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核的講道理講不過、拿不出科學證據,那就把擁核打成紅統中共同路人,完全抹紅抹黑。
風傳媒 李敏觀點:能源政策論辯的紅與藍
自由評論網3月11日刊登署名 Tim Hsu 文章,諸多不實的論述,近乎不負責任的匿名誹謗。該文用香港城市大學(以下簡稱城大)郭位校長照片並以”學術國台辦主任” 作標題,文中對郭校長以及清華大學核子工程系極盡誣衊之能事,綜觀全文已經到語無倫次的地步,難怪作者不敢具名,想來該文作者應有「為五斗米折腰」或者須「煮字療飢」的苦衷吧!對於此文本想一笑置之,但該文指名道姓地批評清華傑出校友,中研院院士郭校長,同時也踐踏了清華核子工程系的令譽,作為清華大學原子科學院院長,職責所在實有澄清之必要!
郭校長倡導科研創新,秉持專業論學,在他的帶領下,城大已成為世界頂尖大學 (城大2019年QS 全球排名第 55位,超越台灣所有大學) ,公認爲近10年世界進步最多的大學。
城大力推國際化,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公佈的2019年世界大學排名榜中,該校在「國際視野」一項的評分名列全球第一! 城大高標準高規格的在全球招聘並接受傑出的老師及學生,也包括來自台灣的師生。該校的網頁數據顯示,城大學生來自全球逾80個國家和地區。2018-19 屆的非本地新生來自29個國家地區,其中臺灣學生有48名,約占新生的2%。城大的教授來自全球35個國家和地區,其800多名專任教授中,包括至少8個不同國家的院士;新竹清華大學校友有7人任教於不同系所,台灣大學的校友至少有16人。對,就在一年多前,政府決定大幅刪減大學教授退休今後,新竹清華大學有三位優秀的教授 (只有一位與核電領域相關)選擇提早退休,應聘到城大擔任講座教授。「良禽擇木而棲」,能夠有機會到更具競爭力、更多資源的環境拓展與延續自己的學術生涯,是教授個人辛勤耕耘的成果,但在心術不正的文字流氓筆下,居然成為骯髒的政治權謀。
該評論中提及城大頒授榮譽博士學位給連戰先生!大家須了解城大頒授榮譽博學位的頒授非校長職權,榮譽博士係為表彰致力服務的社會人士,對教育發展有重大貢獻者,須經過校董會公開徵求提名,校董會投票通過,呈交香港特首批准頒授。該校網頁顯示,曾獲頒授城大榮譽博士學位人士包括法國的 Cédric Villani、德國的 Herbert Gleiter、以色列的Ada Yonath、日本的Susumu Tonegawa、美國的John Forbes Nash, Jr,中國的張杰及台灣的翁啟惠、連戰、林百里等等知名人士。這些資料在城大的網頁上都查的到!該評論的作者蓄意的以頒授連戰先生榮譽博士學位來「抹藍」郭位與城市大學!當然,這類的評論出現在立場墨綠的媒體也就不足為奇了。
該評論中又以城大邀請郝伯村先生演講及其演講題目來「抹紅」郭位校長與城市大學,殊不知該演講係由遠見天下的提議。大學在思想上本就是百花齊放、兼容並蓄的地方,豈能因邀請了某位講者,或闡述了某個理念就該被貼上標籤。我深信以郭位校長的國際觀與知名度,一定認知政教分離的重要性,不會容許校園內直接間接涉及任何黨派政治。城大每年舉辦約1000 場各種類型的講座,廣邀世界人士分享心得,台灣傑出的藝文團體如「台灣原聲童聲合唱團」也是城大介紹給香港各界的一項。如此增加台灣知名度的活動,評論者有看到嗎?
郭位校長是清華核工系第五屆畢業生,一直非常關注能源與環境的議題,他的第一本科普專書 “核電關鍵報告”寫於他考察福島事故後,在2013年馬英九邀請他在總統府演講前已經完稿。該書由天下文化出版,被翻譯為多國文字,在美、日、法、俄分別發行英、日、法、俄文版。一本中文的科普書能有這樣的盛況,台灣應該不多見吧!
