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奧運的好表現,相信很多人都感到振奮與感動。
除了球員努力肯拚,仔細讀過一些資料才知道,政府對體育選手的培訓,做了很多體制上的改革與強化。
知道這不是偶然,而是多方努力的成果。而且,只是才要開始而已。
歐美日韓中等體育強國,無不是如此高規格培訓人才,我們還在努力追趕就能有此表現,要歸功很多人的努力。
雖然還有扯後腿的勢力存在,但是,大家的監督跟輿論會將那些惡勢力慢慢剷除的!
刻意練習系列作品裡,談到過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那就是當一個人會了某項技能,知道如何鍛煉的方法,就可以教人,大量複製成果。
這就是人類的教育的威力。
忘了是哪本書提到的案例,早年韓國的職業女子高爾夫球成績也普普通通,後來有人繳出好成績後,開始將鍛煉方法擴散出去,不多久,整個國家當女子高爾夫實力都大幅提升。
我自己就是的受惠於學習方法的案例。我自己是直到上大學才對讀書方法開竅,並不是從小就很會讀書的人,後來摸索出一整套讀書方法,還教了不少人。
所以我個人堅信方法論,還有刻意練習的威力。
台灣才要開始擺脫天才論神童論,進入方法學與刻意練習的學習型社會,所幸這些年出版了很多很棒的學習方法類的書跟課程可以參考,習得新方法的教練老師也越來越多,政府也願意投資培養人才。
我相信,未來十年,能夠透過方法刻意練習的各領域在國際上,都能漸漸展露頭角,奪下傲人成績。
打造自動化學習系統(線上版)
https://zen1976.com/automation_learninghowtolearn/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陶瓷創作展 吳昕恬專訪 陶瓷製夢者與她的夢境 夢如果是思想的殘留,那也許就是現實中的衍生。吳昕恬的陶瓷創作以靜態沉睡的人體,結合動態生長的植物,置入生活中的小故事,模糊觀者的現實界線。 首次見到吳昕恬,覺得人如其名恬靜溫和,卻在交談後對她改觀許多,年紀輕輕的她對事情很有...
很會讀書的人 在 鋼鐵爸(阮橋本)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我見過全身刺青的人
扶著老阿公阿嬤過馬路
也見過當兄弟的人
棄暗投明回歸家庭
做工地綁鐵的工作
為了多討一口飯吃
多賺一點錢
讓爸媽老婆
小孩過好一點日子
我也見過八大的女生
每天晚上
被灌酒到早上才回家
為的是把錢寄回家
讓家裡生活品質變好
我遇過學歷是博士
連最基本的孝順都沒給
也碰到很會讀書的人
連基本做人處事都不懂
當今這個社會
穿西裝打領帶
不一定是紳士
穿拖鞋著背心
不一定是俗氣
衣服穿的薄涼
不一定是婊子
誰說
有刺青就是流氓
沒刺青就是紳士
衣服穿的得體就是貴婦
很會讀書的人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我本來是個很會讀書的人,一結婚之後,就馬上變成另外一個人了,開始煮飯啊、打掃啊,即便我家人並沒有要我那樣做,我還是很自動變了,很認真的演個好太太」...後來,郭葉珍真的忍不住了,還是跑去準備研究所,「結果我先生說,那段時間是結婚以來他最幸福的時光,因為我都沒有吵他、沒煩他。」
未來family黃啟菱把我那段沒人要我演好媽媽好太太,我卻硬要演不可的歷史寫得也太傳神了!
https://futureparenting.cwgv.com.tw/family/content/index/20671
很會讀書的人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 #陶瓷創作展 吳昕恬專訪
陶瓷製夢者與她的夢境
夢如果是思想的殘留,那也許就是現實中的衍生。吳昕恬的陶瓷創作以靜態沉睡的人體,結合動態生長的植物,置入生活中的小故事,模糊觀者的現實界線。
首次見到吳昕恬,覺得人如其名恬靜溫和,卻在交談後對她改觀許多,年紀輕輕的她對事情很有想法、很有個性,令人感受到她對關心的事物那種堅持與態度,就像她的陶瓷作品在可愛的外表下有著信念與故事。
▶靜靜與土培養感情◀
成長於台灣南部的吳昕恬,家鄉位於台南歸仁。歸仁在她的成長過程中一片片田地被人造物和鋼筋水泥所取代,憶起童年的玩樂,她說小就對土地與自然就很有感情,幼年到阿公家,自己一個就可以在樹下把玩土壤,也愛觀察自然環境裡的昆蟲與動物們。她也是一位很靜的小孩,只要給一張紙、一枝筆、一本書,她就可以這樣待一整天。從小就懂得與自己相處、不喜愛補習,比起進入才藝班接受指導,更愛在家按自己所想繪畫、創造自己繪本。這麼小就有這樣與自己獨處又愛自由創作的性格,似乎很適合當一位全職創作藝術家呢!
