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時代的最強王者生存指南🤔
看更多生活新聞:https://is.gd/i9AWzo
上報生活圈 #李鴻章 #慈禧 #馬關條約 #戊戌政變 #書摘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頤和園是清朝的皇家行宮和大型皇家園林,位於中國北京市海淀區西北,占地290公頃(合4400畝)。頤和園修建於清朝乾隆年間(原名清漪園)、重建於光緒年間,曾屬於清朝北京西郊三山五園之一。頤和園素以人工建築與自然山水巧妙結合的造園手法著稱於世,是中國園林藝術頂峰時期的代表。1998年,頤和園被評為世界文...
戊戌六君子菜市口 在 Zass17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1898年9月28日,122年前的今天,維新運動失敗後有戊戌六君子稱號的譚嗣同等六人在北京宣武門外的菜市口刑場問斬,臨刑前高呼:「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行刑前譚嗣同大喊:「吾有一言!」不過監斬官剛毅不予理會還是斬了,事後發現譚嗣同在獄中留下了一首詩《獄中題壁》,內容是這樣的:「望門投止憐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後半段兩句「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慷慨激昂的氣魄展露無遺而常引用而作為從容赴死前的絕命詩,然而這兩句視死如歸的大無畏其實不是譚嗣同當初留在牆上的絕筆,而是得知風聲跑路的梁啟超事後改寫的,這是出於同為康黨的心意,不過加工過的版本與事實相比終究是少了幾分辭世的淒美。
始終被挑戰,從未被超越,現階段最悲壯的遺言還是北斗神拳中永遠的拳王所留下:
我が生涯に一片の悔いなし!我這一生無怨無悔!
戊戌六君子菜市口 在 黃偉民粉絲交流俱樂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707 黃偉民易經講堂
梁啟超出走,譚嗣同就義。
今日香港人,面對的抉擇。
專制皇權走到最後,光緒皇帝最後掙扎,戊戌維新失敗,協助他改革的志士仁人,面對兩條路線。
譚嗣同留下!
他從容就義,被斬殺於菜市口。圍觀的愚民,用瓜菜擲罵,說他搞亂滿清。
他不爭朝夕,他爭千秋。他要用鮮血,灌溉革命之花。他維持了中華文化價值之尺,傳承了岳飛、文天祥、袁崇煥等歷史上無數人物的追求。
康有為、梁啟超逃亡日本。
辛亥革命後,梁啟超回國,洗手江湖,終身不談政事。他任教於清華大學,傳揚中華文化。與陳寅恪、王國維,合稱清華三寶,是清華大學的定海神針。培育人才,只要中華文化之根不斷,民族一定有復興的一日。
歷史上,垂死的專制政權,必然無所不用其極,手段更為醜陋骯髒;最低下的走狗奴才,必然猙獰下賤,他們看不到前景,他們的行為沒有被制度約束。
是留?是走?才能發揮好人間這一轉?
香港危城難守,我們都是火宅之人。
香港人生活在今天,見證了名花凋謝,綠草衰亡,我們乘願而來,了卻因緣,應如何行止?
我們都在困局。
社會上任何階層,任何角色,我們都在困局之中。
困,一個木字,偏偏關在四壁之中。
樹木,象徵生機。
本來生氣勃勃,枝葉伸展,但時代的嘲弄,歷史的錯配,卻入了銅牆鐵壁之中。
活力被扼殺,養份被截斷,不是本領差,是環境生變化。
這是《周易》第四十七卦,澤水困卦。
上卦兌為澤,下卦坎為水。
卦象是水從湖泊沼澤下,流走了。人在乾涸的湖底,對著四面泥壁,叫天不應,叫地不聞,這便是困。
人在困境,都想到革命。推翻腐臭的現狀,革出新天。
但《序卦傳》說,由困到革,中間還欠了一個卦:
升而不已必困,故受之以困。
困乎上者,必反下,故受之井。
井道不可不革,故受之以革。
困乎上者,澤中無水,所有各式有形有用的資源都枯竭了,「必反下」,反,不是反對,是返回基本,回歸基本,在上面受困了,就要思考,是不是還有其他資源在深藏呢?水,除了來自天雨,可不可能來自相反的地下?
反,就是地雷復卦的復,回歸基本步。
當外在的名利,關係都失了,就是困乎上。
外面行不通了,回過頭來,另覓門徑,故受之以井,要開發新資源。
「井道不可不革,故受之以革。」
由井卦到革卦,就是紓困。
接通泉脈,井水冒出來,所有現在的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了。井道不可不革,代表創新改造,從地下開井,找到水源,滲出泥水,到最後水質清洌,中間便有革的過程。
革,是扭轉乾坤;井,是人力改造。要有人挖井,將沒用變有用,將水從地下帶到地上,發揮功能,這個過程,就是革。
上天要造就你,先困住你,你才有大演身手的舞台。
人生總會遇困,危機通常會造成對現狀的衝擊,但不一定是造成悲劇,有機會是化危為機。
困是革的先兆,革是創造新文明的大機緣。機緣,是因為困境而激發。
困卦的卦辭:
困。亨,貞,大人吉,無咎。
有言不信。
卦辭第一個字,是亨。
人在困境,絕對有亨通的可能。
為什麼困而能亨?
