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著中秋連假,我把《斯卡羅》追完了。
在整齣劇的結束,我可以好好的聊我對此劇的看法。當然,接下來內容會劇透,甚至是很大的劇透,所以不想被暴雷的,可以先行脫離。
不過我在不爆雷的情況下,先簡短的評論這部戲劇,那就是:「開始讓我滿懷期待,結束時讓我備感失落。」
至於為何會如此,那我要開始暴雷評論了,請大家做好心理準備呀。
.
.
.
.
.
.
按慣例,進入分隔線之前,在給不想被暴雷的朋友最後一次機會脫離喔。
.
.
.
.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斯卡羅的故事之所以讓我期待,是它的故事背景會帶到清領時期的台灣。這是個影視作品描述甚少的時代,所以對致力普及歷史的我來說,這在豈初就贏得我的肯定。
而看預告,透過羅妹號事件(也就是美國遇難船員在今日恆春一帶被當地原住民殺害),我們可以看到當時台灣錯縱複雜的族群問題,這當中牽扯了:閩南人(柴城)、客家人(保力)、平地原住民(社寮)、山地原住民(琅𤩝十八社)、外國人(美國)......這不僅是台灣在英法聯軍後,因開港通商政策會遇到的社會問題,直到現在,我國社會還是有眾多族群問題需要去處理以及彌合,所以這種古今相通並且對照的世界觀,也讓本劇一開始充滿了話題性。
本劇在場景還原上很用心,甚至還讓許多演員使用多種語言進行對話(例如等一下會重點提到的蝶妹,她身為翻譯,就在本劇中使用:客家、閩南、排灣、英語,進行對話)。
另外透過不同人群的不同立場,去切入當時本就複雜的環境,這種多元化的是腳是值得肯定,也會是非常有深度以及魅力的特色......本來應該是這樣啦。
好話說盡,接下來我就要說本劇給我最直接的感想了,那就是:敘事極度失敗!因為非常突兀以及不連貫!
其實在第一集上映時,就有很多人說:「怎麼場景一直切換來切換去?好破碎而且看不懂呀!」
我自己本身有歷史方面的專業,所以看第一集是不會有以上感覺,但是一部戲劇如果要讓人必須先有一定程度的先備知識才能入手,那觀影門檻就會提高,既然製作團隊是想讓人認識歷史,那以上的批評的確就會是種警訊。
但這還不是我覺得最嚴重的,本劇讓我傻眼及吐血的......是連最基本的台詞接續都很詭異呀!
像原住民首領─卓杞篤,遇到他妹妹跟漢人所生的原漢混血姪子─阿杰,當時兩人有這麼一段對話。
卓杞篤:「你有對母親的記憶嗎?」
阿杰:「我媽媽得熱病死了。」
卓杞篤:「難道沒有開心一點的回憶嗎?」
阿杰:「我媽媽得熱病的時候,被客家人用死貓死狗扔。」
坦白說,如果我是卓杞篤,我反應會是......衝去把阿杰爆打一頓!然後怒吼:「說!你是不是智障?叫你說開心的事,你跟我講死貓跟死狗!」
印象中是在同一周播放的內容,當時卓杞篤並不知道阿杰以及他的姊姊蝶妹,跟自己有親戚關係。結果卓杞篤逮住了私自入山的姊弟倆,之後開始跟他們對話。
對話到一半,卓杞篤突然說:「姪女,我怕別人會利用你......」
我看了當場傻眼,你不是不知道他們兩個漢你有親戚關係嗎?怎麼說著說著又知道了?當然我可以理解在你抓住他們的過程中,可能無意之間得知了真相......但你好歹演出來呀!
完全沒做任何交代,從上一場景雙方彼此敵視,到下一場景突然含情脈脈......超奇怪的好嗎!
說到蝶妹,我真心想批評這個腳色在本劇中的表現,就是永遠一臉苦瓜臉,然後講沒幾句就哭出來......好煩呀!
我當然知道你身世很慘,所以一開始的場景總是一副苦瓜臉,我覺得非常符合腳色氣質。但你12集下來,幾乎苦瓜臉,這就太沒情緒轉折了吧?
