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N ARMUT BEDROHT 一個德國 兩個世界]
上一篇我不知道大家這麼熱烈討論,觸及率比什麼薪資報告高兩倍。
既然大家對這個話題這麼感興趣,可以在給你們兩個影片,看看真實的德國生活。
Von Armut bedroht:
https://youtu.be/rAoiCd1cTPc
這個紀錄片我覺得講的滿好的,裡面主角都是生活中你可能有聽過或遇過的,這邊快速帶過,自己去看內容。
記者本人說他不是在富裕的家庭長大,經濟也沒有很好,但他從來沒感覺窮過。
然後介紹了幾個成為貧窮一族的人:沒有學歷或職業訓練,夢想當演員的男子,但還在靠爸一個月可以去剪四次頭髮。
單親媽媽,要做三份工作,養兩個女兒。
長期失業,但還去跨文化協會當志工,但家裡家徒四壁,只有幾百歐能用。
為愛跟父母斷絕關係的二代移民,然後伴侶跑去波士尼亞把他丟在柏林。
前面三個,我是真的身邊認識的人有經歷過或是有看過類似案例。
第四個是比較誇張一點,因為他從社福體系一毛錢也拿不到,大概就100歐吧! 我不知道為什麼小孩金他也沒拿到。
然後像裡面有提到第一個慕尼黑年輕人,他爸媽也是東歐移民,他爸媽沒日沒業的幹,一個當保全一個在麵包店,養了三個小孩家裡看起來不大但很舒適,但他就不知道在幹嘛!說想當演員也沒去做什麼,加上沒有去進修,沒有資格沒有訓練,你就是連入場卷都拿不到。
同樣的那位失業男子Sven,也一樣問題主管說他有沒有在那邊工作的資格跟能力主管說有,但沒有證書一樣就是不行。
那位媽媽我就很佩服他,他就很自立更生,她也不覺得她窮,記者跟他說你完全可以申請補助,她說她也不要。
裡面還有訪問一個很正的髮型設計師,也因為疫情根本沒法賺錢要去找其它短期工作。 正妹也說希望未來可以成家,有機會可以買房子。
所以,我要跟你說,那些說德國居住正義影片看看就好,有錢誰要租房子,誰要住社會住宅?
影片中,記者也去訪問專家,專家說德國對於小孩很重視,不管你有錢沒有錢,每個小孩都有小孩金,但是諷刺的是那個年輕媽媽也沒拿到小孩金,而且你看看記者訪問專家的地方,看起來都很高級,那個椅子跟桌子。
裡面也談到,在德國其實「窮,你感覺不到窮」,但其實每五個就有一個列在貧窮族群,記者問他專家說「貧窮在德國算是一個禁忌或者羞於討論的話題。」
#時薪十一歐以下算貧窮定義
記者又在問他「那為何政府不重視這個問題?」
專家回答我也是醉了我「可能窮人不好意思說吧!」
從這個影片裡面你會知道,當你沒有融入德國系統,很容易你就被系統排除在外,在台灣你可以去夜市賣牛排、路上賣蔥油餅,但在這邊沒有Papier/ Zertifikat,你大概難度加倍。
用打電動意思就是你裝備要夠,不然你就要課金啦! 你要投胎的好~
當然這個記者後面有點帶有自己的色彩去說這一些現象跟案例,甚至給建議或者belehren說教。
而現在疫情更加劇這一些現象問題,你要幹嘛去Arbeitsamt時間都更長更久,然後很多政府機關,也拿Corona說嘴什麼什麼的,都要等更久等於加劇貧窮現象。
但好在是,有很多人還是會伸出援手,像下面的影片還有漢堡紅燈區一個酒吧老闆,在疫情期間提供食物給流浪漢或是社會弱勢者,自己又沒辦法做生意,搞到要把車賣掉。
參考影片:
https://youtu.be/13BKANxigRc
現在疫情就跟零下-11度的氣溫一樣,對很多人來說很冷冽難受,但德國人說「天氣很冷 心很熱。」社會上有陰冷的角落也有光明溫暖的存在。
總之,我要表達意思是說,如果你要長期待下來,要歸劃、存錢,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我們都有可能遇到這一些Brennenpunkt,然後就變成比較弱勢的一群,藉由這一些紀錄片,是想要跟你們說,真的要隨時準備好自己,我想那個正妹髮型大師沒有想過開業一年,租了兩個位子遇到疫情沒辦法做生意了,天助自助,靠自己比較實在。
#冷爆了
#真實德國社會
#存錢比較實在
#錢不是萬能沒有錢卻是萬萬不能
#超前部署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這就是英國人:從食衣住行育樂了解英式生活」介紹 訪問作者: 胡蕙寧 內容簡介: 英國皇室禮數繁瑣眾所周知,而人民卻堪稱歐陸最幽默、最愛搞笑開趴的族群。 第一手的社會觀察資訊、揭露38個英國人的真實面貌,讓你一掃對英國人的刻板印象, 深度了解這個有趣、多...