下卦是坎。人雖在險境,但上卦是兌,為悅。身在險境,仍能從容對待的,因為這種態度,未來必定亨通。
有了亨,還要貞。貞者,正也。
不能因為身在困境,就不擇手段。如果為了脫困而不擇手段,就一世都翻不了身。
愈是困難的時候,愈要堅持正道,這個做人的基本原則,絕對不能動搖。很多人,為了生存,為了生活,守不住這個正字。君子困窮,小人窮斯濫矣。
這種困境,對做大事的人,反而是磨練修行的機會,所以,是吉的,吉,是保證,後面還加上無咎,沒有遺憾,不會有後遺症。
但吉歸吉,人在困局中,《易經》提醒你,有言不信,講什麼都沒有用,無人會信的。不要單靠嘴巴,用行動,才是上策。
困卦六支爻,代表困局中,社會的六個不同階層,上卦代表「朝」,掌權的;下卦代表「野」,社會上的群眾。
陽爻代表社會上上風的人,陰爻代表下風的人。下風的,匱乏的,固然困;上風的,掌權的,也在困。只是困的形式不同。有人困於物質,有人困於精神。這便是困卦。
第一爻,初六:
臀困於株木,入于幽谷,三歲不覿。
這支爻在卦底,陰爻,失位不中,是社會的基層,沒金錢,沒學識,沒關係,沒工作,沒朋友。
臀困於株木,一屁股坐在枯死的大樹根上。
守株待兔的株。本來是參天巨木,遭閃電雷劈,倒下了,剩留樹根的死樹。
這個階層,連站起來的氣力都沒有了,只能坐著,坐的地方,也是枯死的樹頭,了無生機,毫無機會。
入于幽谷,人生跌到最谷底,最幽暗的世界。幽谷,沒有其他人,只有你自己,一個人,在寂寂無人的幽谷谷底,不要指望有人幫你,連聽你訴苦的人都不會有。平常的朋友都不見了,他們避而不見,甚至反過來踩你一腳。
這種寂寞,孤立的時間,對當事人來說,通常感覺特別長,所以說:三歲不覿。三歲,意思是長時間;覿,與人見面。
《小象傳》說:
入於幽谷,幽不明也。
環境黑暗到極點,前途暗淡,看不到一絲光明。
困卦的上一個卦是升卦,困是升出來的。升卦最後一支爻是:「冥升」,盲目的以為永遠的升,像香港的樓市、股市。
升卦最後一爻之後,便是困卦的初爻。升的「冥升」,接著便是困的「幽谷」。從最高的位置跌入最低點,幽跟冥合起來,就是「幽冥地獄」。
初六爻變,變為兌為澤卦。
兌卦是「朋友講習」。
兌為悅,它說的「朋友」,是機緣。所以,困卦初爻的幽谷,是回歸基本,人生再學習。目前的處境,只能痛定思痛,切實反省,尋找脫困的時機。
第二爻,九二:
困於酒食,朱紱方來,利用享祀。征凶,無咎。
第二支爻是社會的菁英,在下卦,仍在野,但算是出人頭地,有學識,有知名度,有影響力。
整個社會在困境中,有人是物質上的困,有人是精神上的困。
九二陽爻得中,外人看來,是有實力的成功人士了。但失位無應,內心寂寞。平日見他有酒有飯。朱紱,聘書又來,政府找你任事,但和九五,君位掌權的,陽遇陽,不但無應,兼而衝突,有好意見都不為所用。
這個時候,利用享祀,即祭天。象徵問心無愧,困的時候,要問心。
征凶。征是向前,勉強前行,只能是凶。既然與君位掌權的不咬絃,不要勉強收聘書,這個時候,要問心無愧,向前,只會是凶。
《小象傳》說:
困於酒食,中有慶也。
始終是得中。陽爻有才能,即使不為所用,只是失意受困。有慶,值得有慶,眾喜也,大家開心,失意而開心。
爻變為地澤萃卦,得中有酒食,有政府聘書,始終是有條件的,雖在困,亦可趁機結交天下英雄。
第三爻,六三:
困于石,據于蒺藜。
入其宮,不見其妻,凶。
第三支爻,在下卦卦頂,是社會中的所謂人間勝利組了。不在朝,但在民間最頂層。
這支爻,失位,不中,無應,上下都是陽爻,得他自己是陰爻。地位高,無才華,符碌發達,見高就拜埋權勢無原則那類人。
這種人,在社會困局中,情況特別惡劣。
困于石,一塊大石擋住了前路,行不得。沒法向前,以為可以退吧,但它秉剛,據于蒺藜,依附的權勢都像有倒剌的荊棘,莫說是退;連停低喘口氣的機會都難。他是進退不得,很狼狽。
這個時候,想返屋企。家,代表主場。入其宮,不見其妻,凶。妻子,是人倫關係中最親的,但都見不到了。象徵眾叛親離,返回主場,連以往最可信賴的人都沒有了。所以,《小象傳》說:
據于蒺藜,乘剛也。入于其宮,不見其妻,不祥也。
六三的最大問題,不是困于石,前無去路,而是據于蒺藜,一直依靠的,是有倒剌的權勢。在平時可以為虎作倀,但在困局,他便是你的催命符。最不祥的,是回到主場,嫡系子弟都不見了。
爻變為澤風大過卦。澤滅木,過往賴以生存的澤水,大過,淹沒了湖邊的樹木。以往靠他生存的東西,在困局,反成為致命的打擊。
孔子在《繫傳》對這支爻的批評是:
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
非所據而據焉,身必危。
既辱且危,死期將至,妻其可得見耶?
