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23 黃偉民易經講堂
政府強推「安心出行」後,又做大龍鳳,氹你打北京科興疫苗,世衛未認可的疫苗。
這幾年,在香港生活的,都感受到政府的心術不正,她強力推行的政策,都一定有問題。
全方位的摧毀香港,說了四十年的「港人治港」,原來不見了,現在突然說:「愛國者治港」。
港人,是一個法律名詞,有清晰定義;愛國者?你說是便是,不是便不是。
吃飯飲茶,出入郵局圖書館,都要掃一下「安心出行」,你知點玩死那些沒有智能手機的老人家嗎?
填張表格,寫下電話,職員在你面前打一遍,你手上電話響起才放行。對老人家來說,是怎樣一度難關。
一群沒有生活的官僚,制訂政策,沒有考慮弱勢社群。“鰥寡孤獨癈疾者,皆有所養。”這不是空談,也應是一種社會意識。政府既然撥款十億,給打疫苗死亡的香港人,為什麼不撥十億買「紅米」給長者裝「安心出行」?
今日在香港生活,都苦不堪言。一波又一波的立心不良政策,要想如何見招拆招;百業蕭條又要艱難生活;家有年幼子女的又要決定去留;鐵飯碗的公僕老師都患上抑鬱病……
《法華經》說:
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
常有生老病死憂患,如是等火,熾然不息。
香港最跟貼時局的神靈——沙田車公,在年初二說,香港的處境,在積薪厝火,大禍一觸即發了。
香港之火在燃燒,我們都是火宅之人。
人在苦難時,都希望有一位神佛,在形而上的世界,觀照我們,賞善罰惡,了結因緣。
佛有大神通,但有些事情,都無能為力。
一、 因果不可改。
自因自果,自業自報。神佛改不了,風水算命都改不了。
二、 智慧不可賜。
我們心中自有天智,開啟只能靠自心的磨練,沒有外力可以幫忙。我執我相,只能自己打破。習坎卦福無重至,禍不單行,但它的互卦,包含的,竟是山雷頤卦。人間苦難從來最補!
三、 真法不可說。
世間文字言語,說不清宇宙真相,只能靠自身來實修實證。如來的成佛經驗是他的經驗,你只能靠自己的方法成佛。
四、 無緣不能度。
無緣聽不進真言。緣要有因的呼應。種子是因,其他條件是緣。先有種子,陽光雨露才發生作用,才能開花結果。
天雨雖大,不潤無根之草;
佛法無邊,難度無緣之人。
面對苦難,日本人想到的是《論語》。
武肺疫情鎖國,十年經營的東京奧運寸步難行。今年,NHK的《大河劇》,歷史如長河,一年一度的大河劇,說的是澀澤榮一的故事。
澀澤榮一,被日本尊稱為「日本資本主義之父」(1840~1931)。
他的一生理念:
讓《論語》和算盤,融為一體。
他一生創辦了五百家企業,包括日本第一家銀行。
他的事業奇蹟,基於他的信念,道德和經濟合一論。
以《論語》為基礎講道德,用算盤為象徵講經濟,兩者融為一體,是必須。
澀澤的理論,道德分積極性和消極性兩大方向。
不做不應該做的事,是消極的道德;
做應該做的事,是積極的道德。
對經濟來說,賺錢,背後要有消極的道德,不能賺不應該的錢;
對積極的道德來說,做應該要做的事,又需要有經濟實力的支持。
因此,道德與經郊,互為表裡。用《周易》的用語,就是兩卦相綜,互為一體。
他認為,對商人來說,信用才是根本。
做生意沒有誠信,可以賺錢一時,但絕對不能持續。
澀澤的依據,是《論語》的: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一個人,只有以他人利益為第一考慮,自己最終才能獲得持續不斷的利益。
他用成功的商業利潤,來支持他的積極道德。
《論語》說的,博施濟眾。
孔子說:何事於仁?必也聖乎?