慕尼黑租房群 在 羅智強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7年4月間,從法國巴黎租了車往東歐方向走,花一個月的時間,途經盧森堡、布魯塞爾、阿姆斯特丹、波昂、柏林、布拉格、布達佩斯、維也納、慕尼黑、蘇黎士等國家或城市,全程一萬公里,除了與當地的僑胞座談或演講外,也實地參訪考察15個城市。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台北要成為一個進步的城市,有很多城市的優點是可以借鏡的。
在布拉格,有個社會慈善團體,專門為弱勢族群造房,勸募善心人士認購磚瓦,並可在上面彩繪留念,這種結合彩繪文創與慈善的活動,令人印象深刻!
我畫了一面國旗,期待未來入住用這塊磚建造房子的人們,同時知道這世上有個叫「中華民國」的國家,她的國旗是世上最美麗的。
 https://youtu.be/nB2Bsro4UGE
慕尼黑租房群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文茜的世界周報》
【2015年爆發的歐洲難民危機,遷徙規模在人類史上前所未見。當時德國總理梅克爾一方面秉持人道主義精神,一方面考慮德國老齡社會需要基層勞工,決定廣開國門接納外來難民,這個決策使許多地方政府一時帶來經濟負擔和頭痛的社會問題。當然也造成德國國內極右派仇外政治勢力迅速崛起。
位於德國北方的漢堡,為歐洲知名港都,同樣領到配額,需要收容八萬難民。但市政府並沒有把問題丟給民眾,任由各種社群媒體以誇大不實的方式蔓延憤怒、不安甚或謡言來主導難民安置計劃。漢堡市設法邀請市民主動參與難民安置計畫,結合地方意見領袖及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特殊設計的草根民主參與大數據模型,妥善照顧失去國籍的流浪者,輔導他們就業,讓他們融入德國社會,並且轉化成為城市發展的新動能和活力】
{內文}
距離北海一百公里的漢堡,是德國境內最大的天然港,貨物吞吐量名列全球第二十,也是人口僅次於柏林的第二大城。過去一百年來,這裡最為人熟悉的景象,莫過於水上川流不息的船隻、停泊碼頭的大噸位貨櫃、和櫛比鱗次的倉儲設施。然而這些屬於漢堡的標誌,隨著四年前歐洲難民危機爆發,逐漸釋出不同意涵。一場搶救難民大作戰,也讓漢堡成為實踐人道救援的典範。
(FouadHamdan/漢堡難民事務部門市民參與計畫專員)
2015年夏天,有愈來愈多難民湧入這個城市,一度達到每月一萬零四百人的巔峰,光是2015年九月,就創下單月湧入一萬零四百名難民的紀錄,讓整個城市處在極度緊繃的狀態。在這段特定期間,政府馬不停蹄地在各地興建難民營,每週單位以兩倍、三倍、四倍數字成長,只為了避免讓難民在冬季來臨時落難街頭。
Hamdan先生在漢堡城邦政府難民事務統籌部門中,負責第一線溝通和協調。根據聯合國難民署截至2017年底的統計,德國接受了一百四十多萬難民,胃納量全歐第一,遠超過法國的四十萬、義大利的三十五萬、瑞典的三十三萬。開放邊界是德國中央既定政策,但如何執行,卻得由各級政府自行消化,尤其對一個擁有五百萬人口、土地高密度使用的大都會來說更是棘手。面對又急又猛的難民潮,漢堡市政府幾乎是和時間賽跑,先在第一時間趕搭大批帳篷,然後以最大效率過濾所有可用地,佈建只需一週工期就可組裝完畢的貨櫃屋社區,並且展開逐步安頓,為漂泊的異鄉人提供一個遮風擋雨的港灣。
(阿富汗難民)
