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很開心能參加 東吳大學社會學系 主辦的韋伯逝世百週年學術研討會,這是我第一次走進東吳大學。那天知識量太大導致肚子餓,但又不好意思吃兩個便當,所以發現樓上有麥當勞還開心地傳訊息給朋友說:「妳學校好讚喔!竟然有麥當勞。」對方回:「我學校確實有麥當勞,但我讀的是清華大學。」
😔
當天研討會的下午茶點心很讚,我一直盯著桌上的司康流口水,但實在不好意思跟同學搶點心吃。😂
我擔心教授誤會我去現場白吃白喝,所以寫了一份作業證明我有認真聽課。
=======研討會開始=======
主辦單位:東吳大學社會學系、東吳大學人文社會學院
協辦單位:東吳大學張佛泉人權研究中心
時間:2020年12月5日(週六)09:00-18:00
地點:東吳大學外雙溪校區國際會議廳
社會學家Max Weber於1920六月因感染大流行肺炎而過世,一百年後同樣遇到肺炎疫情肆虐的2020年,我們紀念這位影響社會學、政治學、哲學、經濟學等人文社會科學的思想家格外具有意義。 東吳大學社會學系、人文社會學院、人權研究中心合辦的韋伯逝世百週年紀念研討會,讓現代學者透過知識上的交流與韋伯對話。大多數的人都以為韋伯只是社會學家,對他的印象就是與馬克思(Karl Marx, 1818-1883)和涂爾幹(Emile Durkheim, 1858-1917) 並列為「社會學三大經典作家」。如果更熟悉韋伯一些的人可能會知道其最著名的著作《基督新教的倫理與資本主義的精神》以及《經濟與社會》都是社會學經典,但較可惜的是,讀過這些著作的人,或許也罕有機會去深度理解韋伯的知識創造過程,以及為何他從不認為自己是社會學家。
這場研討會邀請了多位學者與會。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裴元領的論文<宗教是什麼?為研究韋伯宗教社會學的準備工作>以中國四書五經、易經、聖經、佛經、墨子、印度摩科婆羅多及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來分析韋柏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劉維公的<從新社會學的角度談韋伯>認為社會學的關鍵在於創造力,而不是有多少學派、生產多少論文。現在的環境已經不是社會學誕生的那個年代,而是數位社會時代,這個年代你(妳)在網路上的「帳號」比自己是誰更重要。在(法國後現代思想家)布希亞的時代,人們認為「大眾不在乎真實」,但到了今天,則是「大眾創造真實」——假新聞、偽資訊都是現代人的集體創造。跟性愛機器人做愛算不算出軌?未來趨勢已經不是在爭吵性別、性向,而是當機器人成了人類更好的選擇而非替代品時,這些倫理問題怎麼辦?東吳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張君玫的<韋伯與奧斯華德:一個能量社會學的想像>從化學家奧斯華德的「社會能量學的一元論」與韋伯的「多元社會學觀點」的對立衝突切入。根據她的研究,韋伯不認為奧斯華德的化學概念可以推展到人文社會,只是現代的人反而開始重讀奧斯華德的能量學(能量的關係),因為當代的資本主義社會的確面臨能源、環境等新的問題。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賴曉黎的<從禁欲概念論尼采與韋伯的異同>研究尼采的《道德系譜學》與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宗教社會學》中,禁慾理想與韋伯禁慾主義之間的主要區別。政治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暨系主任黃厚銘的<消失於社會學中的理論與經驗間關係之多元想像>認為思想史、理論研究不該只存在哲學、歷史學中,但不少人認為社會學的研究只有「質性、量化、田野」三種方法。