話中是與人類間的混血之故,本來應該是難以具備神性才對的……
身為八岐大蛇之子的伊吹童子,破例的獲得了高等級的此一技能。
如果衰落為鬼的話,將會失去此技能,而被替換成低等級的神性技能吧。
○八脈怒濤:B
作為具備八岐大蛇神靈的另一側面,繼承了作為洪水之神的性質之物。
伴隨著強烈攻擊性的不變肉體,會將一切事物破壞殆盡。
〇汙穢的指尖:A
喪失純粹性,名譽掃地,以及死亡。
被伊吹童子的指尖所觸及之物乃是不潔,不被允許出現在神或是人的面前。
雖然被分類為攻擊性技能,不過以死靈、魔獸、衰落的諸神作為對象時,即便是在
非戰鬥的時候也能獲得加成效果。
『神劍‧草那藝之大刀』
等級:A+
種類:對軍/對城寶具
範圍:1~60
最大捕捉:500人
Shinken‧Kusanaginotachi
據記紀中的素戔嗚尊神話所述,被驅逐出高天原的素戔嗚尊來到了出雲國,拯救了被當成
活祭品的奇稻田姬,擊敗了巨大的怪物。
那頭怪物正是八岐大蛇。
有著八頭八尾的紅眼怪物───
身長足以綿延八座山谷與山峰的,巨大之蛇。
乃是日本最大的災害龍。
素戔嗚尊擊敗了這頭大蛇(龍),從牠的尾巴當中取得了一柄神劍。
神劍之名為草那藝之大刀。
別名為草薙劍,天叢雲劍,都牟刈之太刀。
據說隨後被供奉於熱田神宮,被視為三大神器之一。
伊吹童子將源自於父親八岐大蛇體內的這柄神劍作為寶具使用。
解放真名的一擊,乃是足以劈開八座山谷與山峰,誕生出八條大河的恐怖之物……
然而,據伊吹童子所述,這僅是暫時性的借用了神劍的些許光芒而已
其真正價值絕非這種程度,這麼一回事。
#FGO #伊吹童子
成人女性頭圍 在 Shaun&Nick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伊吹童子。
於近江伊吹山麓有著「酒吞童子」的別名。
不屬於天然或自然的出生,換言之即是以鬼之子出生的伊吹童子,在山中長大成人,最終
獲得了令人畏懼的超凡之力。
據說當她住進大江山後,成為了在京城內享受殺戮與豪奪的酒吞童子───
身高/體重:
第一階段:133cm(全長200cm)‧??kg
第二階段:180cm(戰鬥時300cm)‧??kg
出處:「酒吞童子繪卷」,御伽草子等等
地區:日本
屬性:混沌‧善
性別:女性
身為反英雄「酒吞童子」的另一側面,神靈。
身為「神/KAMI」的性質濃厚,作為自然(世界)的一部份,自我意識極強。
會依循原始的慾望而行動。
絲毫沒有與人類及其文化‧文明接觸的念頭。
雖然擺出一副不懂酒精的刺激感,不懂人命的美味,不受一時的瘋狂而沉溺於享樂之中的
樣子……。
一旦放縱於自身慾望當中的話,就會完全的失去控制。
雖然只要不去刺激她就不會有事,不過在某種層面上也可說是比起酒吞童子還更加危險。
對於自己有興趣的對象懷抱著強烈的執著。
只要對方仍舊存在,就會一直注視對方這事也是屢見不鮮。
大致上而言,會伸出她那長長的指尖,予以接觸,毀壞的一絲不剩───又或者是,為其
帶來汙穢而令其導致死亡。
對於身為自己另一側面的鬼種特別抱有興趣。
同樣的,對於和自己相同的存在(龍神之子)也會令其眼中閃閃發光。
◇
……雖然這些都是伊吹童子原有的性質,然而現身於迦勒底的伊吹童子卻似乎有些不同。
她完全的
受到了
現代的影響
由於其本質是神的緣故,即便無法與人類處於相同的角度,她的行為舉止也像是
「適應了現代社會而過活的英靈/神靈大姐姐」這麼一回事。
對於人類是怎樣的存在,也顯露出了相當的學習精神。
包含御主在內,會對他人進行誘惑或是挑釁。
可能是她曾在某處學習過現代社會的事物吧,又或者是遇見同樣適應了現代社會的英靈,
因而強行將那份紀錄以迦勒底式召喚的特殊性作為藉口給帶了過來吧,雖然英靈福爾摩斯
如此推斷,卻不曉得這是否就是真相。
關於寶具的真名解放等等,一旦認真起來之後,就會做出和與生俱來的「神/KAMI」的
性質所相符的舉動,不過平時則是享受著作為無拘無束的「蛇的大姐姐」這樣的自己。
◇
此外,處於幼體型態(第一階段靈基)時,則會表現出將「蛇的大姐姐的伊吹」與「身為神
/KAMI的伊吹」兩者混合之後的言行。
本人所說的「如果蛻皮之後會很危險」,恐怕就是在說「身為神/KAMI的伊吹」這件事吧
。
○蛇神的神核:A
包含了神性的複合技能。
由於在神話中是與人類間的混血之故,本來應該是難以具備神性才對的……
身為八岐大蛇之子的伊吹童子,破例的獲得了高等級的此一技能。
如果衰落為鬼的話,將會失去此技能,而被替換成低等級的神性技能吧。
○八脈怒濤:B
作為具備八岐大蛇神靈的另一側面,繼承了作為洪水之神的性質之物。
伴隨著強烈攻擊性的不變肉體,會將一切事物破壞殆盡。
〇汙穢的指尖:A
喪失純粹性,名譽掃地,以及死亡。
被伊吹童子的指尖所觸及之物乃是不潔,不被允許出現在神或是人的面前。
雖然被分類為攻擊性技能,不過以死靈、魔獸、衰落的諸神作為對象時,即便是在
非戰鬥的時候也能獲得加成效果。
『神劍‧草那藝之大刀』
等級:A+
種類:對軍/對城寶具
範圍:1~60
最大捕捉:500人
Shinken‧Kusanaginotachi
據記紀中的素戔嗚尊神話所述,被驅逐出高天原的素戔嗚尊來到了出雲國,拯救了被當成
活祭品的奇稻田姬,擊敗了巨大的怪物。
那頭怪物正是八岐大蛇。
有著八頭八尾的紅眼怪物───
身長足以綿延八座山谷與山峰的,巨大之蛇。
乃是日本最大的災害龍。
素戔嗚尊擊敗了這頭大蛇(龍),從牠的尾巴當中取得了一柄神劍。
神劍之名為草那藝之大刀。
別名為草薙劍,天叢雲劍,都牟刈之太刀。
據說隨後被供奉於熱田神宮,被視為三大神器之一。
伊吹童子將源自於父親八岐大蛇體內的這柄神劍作為寶具使用。
解放真名的一擊,乃是足以劈開八座山谷與山峰,誕生出八條大河的恐怖之物……
然而,據伊吹童子所述,這僅是暫時性的借用了神劍的些許光芒而已
其真正價值絕非這種程度,這麼一回事。
#FGO #伊吹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