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文章部分公開
#學校學店化
#真的是壞事嗎
#從新創公司的商業模式討論
🏫🏫🏫軟體學院新創 Lambda School 最近其成功募資 3 千萬美金。根據紐約時報報導:
「在 Lambda,學生一開始不用付任何學費。但當他們畢業後找到年薪高於 5 萬美金的工作後,必須要付 17% 的薪水給 Lambda,為期兩年(Lambda 說 83% 的學生在畢業後 6 個月內找到中位數 7 萬美金的工作)。若他們沒找到工作,或是薪水低於此數,就不用付錢。最高付到 3 萬美金為止,因此高所得學生不會為了成功而受到懲罰,若學生失去工作,學費也會暫停。」
我其實一路都在注意這一家新創。 Lambda School 提供 8 個月的線上課程,目前集中於軟體與資料科學兩個主題。拿到 3 千萬美金之後,他們將擴張到更多學門,例如需求孔急的護理以及資安。值得一提的是若學生畢業 5 年後都沒有找到超過 5 萬美金的工作,學費自動免除 — 學校賠錢。
✒✒✒✒✒✒
此一制度的最大優點是學校會努力讓學生成功:
「Lambda 的共同創辦人與 CEO Austen Allred 說:『沒有任何其他學校有誘因讓學生成功。』『因為學校一開始就從政府或學生手中拿到錢,還是收現金。』
『要達到更好的結果,學校也必須承擔損失。』他說。」
美國大學生深受高學費與學貸之苦。許多學生畢業後,肩上都多了一個「債主」。因此 Lambda 格外有吸引力。Lambda 比較像是股票投資人,期待從學生身上獲得超額的回報。
其中一個癥結正如 Allred 所說,在於大學的營收與畢業生的就業沒有直接相關。美國大學的主要營收來自「副業」,包括校務基金(endowment)的轉投資、經營醫院、政府專案、專利與新創公司的股份等。美國頂尖大學如哈佛,學費只能支應每年支出的 10% 而已。若把哈佛視為一個「知識工業複合」集團,那麼「教育」的部分幾乎可以忽略,最大的貢獻只是品牌效益而已。
當然,哈佛的畢業生出路不會太差,所以學校也不用太費心。但二、三、四線的大學為何也不在乎學生的就業率?因為有政府背書的平價就學貸款,因此不論學費再高,學生仍然源源不絕。這有點違反直覺:若政府不提供低息貸款,更少學生能自費上大學,學校反而會控制成本,降低學費。學校也會更強調畢業後的就業率,以吸引學生。
✒✒✒✒✒✒
台灣的狀況稍有不同,但也有「出錢的不是使用者」的問題。公立大學學費低,是因為政府補貼。結果造成公立大學真正的顧客是政府,而不是學生。於是大學不斷追求各種政府評鑑的排名,卻不甚關心學生的出路。
Lambda 回到最資本主義的概念 — 投資學生,收穫回報。此時我們赫然發現過去由政府統一付費的結果,是各科系混雜在同一套「大學」體制之下。一旦引入市場,就會看到各科系其實非常不同。有需求火熱的科系,如醫學、會計、電機、軟體、資訊科學等。有基礎科學的生物、物理、數學等。也有職缺少,但具有社會價值的哲學、歷史、中文等。
Lambda 真正的顛覆性在於拆分(unbundle)了大學。把「教育」的業務獨立,把需求最大的科系與最有動力的學生「拉」出來,直接交給市場投資。就像把集團的子公司獨立上市一樣。這將牽一髮而動全身,最終導致整個大學系統的崩塌。
但對眾多背負學貸、心不在課堂、求職困難或是學非所用的學生來說,這樣的顛覆或許來得太晚了。
✒✒✒
👨🎓想看更多精選文,歡迎參加試閱👩🎓https://daodu.tech/threeposts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紙上律師:創業有辦法」介紹 訪問作者:周念暉 內容簡介: 你想創業嗎?或是目前正在創業中、公司甫成立不久?甚至是對與創業有關的各項法規議題有興趣的人…… 全台第一本針對新創企業撰寫的法律書, 透過創業過程的時間順序,讓讀者針對當下需求來從中找答案, 是創業者立業過程...
從新創公司的商業模式討論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紙上律師:創業有辦法」介紹
訪問作者:周念暉
內容簡介:
你想創業嗎?或是目前正在創業中、公司甫成立不久?甚至是對與創業有關的各項法規議題有興趣的人……
全台第一本針對新創企業撰寫的法律書,
透過創業過程的時間順序,讓讀者針對當下需求來從中找答案,
是創業者立業過程中的最佳法務良伴。
創業通常從零開始,創業者每踏出一步,任何舉措都與法律息息相關,本書透過《易經》的「元、亨、利、貞」四大主題,作為本書四大綱要。逐步帶領讀者了解各種難解的法規議題,過關斬將!
●元者,始也、大也,意指「周詳計畫,設想周到」,指的是人事物的初始。
本章節將從創業開始談起,事業甫創立之初,包括經營計畫的擬定、公司命名、商業登記、簽訂契約等各種注意事項。
●亨者,通也,代表「暢通無礙,光明正大」,表達的是人事物的生長。
代表著美好條件的聚合,企業成立之後需要調養體質,所以本章將討論例如研發產品、設定商業模式,甚至是物料來源、批發管道、行銷策略、交通運輸等議題,告訴讀者應該側重哪些法律議題。
●利者,和也,意指「適宜、和諧」,意味著人事物要有所收穫。
本章內容將著重在人盡其才、地盡其力、貨暢其流的概念,釐清企業正式營運之後所要跨越創業的挑戰何在?例如在聘雇人力、擬訂營運規制、設計產品獲利模式等方面進行合理的配置過程中,必須瞭解的法律問題是什麼?