講者取三大家理論與經驗之間的關係來說明:涂爾幹的「社會事實論」是用一個理論來掌握一個實在,並從經驗中來驗證理論是否符合實在,或從經驗中產生新的理論。韋伯的「理念型」則建構出一個在現實世界中找不到的東西,認為社會學是具體事實的科學,所以最抽象的法則最沒有用處,沒有辦法套用於所有社會。韋伯的理念型和涂爾幹的普遍可以適用的想法與抽象概念抵觸。如果是這樣,那麽,馬克思學說的本質是「自由自覺的勞動狀態」,若將其核心精神從《資本論》中抽掉,只留下經驗證據,那這本書還能成立嗎?青年馬克思談了一個共產世界的理想狀態的理論,但《資本論》的實證經驗卻非如此。中山醫大醫社系副教授黃敏原的<韋伯的人論及其社會心理學考察>指出韋伯由理念引導世界圖像,認為需要我們「熱情」參與,並舉「清教徒可望成為天職人,我們則必須是職業人」的新教倫理為例。
每位講者雖然只有短短的20分鐘,但卻帶給現場聽眾如沐春風的知識啟迪。只可惜礙於篇幅與我的知識有限,僅能以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的張旺山教授論文作為研討會代表,而與會學者豐富精彩的研究,大家可以按照論文題目搜尋拜讀。
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的張旺山教授在其論文<韋伯的某種「人的科學」的構想:1895-1907>(Max Webers Konzeption einer “Wissenschaft vom Menschen”:1895-1907 )中提到,韋伯關於某種「人的科學」的構想形成,與他轉換人生跑道(由法學家轉變成國民經濟學家)有關。並且,這種「人的科學」的構想,從 1895 年弗萊堡大學就職演說首度提出,到1907到 1910 年已初步完成, 直到1910德國才成立社會學學會。講者在研討會上企圖論證韋伯的通才在各領域皆有傑出表現與貢獻,只是韋伯在學術領域中不斷跨界的強烈特色,也導致後人不斷地挑戰他的權威;但同時,各領域的學者得藉著韋伯的典範出發,才能開啟更多知識上的創新與可能。根據韋伯太太瑪莉安娜(Marianne Weber, 1926)的說法,青少年時期的韋伯花了很多的時間與精力製作了一幅 1360 年的德國歷史地圖,並在 15 歲那年的聖誕節期間再度寫了一篇長達 46 頁的論文<對印度日耳曼諸民族之民族性格、民族發展與民族歷史的一些考察 >。
但從小熱愛歷史的韋伯並沒有成為歷史學家,除了他的興趣廣泛外也有經濟上的考量——就跟我們尋常人一樣。韋伯 1882 年 5 月在海德堡大學註冊時,是以「法學」作為主修與職業學門 ,1884 年冬季學期轉讀柏林大學、1886 年通過第一次法學國家考試,直到 1889 年完成博士論文及1891 年完成任教資格論文完整了法學家訓練。所以,韋伯在 1892 年開始以私講師身份在柏林大學教授法學課程,並於 1893 年 11 月被任命為法學非教席教授。
韋伯的教職生涯並非一路到底毫無變動,這與德國的教育體制、韋伯個性與博學多聞都有關係,就像1893 年 6 月弗萊堡大學哲學學院就已經想要挖角韋伯去擔任「國民經濟學與財政學」的講座教授。 而韋伯在 1894 年 4 月初決定轉換人生跑道接受聘任,前往弗萊堡大學擔任「國民經濟學與財政學」的講座教授。這也意味如果韋伯只懂法學,是無法受到弗萊堡大學哲學學院青睞的,假如他的底子不夠也無法輕易脫離舒適圈,獲得更好待遇的工作。
韋伯於1919年1月28日受巴伐利亞「自由學生同盟」之邀,在慕尼黑大學所做的二場演講,<以學術為志業>與<以政治為志業>皆是「以精神工作為志業」的系列演講。韋伯後來根據速記人員抄錄的筆記,於1919年出版演講內容。為何韋伯會特別提到政治呢?在還沒了解韋伯前,我原以為像他這樣的經典學者不會沾染政治領域,但在閱讀這兩篇演講稿後得知,在當時德國的學術氛圍,韋伯意識到政治立場干擾學術領域造成的困惱。他在演講中呼籲——一種學術倫理的規範性訴求——政治不屬於課堂、教師扮演先知的徒然。在此摘引<以學術為志業>中對於學術倫理訴求的經典段落:「在文化團體以及政治團體的範圍內應該如何行動——這兩種完完全全是不同性質的問題。如果他接下來問道,他在課堂上為什麼不應該同時處理這兩者,那麼對這個問題的答覆就是:因為先知與鼓動家並不屬於課堂上的講臺。先知和鼓動家都被告知說:『要走上街頭去公開演說。』意思就是到容許批評的地方。」