這是他一生的追求。
(追求公益,富民社會,不單靠政府,也是商界責任。)
可以預期,日本會掀起另一波《論語》熱。這是日本人,能站在世界任何角落,都受人尊重的原因。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寶,任何一個日本人都知道。
我們愛遊日本,無論她的建築、用具、藝術、禮儀、社會信念,都根源於中國傳統文化,和價值觀,這才令人感動。
《論語》泰伯篇第八章:
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孔子說:
詩,是人性最真的表現。
讀詩,可以鼓舞人的意志,感應我們好善惡惡的天性,對性情的培養,道德的陶冶,人格的完成都有幫助。
立於禮,立是確立,確立一套合乎當時社會的正確價值觀上。人人都遵守的規矩禮儀。
成於樂,曲終謂之成。
不管什麼曲子,總有曲終人散的時候。人生的修養,像音樂的調和,推到巔峰,代表美好的結束。
終的表現,也就是我們的離台身影。
成的相反,就是敗。
曲終就要成。
孟子盛讚孔子:(《孟子.萬章篇下》)
孔子,聖之時者也。
孔子之謂集大成。
集大成者,金聲而玉振也。
金聲者也,始條理也。
玉振者也,終條理也。
孔子,是聖人中,最合時宜的了。
是諸聖中集大成者。
金聲,是叩鐘,象徵開始。
玉振,是擊磬,象徵結束。
有好的開始,也有好的結束。
無論思想,事業的境界,可以用金聲玉振和集大成來比擬,所以,孔子是「大成至聖先師」。
人生在世,就好似一篇樂章的跌宕起伏,既使我們的人世,錯綜複雜的變化,但其中,有一定的規律。
所以,一個完整的教育人格,必先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人格圓滿成熟,應像音樂的邏輯教化,有好的開始,也有好的結束。
一曲終了,讓人有餘音繞樑,回味無窮的境界。
《尚書.舜典》中,形容太平盛世,歌舞昇平的象是這些的:
八音克諧,無相奪倫;
神人以和,百獸率舞。
八音,各種樂器;克諧,奏出和諧的樂章。
一個完美的社會,雖然有各種不同的聲音,但就像一個樂團一樣,無相奪倫,不會只准我發聲,不准你發聲。不同樂器,協調出動人的音樂。
神和人都可以和諧共處;百獸率舞,群獸跳起舞來,比喻天下昇平。這就是政治教化,如音樂般,行雲流水的集體行動。
北京政府宣布重大國策,2025年前,要全面復興傳統文化。將會透過宣傳、教育來彰顯中華文化。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創黨一百周年。這一百年來,中共那些言行,是屬於中華文化的?
他們只熱愛在文字上和你糾纏。
在伏羲氏仰觀天象,畫卦,掛在眼前的象的統稱,中國文字還未成形。
所以,我們的祖先,立象畫意,通過立象,將遠古的智慧意念,傳給後世。
未有文字,先有意象。
到五千年前文字成型,才轉化為言。
老子在《道德經》開篇就說: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用有局限的文字,訴說無盡限的真理,已非原貌。但不管道是不是可道,還是要說說看;名稱是否準確可名的,但也即管用某一名稱來說明。不然如何界定世間萬事萬物?
