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醫學】~ 帶小孩去爬山
最近門診來做登山前評估的人數有變多的趨勢,在疫情延燒的情況下,跑去人少一點的山上,的確是個不錯的選擇;當然山屋中的社交距離以及山上的共餐文化,又是另一個可以討論的議題了。
快點拉回正題,今天要談的是昨天看到PTT上的文章:
[寶寶] 帶女兒去爬玉山(3Y1M)
連結:https://bit.ly/3eC1j3F
(因為原PO已經刪文,不知道這個備份可以活多久?)
內容主要是帶著3歲多的小孩去玉山,凌晨一點從台北出發,直奔塔塔加登山口;在前往排雲的路上,還遇上大雨以及童鞋滑落步道邊坡的突發事件;最後以在排雲中,聽著雨聲伴雷聲,回望熟睡微笑的妻女,想著這玉山主峰該不該上去,為文章的結尾。
---------- 以下進入討論的環節 -----------
〖論文回顧〗
1. 兒童高山症,在快速上升高度時的比例:
原PO一天從台北 (平均海拔8公尺) 直上排雲山莊 (海拔3402公尺),大約一天就上升了3400公尺的高度。
平常的高山症研究,不太敢這樣設計,主要是怕受試者有嚴重的健康風險。大多都會安排高度適應日,舉例來說:如果是爬玉山,那可以考慮在東埔山莊睡一晚;如果是合歡群峰,那可以考慮睡清境。
主要找到符合的研究有下面兩篇,都是在智利的研究:
※ 這兩個研究的區域,是在「瓊加拉湖」 (Lake Chungará, 海拔4400m),毗鄰智利與玻利維亞接壤的邊境;因為開車就可以到,所以常常有父母就開車帶著孩子上去,一般會在附近的城鎮「普特雷」 (Putre, 海拔3500m) 待上一晚。這樣一天上升的海拔高度,也落在3500公尺左右。
Acute Mountain Sickness in Children and Their Parents After Rapid Ascent to 3500 m (Putre, Chile)
https://doi.org/10.1580/06-WEME-BR-084.1
共16名3~5歲的小孩 (9男7女),完全無高海拔暴露經驗,在24小時內,被爸媽 (27~36歲) 帶著,從Arica (0 m)上升至Putre (3500 m)。
結果就是:
A. 92%的小孩出現急性高山病 (AMS)
B. 較低的血氧 & 較快的心跳
C. 父母對高度的適應較好
Acute Mountain Sickness in Tourists with Children at Lake Chungará (4400 m) in Northern Chile
https://doi.org/10.1580/1080-6032(2002)013[0031:AMSITW]2.0.CO;2
共31位受試者,在近3-4個月無高海拔暴露史;分為三組{6名小孩;6個月-4歲大}、{10名青少年;13-18歲大}、{15名成大;21-44歲}。
早上7點從Arica (0 m)出發,早上10點30分到達Putre (3500 m),在當地住一晚,隔天早上8點30分,出發前往Lake Chungará (4400 m)。分別評估高山症量表及血氧濃度。
結果就是:
A. 在Putre,急性高山症發生率 (小孩100%;青少年50%;成人27%)
B. 在Putre / Lake Chungará 的血氧濃度
小孩:74.8% ± 5.2%;65.3% ± 1.3%
青少年:82.2% ± 3.2%;78.6% ± 2.5%
成人:83.9% ± 3.3%;79.7% ± 5.5%
C. 小孩的高度適應較差,易產生急性高山病,血氧也會掉得比較低。
2. 本土研究:
主要就是台灣的團隊在玉山的研究
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acute mountain sickness in children trekking on Jade Mountain, Taiwan.
https://doi.org/10.1093/jtm/tav008
受測者共96名,年齡分布於11-12歲,近期內無高海拔暴露經驗,分為四個梯次,從塔塔加登山口,分三天登頂玉山。
結果就是:
A. 59%的受試者出現急性高山病 (成人約36%)
B. 頭痛為最常見的症狀
C. 近7天內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的受測者,較易出現高山症
〖個人意見〗
上面是很學術的論文回顧,可以看到小孩就是比較容易出現高山症;而且上升速度越快,風險就越高。
下面就是我自己的碎碎念了...