擁有學者身分的韋伯排斥政治進入課堂上,但課堂外的韋伯卻希望透過候選而不競選的方式從政,來達到他參與制憲的目的。他在1918年12月25日寫給友人的信中,韋伯還信誓旦旦地認為:「看來,我在法蘭克福相當篤定能夠當選。」結果卻事與願違。韋伯也曾經感嘆地說,終其一生,他都是個「政治獨行俠」。從這兩篇演講稿中就能發現,韋伯身處學術領域與政治領域中,產生既熱愛又互斥的矛盾心情。
張旺山教授也在自己的研究中提及,韋伯一生始終對政治有一種「秘而不宣之愛」,因此,他對政治學的貢獻,也使得諸如《政治學的經典作家》(Klassiker der Politik)這樣的書,不得不將他列入政治學的「經典作家」之列。韋伯提出「正當支配的類型」的學說時,雖不是為了政治學而生,但卻影響了政治學領域,並被政治學者所用。Carl Heinrich Becker(1876-1933)曾依照韋伯的期望並提供優渥的條件,希望聘他為波昂大學的「政治學」講座教授,但後來韋伯基於私人理由選擇了到慕尼黑接 Lujo Brentano(1844-1931)退休後所留下的國民經濟學講座教授的空缺。1920 年夏季學期,韋伯甚至在慕尼黑大學開設了一門進階課程,課名就叫作「一般國家學與政治學(國家社會學)」。
我們廣為傳頌韋伯的博學多聞,但卻忽略了就是因為他懂太多、擁有太多知識,常讓他面臨抉擇的痛苦。在一封韋伯於 1887 年 9 月 30 日寫給他的大姨丈包姆加騰(Hermann Baumgarten, 1825-1893)的信中,韋伯就曾坦承:由於「種種實際上的利益――對這些利益的規制,乃是法律發展的基本課題呈現了種種的結合,而這些結合在我看來,用我們的科學的那些手段,是無法加以掌握的」。這意思是韋伯體悟到法律知識的極限,而將其排除在自己的興趣與職涯之外。
雖然講者一樣只有短短二十分鐘,但卻提供了韋伯豐富的知識之旅。韋伯在學術職涯上並非如我們習慣的教育體制,只能線性發展的刻板印象。在這意義下,韋伯的一生為台灣學者、學生帶來的啟示是:在求知、求學的旅程中,「修正」與「調整」是再正常合理不過的現象了。我們不要被一時的挫折擊倒,休息夠了爬起來就好。同時,韋伯的一生也提醒我們面對知識要謙卑,那是因為人擁有的知識都有極限與界線。即便博學如韋伯也不斷地受到各領域的專家挑戰,但知識就是憑靠在如此的堆疊中精煉與豐富。或許韋伯可以成為各種領域的專家,但他卻未定義自己是某個領域的專家,就是因為他清楚知道自己的所知所能有限。不過,韋伯逝世百年後其知識系統並沒有因為各種挑戰崩潰,反而留給社會學界與對社會科學有興趣的每一個人,可以憑著韋伯的典範達到他以前辦不到的事情,與少經歷他在肉體與精神上的煎熬。
最後,由東吳大學社會學系、東吳大學人文社會學院與東吳大學張佛泉人權研究中心,共同舉辦的「韋伯逝世百週年:韋伯學說與二十一世紀對話」只是第一個一百年,未來將會有兩百週年、三百週年與韋伯對話的學術研討會。雖然韋伯的生命逝去,但他卻能持續地啟發後人追求知識,熱愛生命與社會;死亡只是瞬間的終點,卻是邁向精神永恆的起點,韋伯的學問與精神永存在知識宇宙中。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4萬的網紅賢賢的奇異世界,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光明會 #光明會卡片 #預言 各位大家好,歡迎來到HenHenTV的奇異世界,我是Tommy 上一集我們說了辛普森一家卡通的預言,今天我們來說另外一個預言也是很準確的卡片,它就是光明會卡片。這個卡片是由Steve jackson在1982年發明和發行的,他的靈感來自於一本1975年的書,光明會...
