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接收了不少種族議題的文學與影視作品,包括九月選書《地下鐵道》、電影《夜鶯的哭聲》與修復重映的《亂世佳人》,因此很難不對這這個日子有所回應,但實際上想回顧為三月時才問世的喬治桑德斯《林肯在中陰》。1862 年的 9 月 22 日,美國第十六任總統 Abraham Lincoln 於將近 160 年的今天發布《解放黑人奴隸宣言》,雖然不少學者認為這是一個政治決定、是時勢造英雄,卻真正為日後廢除奴隸制度奠定下重要的基礎。
「當林肯下了作戰決定,他注定成為一個歷史漩渦的核心,人世間將有無數評價、紀錄、回顧緣此展開。在桑德斯的引述裡,那些林林總總對林肯的描寫,既是眾聲交響,也充滿矛盾。林肯發動的南北戰爭是引發政治與憲政危機的不義之戰,抑或真為黑人權利的孤注一擲?他究竟是個長相奇特的醜漢,抑或是一笑就光采煥發,擁有世上最悲傷、睿智藍眼睛的人?是性格低劣,粗魯不文、優柔寡斷的愚鈍領袖,還是心懷遠見,獨排眾議,以一戰促成長久歷史改變的智者?我從未讀過一本小說,對角色的容貌描寫如此多角度、深刻,原因正在於這不是一個人(小說家)對角色的描述,而是集合了數十人、數百人,甚或數千人對角色的印象。」
吳明益老師在此書的推薦序中如此寫道,因為事實為無人真正理解林肯的想法,曾經的主張也有其爭議性,然而喬治桑德斯《林肯在中陰》提供了一個極為美麗的註解,這是一本極為特殊的小說,也是重新定義何謂小說的小說,書裡可以說是分成兩個交疊的平行時空,一為生者的世界,作者搜羅無數真實留存的相關報導、書籍、史料與魚雁往返,一句一句拼湊出各種觀點的歷史;二為死後的中陰,幾乎通篇採用獨白與對話形式,透過 166 個亡魂的視角,凝視美國史上最大規模的內戰與一位平凡父親痛失愛子的絕望與哀慟。
陰陽兩界不停切換,來往人物你一句我一句,蒙太奇式閱讀體驗彷彿瀏覽一齣舞台劇劇本,故事時空重回 1862 年,林肯總統任內因黑奴問題爆發了南北戰爭,同時他最疼愛的兒子威利林肯也於此時因傷寒而告別了僅止 11 歲的短暫人生,成為中陰身。書名「中陰 Bardo」在這裡指的是人死亡之後尚未轉世的狀態,可以看到凡間的景象,意識也清晰存在,但對一切卻無能為力,數以百計的鬼魂遊蕩於中陰,之前的人生留著遺憾與哀傷而多半憤世嫉俗,因此被困在死與生的夾縫中無處可逃,時時回顧與理想生活背道而馳的蒼白人生,至痛的是,自己微不足道的存在再也無法對塵世之中的生者產生絲毫影響。
「現在他的思緒轉向哀傷;轉向世界充滿哀傷這個事實;人人均扛負某種程度的悲哀;是人,皆苦;無論一個人在世間行何道,必須記住世人皆受苦(沒人心滿意足;不是被錯待,就是被忽略、視如無物、誤解),因此,人應竭力減輕週遭人的負擔;記住他此刻的哀傷並非獨有,一點也不,從古至今,無時無刻,無數人不是正在體驗就是即將體驗類同之苦。」
無論東西、無論信仰,生死一直都是被反覆嚴肅看待的議題,生者放不下逝者,逝者無法面對死亡,每一個徘徊於此的靈魂皆抱殘守缺,中陰處處瀰漫的霧霾,細看無一不是令人鼻酸的淒惻之音,強暴、性侵、奴隸、同性戀,見證林肯父子的悲慟故事後虛實錯落成一幕只存在於想像中的自我救贖,磅礴細膩,由內而外撼動人心。