孔子說,在不應該受困的地方被困住了,天地這麼大,為什麼被困在這裡?名必辱,身敗名裂是必然的了。
在不恰當的地方,倚靠不恰當的勢力,飲鴆止渴,一定有性命之憂。
孔子認為,人生不可能無困,也不可能無據,但要視乎所困所據是否恰當合宜,也就是說要合乎天理宇宙規律。
六三的困,是自己製造出來的。
即我們常說的自作業,既被羞辱,又處險境,死其都將至,又如何見到妻子呢?即最親近的人呢?意思是眾叛親離了。
第四爻,九四:
來徐徐,困于金車,吝,有終。
九四在上卦,在朝,是有權勢的執政官員了。
在困局時期,當官不易,兼顧的關係很多,又要保住自己的「金車」,權位。
這位官員九四,失位不中,做什麼都不可能討好各方。對上,承九五,要不開罪九五這位權力最大的君位上司;對下,乘六三,要安撫一批社會的既得利益階層;應初六,又要支援基層大眾。三面都要做好,但本末始終,如何先後輕重呢?
《易經》的智慧,是來,要徐徐,慢慢來。
來,是爻的運動方向。向前,向上,是去;向後,向下,是來。
鎖定目標,往下。困乎上者必反乎下,九四的來,就是和應初六的互動。這是他面對三重關係的重點。救濟初六基層,是當官的第一要務,天經地義。
但來徐徐,因為困于金車,黃金打造的車子,是官位,四百多萬年薪的問責局長,是金車,也是制肘,欲速不達。
九四的焦點,不是權勢上司九五,不是討好你的六三社會賢達,是初六基層大眾,《小象傳》說:
來徐徐,志在下也。雖不當位,有與也。
志,你的目標在下。很多當官的,眼只看著上司,以為這才能保住金車權位。但《易經》說,金車之困,你的志,應該在下,照顧支援初六的基層群眾,這就可解決九四不當位的缺點。有與也,因為你的失位剛巧應了初六的失位。官與民,是打不斷的關係,你有責任照顧他們。
爻變為習坎卦。這個位置的官員,弄錯重點,就福無重至,禍不單行了。習坎。有孚。維心亨,行有尚。
第五爻,九五:
劓刖,困于赤紱。乃徐,有說,利用祭祀。
九五得位得中,權力最大大。但無應,承乘很差,人際關係極差,乘剛,又不喜歡下面的官員。
劓,是割了鼻;刖,是砍了腳。
一個在困局的領導人,搞得民不聊生,各階層都痛苦,皆因鼻被割了,嗅覺不靈,判斷形勢不夠敏銳,砍掉雙腳,缺乏行動力和實踐力。
一個有權力的領導人,偏偏沒有知機應變的嗅覺,又沒有執行力,害全個社會受困,他便變成受刑的罪犯了。
困于赤紱,紅色官服,最高職權的官服。
利用祭祀。
祭:天神。
祀:地祇。
享:人鬼。
君位祭祀,主是跟回天理行事。因有違天理,才落入困境,不祭祀,不回歸天理,便走投無路了。
《小象傳》說:
劓刖,未得志也。乃徐有說,以中直也。利用祭祀,受福也。
做領導人,弄得社會受困,百口莫辯,未得志也,因志大才疏。要利用得位得中的優勢,慢慢來,做長期的轉換準備。祭祀,回歸天理,即回歸正道,才會得福。
爻變為雷水解卦,領導人罪己動天,回歸天理,就可以解除困境。
第六爻,上六:
困于葛藟,于臲卼,曰動悔,有悔,征吉。
困卦到了上爻,最後一爻,即困極了,但仍不知悔改。
困于葛藟,那藤蔓植物,纏繞糾結,困住所有人和事。象徵糾纏不清的問題和關係,一旦被困,就動彈不得。
于臲卼,處于高處的危險狀態。爻辭一開始,就帶出雙重的困。
曰動悔,必須正式對外宣稱,或對自己鄭重宣布,動悔,動輒得咎。只要知道迷途,還有出路。
這地步,必須真心悔改,並要「征吉」,趕快更弦易轍,勇敢行動,便可以吉。
困到極點,真心懺悔,付之行動,還可以獲吉的。
《小象傳》說:
困於葛藟,未當也。動悔有悔,吉行也。
承認不當,面對現實,不要心存僥倖。一動就有悔,便要徹底改弦易轍,才會獲吉。
爻變為天水訟卦,懂得自訟,和自己打官司,才能搵到出路。
https://youtu.be/-7zq2-hYNFQ