後現代主義教育目的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認真看]《康熙來了》,我們的這個時代,是性別浮躁的時代
.
《康熙來了》今天結束了,陪我們走過了12年。每天回家吃飽飯,就在等十點;與朋友同學一起看節目笑到哭;第二天上班的時候,可以和同事有默契地談到昨晚的梗。康熙要結束了。
.
為甚麼我們對康熙不捨,因為某個程度上,它的嘻笑怒罵,它的沒有禮貌,它的歪斜敢曝,它的不認真,它的隨隨便便,它的胡言亂語,創造了90年代以後的年輕人。《康熙來了》是某種後現代的象徵,或者,我們這個不願認真長大的世代的倒影。
.
從台灣的學術研究來看,可以看到「性別」、「族群」、「談話風格」為主要三個議題範圍。
.
我們來看性別面向就好,共有五篇。《台灣綜藝節目的性別呈現與媒體規範--以康熙來了為例》檢視了其中性別歧視與性別刻板印象的問題。《台灣青少年常看之綜藝節目其性別角色內容分析-以《康熙來了》為例》則是認為節目過度「性化」女性。主要是認為,該綜藝節目有性別歧視的問題。
.
但有趣的是,與恰恰相反地,有另外三篇論文則認為該節目具有挑展性別界線的動能力。《臺灣綜藝節目中男性氣概之建構-以康熙來了為例》企圖了解2010年至2013年《康熙來了》節目中如何建構男性氣概,《康熙來了》節目中理想的男性氣概如何挑戰、模糊陽剛特質和陰柔特質的界線。《女丑=女醜?幽默的性別權力─以綜藝節目諧星表演為例》分析節目中的女諧星的能動性策略可能有三個:鬆動權力關係、體制內的反叛與挑戰性別刻板印象,但若要顛覆父權體系,就現階段而言還無法一蹴可幾。而論述性最完整的《「C/娘」的爭戰指涉、怪胎展演與反抗能動性:檢視「蔡康永C/娘事件」中的「性別平等教育女性主義」論述》則指出《康熙來了》節目的「敢曝」實踐、怪胎操演與反抗動能。
.
我們大致上可以看到這些論文在性別論述上的分野。批判《康熙來了》的兩篇論文較傾向「兩性」概念與較傳統女性主義,主要延續的媒體批判在對媒介中的性別歧視做出分析。而另外三篇則肯定了《康熙來了》在性別運動上的正向作用,這三篇較靠近「酷兒理論」、「激進女性主義」,甚至在《「C/娘」的爭戰指涉、怪胎展演與反抗能動性:檢視「蔡康永C/娘事件」中的「性別平等教育女性主義」論述》中,直接呈現了我們的觀察,就是女性主義與酷兒理論之間的齟齬。而酷兒理論更在乎的是,更激進、更為多元、更去中心的一種淺薄的、多分身的自我暴露,這就是《康熙來了》。
.
我想的確是,性別概念在《康熙來了》是最重要的,在我們這個年代也是,我們對於身分認同的要求從族群逐漸擴延到年齡、世代、性別等等,《康熙來了》的亂七八糟、毛毛躁躁,就是這個後現代認同追尋的某種顯像。
.
明天沒有《康熙來了》看了。青春過去了。
#順手寫寫紀念一下現在的感覺
後現代主義教育目的 在 Wong Yat Ho 黃溢濠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Repost @heiwardmak with @repostapp.
・・・
昨天的 #AM730 ,我們全員都在 #拖拉 MV現場,不知有沒有人看到 #如果這是文明 的報導?謝謝記者,看到了電影裡不一樣的議題。文中提到梁詠琪小姐導演的作品,我作為觀眾,稍微更正那並非如文中描述「與狗狗的快樂時光」的影片,而是一個關於年邁的唐狗因主人過身,狗主女兒無法找人收養唐狗的故事,是個值得探討的題目和有誠意的作品。
#關於如果這是文明您需要知道的事 「文明就是一場價值戰?