佛祖拈花不語,傳下禪宗一脈,說不立文字,但傳法,仍要借助《金剛經》、《六祖壇經》。
《繫傳》說:
聖人立象以盡意,
設卦以盡情偽,
繫辭焉以盡其言。
變而通之以盡利,
鼓之舞之以盡神。
在未有文字發明前,我們的祖先,通過靈活,微妙的象,表達那抽象的意。
沒有文字,說話也不能表達清楚。然後發明一個表達方法,設卦以盡情偽。
卦,不是自然有的。是人發明來表達自然法則的。它能詳細表達人性社會的情偽,即真假,虛實。透過卦,這個照妖鏡,把人把事的實情假象顯現出來。
繫辭焉以盡其言,最後,卦辭、爻辭、十翼的文字出來了。
先立象,然後設卦,最後文字。
先從意,到象,到言,即文字,一層一層過來。
這就是《周易》的創作過程。
我們今日讀《周易》,讀的是文字,言,也就是卦辭爻辭和十翼的內容。
從「言」去追溯「象」;
再從「象」去掌握「意」。
魏晉時的易學宗師王弼,提醒我們,得「意」就可以忘「象」,得「象」便要忘「言」。
人讀《易》讀不透,就因為被「言」,文字縛死,糾纏於文字字句之間,忘卻本意。
言、象、意,要得「意」忘象忘言。那些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超越文字,才能掌握言外之象。
象,只是中間工具,得象要忘象,才能得意,這個最終目的。
最後,還要「盡其言」,要懂得運用,有實際行動。
學了《易經》,不能拿出來用,有什麼意義呢?
變以通之以盡利,要變要通,目的是盡利,要有利於社會,利於天下。
再發揚光大,鼓之舞之以盡神,將那神妙莫測的規律找出來。
《莊子》說:
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
蹄者所以兔,得兔而忘蹄。
言者所在意,得意而忘言。
莊子說,用什麼工具捕魚,不重要,因為重點在魚不在筌,得魚要忘筌,魚籮魚網無關重要的。
得魚忘筌得意忘言 在 黃偉民粉絲交流俱樂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519 黃偉民易經講堂
明朝末年,崇禎皇帝將功臣袁崇煥凌遲處死,旁觀行刑的群眾,在搶食袁身上片出來的血肉。
清朝末年,光緒皇帝的戊戌維新失敗,慈禧回朝,將協助光緒的維新六君子斬殺菜市口。觀刑的人,將市場攤檔的爛瓜爛菜掟向譚嗣同身上。
文革時期,手持《毛語錄》紅色小書的年輕人,鬥倒官僚權威,打倒知識份子。在批鬥大會上,對自己的父母、老師,踢得最用力,在他們的臉上吐口水最起勁。愈兇狠,愈是毛主席的好學生。
過去幾個月,北風呼呼,要踏碎香港。這些歷史片斷,又在香港出現。
一個政權,走到末路窮途,都會露出猙獰兇狠的臉面。
因為他們在害怕時代的審判,他們害怕群眾!
這個時候,低下的人,人格低下的人,都會站在強權一邊。他們覺得,在亂世,不問是非,躲在欺凌者,掌權者背後最安全。用香港過去幾十年的說法———最醒目。
有低下的群眾,就有高尚的君子。
每一個時代都一樣!
廿二歲的救生員冼嘉豪,在去年612的反送中示威中,見手足陷於警察亂棍之下,他飛身入防暴救人,陷於血泊之中,被捕判刑四年。
這一年來,以卵擊石,用肉身送頭的青年,不計其數,被捕的超過八千人。但香港人並沒有退縮。各大商場,十八區的街頭,每星期,仍是風雲慘慘,哀歌處處。
他們都是子路,他們在實踐一個頂天立地大丈夫的時代承諾:
君子之仕,
行其義也;
道之不行,
已知之矣。
這記錄在《論語.微子篇》第七章:
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問曰:
子見夫子乎?
丈人曰: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
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隱者也。
使子路反見之。
至,則行矣。
子路曰:
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
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
欲潔其身,而亂大倫。
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這一章《論語》,點出了中華文化,儒家和道家,兩大源頭的人生追求的不同。
道家人物,追求的是因應自然。
深則厲,淺則揭。世道可為,他們會出來貢獻社會,造福人群。但功成身退,壯士不留名。當時代衰敗,無可作為,他們會退隱江湖,忘記過去,忘記名字,與草木同朽,不問世事。他們連名字都不願提起,所以,截車的叫楚狂接輿;持仗的叫仗人;種田的高佬叫長沮,大塊叫桀溺。
儒家人物的追求,卻是時代的中流砥柱。時代愈艱難,愈要走出來,見證時代。殺身成仁,捨身取義。只要是對的便做,不問成果。為民族樹立一個價值座標。所以,有岳飛、文天祥、譚嗣同這些人物。不和你爭朝夕,要和你爭千秋。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這一章,記述某次,子路跟著孔子周遊列國的車隊,落後了,脫了隊。路上碰到一位老人家,用擔挑揹住些竹織品。子路急問:
老伯,有沒有見到我們老師的車隊呀?