戊戌六君子菜市口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頤和園是清朝的皇家行宮和大型皇家園林,位於中國北京市海淀區西北,占地290公頃(合4400畝)。頤和園修建於清朝乾隆年間(原名清漪園)、重建於光緒年間,曾屬於清朝北京西郊三山五園之一。頤和園素以人工建築與自然山水巧妙結合的造園手法著稱於世,是中國園林藝術頂峰時期的代表。1998年,頤和園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頤和園以萬壽山和昆明湖為主,昆明湖占頤和園總面積的四分之三。除了湖山,還有殿堂景區、耕織圖景區。重要建築集中在萬壽山南北中軸線上。萬壽山分為前山、後山兩部分,前山自東向西有養雲軒、無盡意軒、介壽堂、排雲殿、清華軒、寶雲閣、共一樓、聽鸝館、畫中游等知名景觀。後山南北中軸線為規模宏大的漢藏風格寺廟殿宇,包括四大部洲、須彌靈境、香岩宗印之閣等等,周圍點綴以數座小型山間園林,有蘇州街、寅輝城關、花承閣、賅春園、繪芳堂等建築。昆明湖中有三座島嶼,分別名為南湖島、藻鑒堂島、治鏡閣島。昆明湖由一條西堤將大湖一分為二,光緒時建立圍牆,修築起了東堤。
頤和園的主要區域可包括六個部分,分別是殿堂景區(是帝後料理朝政和住宿所在)、萬壽山景區、昆明湖景區、耕織圖景區(獨特的農牧色彩)、長廊景區和中軸景區(起於前山雲輝玉宇牌樓,止於後山慈福慧因牌樓)。作為一座知名園林博物館,擁有豐富制式的園林建築和景觀營造手法,涵蓋了中國傳統名著中的亭台樓閣,軒榭台堂。
東宮門:為頤和園的正門。門前有兩隻銅獅,是清漪園遺物。宮門前的雲龍石階是圓明園安佑宮遺物。門額上「頤和園」三字為光緒帝御筆親賜。宮門前有大廣場,南北兩側為朝房,前有大影壁。
仁壽殿:在頤和園東宮門內,是慈禧太后、光緒帝夏天住在頤和園中臨朝聽政,接受恭賀,以及接見王公大臣和外國使節的地方,這裡也曾經是光緒皇帝頒詔實行變法維新的地方。始建於乾隆十五年(1750年)命名為勤政殿,意為不忘勤理政務。咸豐十年(1860年)遭到英法聯軍焚毀,光緒十二年(1886年)慈禧太后重建時,改為現名,意為施仁政者長壽之意,是頤和園聽政區的主要建築。殿為東向,面闊九間,單檐卷棚歇山頂,兩側有南北配殿,前有銅麒麟、壽星石,以及銅龍銅鳳的雕像,排列在仁壽殿外。是皇帝,皇后在舉行朝會大典時會點燃檀香。在中國古代龍就是皇帝的象徵,鳳就是皇后的象徵。按照慣例是龍在上,鳳在下,但是自慈禧太后掌權之後,就將龍,鳳的位置給顛倒變成鳳在上,龍在下,藉此來顯示出慈禧太后的權威。殿外懸掛著「大圓寶鏡」的匾額,意為當政者的智慧如同大圓寶鏡一樣,能夠洞察一切。殿內則是高懸著「壽協仁符」的金字匾額,意為仁與壽君子兼而有之。正殿內設置慈禧太后,光緒帝召見王公大臣時的寶座,寶座是用上等的紫檀木雕刻而成,椅背上刻有九條金龍,寶座的旁邊設有掌扇,鼎爐,鶴燈。東為仁壽門。殿北有水井「延年井」,殿後為巨大的獅子林假山,仿蘇州獅子林,堆山所用的劍石、石筍為圓明園正大光明殿後假山遺物。
玉瀾堂:在仁壽殿西,始建於乾隆十五年(1750年),咸豐十年(1860年),光緒十八年(1892年)重建,成為皇帝在頤和園中處理政務和居住的地方。正殿即玉瀾堂,堂名是取自晉代詩人陸機的詩句「玉泉甬微瀾」當中的「玉」和「瀾」二字合併而成。內設有御案寶座。原為一四通八達的穿牆殿,光緒皇帝曾經被慈禧太后囚禁於此,因此殿北的後門用磚牆砌死。前院東配殿名霞芬室,西配殿為藕香榭,兩殿的門內亦可見圈禁光緒帝的圍牆,是一處重要的歷史遺蹟。正殿地磚上原有坑窪洞痕,為光緒帝被囚禁時用手杖擊地發泄而成。玉瀾堂西側另有夕佳樓,樓西為鄰水過道,蜿蜒曲折,稱為「九道灣」。