真正的文明不是帶來摧毀,乃是抱著一種進步的心態去觀照日常的生活,進步的核心價值離不開自由、民主和博愛,以往覺得有色人種是次等人,是可供買賣的貨品,但基於人人平等,就需靠一班有心人去解放,內地廣西玉林縣認為殺狗、食狗是鄉俗文化,縣外的人則視此行為為殘暴不仁,動物也是生命,該實踐一種博愛的精神,人道對待,動物也是生命,實踐著是一種博愛精神,從來高舉文明就會引發一場價值觀抗爭,而抗爭是否成功,則視乎用上的手段,如何借不同平台去為自己價值觀立論、對話和教育,社交媒體裡的微電影、改圖乃是兵家必爭之地。
願當人形月熊,受苦也是一種機會《如果這是文明》就是一齣麥曦茵導演的微電影,言談間她較傾向稱它為短片,大意就是電影其實無大與微之分,短片就是短片,為香港愛護動物協會製作,背後目的不用多說吧,用上短片就是希望全方位在網上平台推廣,打的該是年輕一群,當那邊廂梁詠琪拍攝跟狗狗的快樂時光,麥導反而來個重口味,拍一個關於亞洲月熊的故事,找來自己旗下組合 @playtime_hk 成員 #黃溢濠 (濠B)當男主角,「找他,因為他肯去做其他artist未必肯做的事情……」麥導表示預算很有限,很難找到較有名氣的演員,把大部分資金用來做了製作,加上創作要求演員第一身感受月熊被困籠內,被強抽膽汁的情況,為藝術犧牲也要計算功效吧,麥導可不是離地的理想主義者,「拍攝期間我整整三天赤裸上身被囚禁在一個轉身也有困難的鐵籠裡……」雖然聽來難捱,這位九十後演員濠B卻視為一種提升與磨練,「沒試過就說不喜歡、關閘拒絕,就失去了很多學習機會吧!」這種演藝態度「餅輩」一定中聽,因上位人士總愛嫌三嫌四,習慣把自己曾經受過上代的苛責、不幸,原原本本傳承給接著的新生代。
有比「廢」字更毒的嗎?
而「廢青」可算是近年狠辣標籤的首位,不少年輕人索性把「廢」字內化,除了作生活困難的擋箭牌,也可自嘲娛樂一番,年輕人到底需要甚麼?麥導跟其他有心人說得簡單——機會,不要社會賢達那些無謂的施捨、同情,自力更生對他們而言不是換取經濟實力,反正買樓、藍籌股都是遙不可及,他們重視反而是一種能Master的感覺,掌握自己的生活形態,不受他人干預,他們視野較闊,因總參加過一兩次遊學團、無數外遊,被家長要求學習不感興趣的興趣班,長大後渴望走出鐵籠,闖心中自由天地,找黃溢濠這位九十後演月熊磨難日子,本意就是讓觀眾體會動物的苦難,喚醒大家對「文明」的關注,誰知,困在籠裡的除了可憐月熊,其實還可推演至社會的新生代,說本地「文明」,或許結論來得太早…… 呼喊不只為月熊,為新世代失聲片中沒有對白,濠B做得最多就是慘痛、無奈的呼喊,筆者從網上收看,屠夫步近鐵籠,面無表情,強抽膽汁,「那位扮演屠夫的演出,感覺真像北野武,也要謝謝負責特效化妝的同事,不問付出幫手……」麥導不忘為製作感恩,文明到底是甚麼? 當一伙人有著一個向善信念,文明就出現了,無分性別、社經階級和物種,文明可不單是用樓有多摩天、GDP有多高來量度,尤其GDP只是為官交帳,往往犧牲底層老百姓的利益來製造;短片畫面首先令人聯想月熊苦況,只是一看再看此短片,筆者發覺濠B演出盡情,喊至失聲的表情,帶給筆者第二個層次的思考…… 煉出後現代「文明」,光說就落伍了,拍攝期間他吃午餐也不願走出籠外,為要進一步體會月熊生活,他的呼喊可以如此賣力,或許他所代表的一代其實從未離開生活鐵籠,喊出也是自己一代的苦情,剝削這玩意可說成是資本主義的核心價值,它是資本家製造利潤的良方,而既得利益者被制度教導變成貪得無厭,而發展愈熾,剝削就變得理所當然,無處不在,要交換生存,就像片內濠B一樣,為了食物,無奈地讓屠夫每更抽乾自己的膽汁,現實裡屠夫有多恐怖,割熊掌,不理月熊傷口腐爛,膽汁有多衛生,種種跟當下的賺錢為最大的動力的無良商人有多大分別呢? 愈覺這齣短片不只是鼓動大家愛愛月熊,也要愛愛當下的新生代、草根族,原來看見牠們,倒映出來竟然是自己的模樣,愛熊原來就是愛自己,救命,可不是說說便行,這個年頭,還是動起來實際一點,光說已不奏效了,或許這就是今天對「文明」的意涵…… 文:陳龍超、圖:莊振邦
