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終於出現 #負壓隔離艙,準備用於疫情
這原案是 #攜帶式,重點在於不想大規模移動有感染風險的病人
也不會永久佔用寶貴的醫院空間。
負壓隔離艙有幾個要點:
• 有助於減少空中傳播的擴散,是負壓、HEPA過濾。
• 密封結構,耐用,並符合感控。
• 易於安裝和拆卸,亦可連接外在實用設施。
(比方說中央空調和消毒配備、醫療帳篷、或是來自其他醫學中心或研究室通道)
它也不是一個接負壓的空間這麼簡單
設計上,為了能盡量保護醫療人員
它有一個相對正壓的前廳供醫療人員穿脫防護衣
並且如果不是重症,輕症病人應該配置有如廁衛浴空間,如第一張圖所示。
--
我們走過了醫療降載,專責病房設置與緩衝病房支援
近日即便有些專責病房開始兩人一室
加上現在嚴格執行醫院快篩陽性,必須收於集中檢疫所/旅館,而不是急診待床
這是在可容忍極限內優化內部系統的過程
但是仍然有確診居民是隔離在家的
並接受電話或視訊診療
這某種程度也是反應集中檢疫所的容量,與衛生所的處理量能,可能受到挑戰
隨著這樣每天上百例累積下去
我們還是必須想出擴充原本可以運用醫療體系床位之外的作法
事實上,台灣疫苗接種比例未達到一定比例前
(兩劑接種完成 以色列已達60% 英美各已達40%)
這個高原期可能就會上上下下地持續
或甚至在民眾對防疫政策走向長期、感到疲乏厭倦下
打破高原走向更高峰,越走,越挫折
再疫苗陸陸續續來的時間差裡
別國還沒打夠疫苗前發生什麼故事,全部都會發生在我們身上
所以再隔一段時間
就算,雙北市醫療院所的床位都降載給COVID病人
把平常醫療需求都排擠光光
繼續增加病人的情況下我都覺得不夠
病人大量增加,機動隔離艙因此而生
如果我沒看錯,是向日本廠商訂購80座
那面對上百增加輕重不分的病人,這也絕對不夠
除非是集中用於重症插管治療病患
那就還有可能緩解部分減輕重症的床位塞車問題
雖然就算這樣
我覺得還是要為不斷增加的輕症患者盡可能增加一人一室的床位
這是為了阻止將風險還於社區
增加社區感染一回事,監控力變弱
隱性缺氧死亡發生在社區,就更糟了
--
如果台灣真的有心要一邊打疫苗,一邊要繼續不放棄圍堵疫情的話
採用機動隔離艙是不錯的方法
但是要做好的應用,向外訂製80座,我想應該是非常不夠
我會認為正確做法,是投資台灣建築設計團隊
中央與地方政府應該要鼓勵民間團隊設計產出更多機動隔離艙
我認識的的建築設計師也很多
台灣明明民間產學很多團隊有能力做出更優秀的負壓隔離艙
來協助我們舒緩新冠病患隔離床位的需求
也比訂製來的還更省成本才對,會是經濟實惠與防疫量能上的雙贏。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06的網紅陳靜敏,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衛福部的智慧醫療政策,是否能改善護理執業環境,並維護病人安全? 🔸衛福部的智慧醫療政策🔸 隨著高齡社會來臨,#醫療照護的需求已經不只在醫院,長照相關的連續性照護在社區的需求也逐漸增加,然而衛福部的智慧醫療政策報告書,卻多著重在電子病歷,完全沒有提及智慧醫療在社區及長照方面的規劃。 ...
急診待床 在 公視新聞網 PNN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收治65床病患,有24床需要使用呼吸器,其中3床因為加護病房量能已滿,只能在普通病房繼續治療,急診最嚴重有14床確診,卻無法住院。
工會指出,仁愛院區醫護從5位擴增到62位,但只有8位護理師有足夠呼吸器照顧經驗,人力或呼吸器嚴重不足。工會呼籲,衛生局應評估轄下各院量能,建立統一轉送機制,將病患送往急診待床時間最短的醫院,不只能降低群聚的感染風險,也可降低醫護負擔。
急診待床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我整理好我的心情,來寫下這一篇...
因為有長輩告訴我:
"姜醫師,我知道你很辛苦,但是你要講讓民眾安心的訊息"
我越想,越不對,同島一命的意思,是粉飾太平,還是讓大家知道地獄、面對事實?
專責病房一人一病室的原則,被打破了
這是在於急診有確診者等到死、等到掛掉
也有很多確診在急診待床未果的,全部送回檢疫所
檢疫所的風險也因此提升,不再是定義上僅有無症狀的病人
兩人一病室
除了盡量是家人或同感染源
也盡量是病程相同、發病日相同
但是也有可能發生不同步的狀況
在未來可預期會有其中一人先出院
遞補上來,勢必是在急診等很久,嚴重程度不同的病人
會不會重演方艙醫院,造成原本另一個病毒量正在降低的病人被再度感染,這我不知道也不敢保證
消毒人力資源也趕不上,所以也沒有PVC簾幕
共用廁所,看來也只能給病人漂白水自己使用
兩人一室下、病人未解隔不能出來
在沒有簾幕下,會不會發生病人眼睜睜看著另一床病人被插管?
