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眾必須察覺,電影的後面有位熱愛這份影像創作的人。缺乏這份熱愛,創作者就會僵化而慢慢走向死亡。」
⠀
溫德斯與高達,兩位名導碰在一起談什麼?拍電影難,控制預算更難。延伸出創作者的自厭、片長限制與觀眾耐性的辯證。無論法國新浪潮或德國新浪潮,兩位異口同聲地說:「⋯⋯我討厭拍片⋯⋯」▹▹ https://bit.ly/2J4feVu
⠀
#BIOS閱讀|#文溫德斯|#高達|Uni-Books 原點出版
⠀
﹢ 𝐋𝐈𝐍𝐄:https://bit.ly/39aLxwm
﹢ 𝐈𝐧𝐬𝐭𝐚𝐠𝐫𝐚𝐦:https://bit.ly/3nNhw9Z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110的網紅1 IMAGE ART 一影像,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音樂演奏系統出身的王湘靈,長期關在琴房苦練的她,在畢業後開始轉向影像創作。會有如此轉變,王湘靈認為,古典音樂的訓練十分嚴謹,而相對來說,視覺藝術創作顯得自由開放,更適合她進入發揮。 自言不喜歡生活一成不變的王湘靈,更熱愛移動的狀態,盡力於無所停滯。 王湘靈且極其迷看公路電影,尤其拍出許多精彩公路電...
德國新浪潮 在 龍貓大王通信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不是所有導演都會寫文章,楚浮很會寫,但那是因為他本來就是影評;有些導演不寫不知道,一寫很驚人,像文溫德斯就是其中一位,而台灣竟然有出版社要讓妳見識這種驚人: Uni-Books 原點出版 出了溫德斯的書,竟然是他自己寫的,而且他不只寫自己、寫自己作品、寫歷史、寫德國電影發展的困境與歷程、寫其他導演、寫他與瘋子荷索、法斯賓達、安東尼奧尼和高達等人。現在是怎樣,好像溫德斯要舉辦粉絲感謝祭,一次把他想說的全部說完。
《溫德斯談電影情感創作&影像邏輯》與《溫德斯談電影觀看的行為》,依時序收錄溫德斯於報章雜誌上的電影書寫、演講稿和訪談,全部是第一手原汁原味的溫德斯觀點。我節錄一下兩本書的簡介:
▌首部曲:情感創作───夢想的啟動
本書收錄溫德斯在1968年至1984年,十六年間寫的文章和電影評論。揭示了他如何透過觀看電影,聆聽音樂,來對電影媒體反思。他的思想如何密不可分地陪伴並塑造他的電影作品。溫德斯不遺餘力地書寫電影──出於對德國電影評論和電影文化現狀的憤怒;真誠表達對那些糟透了,或是與之相反,堪稱學習典範電影作品的關注與驚愕。
溫德斯從未以新聞的立場來評論電影。他更著墨於電影感知的瞬間,即「電影夢想」,並將其與電影史,以及佔據了整整一世代人的當前經驗聯繫起來:不論是最新的高達電影或是滾石樂團最近的唱片;爺爺時代的老電影之於德國新浪潮的首次嘗試;不論是《逍遙騎士》或《狂沙十萬里》等經典片,亞佛烈德.希區考克、勞勃.阿特曼、法蘭索瓦.楚浮的作品,亦或是搖滾電影等。在對佛列茲‧朗的悼詞中,溫德斯反思了被摧毀的德國電影傳統;在與約阿希姆.費斯特的「希特勒電影」辯論中,他遵循了意識形態、電影語言和電影敘事之間的連結;另一篇文章則闡述了溫德斯的「美國夢」和「公路電影」的思想。
