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讚中元節普渡拜拜
#祈求陰陽兩利皆平安
#祭拜祖先們慎終追遠
#祝福您節慶安康吉祥
#陳啓源
#用真心服務的每一份幸福
慎終追遠節慶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元宵五大開運民俗]
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小過年」,民間熱烈慶祝,作為春節的尾聲。
◎上元祈福
正月十五為「上元一品賜福天官紫微大帝」聖誕,又稱為上元節。上元天官主司賜福,因此民間會在當天子時起至上午,準備五牲、水果、三界公金等豐盛供品誠心祭拜,祈求天官賜予福氣。
◎元宵祭祖
元宵節吃湯圓象徵團圓、圓滿,為年頭吉兆,在這天除了闔家團聚共享湯圓,也是與祖先一起過節的祭祖之日,在當天上午準備湯圓、三牲、四季水果,或日常飯菜,依家中慣例方式祭祀祖先,表達慎終追遠之意。
◎求財補庫
根據民間說法,上元、中元、下元節是一年中三次補財庫的最佳時機。
農曆正月十五是補年頭運,能旺整個上半年的財運。
農曆七月十五是補年尾運,為補足下半年的財運。
農曆十月十五是補明年運,提早補財庫,財源不中斷。
在這三天,許多民眾會到財神廟裡向財神爺求財,補財庫、點財神燈,以求增旺財運。
◎天燈許願
天燈又稱孔明燈,相傳為諸葛亮所發明,原為傳遞訊息之用,現今成為節慶祈福的許願工具。台灣民俗盛行於元宵節放天燈,藉由冉冉上升、滿載希望的天燈,祈願美夢成真。
◎鑽燈求子
元宵節的主要慶祝活動,就是迎花燈、提燈籠。由於「燈」和「丁」同音,相傳夫妻在元宵節到花燈下鑽燈腳,就能祈求子嗣。此外也可以讓夫妻兩人帶著燈籠,到鄰近廟裡向神祈求子嗣,將燈籠留在廟裡,代表「獻燈求丁」。如今「鑽燈腳」已經擴大成為民間求平安的方式。
也可以參考謝沅瑾老師的熱門影片「元宵習俗漫談」,請點擊以下連結觀看:https://youtu.be/SsBbhG4TVu8
本文章為純分享傳統民俗知識。
若您覺得不錯,也請您分享給親朋好友~~
慎終追遠節慶 在 杰朗仕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杰朗仕祝好朋友冬至 快樂
冬至
二十四節氣之一
冬至,又稱日短至、冬節、亞歲等,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冬至是四時八節之一,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冬至習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在中國南方地區,有冬至祭祖、宴飲的習俗。在中國北方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第22個節氣,鬥指子,太陽黃經達270°,於每年公曆12月21-23日交節。冬至是太陽南行的極致,這天北半球的太陽高度最小。冬至這天太陽光直射南回歸線,太陽光對北半球最為傾斜。冬至是太陽南行的轉折點,這天過後它將走「回頭路」,太陽直射點開始從南回歸線(23°26′S)向北移動,北半球(我國位於北半球)白晝將會逐日增長。
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白晝時間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並且越往北白晝越短。冬至日的白晝雖短,但是冬至日的溫度並不是最低;冬至之前不會很冷,因地表尚有"積熱",真正寒冬是在冬至之後;由於我國各地的氣候相差懸殊,這天文意義上的氣候特點對於我國多數地區來說,顯然偏遲。時至冬至,標誌著即將進入寒冷時節,民間由此開始「數九」計算寒天(民諺:「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數九)。
冬至的意義:冬至到底是什麼意思?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第22個節氣。「二十四節氣」與「十二月建」是干支歷的基本內容,「二十四節氣」原以北斗七星斗柄旋轉指向確定,北斗七星循環旋轉,這鬥轉星移與廿四節氣有著密切關係。在不同的季節不同的時間,北斗七星會指向不同的方位,也因此成為上古時代人們判斷季節節氣變化的依據,即所謂「鬥柄指東,天下皆春;鬥柄指南,天下皆夏;鬥柄指西,天下皆秋;鬥柄指北,天下皆冬」的星象規律。在傳統文化中,干支時間與方位以及八卦是聯繫在一起的,寅位是後天八卦的「艮位」,是年終歲首交結的方位,代表終而又始,如《易·說卦傳》:「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鬥柄從正東偏北(寅位,後天八卦艮位)為起點,順時針旋轉一圈,為一週期,謂之一歲(攝提),立春為歲首。當鬥柄指向正北的「子」位時為冬至節氣。[3][4]
鬥柄指向(秦漢前)
在西漢的漢武帝時期,將「二十四節氣」納入《太初歷》(《太初歷》將一日分為八十一分,故又稱「八十一分律歷」)。在黃河流域採用「圭表測影法」測定節氣,作為指導中原地區農事的曆法補充。在黃河流域用圭表測出日短至(白晝最短)這天作為冬至日,將冬至與下一個冬至之間的日期平均分成十二等分,稱為「中氣」,再把相鄰「中氣」之間的日期等分,稱為「節氣」;平均每月有一個「中氣」與一個「節氣」,統稱為「二十四節氣」。「圭表測影」(「平均時間法」)測定的節氣,將冬至排在「二十四節氣」首位,每個節氣間隔時間15天,計算不考慮太陽在黃道上運動快慢不勻。圭表測影法測定的節氣,以日影最長這天為冬至日。
圭表測影(漢至清初)
現行的「二十四節氣」來自於三百多年前(1645年起沿用至今)訂立的根據太陽在回歸黃道上的位置來確定節氣的方法,即在一個為360度圓周的「黃道」(一年當中太陽在天球上的視路徑)上,劃分為24等份,每15°為1等份,以春分點為0度起點(排序上仍把立春列為首位),按黃經度數編排。也就是視太陽從黃經0度出發(此刻太陽垂直照射在赤道上),每當前進15度為一個節氣,運行一周又回到春分點,為一回歸年。黃道圓周360度,太陽在黃道上每運行15度為一個「節氣」,每「節氣」的「度數」均等、「時間」不均等。廿四個節氣是24個時間點,「點」具體落在哪天,是天體運動的自然結果。該方法劃分的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當太陽運行至黃經270°時為冬至點。
冬至都有哪些習俗?
冬至農村習俗:冬至甚至比過年還重要,在外打工的一般會回家探望親人,另外還有包餃子、祭祀祖先的風俗。
古代農耕社會的人們在安居樂業之余擇日拜神祭祖便有了各種定期節日,拜神祭祖豐盛祭貢品發展出節日宴飲活動,也漸漸形成一些約定俗成的慶祝方式,即所謂節慶民俗。早期的節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天人合一、慎終追遠、固本思源的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動,則蘊含著祗敬感德、禮樂文明深邃文化內涵。冬至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的祭祖節日。「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類的根本,祭祖是一種傳承孝道的習俗。冬至祭祖、宴飲活動,相沿成習,遂成冬至風俗。
冬至是時年八節之一,先民們自古以來就有在冬至祭祀祖先的傳統,以示孝敬、不忘本。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祭祖的同時,有的地方也祭祀天地神靈,供品主要有三牲飯菜、三茶五酒等。冬至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古時候,漂在外地的人到了這時節都要回家過冬節,所謂「年終有所歸宿」。在我國南方部分地區廣泛流傳著「冬至大如年」的講法,冬至又被稱為「亞歲」、「小年」,一是說明年關將近,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冬至一到,新年就在眼前,所以古人認為冬至的重要程度並不亞於新年。很多地方至今仍保持著冬至祭天祭祖的傳統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