▶並非每人都要走一樣的路◀
問起求學的經驗,吳昕恬說當時她國中就近進入歸仁國中就讀,接下來進入台南女中,一路在台灣傳統升學體制下前進。在高中時期,經由學校比賽與活動經驗,畫插畫和設計各種活動宣傳品,她漸漸發覺自己的興趣是設計和藝術。高中參加社團「台灣文化隊」在寒暑舉辦許多體驗台灣文化與進入原住民部落學習的「部落遊學」,讓她對於台灣這塊土地上的文化、自然環境更加關切。在台南第一志願之一的高中就讀,讓她覺得身邊有許多很會讀書的人,不一定每個人都要走一樣的路。加上學校美術老師王政凱在她決定要就讀藝術設系相關科系後給予非常多建議、指導與幫助,種種因素加起來讓她對自己想要走的路多了份堅持。
▶貼近生活的作品,與家人互動◀
很有個性的吳昕恬「先做了再說」進入國北教的藝術與造形設計系的設計組主修工藝,一開始想走設計的方向,但歷經各種媒材的創作課程她發現自己最喜歡的是工藝創作,所以她最終選擇陶土為媒材進行創作,吳昕恬認為「土」是她童年的回憶,也是一種很親密、貼近自然的材質,以雙手接觸,可以感受到土的柔軟、冰涼與黏性,經由雙手增減的塑造成作品是很美好的過程。
吳昕恬過去在創作方面沒有與父親有討論與交集的機會,進入工藝組後開始做陶藝,便將與生活相關的器物拿回家使用,意外成為家人間彼此交流的話題,感受得到認可。這些器物透過使用陪伴在家人身邊,多了一層被需要的感覺。
▶共生,與自然貼近的創作◀
到台北念書後,吳昕恬覺得自己似乎離開土地很遠,雖然台北資源豐富,但她很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回到家鄉來創作。除了發現到歸仁的田地日益減少,近期可能會有新的建設消息,可能讓擁有豐富生態的沙崙大草原消失,在這塊日漸珍貴的自然地有許多鳥類與生物棲息,吳昕恬認為「開發這件事情就像一個單向道,如果決定開發後那些原本存在生態都即將消失、難以回頭。」她希望這塊土地與生態可被保存下來。因此有了這股動力將原本木口木版畫的平面作品轉化為立體作品〈共生〉,藉由這件作品讓大家更加注意自然生態維護的重要性。「人類只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一個物種,但開發卻從沒過問其它生物的意見,希望人類可以學習與其它生物共生。」
▶睡夢的人與植物◀
這次展出的作品多以沉睡中地人體各部位、植物結合作為表現。沉睡的人體代表著「靜態」,生長中的植物則是「動態」,兩者為對比的存在,但其實在夢醒後的白天他們卻又是相反的狀態。作品中各種奇妙的植物與帶點童趣插畫風的人體作各種結合,有雙腳長出菇類、或頭髮是植物的各種呈現方式。問吳昕恬說為何會想到將植物與人體作結合?一開始的靈感源自於原住民作家 亞榮隆.撒可努跟她說過一句話「朽木不可雕也,但可以種香菇。」她認為不是每個塊木頭生來都是要成為被作成雕塑品,也是有些木頭要拿來種香菇的,不能說無法被雕刻的木頭就是不好的,也許它出生的意義就是要拿來種香菇。如同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事情,但在社會的觀點「成功」的定義是很狹隘的,而對吳昕恬來說「把自己擅長的事情做好,就是成功」也因此有了〈蘗〉系列第一件作品。「蘗」字義上有許多意思,吳昕恬取其新芽正在生長、萌發的意象。
▶夢中的我,我的夢境◀
心理學家佛洛伊德在《夢的解析》提到,夢是「願望的完成」,是深藏在潛意識中的幻想,是運用了白日記憶的殘餘而產生的,就像是在消化白天腦中的思想、排解掉日常過多的思緒,如同一種保護機制,不存在的夢與現實可以說是有了一層連結與關係。她認為「夜裡人們總是道了晚安後入睡,而我是道了晚安後開始創作:『大家在床上作著夢,而我是在工作室做著夢。』我覺得創作就是我的夢,做陶是製夢的過程,而我就是夢的製造者。夢,可能來自於我的幻想,像是白日夢一般天馬行空;夢,也可能是我渴望、我欲求的或是我想企及的夢想,而這些夢都映照出我自身。我藉由創作自剖與反思,認識自己、找尋自己、捏塑自己、召喚自己,然後在夢中重新長出自己。」在吳昕恬每件作品都有背後都有個小故事,取材自她的生活當中,而我們的夢境來自現實,那夢境中的事情也許就是現實的衍生。
陶瓷創作結合植物與人體各部位,將生活小故事化為現實中的夢境。
吳昕恬簡歷:
學歷:
2013-2017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 設計組 主修工藝
2010-2013 國立臺南女子高級中學
2007-2010 臺南市歸仁國民中學
2001-2007 臺南市文化國民小學
工作經歷:
2016 國北教學務處心輔組 整學期海報設計
2015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奇美部落周邊商品與摺頁設計
2015 自然系教授委託昆蟲2:1模型製作
策展單位: 金車文藝中心(承德館)
展出日期:2017/03/11-2017/05/07
開放時間:每日11:00-18:00(周一休館)
金車承德館地址:台北市承德路三段131號4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