這些文章都有一個共同點,目的在於展現電影對於我們的意義:電影與生活有多密切關聯;電影比起過去的戲劇、音樂或視覺藝術,成為對我們這個時代更準確且更全面的文獻;電影可以透過疏離人們的渴望和恐懼,對我們造成傷害,相反地也能開拓我們的生活並揭示自由,為我們帶來益處──電影遠遠不只是製作電影的產業。
▌二部曲:影像邏輯───電影的實踐
二部曲收錄了溫德斯作為電影人的第一個二十年:從早期的音樂電影,德國的公路電影《公路之王》,到美國電影夢《巴黎,德州》和《慾望之翼》;展現溫德斯身為一個導演與朋友和同仁之間的對話:與荷索和法斯賓達、安東尼奧尼和高達等當代電影大師,討論了電影是否還有未來以及前景為何;多篇電影回憶錄,其中談論了拍片緣由,開拍時的經濟條件,拍攝的冒險過程和剪接台上編輯工作的酸甜苦辣。
讀者更可見證他從《夏日記遊》到《巴黎,德州》、《慾望之翼》的完整創作過程:影像(體驗、夢境、想像)和故事(神話、小說、混合訊息)如何融合在一起,電影創意又是如何發想的。本書文字為讀者呈現出一幅關於電影美學的廣泛草圖,這一切來自於攝影機後的實踐,與其在影像及其邏輯之間不斷思辨的成果。
是不是太多了……我精簡一下XD
溫德斯的電影未以敘事見長,與其鋪陳一個牢不可破的故事,他更在意空間與時間造成的場域與角色之間的互動性:把那樣的人放到那樣的時間與空間裡,才會做出那樣的選擇。可以說,他在電影裡思考的是一個小宇宙,而他製作電影時也一樣,你能在這兩本書裡,看到時間(電影史)與空間(德國製片環境)與身邊的大眾文化、電影圈的其他導演(像是他最愛的小津),如何影響他、轉化他,讓他在電影裡對這一切做出回應與互動。
其實寫太多很沒必要,因為以溫德斯的大師地位,能看到台灣出版這位大師的自筆紀錄,那應該看到一本就收一本。但對我來說,這兩本書除了親炙溫德斯的想法之外,更特別的是,這兩本書的中文版插畫太美了,我後來才知道,竟然是大王相識的宗教組織「 女神殿」的美術指導暨插畫大師執筆。
你在沒買書之前可以看看她的instagram,就能看出她的畫能為溫德斯的書帶來多少魅力,看來簡單的筆觸卻能傳達出一種細膩的情感氛圍,這些畫來自我們熟悉的電影,但那之間卻有微妙的差異,你能看到她在這些經典鏡頭裡自有用心強調之處——看看她畫《東京物語》的原節子掩面哭泣,那手臂上的色塊好像要張牙舞爪起來,強大的悲哀攫住了她看不到的臉。
洪小姐的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nnaftermoviedraw/
她談為本書作畫過程:https://www.facebook.com/nn.hong2/posts/4119691504712868
☆你可以在以下地方買到這兩本書:
博客來 https://reurl.cc/e87Mpx
誠品 https://reurl.cc/D6LqxR
蝦皮 https://reurl.cc/LdLao9
讀冊 https://reurl.cc/ld4zr6
金石堂 https://reurl.cc/9XLDka
三民書局 https://reurl.cc/py4aex
【首刷隨書贈品】
Giloo紀實影音 30天免費觀影序號
兌換期限至2021.12.31止
讓你觀賞三部溫德斯經典紀錄片!