宜芸館:在玉瀾堂北面,乾隆時是藏書之所,光緒年間改建為光緒皇帝的皇后隆裕的居所。院門為垂花門,稱宜芸門,門內側牆壁上有10塊石刻,是乾隆帝摹寫的名家法帖,原藏於惠山園內,重建時移此。正殿為宜芸館,東配房稱道存齋,西配房稱近西軒,均沿用乾隆時舊名。戊戌政變後,玉瀾堂與宜芸館之間的通道也被磚牆切斷。宜芸館北門有飛閣復道通至德和園戲台。
德和園大戲樓:頤和園中看戲的地方,原為乾隆時期的怡春堂。樓高21米,三層,結構與圓明園同樂園清音閣和避暑山莊清音閣相同(與紫禁城暢音閣不同的地方在於其外形是卷棚頂,且覆灰瓦),是清朝最大的戲樓之一,三層舞台間有天地井相通,南部有兩層的扮戲樓,北部為看戲用的頤樂殿。德和園之東為「東八所」(壽膳房、壽茶房、壽藥房)、養花廠和武備院等服務性院落,現被隔出頤和園,改為頤和安縵酒店。
樂壽堂:是慈禧太后在頤和園中居住的地方,始建於乾隆十五年(1750年),咸豐十年(1860年)遭到英法聯軍燒毀,光緒十三年(1887年)重建。門外有水木自親碼頭,有牌坊,是清宮中最早安裝電燈的地方之一。院子分為三路,中路樂壽堂為慈禧太后的居所,中部為起居空間,裡面設有用上等木材紫檀木雕刻而成的「御案寶座」後面放著十五折的玻璃屏風,兩側設有羽毛掌扇,羽毛掌扇不但裝飾精美,也可以顯示出慈禧太后的威儀。西間為寢宮,東間為更衣室。堂前陳列銅鹿、銅鶴、寶瓶,取「六合太平」諧音。寢宮內的文物有用珍珠、瑪瑙、翡翠製成的花籃,用金銀和各種寶石鑲嵌的四季花卉壁畫等。樂壽堂前有明代米萬鍾遺留的「青芝岫」巨石,院中栽培玉蘭、海棠、牡丹,取「玉堂富貴」之意。後院原有乾隆時期遺留之古玉蘭樹,2005年枯死移除。東跨院後半部稱「永壽堂」,為太監總管李蓮英住所。西跨院北部有假山,以及坐落於山上的扇面殿「揚仁風」。揚仁風院落西南角即長廊入口。
長廊:東起樂壽堂西院,西至石丈亭。長廊長達728米,共273間,其間點綴以留佳、寄瀾、秋水、清遙四座亭子,以及魚藻軒、對鷗舫兩座對稱的點景建築。長廊背山面水,平面呈展翅蝙蝠形狀(取福字諧音),不僅把各處景點有機地串聯起來,本身也是頤和園中一處最有名的景觀,長廊上有西遊記、三國演義、紅樓夢、西湖風景、二十四孝、中國古代詩歌和神話故事(如張敞畫眉、牛郎織女、張良納履等)、山水花鳥等圖畫,共計一萬七千餘幅。
排雲殿:在萬壽山前山中部的建築中軸線上,原址為大報恩延壽寺,1892年重修,是慈禧太后做壽時接受賀拜、舉行慶典的地方。「排雲」二字出自晉朝人郭璞「神仙排雲出,但見金銀台」的詩句。排雲殿正門為排雲門,門前有雲輝玉宇牌坊,兩側有十二屬相石。排雲門和二宮門之間有方形的蓮池,池上架金水橋,兩門內分別有紫霄、玉華、芳輝、雲錦四座配殿。排雲殿正殿為頤和園內等級最高的建築,建在九級漢白玉台基上,七間五進,重檐歇山頂,黃琉璃瓦,左右兩側有耳殿,各殿之間有復道相連,橫列共計二十一間。排雲殿之後為德輝殿,再後為高42米的石砌高台,沿台前八字樓梯「朝真磴」可向上通往佛香閣。排雲殿東為介壽堂,西為清華軒,清朝時均為命婦退居之所,現被頤和園作為別墅出租,不對遊人開放。介壽堂內有連理柏和紫玉蘭各一株,頗為名貴。
佛香閣:位於萬壽山前山正中位置,為鐵力木修建的八角形三層樓閣,高41米,上覆綠剪邊黃琉璃瓦,是頤和園內體量最大的建築。閣內供奉接引佛,每月朔望,慈禧太后在此燒香禮佛。佛香閣原為九層佛塔延壽塔,修築到第八層時乾隆帝下令拆毀,仿武昌黃鶴樓改建閣樓。
智慧海:位於萬壽山山巔,為無梁佛殿,全部為五色琉璃磚砌成,色彩絢麗,圖案精美,壁面嵌有1000多尊佛像。外牆下半部琉璃磚上的佛像頭部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悉數鑿毀。殿內觀音像為乾隆時所造。殿前有琉璃牌坊,其上石額構成「眾香界」、「祗樹林」、「智慧海」、「吉祥雲」四句偈語。