回顧來到鬼門關之前的人生,曾經舉足輕重,曾經被人所愛,八月斜陽與冷冽秋日美不可言,平原星斗與火柴暖意縈繞腦海,還是有給予我們善意祝福的朋友,還是有關心我們身心不適的家人,無論是曾於結霜窗戶上的寫下的愛人名字或身體觸摸綠草與毛巾的氣味溫度,那是知道明日過後還有明日的自由。
萬物生而享有的自由,不因膚色、不因種族而異,死者的生命回應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林肯總統的政策與立場,進而推翻奴隸制度,作者筆鋒閃耀如此耀眼的人性光輝,慈悲看待無比艱難的愛與失去,正如吳明益老師與喬治桑德斯共同點出的,小說並非真理的聖經,但細讀其中故事,必能帶領我們追求更深層的道德判斷與生命意義。
慟哭之星評價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最近接收了不少種族議題的文學與影視作品,包括九月選書《地下鐵道》、電影《夜鶯的哭聲》與修復重映的《亂世佳人》,因此很難不對這這個日子有所回應,但實際上想回顧為三月時才問世的喬治桑德斯《林肯在中陰》。1862 年的 9 月 22 日,美國第十六任總統 Abraham Lincoln 於將近 160 年的今天發布《解放黑人奴隸宣言》,雖然不少學者認為這是一個政治決定、是時勢造英雄,卻真正為日後廢除奴隸制度奠定下重要的基礎。
「當林肯下了作戰決定,他注定成為一個歷史漩渦的核心,人世間將有無數評價、紀錄、回顧緣此展開。在桑德斯的引述裡,那些林林總總對林肯的描寫,既是眾聲交響,也充滿矛盾。林肯發動的南北戰爭是引發政治與憲政危機的不義之戰,抑或真為黑人權利的孤注一擲?他究竟是個長相奇特的醜漢,抑或是一笑就光采煥發,擁有世上最悲傷、睿智藍眼睛的人?是性格低劣,粗魯不文、優柔寡斷的愚鈍領袖,還是心懷遠見,獨排眾議,以一戰促成長久歷史改變的智者?我從未讀過一本小說,對角色的容貌描寫如此多角度、深刻,原因正在於這不是一個人(小說家)對角色的描述,而是集合了數十人、數百人,甚或數千人對角色的印象。」
吳明益老師在此書的推薦序中如此寫道,因為事實為無人真正理解林肯的想法,曾經的主張也有其爭議性,然而喬治桑德斯《林肯在中陰》提供了一個極為美麗的註解,這是一本極為特殊的小說,也是重新定義何謂小說的小說,書裡可以說是分成兩個交疊的平行時空,一為生者的世界,作者搜羅無數真實留存的相關報導、書籍、史料與魚雁往返,一句一句拼湊出各種觀點的歷史;二為死後的中陰,幾乎通篇採用獨白與對話形式,透過 166 個亡魂的視角,凝視美國史上最大規模的內戰與一位平凡父親痛失愛子的絕望與哀慟。
陰陽兩界不停切換,來往人物你一句我一句,蒙太奇式閱讀體驗彷彿瀏覽一齣舞台劇劇本,故事時空重回 1862 年,林肯總統任內因黑奴問題爆發了南北戰爭,同時他最疼愛的兒子威利林肯也於此時因傷寒而告別了僅止 11 歲的短暫人生,成為中陰身。書名「中陰 Bardo」在這裡指的是人死亡之後尚未轉世的狀態,可以看到凡間的景象,意識也清晰存在,但對一切卻無能為力,數以百計的鬼魂遊蕩於中陰,之前的人生留著遺憾與哀傷而多半憤世嫉俗,因此被困在死與生的夾縫中無處可逃,時時回顧與理想生活背道而馳的蒼白人生,至痛的是,自己微不足道的存在再也無法對塵世之中的生者產生絲毫影響。
