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解讀專家意見(三)
( 第一篇請見:https://www.facebook.com/noodleswithturtle/posts/607303543098349 )
( 第二篇請見:
https://www.facebook.com/noodleswithturtle/posts/608473676314669)
延續上一篇,第二種對專家的錯誤認知就是「#無責」,這意思是說,許多人認為,專家講的話形成了政策漏洞,釀成了社會問題,專家該負責,但幾乎都不用負責,後果都是沒有插嘴餘地的一般人在承擔。
《不對稱陷阱》的作者塔雷伯在書中不斷強調:如果給你建議的專家沒有「切膚之痛」,也就是當專家並不用承受建議出錯時的風險時,那就別信這專家。這說來實際,也很簡單,但日常生活中卻很難實踐,因此我想談談我自己的想法。
首先,永遠要記住所有的專家建議都附帶「機率」,而只要牽涉到機率,就會有運氣的成分。
如果一位專家根據科學原則跟專業知識,建議你選成功率 80% 的 A 選項,而不是只有 20% 的 B 選項,我們聽了他的話,選了 A 選項,結果卻是 B 選項成功了,我們其實不能說這決策是錯誤的,但我們很容易被大腦的 #因果框架 給框住了,從結果去回推,認為專家建議我們選 A 是錯的,必須被懲罰。這就像是聽了天氣預報說今天下雨機率是 20% 的你,沒有帶傘出門,結果淋雨感冒,你也不能申請國賠啊。
再者則是欠缺系統性觀點。如果一棟大樓在地震中倒塌了,許多人因此受了嚴重的外傷而送到醫院去,在搶救之後,失去了性命,那麼你認為誰該負起責任呢?是制定法規的專家、設計建築的專家、營造工程的專家、設計交通號誌的專家、開救護車的專家、或是負責急救的專家、開刀的專家、麻醉的專家?
或許大家都有責任,或許有一位專家責任特別重、或許大家都盡力了。但 #無法忍受不確定、#失去控制感 的我們可能會憑著因果直覺想找到一個專家來「獻祭」。而如果這麼做了,我們反而會失去檢討整個系統,並真正降低未來類似事件造成傷害的可能性。
最後,或許因為 #顯眼,在政策推行不如人意的時候,專家也最容易被不滿的民眾抓出來釘。然而從 #專家的意見、#政策的研擬、到 #最後的執行 之間,其實都還有很大的距離。一般人往往會對專家預測中的 #假設性前提 或條件視而不見,例如專家明明就說「有可能」、「如果是這樣,那就...」、「考量以上的情形...」,但都被自動忽略、被中間人(如媒體)扭曲;或是有時根本我們聽不懂專家在講什麼。
除了專家意見以外,決策者(如政府官員或企業高管),在決策時也會加入自己的考量,社會經濟的的條件,以及使用者跟公民社群的意見,通常不會只是專家的傳聲筒。動輒檢討專家的做法看似出了一口氣,但其實反而會 #讓專家越來越保守,就像一根繩子斷了,卻只怪罪斷裂面的那幾根纖維,會讓我們忘記去想施加在繩子上的力到底是哪裡來的。
我這麼說並不是要幫專家脫罪跟卸責,因為在不同的案例裡頭,專家參與的深度、該負起的責任都會不一樣。關鍵在於,如果我們理解專家在社會中的角色,希望世界變得更好,就不能遇到不爽就歸咎在專家身上,還不給他們改正的機會,這樣只會讓專家想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地迴避更重要的責任,那就是提供高品質的服務。
所以你該對專家有的正確認知是「#專家無法達到你所期望,#並不代表專家必須背負你的失望」。
但為什麼會有越來越多人對專家有錯誤的認知呢?這些錯誤的認知是現在才有的嗎?接下來我們同樣要以系統性的觀點來看這個問題。
在《專業之死:為何反知識會成為社會主流,我們又該如何應對由此而生的危機?》書中,作者湯姆.尼可斯認為其實「反專業」的態度,從古至今都有,但以前的人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少、媒體管道跟內容也少,傳播訊息的速度跟規模也小,但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網路、以及新聞媒體同時爆發性增長,反專業的現象竟然也隨之加劇。
#高等教育的普及,讓越來越多人都可以唸大學,或許有正面意義,但負面的影響也不少。尼可斯直言,我們可能得承認一件事,很多大學其實已經放棄提供「大學教育」,更像是在替還沒達到高中程度的人做些不太有成效的補救教學。當大學變成準義務教育,甚至只是為了收學費賺錢,大學文憑就只是一張沒有意義的紙,無法彰顯一個學生擁有知識份子的品格跟能力,包括科學思辨力。