加護病房滿床下
沒有受過臨床訓練的病人
看著另一個被病毒選上的病人轉重症、接上呼吸器、最後死亡的過程
--
不要認為專責病房是輕症病房
我認為現在這樣講根本不符合事實
現在呈現跟SARS不一樣的經驗
開放式的地獄,就是源源不絕的病人進來
吃垮我們的醫療,即便重症比例沒有SARS多
但是母數在剛傳染力下會拉大
重症的總數還是超出我們醫療能支持的能量
隨著急診爆滿待床,上來收治的病人狀況都是當中越來越差的
也沒有ICU可以支援
它就是準重症病房
病人被插管了,就是用最緊繃的護理人力原地照護
很多病人的發病人都是上周
也就是現在開始,會諸多進入重症
下周死亡數更預見可能會快速提升
--
同時也是位急診弟兄打抱不平
大量的待床,上班完全吃不到外界送來的飯
待床民眾心浮氣躁、向高層投訴
甚至企圖有脫口罩向保全吐口水
很多急診弟兄的心靈創傷,比我們嚴重很多很多
未來連急診量能不夠,那就是風險回歸給檢疫所承載
未來連檢疫所量能不夠,那就是回歸給社區,病人自主管理來承載!
到那種時候的話
民眾是否要準備個指頭血氧機
我知道會搶貨,但是叫我說妳不用買,對不起,我做不到!
但是我相信民眾可以教,也必須教!
買夠用的,不要因為恐懼而囤貨
甚至可以發揮社區里民的力量事先做好分配
--
關於重症資源
究竟要重症病人南送,爭取床位
還是要專業人力與清消物資北上支援
我沒有答案
但是這很明顯是全國統籌問題
我很希望雙北市和中央可以打破政黨、打破政治對立
大家好好坐下來談怎麼辦
不然醫護和病人就是一直不斷在大量消耗下受創
地獄,是大家要共同面對的
辦法,是大家要一起來想的
這裡做上一個最卑微的呼籲了
急診待床 在 陳靜敏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衛福部的智慧醫療政策,是否能改善護理執業環境,並維護病人安全?
🔸衛福部的智慧醫療政策🔸
隨著高齡社會來臨,#醫療照護的需求已經不只在醫院,長照相關的連續性照護在社區的需求也逐漸增加,然而衛福部的智慧醫療政策報告書,卻多著重在電子病歷,完全沒有提及智慧醫療在社區及長照方面的規劃。
💥如果病歷只掌控在醫院手上,社區的醫事人員看不到個案的狀況,又要如何做好慢性病照護?
📌📌根據2017年的統計資料顯示,衛福部總共開發了31個跟病歷、藥歷、健康等資訊相關的APP,總共花費約1500萬元,然而累積下載總數卻僅有約42萬,其中花了近500萬元開發的「雲端都治手機APP」,#更是只有321個累積下載數,成本效益相當低!且在這31個APP中,跟慢性病個案相關的也僅有一個「健康妙管家」,真的難以看到衛福部對慢性病照護的重視。
先前我才凍結健保署本年度的「健康智慧行動躍升計畫」預算,期待健保署與國建署可以針對社區民眾的健康管理,合作研議能整合慢性病管理功能的軟體開發套件,讓願意被慢性病管理的個案,#都可以把自己的看診資料分享到社區的個管師,否則政府挹注再多資源,沒有被民眾使用都是浪費。
📌📌此外,衛福部的智慧醫療政策報告書也提及,期待可以透過醫療評鑑來減少文書作業,但這很諷刺,#因為現行護理人員最大的文書作業來源就是要應付評鑑!為了追求好看的數字,不少醫院會在評鑑期間限制門診人數、減少收治住院病人和急診待床,結果造成大型醫學中心在評鑑前後門診爆滿,列入評鑑的目的與預期效益為何?衛福部應再審慎評估!
🎯建議
✔請衛福部追蹤健保署與國健署在慢性病管理功能的整合進程。
✔請衛福部各單位研擬智慧醫療相關的資料庫或APP整合或統一下載說明的入口網站。
🔸專科護理師的人力困境🔸
9月1日住院醫師納入勞基法規範後,限縮工時所產生的醫療人力及醫療業務缺口,勢必會由專科護理師或其他人力來補足,然而專科護理師在支援急慢性病房、開刀房、加護病房與急診各區等醫療業務時,#卻沒有被分配到相關項目的健保照護點數!衛福部應該依據專業能力與執行醫療業務的不同而有合理的薪資調整。
🎯建議
✔請勞動部協同衛福部、醫策會評估專師護病比納入醫院評鑑的可行性。
✔請衛福部研議健保點數是否能部分回饋專師。
✔請勞動部輔導專師成立產業工會。
🔸護理人員的on call執業環境🔸
有些病房有所謂的「待命班」,也就是俗稱的「on call」,那些待命班的護理人員雖然沒有在上班,卻還是處於一種隨時待命的狀態,只要病人的數量增加至一定數量,#就得馬上趕到單位上班。
此外,待命班因無法提供勞務事實,#亦無法獲得實際出勤的薪資,這部分on call的工時又要怎麼計算?政府是否能夠應用雲端運算、物聯網、大數據及智慧設備等新科技,來改善護理的執業環境,並維護病人的安全?
🎯建議
✔請勞動部研議如何應用雲端運算、物聯網、大數據及智慧設備等新科技,去監督各高壓職場是否有落實勞檢及職場衛生安全,以提升勞工安全。
#質詢
#智慧醫療
#慢性病照護
急診待床 在 【#健保小撇步】急診資訊怎樣查「#健保APP-急診待床查詢 ... 的必吃
健保小撇步】急診資訊怎樣查「#健保APP-急診待床查詢」省時間又快速 民眾有急診需求時,常常到了醫院才發現好多人被迫擠在急診室裡等待 健保署#全民健保行動快易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