萬壽山昆明湖碑:在排雲殿之東,碑上有乾隆御書「萬壽山昆明湖」六字,碑後是乾隆所撰《昆明湖記》,講述修建清漪園的理由。碑左右各有一座亭子,亭內有「轉輪藏」木塔,塔中有軸,推之使其轉動。此處仿杭州法雲寺藏經閣而建,不對遊客開放。
寶雲閣:在排雲殿之西。又稱「銅亭」。建於乾隆20年(1755年),高7.55米,重41.4萬斤,蟹青冷古銅色仿木結構,樑柱、椽瓦、斗拱、門窗、對聯全部用銅鑄成。門窗原被八國聯軍掠走,在1980年代由海外華人購得,捐給頤和園。
石舫:清晏舫,原名石舫。是一半入水的兩層石舫,長96米,上原有中式艙樓,1860年被焚,光緒重建時改為木製仿西洋大理石艙樓,並在石舫兩側加造明輪。石舫西北為小島,島上原有西所買賣街,兩岸仿揚州瘦西湖景色。
聽鸝館:在萬壽山前山西部。內有兩層戲樓一座,在修建德和園大戲樓前,這裡是慈禧太后聽戲的主要場所。館內古柏參天,館外有杏樹和翠竹。聽鸝館現為聽鸝館飯莊,經營仿清宮廷菜餚,內設貴壽廳、福壽廳、壽膳廳等十個餐廳。
畫中游:在萬壽山西部,依山而建,中為八角形兩層樓閣,東西為兩樓兩亭,東樓名「借秋」,西樓名「愛山」。各建築間有爬山遊廊和石洞相通,錯綜複雜,猶如迷宮。站在亭上四周環顧,有置身於畫中之感。
前山東部:有景福閣、自在莊、含新亭、養雲軒、意遲雲在、千峰彩翠、無盡意軒、寫秋軒、國花台等點景建築。無盡意軒和自在莊清朝為命婦退息之所。景福閣為慈禧太后觀賞雨景、月景之地。
前山西部:有邵窩殿、雲松巢、湖山真意、山色湖光共一樓、石丈亭等點景建築。邵窩殿之名取南北朝時宋朝邵康「安樂窩」典故,雲松巢取李白「吾將此地巢雲松」詩句,兩殿現均為頤和園工作人員休息處。
長廊西端,石丈亭北有一組院落,稱「西四廳」,戊戌變法失敗後,慈禧太后移居頤和園時將珍妃囚禁於此。西四廳西北有貝闕,又稱宿雲檐,乾隆時是清漪園的西門,上供關帝銀像。貝闕向北有並列的石橋兩座,東橋低平,西橋為拱橋。清漪園時期園牆從兩橋中間穿過,西橋在園外,東橋在園內。
後山
蘇州街:又稱買賣街。乾隆二十七年壬午(1762年),乾隆帝下江南,到蘇州遊歷唐代白居易修建的七里山塘,回京後在頤和園後湖仿照七里山塘的模樣修建了蘇州街。1860年被英法聯軍焚毀,光緒時期重建頤和園時未修復,1988年復建。
諧趣園:位於頤和園東北角。此園是乾隆於乾隆十六年(1751年——下江南時,看了無錫惠山腳下的寄暢園,仿其意而建,自然保有江南園林之美。諧趣園原名惠山園,1811年曾經改建並改為現名,為萬壽山東麓的園中園。這座園有「到門唯見水,入室盡疑舟」之美譽。園內水多橋多,最著名的橋是知魚橋。此橋橋身低平,貼近水面,能讓遊客觀賞魚群在水中來回穿行。橋坊上有乾隆皇帝命題的詩句。諧趣園的北部是正殿涵遠堂,此堂原為慈禧太后在此水池釣魚時休息之用,殿內裝飾精美雅緻,在頤和園里可說是上乘之作。另外,環繞水池的遊廊是一條景色多變的的遊覽路線,隨著每一轉折,必有新的景色出現在眼前。
四大部洲:位於後山中部中軸線上,仿照西藏扎囊縣的著名古寺桑耶寺,為漢藏風格的宗教建築群,居中為漢式建築香嚴宗印之閣,內供藥師、如來、阿彌陀三尊佛像,香嚴宗印之閣四周環繞藏式的四大部洲殿、八小部洲殿、日殿、月殿、四色塔。承德避暑山莊外八廟中的普寧寺布局與此相似。香嚴宗印之閣下原為須彌靈境殿,1860年被焚毀,未修復。須彌靈境殿前為松堂,是一座長方形廣場。
花承閣琉璃塔:位於後山東部,原為半圓形高台建築,1860年被焚毀,現存琉璃塔一座,太湖石及漢白玉浮雕海獸台基一座,以及柱礎、石階遺蹟。琉璃塔下部的佛像頭部被紅衛兵鑿除。