1. 登山前永遠要想著能不能安全撤退
原PO文中的最後一段
「我們耗盡身心,若不輕咬舌頭,一秒就能失去意識,坐下就不想再走,只剩意志力支撐著。走過後面陡坡的3KM,我們聽見人聲,看見排雲山莊…。
在眾多山友的稱讚下,我放下女兒,發現肩膀腫痛不堪,雙腳更是寸步難移」
如果在這樣的情況下,小朋友出現嚴重高山症的狀況,父母已經體力耗盡了,還能帶著小孩緊急下撤到登山口嗎?(不要以為反正排雲的人那麼多,總是有人可以幫我的吧?)
山一直都在,我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上山需要勇氣,撤退需要智慧」,不是一直往上衝就好。
2. 高度適應要做好
一天從台北直上排雲,雖然很省時間,對不易請假的族群來說,是個沒辦法抗拒的誘因;但因為有帶小孩,他們高度適應就是會比較差。多花一個晚上,在東埔山莊休息一下,風險會低一些。
甚至在登玉山前的一兩個月,就先安排合歡山區的高海拔暴露,睡一晚松雪樓 (如果有嚴重高山症,還可以很方便地開車下撤);這也可以減少風險。
3. 小朋友有沒有說不的權利
原PO文章中有提及,一直等到小朋友3歲,比較能表達自己身體的症狀,才帶上玉山;但真的能那麼有把握嗎?
之前也協助過玉山的那個研究,其實連12歲的小六學生,在面對急性高山病時,都不太能很完整的表達了,有時就是躲在睡袋裡頭痛欲裂或是晚餐時食欲下降。有時就會被自己解釋成,就爬山太累了、吹到風不舒服等等。
更何況是小小孩,他們常以一些哭鬧的方式來表達身體不適,父母真的能及時發現並做處置嗎?
如果不行,那我覺得這樣的行程安排,說成兒虐也不為過!
〖結語〗
雖然小小孩不建議使用藥物來預防高山症,在打算帶他們上山前,還是建議可以向你的家庭醫師諮詢相關的預防策略及行程安排。
希望大家都健健康康上山,平平安安下山⋯⋯
※ 附註:相片攝於頂山-石梯嶺步道
之前帶2歲及4歲的小朋友從風櫃嘴走到石梯嶺看牛,一個斷斷續續走了3公里、一個走6公里到大草皮就沒力;我已經覺得很強了,反正走不動就老爸背著,還算輕鬆寫意,來回13公里,落差也不大。
實在是不敢想像在高海拔的地方,背著小孩走那麼長距離&高度落差 (塔塔加--排雲山莊:8.5公里,海拔上升842公尺);有看到PO文,至少表示他們有安全下山,只是真的希望下次可以多做些準備再上山。
#高山症 #兒童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急性 下 背 痛 ptt 在 阿空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這也是 #性教育 的一部份啊!
「不告訴女生懷孕是這樣,大概是怕沒人敢生吧?」
PTT裡有些沒常識的男生會覺得:
女生懷孕不過就是扛個水球10個月,吃好睡好被當貴婦養,憑什麼交通工具上要人家讓座、比起當兵根本天堂... 之類的想法。
我說真的,台灣的性教育真的教得超差的,你知道懷孕不是只有大肚子或是生產時爆痛而己嗎? 告訴你,我沒懷之前也不知道!!!
首先扛水球這件事就不是那麼簡單能體驗的事情,你以為是扛十公斤水球?
不是扛,是長在你身體裡面,你身體裡所有的器官都要被擠到旁邊去你知道嗎?
先說大家都知道的事情:
孕吐:
初期會孕吐,因為身體荷爾蒙改變,所以在胎盤長出來之前會由體內先分泌黃體素,造成只要空腹就容易噁心想吐,因著個人體質不同,有人吐到 3、4個月胎盤長好了就停了,有人一路吐滿十個月...