●貞者,正也,具備「端正,穩固」之意,解釋作「正」,代表「事之幹」,即事情之「重大根本」。
新創企業經營三至五年後,各項營運項目更加確立、營收也會更加穩定,即將邁入中小型規模的企業,此時,企業是否應該轉型?如何調整?又該注意哪些法務專業項目?
作者簡介:周念暉
周延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
學歷:國立中正大學法律系學士、國立中正大學法學系碩士
經歷:
世紀聯合法律事務所受雇律師
十方法律事務所受雇律師
周延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現任)
擔任職業律師多年,經手法律案例超過數百件,受聘為多間國內代表性公司的法律顧問,於企業經營管理方面獲得多方業主之信賴。對於商業經營之法務風險分析與規劃,具備長足且完備的實務經驗,為客戶提供最周延的法律服務及建議。服務客戶產業多元,橫跨生技、醫美、生化、地產、建設、建材、設計、傢俱、汽車、機械、電子、能源、租賃、商旅、餐飲、食品、社區、保全、消防、貿易、服飾、美髮、健身、資訊、金融、網路、電商等多方領域。
法律專業深受肯定,先後獲壹電視、東森、環宇廣播電台等媒體專訪報導。曾出版《 面對生命的十個感動》(布克文化)。若有任何問題歡迎至周延法律事務所網址詢問:www.cylawtw.com
出版社粉絲頁: 時報出版
#李基銘 #fb新鮮事 #生活有意思 #快樂玩童軍
#漢聲廣播電台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Fb新鮮事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fbnews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從新創公司的商業模式討論 在 侯漢廷為民請命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每天三分鐘,多懂一點歷史掌故】
第六集,大企業面臨的困境
影片搞笑,文字有料。
其實紂王沒有人們想的不堪,據統計,史書上對紂王的罪狀,越晚的朝代反而記載越多,子貢便曾說,「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實際的紂王不僅天資聰穎,對外能征善戰,平定東夷、開拓疆土,對內廢除奴隸殉葬、重視農桑、任用平民。然多年征戰,兵困馬乏,心生厭倦,適逢主力部隊在外征戰,周乘虛而入,軍隊無法回頭,而有此敗。
或許在紂王的角度,他根本沒做錯事,一個合格的君主,不就是能到處打仗、增加地盤嗎?他沒看見周與附近部落的需求,也不認為重要,但沒注意的時候,一個小的部落「周」已不斷在別處收攬人心、拓展地盤,等到自己發現時,因體積龐大、難以調度,最後被弱小的周擊敗。
讓我想到《創新的兩難》一書的兩句話,詮釋了大企業面臨到的困難:「就算我們把每件事情都做對了,也有可能錯失城池。」「面對新技術和新市場,往往導致失敗的恰恰是完美無瑕的管理。」
因為企業既有的「價值網路」(現有供應鏈、銷售體系、規章流程、市場財務等等形成的整體)為了維持既得利益,反而局限了企業自身的發展。企業會有「延續性技術」,卻缺乏「破壞性技術」。
馬雲說:「任何一次商機的到來,都將經歷「看不見」、「看不起」、「看不懂」、「來不及」四個階段。」大企業犯的毛病亦同,「看不見客戶」,企業滿足現有的客戶,卻忽視了未來可能成為主要客戶的人。「看不起需求」,企業在不斷擴張市場的同時,看不上剛出現的小市場。「看不懂模式」,企業已有的機構、慣性與新的商業模式存在差異。「來不及跟上」企業因錯失採用了破壞性技術的最佳時機,逐漸被市場淘汰。
而新創者面對大企業如何才能後來居上呢?應該先從大企業看不上、不重視的市場切入,針對非常垂直細分的人群,推出更便宜或更便利的服務,再逐步擴張到主流人群,最終統治市場。
典型的案例是百視達與Netflix,百視達的成就來自於線下有幾千家加盟的門市,然而當網路服務興起時,卻成了百視達的劣勢,一旦百視達也效法開啟了類似的服務,客戶不去店裡,線下的加盟商就會反彈,也可能導致利潤與股價下跌,難對股東交代。百視達的CEO曾傲慢地認為DVD沒有前途、連鎖店有不可替代的價值。2000年,Netflix曾因虧損希望以5000萬美金賣給百視達,百視達覺得網路公司沒什麼盈利能力,拒絕了。
後來的故事,你都知道了,Netflix市值已到千億美金,而百視達2010年已破產。
歡迎大家一起留言思考討論:
你印象裡有哪些大企業也曾經犯下了《創新的兩難》所說的錯誤,被小品牌或新企業打敗?大企業做了哪些錯誤的判斷,後來者又是如何創新的呢?大企業該如何避開既有侷限,自我成長呢?未來還會再跟大家分享。
從新創公司的商業模式討論 在 台灣新創投資交流 的必吃
這個社團將持續關注台灣爲主的新創項目與團隊,並探討不同賽道商業模式與最新募資情況。歡迎台灣新創團隊與天使/VC等各階段投資人加入交流與共學。 新申請者若無真人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