賅春園遺址:位於後山西部,為乾隆時修建的一處小型園林,園內最大建築為清可軒,是乾隆帝的書房,依崖而建,以石崖為其南牆。西隔桃花溝為丁香院,院南山崖上有香雲窟石洞,洞內有乾隆題詩和石座,洞西有十八羅漢摩崖石刻。賅春園1860年被焚毀,僅存園門一座,但台階、殿基和部分圍牆保存完好。
綺望軒遺址:位於後山西部山腳下,後湖旁。為乾隆時修建的一處小型園林,構造巧妙,地面隱蔽處有山洞,向下可直通湖邊石岸碼頭。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zDv-ZkKi1eY/hqdefault.jpg?sqp=-oaymwEZCNACELwBSFXyq4qpAwsIARUAAIhCGAFwAQ==&rs=AOn4CLDaJcW8H44pa1IDTqRK7wIXrz9_IQ)
戊戌六君子菜市口 在 黃偉民易經講堂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港珠澳大橋通車,東涌淪陷。香港在大躍進!林鄭政府高舉三面紅旗,新聞、創作、言論自由,一夜消失,香港作為一個國際開放城市的身份,正式落幕。「解放軍駐港部隊」,離營到郊野公園做義工,港府事前完全不知情。「填海一定沒有錯,造地一定賺錢」,三十八名經濟學者,聯名支持林鄭填海。
#東涌淪陷 #明日大嶼 #廿三條 #外國記者會 #香港儲備 #FCC
==========
如若你喜歡「易經講堂」節目,覺得內容有益世道人心,希望你能繼續收看、讚好、「訂閱及推介」易經講堂YouTube頻道,集腋可以成裘,謝謝支持與鼓勵。
易經講堂有限公司
香港上環郵政局郵政信箱33249號
I Ching Consultancy Limited
Sheung Wan Post Office P.O. Box 33249, 1/F West Exchange Tower, 322-324 Des Voeux Road Central, Sheung Wan, Hong Kong
網頁 Website: https://wmwong730.wordpress.com/gift
電郵 Gmail: IChingConsultancyLtd
==========
Wong Wai Man 2018年11月13日星期二下午5:00
港珠澳大橋通車,東涌淪陷。
香港在大躍進!
林鄭政府高舉三面紅旗。
除了港珠澳,今年還有高鐵香港段通車,和萬億大嶼填海造地計劃。
六十年前,1958年,戊戌年,毛澤東高舉三面紅旗,近代史上悲慘的一頁開始,導致大陸餓死四千萬人。
中國人以天干地支紀時,十個天干,配合十二個地支,陽干配陽支,陰干配陰支,所以共有六十個組合,人稱「六十甲子」。
六十甲子一個循環,1958年是戊戌年,今年也是戊戌年,再上一個戊戌年,已是1898年,著名的「戊戌維新」,光緒圖強,變法失敗,六君子斬殺於菜市口。
六十年一甲子,是一個循環,像我們現在習慣的七日一個星期,逢星期二我會做「易經講堂」節目。
林鄭政府在今年有無數大動作,她用的字眼是「紅線」,她為香港訂定了無數紅線。
新聞、言論、創作自由,一夜間消失。
《金融時報》的編輯馬凱,香港FCC的第一副主席,因為主持過嘉賓陳浩天的午餐會,被政府取消香港的工作簽證,他以旅客身份來港被拒,港府要他絕足香港。
流亡作家馬建的新書,用了《中國夢》作名字,演講場地一波三折。
流亡藝術家巴丟草的畫展被取消。
香港作為一個國際開放城市的身份,正式落幕。
與此同時,西環中聯辦,可以無視《駐軍法》隨便調派「解放軍駐港部隊」,離營到郊野公園做義工,港府事前可以完全不知情。
解放軍可以去郊野公園,就可以入大學,電視台,或你工作的編輯部和你家做義工,你是否應該報警,警方又是否受理?