而當許多學生覺得自己繳了錢就是來享受服務的,老師也覺得自己該為了提升學生滿意度而給比較甜的成績,成績與學歷通膨就會讓專業越來越難鑑別,因為就算一個人念完碩士,他可能還是搆不上專家的稱呼。
( 延伸閱讀:
〈蔡慶樺/人人都讀大學的瘋狂國度〉
https://www.twreporter.org/a/opinion-german-crazy-academic )
再者,#網路以及智慧型手機等各種科技快速普及,是草根平民崛起的契機,但也是讓反專業的錯誤思維野火燎原的助燃物,一般人不太懂得如何分辨專家的等級,但我們絕對不該說一名正在念大學的醫學生,跟一位執業二十年、聲譽卓著的醫學教授是同樣的專家。尼可斯說:如果你需要人幫你動手術,想必會做出正確選擇,但在網路上討論議題時,我們卻常常覺得任何一名可能修過幾學分、懂得 Google 找資料的匿名網友都有資格嗆專家。
特別是當確認偏誤發作,不管你信的再離譜,網路上都有可以支持你的資料,簡直是陰謀論的天堂。加上錯誤的資料只要上了網,就無處不在,想要讓它消失簡直不可能,就算最後被反駁了,造成的誤會跟傷害通常也都來不及補救了。
( 相關回顧閱讀:
https://www.facebook.com/noodleswithturtle/posts/575445792950791 )
最後,則是 #新聞媒體 這個已被公認為反專業的溫床。儘管媒體環境不斷變化,新興媒體大量出現,台灣的公共議題討論品質卻沒有太大改善。日漸瑣碎化,娛樂化的新聞內容,迎合了人的直覺。名嘴什麼都能講,當天發生的事件,當晚就能湊齊四五個「專家」,面不改色講上兩小時,給出各種陰謀遐想、趨勢預測。
而就算是號稱優質的媒體,也無法避免,儘管上頭有相對比較長的文章、比較精美的用詞文筆跟下標、比較大牌的專欄作者,但談論公共事務同樣不精確,他們的預測極少被檢驗。當我們不去也無法對這些不精準、沒人負責的公共發言「計分」,#看這個專家半年前的預測到底對不對。我們創造了無窮的爭論迴圈,#沒有人知道誰說得對,#誰說得錯,只好讓意識形態駕馭於一切之上。
( 相關回顧閱讀:
https://www.facebook.com/noodleswithturtle/photos/a.553668551795182/581707798991257/?type=3&theater )
因為這三個發生在近二、三十年來的大變化,以至於現在許多偽科學跟謠言,其實反而不用前面課程提過的「專業大法」來騙人,而是改用「反專業大法」,原因就是因為製造跟傳播偽科學謠言的人敏銳地察覺,很多現代人其實對專業與專家很厭煩,為了投其所好,開始用「你被政府騙了」、「科學家隱瞞了幾十年的真相」、「醫生不希望你知道的事」之類的方式,來吸引大家的注意力。這也是我們得好好警惕的陷阱。
下一篇,也就是本系列最後一篇,來談談該怎麼辦。
(週五刊登)
----------------------
之所以想寫這一系列,是因為之前在自己的線上課「科學思辨力」有一堂就是講這個題目,我自己最近更是被多種我不懂的專業議題(例如華為、貿易戰、國防......)同時撞擊。許多專家各執一詞,我想即使跟我一樣,抱持無知者信念的人,也會覺得認知疲憊。我想藉由這系列文章(大概四篇),分享一下我自己的做法,#也希望聽聽大家各自的解決之道。
課程連結:
https://panschool.asia/product/%E7%A7%91%E5%AD%B8%E6%80%9D%E8%BE%A8%E5%8A%9B-%E7%8F%BE%E4%BB%A3%E4%BA%BA%E9%83%BD%E9%9C%80%E8%A6%81%E7%9A%84%E7%94%9F%E5%AD%98%E6%BC%94%E7%AE%97%E6%B3%95
#鄭龜嗑什麼暫停一天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Brian Cha Motivatio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TimeStamps: 2:32 學習錯覺 4:29 WE ARE A SPONGE 7:17 絕對自我學習 訂閱 Subscribe我的頻道 ►https://www.briancha.com/subscribe Brian Cha 車志健 是一名具影響力的激勵講師、創業家、銷售專家、及亞洲唯...