甚至很多場景,本該應該要很有衝擊力,但蝶妹依舊苦瓜臉,簡直莫名其妙!
例如第二集,蝶妹知道父親死了......一滴眼淚都沒流?一點傷心的意思都沒有?還是跟先前一樣的苦瓜臉?這是怎樣?這父女關係不是不合,簡直是疏離呀。
好,你說蝶妹跟父親感情不好(但戲劇中沒交代,別跟我說小說中有提到,觀眾沒有義務一定要讀完小說才去看小說改編影視作品)。那她跟母親很有情感連結吧?這是劇中有表現出來的。
結果蝶妹遇到當初驅逐得重病母親的仇人時,用槍抵住他,然後用超級一貫且虛弱的語氣說:「你害我母親,還我母親命來。」OMG......就這種平常且虛弱的語氣,真的是跟殺母仇人吶喊?你喊用力一點好不好?你在演戲ㄟ!多一點張力好嗎?
我之所以這樣一直噴蝶妹,不是對演員有意見,是覺得製作團隊在情緒安排上很有問題呀!情緒應該是要有落差,這樣更能有相互烘托的效果。
就好像最後一集,蝶妹少數出現有笑臉的場景......這不是很好嗎?蝶妹的笑,象徵她從族群衝突的矛盾感得到解放。而我相信,在劇中有很多時候的遭遇,蝶妹應該都是有情緒波動的。她遇到李仙得趕回來救她,應該會有詫異以及感激的喜悅;她遇到卓杞篤的斥責,應該會有委屈以及懷疑;她遇到保力的人,應該會充滿憤怒。
結果這當中就只有:苦瓜臉、哭、苦瓜臉、哭、苦瓜臉、哭......這兩種演藝方式做切換,我看的好膩以及好煩呀!導演怎麼沒有是著把演員的情緒給逼出來呢?還是你都只有重視演員是否有把各種語言的發音講對而已?
說到最後一集,我不得不提那超雷人的「風祭司回溯時間大法」!
好啦!我知道製作團隊應該是想表達:「族群間的全面衝突,最終沒有人會有好結果」,這可以跟史實中,原住民與渥國人達成和平協議做很好對照。
可你安排的超突兀的!尤其這部戲大部分時間給人是要走向嚴謹的歷史劇,結果鄰近結尾你給我來一個玄幻色彩情節?製作團隊是在耍人嗎?
如果說是要用假定的戰爭,作為一種場面氣勢浩大的高潮,那我覺得不但做的失敗而且大可不必,因為......這個結尾戰爭場面也沒做的很好。(不是說有幾枚爆炸,就叫場面浩大,你以為自己是麥可貝嗎?)
如果要跟我講經費不足,那又何苦一定要做這種吃力不討好,又超突兀的場景?還不如把這段的經費,和劇情中段有出現的美國軍隊攻打原住民做一個合併,把唯一的戰爭場面做到更好,好過兩種不怎麼樣的戰爭戲。
這樣看下來,我最想表達的是:本劇團隊連說故事都沒說好。
歷史劇,它的本質是戲劇,也就是說故事。考據、服裝物品還原,這些是配料,做的好有加分,但故事才是最重要的主菜,試問:一個配料精緻但主菜不及格的料理,這是一道好料理嗎?