香港人對這事反應不大,香港遠離戰事太多年,我們都在和平法治的環境長大。
我們馴服如羔羊。
很多人都說,是因為幾千年的儒家思想影響,要我們「愚忠愚孝」,奴性入骨入血,所以接受不幸,任由強人擺佈,受權威指揮。
孔子做大事業,一生寂寞,知音是五百年後,漢武帝時期的司馬遷。《史記》說他功業:
刪詩書,定禮樂,繫易辭,著春秋。
他的《春秋》:
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一字史筆,令有權勢的亂臣賊子懼。
只見他不畏權勢,那裡出現過「愚孝愚忠」?
至於孟子,更將孔門理念具體化。
他說:
責難於君為之恭,
陳善閉邪為之敬,
吾君不能為之賊。
一生的政治信念,是「民貴君輕」。
《孟子七篇》那裡記載「愚忠愚孝」的想法?
奴性基因,罪名一直歸咎儒家君臣父子之說。因為「階級鮮明,強調絕對服從云」。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語出顏淵篇。
一般人怎樣誤會這句說話我不知道,一直以來,我的理解是這樣的:
第一個字是名詞,第二個字是動詞。
君,領導人,要做回一個領導人,做好他的本份和責任,有他的道德要求。
這個前提成立,在下邊的人,臣,才會做好他的角色和工作。
這個邏輯次序不能弄錯,主導責任在執掌權力的一方。
政府施政,令到人人安居樂業,民眾有責任交稅守法。
這就是君君臣臣。
如果政府貪污腐化,大白象工程官商勾結,利益輸送,惡法欺凌,議會不公……
民眾自然不願交稅,利用各式方法避稅逃稅;惡法遍佈,法院不公,民眾自然有法不依,公民抗命。
因為君不君,自然臣不臣。
君不君是因,臣不臣是果。
不能倒果為因,因為責任在上位者,在權力者,在手扼公權力的人。
政府怪責臣不臣的時候,先要檢討自己是否君不君?社會動盪,是由君——象徵擁有權力的領導人製造出來的。
這句說話,絕對沒有任何「愚忠」的含意。
至於「父父子子」道理也是一樣。
父親要做好父親的角色,背負起父親的責任,子女自然會盡其孝道。
但當父不父的時候,結果便是子不子了。
孔孟學說,不斷強調,責任在上面一方,《春秋》才會:
「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
幾千年來,儒家的政治哲學,是建立在倫常文化的基礎上,責任是由上,影響到下面的。
儒家對「君」,領導人有要求,對知識份子,「士」,也有要求。
曾子曾參臨死前,對門人弟子,一口氣說了五段說話,第五段作為總結。他說: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遠。
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曾子死前最後一番話:
讀書人,知識份子,是有其時代責任的。他對他的門人弟子說,是對他們有這樣的期盼。
首先要弘。弘是大,弘大。胸襟大,氣度大,眼光大。不是躲在大學,安安全全,騙兩餐飯,搞人事,倚權勢,終日想住賺多些錢這些。
然後是毅。毅是剛毅,決斷,對事情有睇法,對黑白有標準,有一套獨立的見解。
將眼光和見解,加上決心,果斷。就是弘毅。
一個士,讀書人,知識份子,要養成弘和毅。這兩個基本條件。
因為要為社會,群眾挑起很重的責任,擔子很重,歷史的道路很遠。
因為一個受過教育的人,仁,就是他的責任。
這個責任,挑到什麼時候呢?一直到死為止,走這樣遠的路,必須養成偉大的胸襟,要有弘毅的精神。
這是曾子死前的自述,也是他對弟子的反覆叮嚀。
對於林鄭的大躍進,萬億填海造地,香港的知識份子是這樣反應的。
三十八名經濟學者,聯名支持林鄭的做法。雖然沒有具體數字,政府亦未公佈細節,但他們傾力支持,因為:「填海一定沒有錯,造地一定賺錢」。
奴性之因不在儒家,在聰明人身上。
讀多了書,知道靠攏權力有好處,六十年前大陸的知識份子也支持老毛的三面紅旗,只是他們沒有好結果。
2018年11月13日星期二下午5:00
你的收看、訂閱、讚好便是對「易經講堂」的支持,謝謝。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ni-iq6RCzp4/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