「現在他的思緒轉向哀傷;轉向世界充滿哀傷這個事實;人人均扛負某種程度的悲哀;是人,皆苦;無論一個人在世間行何道,必須記住世人皆受苦(沒人心滿意足;不是被錯待,就是被忽略、視如無物、誤解),因此,人應竭力減輕週遭人的負擔;記住他此刻的哀傷並非獨有,一點也不,從古至今,無時無刻,無數人不是正在體驗就是即將體驗類同之苦。」
無論東西、無論信仰,生死一直都是被反覆嚴肅看待的議題,生者放不下逝者,逝者無法面對死亡,每一個徘徊於此的靈魂皆抱殘守缺,中陰處處瀰漫的霧霾,細看無一不是令人鼻酸的淒惻之音,強暴、性侵、奴隸、同性戀,見證林肯父子的悲慟故事後虛實錯落成一幕只存在於想像中的自我救贖,磅礴細膩,由內而外撼動人心。
回顧來到鬼門關之前的人生,曾經舉足輕重,曾經被人所愛,八月斜陽與冷冽秋日美不可言,平原星斗與火柴暖意縈繞腦海,還是有給予我們善意祝福的朋友,還是有關心我們身心不適的家人,無論是曾於結霜窗戶上的寫下的愛人名字或身體觸摸綠草與毛巾的氣味溫度,那是知道明日過後還有明日的自由。
萬物生而享有的自由,不因膚色、不因種族而異,死者的生命回應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林肯總統的政策與立場,進而推翻奴隸制度,作者筆鋒閃耀如此耀眼的人性光輝,慈悲看待無比艱難的愛與失去,正如吳明益老師與喬治桑德斯共同點出的,小說並非真理的聖經,但細讀其中故事,必能帶領我們追求更深層的道德判斷與生命意義。
慟哭之星評價 在 一本好小說的誕生(拿起筆就能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你不是一個人,至少你還有我們。」
「這社會不給你平等,但我可以給你擁抱。」
《心靈鑰匙》是一部我不敢看第二遍的電影,記得是跟台中友人在台北京站威秀看的,故事在講述九一一事件發生後,一名亞斯柏格症的小男孩,他的父親在紐約的雙子星大樓遇難身亡,他沒辦法接受父親離開他的事實,他不斷重複聽著父親臨死前的電話語音留言,他非常哀慟難過,後來他選擇了一件事,讓自己能夠活下去。
這個男孩名叫奧斯卡,他聰明又敏感,先天患有社交障礙,願意陪伴他成長的父親,想了許多有趣的遊戲和他互動,引起他的注意力和學習力,用無比的耐心引導並接納他,兩人之間有好多只有彼此才知道的密語,連母親都無法涉入父子的親密關係,所以當奧斯卡得知難以置信的訊息時,他選擇了封閉自己不言不語,經常望著自己與父親的合照發呆或落淚,看了教人心疼不已。
事件過了一年以後,關在黑暗的象牙塔的奧斯卡意外打破一只藍色瓶子,他發現瓶中藏有一個信封上頭署名布萊克,還有一把鑰匙。這個發現使他產生一個奇怪的信念,他相信這是父親遺留下來的重要訊息,於是為了找到這把鑰匙能開啟的那扇門,奧斯卡從電話簿篩選了五百人,他鼓起勇氣去紐約這座大城市的各個區域,尋找所有叫做布萊克旳人,一個一個去詢問有沒有誰知道這把鑰匙的秘密?