也別跟我提「人家畢竟努力了」之類的話,正因我知道他們有努力,我更希望他們能達成自己訂下的目標,那就是:能賺錢。
這部戲在我國,還可以因為主場的感情因素給予支持,但這樣的品質,能夠外銷嗎?而外銷可是曹瑞原導演,自己訂下的目標,以目前的成果,我只能說:這樣的貨,真的很難拚外銷。
以一個喜愛歷史,並且我是真心支持歷史劇的觀眾(不然我幹嘛花時間看完12集,而且還花很多時間打這篇評論),我覺得,先說好一個故事才是吸引人的原動力。
像是雷利史考特的「神鬼戰士」,他有沒有魔改歷史?有呀!還改的很誇張。但人家故事清晰,而且起承轉合做的非常流暢且有力,即便不了解羅馬文化,都能被帶入到故事當中,然後透過美術場景以及其中的歷史元素,真正被那個時代以及故事吸引。
又比如日本電影「阿基米德大戰」,這部以大和號為主題的電影,全片只有開場有戰爭場面(但那一場卻又足夠吸引人了)後面都是利用情節讓人去帶入角色的心境變化,還有對戰爭的反思。
其實在斯卡羅最後的場景及橋段,非常有好萊塢電影的公式化表現,這當然有一些壞處,就是沒有特別深刻或特色,但大致上是個平穩且有做到位的結尾。
要說本劇的團隊完全沒參考其他戲劇的安排,那我是不相信的。(順帶一提,像是烏米娜公主訓練阿杰有關原住民的生活方式......天哪,我覺得根本是阿凡達情節的複製貼上,雖然也不是說不行啦,而且這麼做有成為後面情節的一些伏筆,但過程還是有點突兀到讓我笑出來。)
所以我期待日後我國還有歷史劇的機會,能夠在眾多前人的基礎上,一次次的優化及強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至於很多人會討論本片的一些政治立場,像是李仙得是否有被美化之類的。
我只能說:每個人本來就有每個人敘述的方式。
像我舉「司馬懿VS諸葛亮」,有些人會覺得諸葛亮始終佔據主動的壓制對方,但也有些人覺得是司馬懿敖死了諸葛亮。就連史書,在諸葛亮的章節,會記錄他打敗司馬懿,但同一場戰爭,在司馬懿的章節中,卻又是紀錄他曾經打敗諸葛亮。
所以美化與否,眾人皆可評價,或者......也由得眾人評價。
我倒是覺得本劇的最大看點,其實是周厚安飾演的必麒麟。
除了周厚安是本劇中,我覺得最能駕馭多種語言的演員(當然這跟他說其他外語的比例多寡也有關,而且他本來就是中美混血,有他的天生優勢),必麒麟在史實中,其實代表著亙古一致的觀點,那就是:利益。
必麒麟他是一位商人,商人做的各種事情,最終都會回歸於利益的考量。事實上,人不為己那才叫奇怪。
當劇中的李仙得口口聲聲說要帶入文明,當劇中的劉明燈說要建功立業,我覺得必麒麟那句:「我準備推廣蜂蜜鴉片。」還有當李仙得詢問他想要什麼行動,而他回答:「我覺得我想要回打狗,運輸更多的蜂蜜鴉片來賣。」
我整個開懷大笑......因為這真是無比真實呀。什麼價值、什麼正義、什麼正確,在資源以及利益面前,通通都要坦誠,也通通都不好使。
其實承認自己想獲益,有時真的不討人厭,起碼我覺得實在且實際,而且有規則有邏輯,可以坐下來好好交談溝通,這不是很好嗎?
所以我同樣喜歡水仔這個角色,只是相對於擁有外國人優勢的必麒麟,身為勢力最弱小的土生仔,水仔只能夾縫求生存並謀取自己乃至整個村莊的最大利益,所以很多時候,他也成為最沒有選擇權的悲哀小人物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上就是我對斯卡羅的看法。
如果想要對斯卡羅的真實歷史有更多認識,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近期都有不少的科普知識,而我覺得斯卡中一個優點,是它的確有帶動後世人們對歷史的好奇,這也是我肯定這部戲的部分。
那各位看過斯卡羅嗎?認同我的看法嗎?或是不認同我那些看法?歡迎留言討論喔。(不過希望留言的情緒不要太大,起碼不要上來就先開大呀。)
情節 與 歷史 敘事 時間 與 敘事 在 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本周H&M,議題元素相當多元的一周。
首先談到這幾部作品中,我唯二有看過的一部。你以為我要說的是「斯巴達300勇士」,NO!我說的是「筧橋英烈傳」。
作為愛國電影的代表之一,以抗戰初期空戰為主題的「筧橋英烈傳」,在當年的拍攝技術特別突出(直到現在,空戰電影一就是戰爭電影中的技術活),我自己是在電影台看過此部作品,但說真的......隔了這麼久的現在,當年的技術以及敘事模式已經顯得非常老舊,而且裡面很多情節與歷史不符合,如果以一部電影來欣賞,「現在」的我覺得這部作品真的不怎麼樣。
但抗戰空軍背後的故事,卻是十分值得被紀念的。眾所周知,我國在抗戰時的國力非常爛,三軍各方面都被輾壓,面對絕對是九死一生(如果是某些時期的戰損比,說空軍是九死一生都還是低估形容),以至於在「筧橋英烈傳」中出現的所謂「空軍四大金剛」,幾乎在開戰初期都在戰場中喪生。
當然,我相信(也聽聞過)很多士兵對於高死亡率的危局,那是能避就避,但也有些人,明知有去無回卻依舊邁向戰場。那他們是出於什麼樣的考量?又可能在當下懷著何種心情呢?