誰知老人頂他一句:
什麼老師?四體不勤,五穀不分,淨係得把口那些?我唔識你些什麼老師!
講完即低頭除草,不理子路。
子路給他的氣勢懾住,拱手為禮站在一旁,等他忙完再問。
黃昏日落,老人家知道子路落單無處落腳,就招呼子路回家度宿一宵,天明再上路。
老人禮數周到,劏了雞,還叫了兩個仔出來陪客。
第二日,子路搵返孔子他們,報告經過。
孔子一聽,知道老人家是道家隱士,非常人也,叫子路返去找他,請教濟世之道。
子路返回昨夜老人家的住處,發覺人去樓空,老人一家已不知去向。
子路對著空房,講出一番莽莽蒼蒼,亂世大丈夫的道理。
子路說:
一個讀書人,有學問有能力,不出來服務社會,是不義的,不恰當的。
家庭有長幼的倫理,社會有社會的秩序。
人倫的倫理,固然不可廢;國家社會的責任,又如何能廢呢?
為了潔身自愛,不和俗世同流合污,唔打泥漿摔角,把自己搞得好似好清高,但把時代的人類倫理扭曲了。
人,於時代是有責任的。
君子出仕,走入社會,不是為了自己個人的功名富貴,只是為了貢獻社會,行其義也,做應該做的事。
至於理想,是否能夠實現?其實,心裡早已有數。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歷史,是一個民族的共同記憶,文化,是一個民族的共同性格。香港的青年,在一年的反暴政示威抗議中,很多流了血,入了獄;有些做了浮屍,有些被墮了樓,有些遠走天涯。但他們沒有畏縮,這就是文化力量。
共產黨無文化,不讀歷史,他們以為暴政可以解決民憤,強權可以違反天理,但歷史上從來沒有成功過。
孔子在《周易.繫傳下傳》第五章說:
天下何思何慮?
天下同歸而殊塗 。一致而百慮。
天下何思何慮?
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
往者屈也,來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
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
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窮神 知化,德之盛也。
宇宙有宇宙的運作規律,形成人間有人間的現實法則。我們的祖先,觀察自然的規律,找出了人間的法則,留下了這一套天人之學,成為我們的文化基礎。
孔子說:
天下事物,有什麼好困擾煩惱的呢?
所以佛家說,人的所思所想,都是妄想。客觀環境不同,想法就完全相異的了。
無論什麼時代,什麼處境,天下同歸而殊途,大家的道路雖然不同,思想習慣追求不同,但其實,道理只有一個。
說法不一樣,手段不一樣,目標卻是一致的。
途徑雖異,但所歸之處則無有不同。因為我們對客觀環境的變化反應,全是自然而來,所以,我們何必多作無謂的思慮呢?