德國新浪潮 在 看電影的人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分享並說明一下:2018/3/21荷索香港座談會〕我是這場台灣現場(在華山青鳥)的引言人,原本的規劃是我對台灣現場觀眾簡介荷索其人其事其電影,連線後讓台灣觀眾與荷索對談,時間由香港方控制,但因為港台連線不良(中間有連線成功過一兩次好像),最後整場都只有跟香港現場問答,最後好不容易連線上台灣之後只剩下幾分鐘,香港那邊就說請台灣觀眾這邊丟幾個問題出來問荷索,現場沒人反應,主辦方就叫我丟,我丟了三題,最後只答了一題,也和轉譯過去的題目有差異,我問的是:沒有第二位電影導演像荷索這樣如此執著於探索人類意志與心靈的力量,也因此他電影裡的人物多是在身體上異於常人者:例如《生命的訊息》裡精神異常的傷兵、《侏儒也是從小長大的》裡的侏儒們、《沉默與黑暗的世界》裡的盲人與聾人等等,能否請荷索談一下他一開始拍電影時就特別關注於這方面的議題有什麽樣的原因或心路歷程?另外二題已經沒時間所以就算了,我也已經記不得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OSHC83AYI&feature=youtu.be&fbclid=IwAR0CBmtL0lXYvru3L4rEZarReSzk6WZM972zOpZPKgq04sbNa6E7AKFgtzE
德國新浪潮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音樂演奏系統出身的王湘靈,長期關在琴房苦練的她,在畢業後開始轉向影像創作。會有如此轉變,王湘靈認為,古典音樂的訓練十分嚴謹,而相對來說,視覺藝術創作顯得自由開放,更適合她進入發揮。
自言不喜歡生活一成不變的王湘靈,更熱愛移動的狀態,盡力於無所停滯。
王湘靈且極其迷看公路電影,尤其拍出許多精彩公路電影如《愛麗絲漫遊城市》、《歧路》、《公路之王》(合稱《公路三部曲》)等的德國新浪潮電影名導、亦為攝影師的文.溫德斯(Wim Wenders),在其啟發下,王湘靈開始公路攝影的創作。
《質變》是王湘靈奪得臺北美術獎首獎的影像作品,探討面對孤獨的可能性,照片中有著黑暗、樹與自然環境。透過此系列,她逐步了解到人類對自身孤獨的恐懼與背對,因而更願意與自己相處,珍惜獨處的難能時刻。
新近展出的《快要降落的時候》,一方面延續《質變》的追索,仍舊關懷著孤絕主題,以及人與萬物自然的空間對應,但又加入了音樂作為時間性的元素,大器地演示時間中的空間、空間中的時間概念,並傳達當代人類活在虛空中的反思。
小檔案
1984年生於臺北,2013年取得紐約市立大學音樂演奏碩士學位。在完成學業後逐漸朝視覺藝術發展,媒材以影像為主,2013-2014年修習於紐約國際攝影中心(ICP)。2015年獲捷克布拉格「年度攝影獎 (Photo Annual Award)」第一名、2015年獲法國「PX3, 巴黎攝影獎(PX3, Prix de la Photographie Paris)」優選,同年獲得臺北美術獎首獎。2017年參加法國西帖國際藝術村駐留計畫,目前工作和生活於台北。
創辦人/馬立群
監製/王姿佩
採訪/沈眠
剪接/徐珮珊
作品提供/王湘靈
場地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官網 https://1imageart.com/
🎥Youtube高畫質: http://bit.ly/2PVoJHu
🎥更多攝影專訪: https://www.1imageart.com/photographer
德國新浪潮 在 德國新浪潮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必吃
德國新浪潮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德國新浪潮(德語:Neuer Deutscher Film,也稱為Junger Deutscher Film)又稱德國新電影,是影評人對於1960年代末至1980年代的 ... ... <看更多>
德國新浪潮 在 專題講座【德國電影新浪潮大師:溫德斯的寂寞公路】 的必吃
... 進入慕尼黑電視與電影大學就讀,正是德國年輕一代的電影人效法法國新浪潮,掀起德國新電影運動之際,溫德斯很快地和法斯賓達、雪朗多夫、荷索等導演先後拍出許多… ... <看更多>
德國新浪潮 在 德國新浪潮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必吃
德國新浪潮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德國新浪潮(德語:Neuer Deutscher Film,也稱為Junger Deutscher Film)又稱德國新電影,是影評人對於1960年代末至1980年代的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