Web Articles:
27/05/2015 | 麥曦茵借九十後演員當月熊,說說「剝削」已貫穿人間 、動物界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266069
後現代主義教育目的 在 賢賢的奇異世界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光明會 #光明會卡片 #預言
各位大家好,歡迎來到HenHenTV的奇異世界,我是Tommy
上一集我們說了辛普森一家卡通的預言,今天我們來說另外一個預言也是很準確的卡片,它就是光明會卡片。這個卡片是由Steve jackson在1982年發明和發行的,他的靈感來自於一本1975年的書,光明會三部曲,這本科幻小說是帶有諷刺,後現代主義,一些關於光明會的存還有陰謀論。雖然沒有證據這套卡片是光明會的會員創造的,但是裡面的卡片卻可以預測在1995年後發生的大事件,究竟這是否是真的?
今天我們就來深入研究這套卡片,然後我們也來用這套卡片去預測未來。
如果你也喜歡這些陰謀論或是去破解真假的影片,記得訂閱HenHenTV,順便打開旁邊的小鈴鐺,然後選擇全部,如果覺得我的頻道做得不錯,也可以成為我的會員,可以提早或者是觀看會員限定的影片。
好!我們開始吧!
光明會,是在1776年在德國巴伐利亞的秘密組織,這個組織整天被人說是控制世界金融,政治等背後最大的贏家,該組織也被指策劃世界的大事件,例如法國大革命,滑鐵盧戰役還有美國肯尼迪總統被暗殺等等。還有安插會員在政治,金融,發明,醫學,通過這些代理人控制政治,經而達成他們所謂的新世界次序。
所謂的新世界次序,就是產生一個極權主義的世界,取代主權國家和民族國家的體系,用戰爭,金融,醫藥,教育等等去達成控制世界的陰謀。但是其實光明會可能在更早的時期就有了,只是最近這個光明會並不秘密了,開始很多人知道這個組織的存在。
那麼這個卡片裡面究竟有什麼?
我這裡剛剛下載了1995年版本的光明會卡片,原版的一共有409張卡片,200張普通卡,100張不常見卡,100張稀有卡,還有9張光明會卡。
,這個牌的玩法就是用一些大事件,或者製造一些假新聞,用任何的一切手段來打敗對手,經而達成控制世界。而卡片的種類分為八種,
1. 災害
2. 暗殺
3. 集團
4. 光明會
5. 名人
6. 地點
7. 劇情
8. 資源
那麼我們來看看那幾張照片是和一些大事件有雷同之處,例如好像這種卡片Enough is enough, 是不是很像trump?特朗普,
還有這種照片是不是很像世貿中心?還有這張五角大廈被攻擊,還有這張,是海鳥被原油沾滿的卡片,是說著原油洩漏事件,還有這張照片上面很明顯是前總統克林頓,還有他的老婆希拉里,還有第三個女人是誰呢?大家應該都猜到,這個事件很像克林頓的性醜聞吧!還有這張是說戴安娜吧!但是這張卡片發明於1995年,而戴安娜死於車禍是1997年,而且卡片也沒有說她發生車禍啊?
有人說是光明會裡面的人為了要告知大眾這一些即將或是存在的事件,就把這些訊息放進卡片裡面來通知大家,但是為什麼光明會的人需要通知我們呢?如果他們是要達成新世界次序,應該不理我們的死活,達成他們要的目的就可以了。如果真的是說預言準確的只有幾張,可能是少過10張卡吧!但是會不會是事件發生過後才加進去呢?