怎樣解讀專家意見 在 鄭龜煮碗麵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怎樣解讀專家意見(三)
( 第一篇請見:https://www.facebook.com/noodleswithturtle/posts/607303543098349 )
( 第二篇請見:...
Continue Reading
怎樣解讀專家意見 在 鄭龜煮碗麵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怎樣解讀專家意見 (二)
( 第一篇請見:https://www.facebook.com/noodleswithturtle/posts/607303543098349 )
在開始之前,我想特別介紹一位美國的教授,他叫做菲利普.泰特洛克(Philip E. Tetlock),他的專業是心理學與政治學,他特別關注的主題是「為什麼專家做的預測時常不準?」以及「一般人如何能夠做出品質更好的預測?」
他跟同儕進行了一個叫做 “Good Judgement Project” 「良好判斷計畫」的學術研究,這個計畫是怎麼做的呢?簡單來說,研究團隊找了幾千人加入當 #義務預測員,然後再根據他們的個人特質以及訓練的方式,找出 #認知偏誤 比一般人低的那些。
隨著一輪接著一輪的預測比賽開始進行,研究者篩選出預測成績特別好的一群人,最後剩下約 260 人。他們被問的問題多達 300 題,很多都是各國的政府、大企業、銀行、智庫都想知道的,像是「俄羅斯會在未來三個月內,正式併吞更多烏克蘭的領土嗎?」、「明年會有任何國家退出歐元區(eurozone)嗎?」、以及「庫德地方政府(Kurdistan Regional Government)今年會舉行國家獨立公投嗎?」之類的。
( 延伸閱讀:〈人性中的傲慢與偏見:認知失調〉
https://pansci.asia/archives/69276 )
( 推薦讀書:《超級預測:洞悉思考的藝術與科學,在不確定的世界預見未來優勢》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26024 )
各位可能對這些題目陌生得不得了,毫無頭緒,這很正常,幾乎所有超級預測員看到題目也都是這樣覺得的,但他們卻能持續做出正確的預判,預測品質比常上節目大放厥詞、在報紙上寫專欄、甚至擔任政府最高幕僚的那些知名專家來得更準確,這到底是為什麼呢?難道良好預測計畫其實是超能力訓練所嗎?還是 #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是專家呢?
這世界上有沒有超能力,我也不能打包票,但參加良好預測計畫而成績卓著的這些超級預測員,絕對不是因為超能力的關係才預測得那麼準,也不是因為他們都上過特定幾間學校、曾經是國際政治議題專家之類的。更不是因為那些比他們不準的專家其實都是蠢蛋、學歷跟研究都是造假的,而是我們一直對專家有些誤會。
當我們的生活被各種細分專業支持著,那麼多陌生又愛管閒事的專家在媒體上、網路上發表意見,給政策制定者、企業管理者出主意,幫他們背書,又屢屢出包,不免讓人覺得沮喪、甚至憤怒,特別是當他們把事情決定好了,卻沒有通知你一下。於是社會上許多人漸漸產生「#反專業」的情緒,這種情緒更餵養了常見的「兩種」對專家的錯誤認知。
第一種錯誤認知就是「 #無能」,特別是當專家的意見出錯,或是彼此不一致時,一般人就認為這些專家其實不夠專業,甚至這個專業根本沒什麼了不起。
首先談談專家意見不一致的情況。我們得了解,在處理不確定的領域,特別是風險爭議時,專家會有不同的說法,是因為設定的 #問題框架 不一致。例如能源議題,有專家說該用穩定且不排碳的核電,有專家說該用不會造成重大意外,無碳且價格不斷下降的風電跟太陽光電,還有專家說該用技術最成熟、來源最穩定,目前供電占比也最大的火力發電。當然也會有人提出不同的配比跟未來的進程,例如到 2030 或 2050 年的時候火力要佔多少、綠能要佔多少等等。
專家其實也不能肯定怎樣是比較好的,所以會把重要的比較項目列出來,像是穩定性、價格、排碳量、佔用空間與發電量的比較、技術成熟度、來源是否確保無虞等等,其他的專家則還會從氣候變遷、地震跟海嘯威脅、軍事跟國防需求、企業發展、地方社區意見等等面向切入。
專家們設定的問題框架不同,可能是因為政治立場不同,對各種風險的感覺與知識有差異,或是溝通還不足夠。專家他們自己需要改善,但我們一般人也不能就站在一旁閒著,而是要能從專家的發言中看懂這些問題框架所在。身為民眾的我們 #當然可以要求科技讓人放心,但需要能夠 #以科學的態度討論。
反過來說,當專家的意見一致,也不一定是好事。專家的確容易形成封閉的小圈圈,一來是因為太忙了,二來是因為要把專業知識轉譯成一般人聽得懂的語言很麻煩,三來是因為小圈圈有利於管理,提升專業的向心力跟專家的素質整齊度。