「(你來德國已經幾年了?)五年了。我從2014年就來了。」
這個難民社區的座落地Hafen City,是漢堡市近年來重點開發的新市鎮。二十二歲的阿富汗男子Said以有限的英語,解釋自己如何跟著一大群同鄉,花了一年時間,或徒步、或坐車、或搭船,輾轉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義大利、法國和德國。在平均容納三百人的每一個難民營裡,房屋結構一律為三層樓建築。一樓通常配給家庭,二樓以上供單身者使用,兩人一室,每層都配置獨立衛浴設備和廚房。在專業建築師看來,這種設計能讓使用者比在帳篷或大通鋪生活時享有較多隱私。同樣住在「單身宿舍」的還有伊朗籍的Hedyeh,兩年前跟著劇團出訪,卻因為莫名政治因素被迫滯留海外,最後與敘利亞女子成了患難之交,擠身在約兩坪大、功能卻一應俱全的空間中。
(JorgNoennig/漢堡數位城市科學教授)
「事實上,這些貨櫃單位屋,不論在設計和製作技術上都是相當高水準的,我自己是專業建築師,主要是設計研究室和實驗室,這是最複雜的建築結構,就我來看,這些貨櫃要容納非常複雜的實驗室,甚至都是沒有問題的,他們的結構就像太空船,具備非常好的工程條件。儘管看起來不如一般房屋美觀,但他們非常容易取得、非常容易佈署、而且相較於建造房屋,組裝貨櫃單位屋的成本很低,因此政府採納貨櫃單位屋,是很自然的政治決定,因為能夠最快滿足緊急需求。」
幾乎每個難民營都有超過二十個以上國籍人士居住,儼然民族大雜燴。事實上,德國近代史上並不乏接納移民的經驗。然而像2015年如此龐大的遷徙,卻前所未見。
(FouadHamdan/漢堡難民事務部門市民參與計畫專員)
「我們碰上的問題是,這批近一百五十萬難民的背景各異,都來自於東方,有伊朗、阿富汗、伊拉克和敘利亞等不同國家,大部分是隻身旅行的男性,而且多半是年輕人。我們碰上的問題是,這批近一百五十萬難民的背景各異,都來自於東方,有伊朗、阿富汗、伊拉克和敘利亞等不同國家,大部分是隻身旅行的男性,而且多半是年輕人。」
「當我們要在漢堡市內找土地搭建難民營或公共住宅時,附近鄰居就會開始恐慌,我們得和他們溝通,安撫他們,讓他們知道難民不會搗亂,不會騷擾居民,請他們放輕鬆。我們讓每個難民社區內的家庭人口佔百分之六十,單身者佔百分之四十,這種安排對單身男子形成非常正面的影響。」
Hamdan先生提到,難民營如今看來平靜無波。然而當初在推動時並不如想像中順利。隨著慕尼黑、漢堡與科隆等地陸續傳出伊斯蘭極端份子攻擊事件,打著仇外旗幟的民粹政治勢力迅速崛起,不少地方社會氛圍從歡迎轉成質疑,輿論也從大加讚揚轉趨保守。
(FouadHamdan/漢堡難民事務部門市民參與計畫專員)
我舉個例子。我們曾碰過十四個非政府組織連成一氣,發起「讓漢堡更好地整合」的運動。這名字取得很聰明吧?可是實際上,這些人彼此都是鄰居,屬於社會中高階級,而且都居住在市內高級住宅區,付得起法律訴訟費,裡面很多人甚至也是律師,這些都不打緊。當我們打算在他們的社區附近興建大型難民社區和高品質公共住宅時,我說的可不是簡陋的難民營,而是整齊的貨櫃屋,可容納五千、三千、兩千人的那種社區,他們一聽就立刻說,絕對不可以,想都別想。期間雙方持續溝通,到了最後他們說,我們其實並非反對難民,只是不想讓家附近一口氣出現五千、三千、兩千人。一個社區至多只能放三百人,而且必須平均分布在漢堡市內,這樣對社區才能更好地融合。