令我感嘆的是,無論是戰勝還是戰敗國,很多國家對於二戰題材都非常重視且拍出引人省思的作品。但抗戰的題材,無論是在我國還是對岸,都因為政治因素而被打壓(比如:管虎的「八佰」就因為所謂的技術原因,被延期好一段時間還經過了刪減),甚至是改出一對不知所云的爛貨(像是用石頭打下飛機的抗日神劇,或是聚集好萊塢卡司演出的抗日神劇爛片「大轟炸」,看得當下真是雷到我關螢幕)。
如此看來,當年用心刻劃的愛國電影系列(像是:英烈千秋、八百壯士),既是一個電影拍攝時代的見證,又是抗戰題材的良心作品,但在這樣的價值下,想到這題材如今的光景,我真的是非常感嘆......
這周介紹的電影中,貓王,應該是最引起我興趣的一部,畢竟這是一個描述外星人如何在地球引起轟動的題材(應該有人知道我這梗來自於哪部電影吧)。
現在歷史課本提到台灣因為中美共同防禦條約,而出現美式文化流行,依舊會掛上貓王的圖片。我的學生也有些人聽過貓王,但對於貓王的歌曲或是其人其事,全都一無所知。
其實我對貓王也不是很熟啦,一開始認識他是知道他跟丹尼斯羅德曼一樣都是外星人(comon 我已經說到這個地步了,有人能懂我的梗嗎),我有放過貓王的「監獄搖滾」這首歌給學生聽,學生的反應是......不喜歡。
我想這就是每個時代都有它的流行,流行總有時限,不過如果能做到跨世代仍被人支持,甚至是成為那個時代的指標,那或許那個流行就可以被稱為「經典」。
所以究竟這位外星人的一生發生過什麼事情呢?我也真是挺好奇的。
本周的影片非常多元,有古代(斯巴達以及埃及豔后......話說我娘曾經跟我提到伊莉莎白‧泰勒在這部片超正,我自是有看過這部差點讓電影公司破產的大片的片段,對於ET的外貌嘛......嗯......每個時代都有它的審美觀嘛,或就是我這俗人對她不來電)、有很近代(巴拿馬運河)、有政治人物(羅斯福總統),也有外星人。
不知道大家對於哪部作品會最有興趣呢?歡迎留言一起來討論喔。
情節 與 歷史 敘事 時間 與 敘事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1981年8月1日,也就是40年前的今日,美國MTV正式開台,所選播的第一個MV,光是歌名就極具象徵性(也很挑釁)────《錄像殺死廣播明星 Video Killed the Radio Star》(1979)。關於「影音」的歷史,正是在那一天開啟了新局,對後世影響極其深遠。
.
一般認為,現代音樂錄影帶(Music video)的雛形源自理查.萊斯特(Richard Lester)為傳奇樂團披頭四(The Beatles)拍攝的《一夜狂歡 A Hard Day's Night》(1964)。作為一部揉合劇情與歌曲的粉絲電影,呈現形式就現在眼光來看,未必能說具有特殊之處。但在當時,它直接顯現了音樂產業的未來,具有開創時代的革新意義。
.