香港沒有核能電廠,但廣東大亞灣核電廠所發的電力80%送至香港,在香港電力供應中扮演重要的腳色,且離香港200公里以內有12部核電機組正在運轉。郭校長認為香港須要有核工的專業人才,促成城大機械工程系核能與風險工程學程學科的成立,研發核能安全、醫學物理與風險工程,培育相關人才,並提供香港低碳能源科技的公眾教育。由於城大沒有核工領域的師資,故在草創時期與新竹清華大學原子科學院有較多的互動。在自由評論中卻誤以為是系主任的開執中教授,就是數年前提早退休赴城大協助郭校長的。新竹清華大學核能領域的師資會於休假期間赴城大進行交流或授課,或受邀赴城大專題演講與協助指導研究生,這樣的學術互動在大學是常態;城大的核工學科與大陸的核工業具有聯繫,也是理所當然,為了要「抹紅」,這些都成為統戰的一部分。「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很明顯的,評論者活在自己的妄想世界中。
接下來談談評論者口中的大「清」帝國。63年前,新竹清華在台灣建校時,即以發展核子科學為重點,我們興建了亞洲第一座實驗用反應器,1964年核工系成立,是清華最早成立的二個系之一。40多年過去了,許多清大培養出的核工專業人才,在不同的機構,不同的崗位為國內核電的發展貢獻心力。現在的清華在更多的領域都頗富盛名,提到清華,也許大家不會想到核工,但是在核電業界,篳路藍縷的清華人可仍然是獨佔鰲頭的先行者。
台灣第一座核能電廠,金山核電廠於1977年商轉,在隨後的8年內,陸續完成了另外5部機組。90年代初期,台電公司核電機組的運轉並不順利,跳機頻繁,異常事件不斷。隨後台電公司推動了一連串的計畫,包括加強運轉人員的安全意識,確實做好電廠的維修工作,推動事件的肇因分析,不放過任何改善電廠設備體質的機會,要求所有的工作同仁必須遵循運轉規範等,經過長時期的努力,台電核能運轉的績效在2000年已達世界水準,2010年的發電量首度超過400意度,2010年台電公司的核能運轉績效被Nucleonic Week評選為世界第二名。
台電公司開始推動核能安全化時,也正是大批清大核工畢業生進入台電與原能會工作,而早期畢業的學長也開始擔任中階管理的職位的時候。他們的努力,促成了現在的成果。
遺憾的是,核能發電從1957年問世以來,一直都是最具爭議性的能源。對某些國家而言,核電永遠是政客手中的棋子,在選舉的操弄下,在媒體的蓄意醜化下,所有核電的從業人員的努力,並沒有獲得應有的掌聲與尊重。
清華培養出的核工菁英,在台電公司、在原子能委員會與核能研究所的辛勤付出與所獲得的成就,應該是新竹清華大學對這個國家最主要的貢獻之一。
清華大學核工系的畢業生在工作崗位上優秀的表現,被提升到更重要的位子,作出更多的貢獻,原本就是理所當然,卻被譏為大清帝國。看看我們的國家,過去20年都是由台大法律的畢業生當總統,我們又該如何稱呼台大,如何稱呼法律系呢?
台灣最大的悲哀就是沒有是非,不分黑白。「以核養綠」公投獲得近600萬的支持,明確的告訴政府非核家園不是全民的共識,民眾期待2025年以後繼續使用核能,可以避免缺電、穩定電價與減少空汙。但政府卻完全忽視民意,執迷不悟,堅持意識形態掛帥的錯誤能源政策! 「官逼民反」,以核養綠公投二部曲已蓄勢待發,執政黨窮於應付,已到捉襟見肘的地步,在所有招式都使盡後,只剩下慣用之抹藍、抹紅不同意見人的伎倆,也許這才是該篇無厘頭評論的背景吧!
*作者為清華大學特聘教授,原子科學院院長
德國電機研究所排名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科技美的:超越當下 開創人機交互未來
北京新浪網 (2017-12-06 07:34)
2017年《財富》全球論壇將於12月6日至8日在中國廣州舉辦。這場創辦有22年歷史的盛事,因雲集了世界領導人和全球頂尖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們,一直被視為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經濟發展論壇之一。
此次論壇上,首次成為《財富》全球論壇官方合作夥伴的美的集團將精彩亮相。作為中國家電巨擘,近幾年來美的全面推進轉型,向成為全球科技集團邁進,吸引了全球目光。
200億投入造「創新美的」
走進中國廣東佛山北滘,美的全球創新中心格外引人注目。在這裏,這座科技感十足的建築,在當地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投資30億元、佔地400畝、萬名科研人員同時在此辦公,一個又一個創新藍圖,正是在這裏起步,邁向全球。
更耐人尋味的是,這裏曾經是美的風扇生產基地,而風扇恰恰是上世紀80年代美的進入家電市場的第一款產品。從勞動密集型的廠房到人才濟濟的創新基地,這種演變正是美的轉型全球科技集團的縮影。
當前,全球正以科技資源為核心,進行新一輪創新資源配置,以「工業4.0」「移動互聯網」「AI」等相關技術為代表,國際製造巨頭們的競爭暗潮湧動。在機遇與挑戰面前,美的從2011年起就不斷調整自己的科研戰略,一直在做技術上的創新,顛覆自己以往的發展思路,把創新作為核心驅動。