再來就是大家不一定知道的事情:
(喂,大家知道的怎麼只有孕吐啊? 別問我,問為什麼性教育教得那麼爛,孕吐根本就是鄉土劇教的。)
漏尿:
隨著胎兒長大,會開始壓迫膀胱造成頻尿及漏尿問題,男生要體會這有多討厭的話,大概就像攝護腺腫大一樣的問題吧!
便秘、痔瘡:
因為腸子的空間沒了,所以很容易便秘,然後痔瘡,同時因為你血多血壓高,所以痔瘡會變得很嚴重。
缺鈣:
胎兒要長骨頭的時候,如果缺鈣,身體會把母體的骨頭融掉把鈣送去給胎兒使用。
抽筋:
因為缺鈣及不明原因含疲勞、睡眠不足,孕婦非常容易抽筋,經常早上起來都是被抽筋叫醒的。
黃體素:
造成孕婦免疫力下降,因為要避免把胎兒當成異物攻擊,所以孕婦感冒不容易好而且又不能亂吃藥。 黃體素也是孕吐的兇手,同時會讓孕婦的肌肉變得比較虛弱無力以適應身體的改變。
貧血、水腫:
因為胎兒的養份都是由母親的血流供應的,所以母體會開始製造大量的血液,正常人的血量約是體重的 13/1 ,孕婦還會比一般人再多 50%的血量要供應給胎兒使用,所以造血功能如果跟不上就會產生貧血、缺鐵頭暈的現象。
同時因為體內的血液量大增,所以四肢會水腫,不只是難看的問題而己,而是會腫痛到無法彎曲的程度,就想像你每天都要坐十小時的車,下車時四肢無法動彈的酸麻痛就好了。
胃食道逆流:
超過半數的孕婦都能體驗到,當你為了胎兒營養而被要求多吃東西的時候,漸漸長大的胎兒開始壓迫你的胃,同時因為身體分泌的荷爾蒙讓你的胃賁門收不緊,你開始體驗俗稱「火燒心」的胃食道逆流。 永遠覺得胸悶、胸痛,嚴重時會反胃想吐滿口胃酸,進而灼傷食道造成無法進食。
腰背痛:
為了孩子的血流供應,你會被要求左側睡不能平躺才能避免下腔靜脈被壓迫而讓胎兒缺血,所以你的脊椎永遠不會直,左躺久了左側全部麻掉,右躺久了右側全部麻掉。胎兒變大之後身體重心改變,增加的重量也會讓你的腰背十分疼痛。
就是痛:
因為娃娃在你身體裡長,所以你的骨盆要開始分開所以會痛,身體所有的器官被擠到也都會痛,醫生會說: 那是正常的...忍耐吧。
外觀:
1. 黑色素沈積: 身體會變得容易沈積黑色素,乳頭為了讓只看得見黑白的胎兒看見整個變黑,有的人會在肚子上長出一條直紋。
2. 妊娠紋: 肚子最後會脹破長出很多紅紋而且一輩子不會消失,胎兒出生後肚皮會鬆掉。
生產:
一開始是宮縮痛,除了子宮收縮很痛,比你急性腸胃炎痛上十倍之外,宮縮大概都是要持續 5- 36小時都有...
再來是生產痛,如果你無法想像從小弟弟的洞擠出個娃娃,那想像被爆菊好了...
如果你開不夠大,還會被拿剪刀直接剪會陰喔~
生完還沒結束,你還要把胎盤擠出來呢~
母乳:
會脹乳,不管你要不要餵都會脹,非常痛,被娃娃吃也會痛,還會吃到破皮,有乳太多你不擠會發炎,沒奶看你怎麼被四週的人數落...
至於那些因為懷孕高血壓、毒血症各種意外死掉的例子就不講了...
我說,不告訴女生懷孕是這樣,大概是怕沒人敢生吧?
是吧?
http://blog.chibc.net/live/1823
急性 下 背 痛 ptt 在 孕媽咪寶貝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PTT裡有些沒常識的男生會覺得:
女生懷孕不過就是扛個水球10個月,吃好睡好被當貴婦養,憑什麼交通工具上要人家讓座、比起當兵根本天堂... 之類的想法。
你知道懷孕不是只有大肚子或是生產時爆痛而己嗎? 首先扛水球這件事就不是那麼簡單能體驗的事情,不是扛,是長在你身體裡面,你身體裡所有的器官都要被擠到旁邊去你知道嗎?