就好像太陽下山,月亮就出來。到月亮不見,因為太陽又來了。
黑夜降臨,白天走了。天體現象,不外乎早晚、晝夜、寒暑。孔子的形容,不就是「日月相推」。
白天光明,夜晚黑暗,相推不停是一個現象。光光暗暗,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太陽月亮相推而成晝夜,寒暑相推便成春夏秋冬。
往者屈也,來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屈,是收起來;信,是伸出去。
白天,太陽把月亮推下去;晚上,到月亮又將太陽推走。沒有誰勝誰敗,白天太陽沒有贏,夜晚太陽也沒有輸,因為太陽下了山,第二天又再上場。
伸屈相感,一收一放,一上一下,一個上場一個下場,一升一跌,一起一伏,互相呼應,互相影響,而利生焉,你明白這個規律,善於利用,跟著這個規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把握這個規律,有了這個智慧,而利生焉。
尺蠖,這類毛蟲,向前行時,先會屈縮身體,先向後,才再向前。
龍蛇這類兩棲動物,到了冬天,要藏起來冬眠,目的是保護身體。
退後,是為了前進;
躲藏,是為了保命。
這些動作,不代表失敗,是等待適當時機,以存身也。
這種屈藏的極致,是等待時機,出而致用作準備。精義入神,以致用也。
利用安身,以崇德也。這個屈伸的道理,就是《周易》的大學問。利用安身,老子說: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有資源,就用刀割禾,用利的行動;資源不足,就用網,以用為工具,網羅資源。
利用,就是剛柔互濟的用盡辦法,把握機會。
利,禾字旁加把刀,先種稻,在成熟時割禾,自利種田,自己收割,靠己力。用,是網狀的象,用網從海洋中撈取魚獲,因本身沒有資源,便靠環境。
用這個伸屈的智慧作安身,要有崇高道德學養作憑藉。因為知道不單是伸才有好處,要知道先屈才能有伸的相互交替。明白這點,就知人生沒有單一的好運壞運,因為內外交養,富有富好,窮有窮好。關鍵在「利用」,有條件沒條件,都能發揮。所以《周易》乾卦的爻辭結論,是用九,不要為九所用。見群龍無首,吉。
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窮神知化,德之盛也。
超出以上說的自然規律,還有沒有其他的方法?不知道了。但研究透徹,窮神,用這個智慧,來領導變化,適應所有變化,隨著環境而變,這便是我們文化的最高成果了。
因為我們祖先伏羲氏畫卦的時候,文字還未成型,所以我們祖先立象盡意,通過立象,將智慧傳下來,未有文字,先有意象。到文字出現,才轉化為「言」。
所以,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也就是說,不管「道」,是不是可道,還是要說的。
「名」,是不是可名稱它,還是先給個名稱。否則,無法界定世間事物。佛教禪宗,不立文字,佛祖拈花不語,但傳法,仍有一堆經書。
未有文字前,我們用象來表達抽象的「意」。
掛在眼前的象,來表達自然法則。
最後,卦辭爻辭十翼文字出來了,再用文字來解釋卦,用卦來解釋象。
本來先立象,然後設卦,最後才繫辭。從意到象到言,一層一層的過來,這就是《易經》的創作過程。
現代人讀易,讀的是言,文字,從文字「言」去追溯「象」,再從象去掌握「意」。
王弼提醒我們,得意要忘象,得象要忘言。
這是本末的邏輯。
超越文字,才能掌握言外之象,得象要忘象,才能明意。
因為那些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要超越文字的境界,從文字後面的象去找線索,以象取意,才能掌握核心。
莊子說:
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用什麼來捉魚不重要,目的在魚,不在筌。得魚要忘筌,魚籮無價值的。
https://youtu.be/funVfKuwMm8