市政府最後不得不向強大選票壓力低頭妥協,接受小型難民營和公共住宅的建議,同時尋求與都市規劃研究機構合作,啟動「為難民找地方(Finding Places)」的市民參與計畫,最後總算圓滿了難民安置問題。來自敘利亞、四十二歲的MutazEnjila是計畫受益者之一。2015年他獨自抵達德國,被迫在難民營生活兩年,靠著濃烈的思念和微薄的津貼度日。
(MutazEnjila/敘利亞難民)
「當時每件事對我來說都很艱困。你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你不知道沒有家人在身邊,日子該怎麼過。」
「德國政府一邊協助難民學習德語,一邊輔導難民找工作,這非常重要,因為找工作不容易。」
儘管Mutaz在中東地區已是資深新聞從業人員,有關單位仍鼓勵他參與為期半年專門訓練課程,協助豐富他的履歷,後來順利進入網路媒體擔任兼職記者,報導少數族群在漢堡的動態。期間他好不容易盼到一家五口團聚,一起入住漢堡市西區新落成的公共住宅。政府代為支付每月八百歐元房租,待日後謀得全職工作,或屆滿兩年居住期限才需搬離。人生際遇總是難以預料。翻開舊照片,Mutaz忍不住感慨,自己也曾是有白色洋房、兩輛房車的人生勝利組。
(MutazEnjila/敘利亞難民)
「那時候我們的生活狀況非常完美,在2010到2011年的時候。」
(SousanEnjila/敘利亞難民)
「我很想念我的家庭,我的回憶,我的大房子,一切的一切,每個地方,我在敘利亞擁有很棒的回憶,但戰爭迫使我們踏出這一步。」
Mutaz現在幾乎能夠自力更生。原本為中學英語教師的Sousan,過不久通過德語高級檢定考試後,也會開始找工作。他們現在的落腳處,是規劃為本地人和移民混居的社區,規模三百人左右。在當地人鼓勵下,一家人生活逐漸恢復安穩,忙著交朋友融入本地文化,學著以正面態度看待人生。
(SousanEnjila/敘利亞難民)
「我們同時也必須為當地人著想,因為是他們幫助我們,提供了庇護,所以我們絕對不浪費時間抱怨。」
(MutazEnjila/:敘利亞難民)
「我們的故事並不因為離鄉背井而畫下句點,故事並不因此打住,儘管過去的痛苦和悲傷仍如影隨形,但我們努力試著讓生活更好。」
協助無數新移民在異地重生,自己擁有德國和黎巴嫩雙重血統的Hamdan先生說,儘管當初將難民化整為零,分散安置的提案,確實讓市政府被迫因此多花了很多錢,但事後想來,這樣的處理確實比較細緻,讓族群之間得以更快更好地融合,降低不必要的社會衝突。猶如漢堡一直是開放的港口,市民們展現出寬闊的胸襟,展現愛與包容,最後也讓移民的多元背景,進一步妝點了市容,增添了城市動能和活力。
慕尼黑租房群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這就是英國人:從食衣住行育樂了解英式生活」介紹
訪問作者: 胡蕙寧
內容簡介:
英國皇室禮數繁瑣眾所周知,而人民卻堪稱歐陸最幽默、最愛搞笑開趴的族群。
第一手的社會觀察資訊、揭露38個英國人的真實面貌,讓你一掃對英國人的刻板印象,
深度了解這個有趣、多元化、具備包容性與多重面向的國家。
本書特色:
[食] Eating
「來杯茶嗎?」英國人不只愛喝茶,也有各種以「茶」來與人溝通的話語。他們也很愛三明治,在英格蘭、威爾斯稱為「sandwich」,在蘇格蘭卻叫做「pieces」,而北英格蘭還有地方風味三明治「butties」或「sarnies」。酒館是他們的社交中心,客群不分男女老少,許多地方還會在22:55撞「酒鐘」,提醒記得去買當晚最後一輪酒!