先說大家都知道的事情:
孕吐:
初期會孕吐,因為身體荷爾蒙改變,所以在胎盤長出來之前會由體內先分泌黃體素,造成只要空腹就容易噁心想吐,因著個人體質不同,有人吐到 3、4個月胎盤長好了就停了,有人一路吐滿十個月...
再來就是大家不一定知道的事情:
漏尿:
隨著胎兒長大,會開始壓迫膀胱造成頻尿及漏尿問題,男生要體會這有多討厭的話,大概就像攝護腺腫大一樣的問題吧!
便秘、痔瘡:
因為腸子的空間沒了,所以很容易便秘,然後痔瘡,同時因為你血多血壓高,所以痔瘡會變得很嚴重。
缺鈣:
胎兒要長骨頭的時候,如果缺鈣,身體會把母體的骨頭融掉把鈣送去給胎兒使用。
抽筋:
因為缺鈣及不明原因含疲勞、睡眠不足,孕婦非常容易抽筋,經常早上起來都是被抽筋叫醒的。
黃體素:
造成孕婦免疫力下降,因為要避免把胎兒當成異物攻擊,所以孕婦感冒不容易好而且又不能亂吃藥。 黃體素也是孕吐的兇手,同時會讓孕婦的肌肉變得比較虛弱無力以適應身體的改變。
貧血、水腫:
因為胎兒的養份都是由母親的血流供應的,所以母體會開始製造大量的血液,正常人的血量約是體重的 13/1 ,孕婦還會比一般人再多 50%的血量要供應給胎兒使用,所以造血功能如果跟不上就會產生貧血、缺鐵頭暈的現象。
同時因為體內的血液量大增,所以四肢會水腫,不只是難看的問題而己,而是會腫痛到無法彎曲的程度,就想像你每天都要坐十小時的車,下車時四肢無法動彈的酸麻痛就好了。
胃食道逆流:
超過半數的孕婦都能體驗到,當你為了胎兒營養而被要求多吃東西的時候,漸漸長大的胎兒開始壓迫你的胃,同時因為身體分泌的荷爾蒙讓你的胃賁門收不緊,你開始體驗俗稱「火燒心」的胃食道逆流。 永遠覺得胸悶、胸痛,嚴重時會反胃想吐滿口胃酸,進而灼傷食道造成無法進食。
腰背痛:
為了孩子的血流供應,你會被要求左側睡不能平躺才能避免下腔靜脈被壓迫而讓胎兒缺血,所以你的脊椎永遠不會直,左躺久了左側全部麻掉,右躺久了右側全部麻掉。胎兒變大之後身體重心改變,增加的重量也會讓你的腰背十分疼痛。
就是痛:
因為娃娃在你身體裡長,所以你的骨盆要開始分開所以會痛,身體所有的器官被擠到也都會痛,醫生會說: 那是正常的...忍耐吧。
外觀:
1. 黑色素沈積: 身體會變得容易沈積黑色素,乳頭為了讓只看得見黑白的胎兒看見整個變黑,有的人會在肚子上長出一條直紋。
2. 妊娠紋: 肚子最後會脹破長出很多紅紋而且一輩子不會消失,胎兒出生後肚皮會鬆掉。
生產:
一開始是宮縮痛,除了子宮收縮很痛,比你急性腸胃炎痛上十倍之外,宮縮大概都是要持續 5- 36小時都有...
再來是生產痛,如果你無法想像從小弟弟的洞擠出個娃娃,那想像被爆菊好了...
如果你開不夠大,還會被拿剪刀直接剪會陰喔~
生完還沒結束,你還要把胎盤擠出來呢~
母乳:
會脹乳,不管你要不要餵都會脹,非常痛,被娃娃吃也會痛,還會吃到破皮,有乳太多你不擠會發炎,沒奶看你怎麼被四週的人數落...
至於那些因為懷孕高血壓、毒血症各種意外死掉的例子就不講了...
母親真偉大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