過去5年,美的在技術研發方面的投入逐年增長,累計已達200億元,並建立了全球研髮網絡:在全球8個國家,設立共計20個研發中心,11個在中國,9個在國外。其中包括了美國、日本、德國、新加坡、奧地利等地,以實現全球協同研發。為了更好地實踐中長期的研發,美的還成立了中央研究院,致力於研究3年以上中長期基礎性、顛覆性、共性技術。
跨界頻頻全球化運營
如今,美的在全球範圍內的影響力有目共睹。今年7月,美的集團榮登《財富》世界500強榜單,排名第450位,較去年上升31位,成為連續兩次入榜的唯一一家中國家電企業,市值超3000億元。
在12月7日由美的呈獻的《財富》論壇圓桌早餐會上,美的集團董事長兼總裁方洪波將與沙特基礎工業公司和先正達等世界500強企業的領導人討論《發展中的全球化戰略:跨境融合、夥伴關係與有機增長》議題。美的全球範圍內的布局和發展思路,將成為這次討論的一大亮點。
當前,美的在全球化版圖擴張中,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作為家電巨擘,在傳統的製造端,美的迅速完成了生產流程的自動化、數字化的運營,將生產和銷售鏈條打通,實現了互聯網的運作和管理,並積累了大量的生產大數據。
隨後,美的完成對德國機器人四大家族之一KUKA的收購,並把以色列高創公司(Servotronix)收入版圖,一系列的動作持續充實了運動控制和自動化解決方案領域的技術與產品儲備。
近期,美的更頻頻與更多的企業達成戰略合作夥伴關係,阿里巴巴、京東、華為、碧桂園、廣葯……通過一系列的跨界融合,美的集團成功地突圍了傳統家電製造的困局,積極融入互聯網時代,打通了消費電器、暖通空調的上下游產業鏈,開拓出一條全新的全球化產業之路。
布局「人機新生態」引領未來
作為一家民營企業,美的集團是如何在行業發展整體滯后的時候,成功實現生產和經營的同時升級,並在全球市場上斬獲成功?在追求全球化擴張和發展的過程中,美的又如何以創新的思路整合德國、日本、義大利等國的企業,實現跨文化、跨地域的全球化經營?
對於這樣的難題,方洪波有著自己的思考:「真正的全球化企業應該有洞悉全球趨勢的眼光和戰略。美的要做的,也是不斷超越當下。我們相信,我們的社會正在走向一個人機完美交互的時代。」
相關數據統計也映證了這樣的觀點。今年7月,國際數據公司(IDC)與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聯合發佈的《人工智慧時代的機器人3.0新生態》白皮書指出:「到2020年,全球機器人技術及相關服務支出將從2016年的915億美元增長到1880億美元,即在現有的基礎上增加一倍以上。」
事實上,「中國製造2025」明確將機器人作為重點突破領域之一,而美的集團已確立了智慧家居、智能製造為核心的雙智戰略,將面向未來發展人機新生態。
美的與機器人結緣已久:2003年首次引進機器人;2009年研發伺服電機,現已形成產業基礎;?2013年進入掃地機器人行業;2014年成立機器人研究所;2015年作為發起單位主辦「華南智能機器人創新研究院」,同年與安川合資成立機器人公司;今年相繼完成對KUKA、Servotronix的收購,在未來,美的還將與機器人「再續前緣」。
美的雙智戰略,不只是著眼於單一領域的開拓,而是致力於打造一個開放、連接、整合的機器人平台。方洪波稱:「在數字時代,美的集團早已實現了在人工智慧、新一代製造技術方面的突破,與世界先進水平看齊。因此,作為一家全球領先的消費電器、暖通空調、機器人與自動化系統、智能供應鏈(物流)的科技集團,我們要探索的是未來的人機協作模式。」
美的正在探索的未來,不是簡單粗暴的「機器換人」,而是人與機器在生活和生產場景中的最佳交互。這一願景,也是美的對2015年開始提出的「雙智戰略」的延伸與飛躍。
「美的相信,人與機器的完美交互正在重塑我們的未來。」方洪波這樣憧憬道。
撰文:姚翀
觀點
「真正的全球化企業應該有洞悉全球趨勢的眼光和戰略。美的要做的,也是不斷超越當下。我們相信,我們的社會正在走向一個人機完美交互的時代。」
——方洪波
數讀
●過去5年,美的在技術研發方面的投入逐年增長,累計已達200億元,並建立了全球研髮網絡:在全球8個國家,設立共計20個研發中心,11個在中國,9個在國外。
●5年以來,美的共計申請專利3.2萬件。2017年初,在歐盟委員會發佈的「2016全球企業研發投入排行榜」上,美的排名175位,研發費用總投入7.45億歐元,是研發費用總投入最高的中國家電企業。科睿唯安發佈的《2017全球創新報告:進無止境》顯示:在家電領域,美的發明專利數量連續3年穩居全球第一(專利數未包括東芝家電),同時,美的家用電器和廚房電器兩項專利均名列榜首。
附圖:美的致力探索人與機器在生活和生產場景中的最佳交互。資料圖片
美的全球創新中心可容納上萬名科研人員同時辦公。資料圖片
資料來源: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71206/24886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