當然,這樣也會產生一些弊病,像是 #透明性不夠,使得內部產生階級的壓迫,於是資歷深的醫師可能會壓迫資歷淺的醫師,有名的終身職教授可能會壓迫默默無聞的兼任助理教授等等,但大致上來說,我們的社會能快速成長到現在,靠得就是這樣不完美的專家小圈圈,一個一個扮演好他們的角色。
矛盾的是,我們有時候也認為「專家除了擅長自己的專業領域之外,應該也能對接近或類似的領域給出好的見解」。這類似於心理學上所說的「月暈效應」,也就是我們會覺得一個人的某項表現很好,那麼他的其他項表現也會很好。
這種人類的天性之所以能成為天性,就是因為在 #大部分 #單純 的情況下是對的,但是在越 #複雜、越 #多元 的情況下,就容易出錯。於是成為一種 #陷專家於不義的社會預期。
誇張一點的情況是,我們會看見同一位專家從外太空談到內子宮,從醫藥科技談到教育政策,再談到交通規劃或文化創意,全都包辦,這樣出錯的機率當然高。個別專家當然要為這樣不恰當的發言負很大的責任,但我們也不該撇清責任,因為我們總是想要聽到能言善道的專家講出我們想聽的話,才創造了這樣的局面。
所以你該對專家有的第一個正確認知是「專家偶爾且局部的誤判,並不等於專家必然且全面的失敗」。
下一篇,讓我們繼續談談對專家的另一個常見的錯誤認知。
(下週二刊登)
----------------------
之所以想寫這一系列,是因為之前在自己的線上課「科學思辨力」有一堂就是講這個題目,我自己最近更是被多種我不懂的專業議題(例如華為、貿易戰、國防......)同時撞擊。許多專家各執一詞,我想即使跟我一樣,抱持無知者信念的人,也會覺得認知疲憊。我想藉由這系列文章(大概四篇),分享一下我自己的做法,#也希望聽聽大家各自的解決之道。
#鄭龜嗑什麼暫停一天
----------------------
【推廣】很榮幸能接受少年網紅酒窩J的專訪,談談偽科學跟假新聞的議題,後製剪接的很棒!請大家賞臉看看,順手分享啦!分成兩集,這是上集喔。
【 酒窩J x 鄭國威】不科學假新聞有四種大法你知道嗎?少年記者訪談第二集(上)
https://www.facebook.com/ChinDimpleJ/videos/1021003314757674/
怎樣解讀專家意見 在 Brian Cha Motivation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TimeStamps:
2:32 學習錯覺
4:29 WE ARE A SPONGE
7:17 絕對自我學習
訂閱 Subscribe我的頻道
►https://www.briancha.com/subscribe
Brian Cha 車志健 是一名具影響力的激勵講師、創業家、銷售專家、及亞洲唯一擁有三項不同運動世界紀錄保持者。他學員遍佈十多個國家及地區,教導他們怎樣達到事業及人生目標。
Playlist
► The Big Boss League:
https://www.briancha.com/bigbossleague
► Ask Brian:
https://www.briancha.com/askbrian
► Power of Learning:
https://www.briancha.com/poweroflearning
► 魅力營銷: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5QNFTb853BUjiGq4ATtNdLFwTXttsf2y
專業意見 如果你需要專業意見,可以到以下連結預約。
►https://bit.ly/2I5LRzO
查詢
►support@brianchamotivation.com
追蹤
►Facebook: https://www.briancha.com/facebook
►Instagram : https://www.briancha.com/instagram
►Podcast Message : https://www.briancha.com/podcast
►Website : https://www.briancha.com
►Linkedin : https://www.briancha.com/linkedin
►學員見證 : https://www.briancha.com/tank
*請注意,不得將Brian Cha Motivation 的任何圖片或影片用作商業用途,一經發現會作出法律行動追討賠償*
怎樣解讀專家意見 在 鄭龜煮碗麵- #怎樣解讀專家意見(三) ( 第一篇請見 ... - Facebook 的必吃
書中,作者湯姆.尼可斯認為其實「反專業」的態度,從古至今都有,但以前的人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少、媒體管道跟內容也少,傳播訊息的速度跟規模也小,但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