顯然歌迷將不能再滿足只透過廣播電台或唱片專輯來聆聽作品,他們也需要視覺的刺激,但是只看到歌手或樂團上電視節目表演的影像遠遠不足夠,他們進一步希望能夠走進影像編織的情節當中,更深入認識他們心中的偶像。經過一連的市場調查與實驗,一個全天候提供MV的電視台的構想逐漸成型中。
.
1981年8月1日,美東時間的上午12點1分,MTV台正式啟動,阿波羅11號發射的畫面出現在電視螢幕上,阿姆斯壯(Neil Armstrong)插上月球的旗幟被替換成了MTV台的旗幟。創辦人之一的傑克.雷克(John Lack)對觀眾說道:「先生、女士們,搖滾!(Ladies and gentlemen, rock and roll !)」
.
https://youtu.be/XBf0yJVMSzI
MTV台開台片段
.
至於開台的第一支MV,播放的則是由澳洲導演拉塞爾.馬爾卡希(Russell Mulcahy)執導的《錄像殺死廣播明星》,這首歌曲的演唱者則是來自英國的巴格斯樂團(The Buggles)。在影像之初,一個小女孩把耳朵靠在收音機上,在第一段副歌時,收音機被炸毀,而她則被傳送至一個帶有未來感的世界,而那顯然是一個由電視主宰的境地。
.
https://youtu.be/W8r-tXRLazs
《錄像殺死廣播明星》
.
該歌曲本身在當時不算新歌,雖然頗受歡迎,卻稱不上是如何震撼人心的經典曲目。但其歌名已經說明了一切,MTV台試圖藉著它正式向世人宣示────新的時代已經到來。
.
過去美國歌迷不像現在有網路等媒介,常人只能透過所在位置的地方廣播電台來接受新歌資訊,亦即每個廣播電台的DJ猶如一個守門人,全權決定了什麼歌曲值得推薦給歌迷,而通常被廣推的歌曲或歌手往往較有機會走紅,也能帶動唱片買氣。但在MTV台開台之後,反而是電視台當中有介紹到的歌曲/歌手的唱片全數大賣。
.
果然,音樂結合影像的革命終於來了。
.
許多唱片公司彼時都在思考,該如何利用這個新的媒介來行銷自己旗下的歌手。而過去不少專注在執導電影、影集或紀錄片的影像創作者,也開始嘗試去適應這個新的「電影語言」。思考如何在短時間內讓歌手的形象得以突出,同時又能與歌曲本身的節奏以及歌詞的內容達到完美結合。對所有音樂產業從業者來說,這個改變固然是一種衝擊,但更是一個絕佳的機會。
.
向來走在時代前端的大衛.鮑伊(David Bowie)則更近一步看見了這種新型敘事的潛力,開始嘗試將政治議題納入在作品之中,推出了《中國女孩 China Girl》(1983)等作。不過第一支真正震撼世人的MV,當然還是麥可.傑克森(Michael Jackson)的14分鐘MV《顫慄 Thriller》(1983),它一樣選在MTV台問世。
.
流行音樂文化走進了與過去截然不同的新局,對於其它藝術媒介亦然,許多主流電影也吸收了MV敘事的特色,但這是後話了。
.
若非MTV台當時象徵性地選用《影像殺死廣播明星》作為宣示,它未必直到現代都被視為經典。不過好玩的是,數十年後,世人發現這部經典MV還藏有一個小彩蛋,原來在片中身著黑衣飾演鍵盤手的男子,後來成了舉世聞名的電影作曲家──漢斯.季默(Hans Zimmer)。
#MTV #HansZimmer #VideoKilledtheRadioStar MTV
情節 與 歷史 敘事 時間 與 敘事 在 山外圖書社大陸書專賣- 虚构叙事中时间的塑形 - Facebook 的必吃
它对应于第二篇《历史叙事中时间的塑形》,皆在扩展、深化、充实和开放亚里士多德的情节安排概念;在模仿活动Ⅱ的范围内,探讨在虚构叙事(此处专指文学作品)中时间塑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