得魚忘筌得意忘言 在 中西醫師黃獻銘aka阿銘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聞-望、問、切】#中醫科普
心血來潮之下,我問了在場的朋友們「妳們聽的出他說話時,哪一側沒有共鳴嗎?」
……
昨晚到訪一個知名物理治療所,剛好物理治療師剛帶完我女友以及一些朋友做完運動治療,我們便席地閒聊起來。其中一位向我說,她最近一條腿不知何故痠麻脹,走路都得踮腳尖。我不假思索地回答「是不是右腳?而且坐馬桶五分鐘左右屁股就會開始痠?」
一干朋友除了物治師,並非醫藥從業人員,驚訝地問我怎麼知道的。我玩心一起,便說我不只知道她,連妳們哪一側腰酸,誰最近胃痛,我不用把脈就大概知道。接著一一細數,朋友們都很好奇如何辦到。我便教她們中醫四診中的「聞診」。
「不要拘束在書本的知識,妳們聽聽看,她說話時是不是有一側共鳴的不太好」我引導着。
「不太明白,什麼意思?」一個朋友舉手問道。
「就像音箱破掉的吉他,聲音共鳴不一樣,妳們聽聽破在哪裡」我試著比喻,但有人反應沒學過吉他啊!我便再試著引導她大腦中的感官連結。
「聽交響樂團的時候,能不能聽出左邊是弦樂,右邊是管樂? 」
「我懂你意思了」這個奇怪的比喻朋友們竟然都明白,也聽的出腳麻的朋友右側半身的聲音共鳴怪怪的。其中更跟我敘述,壞側聽起來並不是沒有共鳴,而是敲擊三夾板與厚實的原木板(健側)的差別,雜音較多。
換我驚訝了,上班族的她們真的明白了,而且開始輪流說彼此的聲音哪側怪怪的,被說的那位還真的說對對對,我腰或月經來容易痛的就是該側。
我請被測試的朋友輪流躺下來,示範檢查給大家看「妳們說共鳴不好(受傷)的哪側,同時也是症狀的主因,就是我說的傷處。該側恥骨與腹部會特別壓痛……」她們紛紛試壓彼此,都是一摸就相較對側酸軟許多。
我接著說「其實共鳴不好的哪側,會拖累整體功能,也就是除了產生疼痛,也容易有“氣虛”的症狀。」我確認她們都能吸收後,接著解說推論:
「妳們常聽說補氣的穴位有很多,什麼合谷、足三里、百會、三陰交……但其實針刺後不見得有效,或是這個人被針足三里有效,下一個被針就沒效,所以保險的做法通常是……全部都插好插滿針。」朋友們點頭稱是。
「但妳們理解這個邏輯後,也能至少聽出四個象限(分屬四肢)的差異。所以像這個朋友聽出是右下半身共鳴不好,我補氣就只針右足三里,恢復整體連結,是這個邏輯……」
她們開始問更深入的問題,比如穴位全都扎不好嗎?我解釋,針刺入一個無用的穴位反而會造成身體運行的限制,如同圖釘一樣。所以用穴越精簡效果槓桿越大。
古人對望聞問切各有主觀評價,所謂《難經·六十一難》說:「曰:經言,
望而知之謂之神,
聞而知之謂之聖,
問而知之謂之工,
切脈而知之謂之巧。」好像能用看的就看出疾病比較高大上,而俗話說「開口問病是庸醫」?
我卻不這麼認為,望、聞、問、切是指醫師不同的感官思維,指導我們去運用各自天生的感官優勢去診病。比如我擅長觸覺,所以「切診」是我所長。而我天生眼睛不好,不善望診;沒有耐性而且不太全盤相信患者的話,所以問診也不好。我相信我的手與整體判斷,我時常玩笑如果斷手或是瞎眼,我選擇瞎眼,因為還可以工作。
我的傷科老師兩傳師說過一個故事,在台中的內科神醫蔡爾湟,在一次與兩傳師電話的最後,補上一句「你要吃點歸脾湯。」接著才掛電話。兩傳師依言服用,沒說出口的多日的症狀竟然一掃而空。
我本擔心說太多朋友們聽不懂,但開心的是她們都能聽懂,說因為我講的是有邏輯的。其實我想做的工作就是讓中醫走下玄壇,比起引經據典教大家經典古書,不如帶大家思考文字出現以前,古人是如何發展出中醫架構的。高堯楷醫師說的很對,「大道至簡,持其言不如持其神」,《莊子·外物篇》:「得魚忘筌,得兔忘蹄,得意忘言。」就是這個道理。
#聞診 #四診 #望聞問切
得魚忘筌得意忘言 在 No. 68 【得月忘指,得魚忘筌~談「神聖性」再現】 - Facebook 的必吃
以禪宗「得月忘指,得魚忘筌」為題,是取「得意忘言」之意,既能直觀體會思惟之法,就不固著,「語言/技術」本身只是工具,不是目的。類似的意思,還有「得兔忘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