我們姑且相信裡面的卡片的確都是1995年發明的,但是裡面一共有657張,如果你一張張去看,應該會發現這根本就是作者自行腦補而發明的卡片。好像紐約這張卡,看到帝國大廈上面有金剛嗎?難道這又會發生嗎?
以其說是可以預測未來的卡片,不如說這是把一些未解之謎,或者是一些都市傳說,一些神秘事件加起來,和一些謠傳的陰謀論等等,不如我們來看看那幾個是未解之謎吧!
1. 約櫃
a. 這是在聖經舊約裡面的約櫃,而這個約櫃裡面就是放著摩西和上帝的十誡,在所羅門王時代,上帝曾經吩咐他建造存放約櫃的聖殿,我在魔法書的影片裡面有講過。
2. 大腳怪
a. 傳說中的大腳怪,是在1967年曾經被人拍攝到的巨大長毛的怪物,不知道是真的還是假的。
3. 麥田圈
a. 就是在麥田裡面出現的神秘圖案。而且還是一夜之間形成的。
4. 外星人綁架事件·
a. 聽過很多,有些更說和外星人發生關係。
5. 水晶頭顱
a. 這個是在瑪雅古蹟裡面發現的水晶頭顱,這個我非常有興趣,下一集做這個影片講水晶頭顱吧!
6. 死靈之書
a. 傳說中的死者之書,也是有詛咒,預言等等。
7. 尼斯湖水怪
a. 已經公佈過是假的照片,但是並不代表它不存在。
8. 屠牛事件
a. 在1978年發生的牛只被切割事件,身上的血被抽乾,器官不翼而飛,而切口好像是鐳射切割一樣,傷口四周變硬等等,傳說中是外星人來到地球抽取樣本。
9. 外星人綁架事件。
a. 大家都聽過啦。。
10. 51區
a. 我以前的影片有說過,大家可以去看看
11. 聖杯
a. 傳說中耶穌最後晚餐中的杯子,也是在耶穌被釘死後盛裝過他血的杯子
12. 百慕達三角洲
a. 傳說中神秘的海域,飛機和船經過就會失靈。
還有很多很多,需要去想那麼多種卡片並且需要去思考怎樣去用這些卡片也是不簡單的。所以作者的創造力也是很不錯的。
那麼究竟這些卡片是否真的有預測未來呢?我覺得有點過於牽強,除了世貿中心比較像之外,其他的解釋有點牽強。如果真的是光明會的人逃出來就是為了告訴你們大眾,他們會策劃這些恐怖襲擊,或者這些外星人和一些不解之謎都和他們有關係,那麼未免太過容易知道。
我是覺得如果他們有,應該不會告訴我們。。。我覺得不知道反而更可怕。
我覺得有時陰謀論本來它本身就是陰謀。
好像可以讓你們那麼容易就知道光明會的陰謀論,本身就是一種陰謀吧!
不過今年的確是太多事情發生,難免會想預言究竟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情。
不如這樣吧!大家留言給予我10個號碼,從1-657號,然後我就在我的卡片裡面抽出那些卡片,來預測今年會發生的事情吧。
只限十個號碼,快點留言吧!
好啦!今天的影片就到這裡,今天也發掘了不少新題材可以做,下一集我們就說水晶頭髏吧!如果你也喜歡這些影片,記得訂閱或者直接加入會員,來支持我做更優質的影片吧!
好啦!我們下個奇異世界見!Bye Bye!

後現代主義教育目的 在 後現代主義1、傅柯(Foucault) - 太后牌陣亡筆記本 - Facebook 的必吃
後現代主義 1、傅柯(Foucault): (1)對歷史重新的解釋來解讀文本、意義的結構、權力與知識的關係 ... (2)教育目的為培養被壓迫者的批判意識,並提倡問題呈現式。 ... <看更多>
後現代主義教育目的 在 10620蘇永明教授教育哲學_第13B講後現代主義的定義- YouTube 的必吃
國立清華大學開放式課程http://ocw.nthu.edu.tw.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