他說:「我不知道什麼將會在前方等待我,我的胃有點疼,眼角有點潮濕,可是我不會停下腳步,我已經決定沒有任何事可以阻止我,甚至我自己。」
這是他選擇的方式,透過尋找和探索,延長並加長對父親的思念和連結,原本不善社交的他,也因為試圖跟每個可能握有線索的布萊克相識,變成朋友,產生連結,而獲得了支持與鼓勵,克服了他的社交障礙,雖然那把鑰匙,始終無法獲得一個明確的答案,但影片到了最後,他總算找到自己人生的答案。
裡頭有個老人我特別在意,他是個謎樣的老人,他從來不說話,他的手掌心經常用黑色麥克筆寫著字,一手寫著 YES 另一隻手寫著 NO。老人身邊永遠帶著一冊迷你記事本和一隻筆,這就是他和世界的連結,不是透過話語,而是文字。
我們無從知道老人的過去,他經歷了什麼,越戰?失去了親人?或是任何黑暗的襲擊?或許他是個曾經犯錯的人,或許他曾經前科累累,總之,他什麼也沒說,只用最簡單的句子回應男孩的問題,奧斯卡問題非常多,但他從不打開心扉,讓外人參與他的世界,直到遇見這名老人,這位原本應該是陌生人的老人,用一種特有的沉默,參與了奧斯卡的人生。
就在這一刻,奧斯卡突然決定,把他的故事告訴老人,把他的悲傷,他對父親的思念,他無法說出的秘密,他成長的困惑,全部如實的向這名陌生人傾吐,老人只是聽,未做任何的回應,他只是專注的傾聽,他聽得見,他能體會藏在內心深處的任何事物,奧斯卡再也沒有隱藏了,他可以在陌生人面前做自己,這一刻令人動容,我的淚水潰堤而出。
我知道一個真實故事,有一位長輩親口跟我說的,她有三個女兒,其中一個女兒曾經在雙子星大樓上班,因為一些緣故,在事發當時她不在現場,可是當天她所有的同事,還有一些好友,都在那次事件之中罹難了,她獲悉消息,整個人崩潰了,她再也無法好好說話,於是搬到了香港,重新開始生活,她極少與人接觸,家人盡其所能照顧她,希望她能慢慢走出陰影,重新與世界建立關係,我看見長輩眼中的淚水,她對於女兒的事無能為力,我相信後來,事情應該是往好的方向發展,可那一刻我也哭了。
其實,命運有時並不打算告訴我們真相,時間將帶領我們走向迷宮的各個角落,我們不是在任何時候都能夠清醒,知道自己是誰,知道自己該往哪個方向走,知道過去的某個心結,自己到底執著些什麼?
但我相信,不要停止尋找答案,會是活下去的一種動力,有些事可能永遠也沒有正確答案,有些真相可能一輩子也無法解開,可我們有選擇的自由,選擇可以這樣做,或那樣生活,沒有選擇的人生是絕望的,沒有出口的情緒令人萬分沮喪,可我們身邊仍有朋友,仍有關心我們的人,仍有陌生人願意伸出雙手,願意無條件的給予擁抱。
我的臉書朋友,前二天貼了一張照片,桃園武陵高中有個同學,舉著大大的字牌,上面寫著「這社會不給你平等,但我可以給你擁抱。」非常多人轉發這則訊息,我覺得這就是溫暖與火光,我們可以做的,不是怪罪檢討和責備,而是不要停止尋找答案,不要停止尋求認同和支持,不要停止腳步去追尋遠方的彩虹,我也不知道能做什麼,我也深受憂鬱之苦,但我想藉由這篇文章,鼓勵那些身在黑暗洞穴裡的人。
你不是一個人,至少你還有我們。
PS昨天聽了同志朋友自殺的消息,聽說不止一個人,希望大家珍惜自己的生命,有需要陪伴要懂得求助,想說話可以找個願意傾聽的朋友,事情沒有那麼糟,人生還有很多可能,不要自己獨自被黑暗吞食好嗎?
《心靈鑰匙》(英語:Extremely Loud and Incredibly Close,直譯:非常響,特別近)是2011年美國劇情片,改編自Jonathan Safran Foer所寫的同名小說。英國導演史蒂芬·戴爾卓執導,Eric Roth編劇。湯瑪斯·霍恩、湯姆·漢克斯與珊卓·布拉克主演。於2012年1月20日正式全面上映。儘管本片獲得了兩極評價,不過卻獲得了第8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和最佳男配角(麥士·馮·西度)提名。
文 / 銀色快手(Silverquick)
2018.11.29 AM 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