[衣] Clothing
英國上班族上班穿套裝和西裝是尊重工作的象徵,但下班後,英國男人喜歡把上衣外放,女人變身性感辣妹,即使冷冬寒天,也照樣短衫肚兜就出門。沿襲貴族服飾傳統,英國人相當重視帽子,從散步扁帽、大宴禮帽、女皇帽到擋風帽等,在婚喪喜慶時戴上是為了顯示特別的尊重。
[住] Housing
如果你認為倫敦是英國的一切,那就錯了!真正的英國在村莊小鎮,到那裡才聽得到正統英文、看得到英國的「原樣」,也更能發現真正具有階級性的英國風情跟品味。修繕自宅不是英國人的強項,但以低價買入舊房子、改裝後轉賣卻大有市場;當地租屋一定要知道terrace house、detached house、bungalow等差異,且讓作者為你解析。
[行] Transport
英國的火車鐵道系統、倫敦的地鐵都是全球最古老的「交通史蹟」,裡面滿載著英國人對過往緬懷的驕傲。英國人開車算猛,最令人吃驚的是公車也拼高速,這在歐盟國家裡可不多見。在英國一遇球賽街頭就不安寧,走在街頭,除了要小心左駕跟左走之外,好心人還會警告你:「小心足球迷。」
[育] Education
英國家長到學期末都會接到一份孩子的年度報告,報告內容凸顯出英國早教尊重每個孩童不同的特色,裡面沒有分數評比,通常也不會列等級。英國的私校系統發達,不少家長為了孩子的前途,也會讓孩子補習說話、儀態、數學等等,一些權貴父母無暇照顧,就喜歡把孩子送去提供住宿的「全居教育」學校當哈利波特。
[樂] Entertainment
蘇格蘭話的新年叫「霍格莫內」(Hogmanay),是每年固定在西曆除夕舉行到元旦的年度慶典,除了用火光迎新外,他們也很重視「跨年第一步」(First Footing),這習俗也傳至英格蘭,成為一種希望來年昌榮好運到的習俗。英國人很能、也很愛開玩笑,非常具有幽默感,電視上不只有很多優質搞笑劇,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也很喜歡重金製作各種主題的好節目。
作者簡介:胡蕙寧
德國慕尼黑大學法學博士與台灣首位台大經濟、法律系雙學位畢業生。曾獲勞工文學獎、寰宇旅遊文學獎。通中、德、英、台語,旅居德、英25年。曾任教職、採編、特助、德國法院暨各大特展口譯、駐歐洲特派記者。德文著有《競爭自由在德國憲法上的保障與原則》論文集,中文著《這就是德國人》、《開始當記者就上手》、《法律企業家──林敏生傳》。合著《胸有成竹說成語》、中研院《管制革新》論文集。譯有《大法官之旅》。現任台媒駐歐特約作家、英國社區義工太極拳老師、老人院活動、藝術畫課、社區園丁等特助,獲頒2018年英國義工組織最高榮譽女王獎義工狀與國家鑑定社區發展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