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時光倒轉,我會堅持放回父親的鼻胃管嗎?】
父親在過世前一年多,一年內因吸入性肺炎住進台大醫院三次,在與六位兄弟姊妹討論過後,我代他簽署了「不施行心肺復甦術」(DNR),同時最後與醫療團隊商量下,決定接受「鼻胃管攝取營養」的醫療決定。
我深知對一位神智清楚,最喜歡美食的老人家,接受這種生活方式是何等的困難,但在理智的衡量下,他十分勉強地答應了。最初他偶爾在深睡中,不自覺地自己動手拔掉鼻胃管,而他老人家尷尬地向我道歉的神情至今仍是我的夢靨。
之後每個月在幫他更換鼻胃管時,都會在前一晚拔管,讓他當晚睡得十分舒適,而隔天一早再幫他換上新管。幾個月後,他開始告訴我,他實在不願意再插回鼻胃管,「這種存活沒有尊嚴,沒有品質,不如不要活」。
後來他甚至一直搖頭拒絕,直到我告訴他,再這樣拖延下去我上班會遲到,他才閉上眼睛,滿臉不高興地讓我插上新的鼻胃管。在上班的捷運車上,有時我會想到幾分鐘前父子互相道歉的情景,而忍不住流下淚來。
2008年父親在沈睡中安詳過世,但我偶而仍會回想到那一幕我堅持他接受鼻胃管的難忘情景,而不自覺的愧疚落淚,因為我實在沒有理由強迫他接受這種他認為「沒有尊嚴的存活」。父親過世時雖然已經衰弱臥床好幾個月,但他心智清楚,他的意見應該被尊重。我們提供營養,延長生命固然重要,但當事人對「人生的意義與目的」的看法,應該遠比家人活過百歲的紀錄來得重要,我們這樣執意繼續使用鼻胃管到底是為了誰?
當台灣通過「病人自主權利法」之後,我常會想起,如果我們當年有機會讓他老人家主動與子女們討論自己人生旅程的最後階段要怎麼「走」,讓家人了解他的願望,我們一定能使他更無憾地走完美滿的人生[1]。
■我是醫師,我不要被插鼻胃管
第一次看到這位病人,只見她的雙手被綁著,很激動一直要去扯鼻胃管,甚至連腳都扭動起來。老太太的兒子對我說,她在家裏就是這樣,一不小心,鼻胃管就會被扯掉,把手綁起來是不得已的。
我試探性的問了這個兒子,「如果是您自己,您要這樣插著鼻胃管,然後被綁手嗎?如果是我,當我吞不下,我就要死了,我不要被插鼻胃管。」
兒子說:「最好不要插,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呀!一個人不能吃,就沒有營養,沒有營養會死吔,總不能看著媽媽活活被餓死吧?醫師,沒有鼻胃管,怎麼可以呢?」
結果,這個病人住院三天中自拔二次鼻胃管,就在第二次自拔管路當下,我剛好走進病房,我說:「鼻胃管不見了!」,只見媳婦冷眼的對著外籍看護說:「妳是怎麼顧的?」,可憐的看護說:「我就要翻身,才鬆綁,她就自拔了。」
好令人心酸的場景,但這樣的場景、類似的對話,每日不斷地在臺灣各地上演著,這是一個講究孝順的國度嗎?
在加護病房裏,曾經有一位九十多歲的老先生向我哭訴:「醫師,我又沒有做壞事,為什麼把我綁起來?」被插鼻胃管的病人吃下的食物,沒有經過味蕾的品嚐,無法感受到食物的酸甜苦辣,他們常說:「醫師,我都沒吃。」[2]
■居家醫療醫師陳乾原,自插鼻胃管實驗後的省思
試想插著一條塑膠管,從鼻腔通往胃,過一天的生活。吃飯、洗澡、睡覺,都不能拿下,那會是什麼樣的感覺?居家醫療醫師陳乾原,曾嘗試自行插鼻胃管,親身體驗患者的感受。
根據衛福部的最新統計,全台65歲以上的住院人口當中,插鼻胃管的人數多達12萬人,比例為17.94%。換言之,65歲以上住院的患者,幾乎每5人就有1人選擇以經鼻腔灌食的方式,維持身體所需的營養。儘管在醫療現場極為常見,鼻胃管卻也是生命末期最常引起爭議的醫療處置之一。例如,知名作家瓊瑤就曾為了先生平鑫濤在失智、中風後是否該插鼻胃管灌食,和繼子女發生衝突。
倘若有天,我們因故失去了自行進食的能力,究竟該不該插鼻胃管?比起紙上談兵,深耕居家醫療領域的醫師陳乾原決定自己試插鼻胃管,了解這項醫療處置對患者的身心影響。親自當過一回病人,才能以新的角度思索生命的困難抉擇。
陳乾原醫師笑說,第一次插管雖然不到3分鐘就放置完成,但插入不久後就有明顯不適感,他馬上拔出。吃完晚餐後,他再試插2次,結果竟然因為管路刺激腸胃蠕動,胃裡的食物全吐了出來!就這樣來回折騰了幾次,插管第4次,才成功完成灌食、睡過夜。
他形容,從鼻胃管灌食雖然沒有特別不舒服,但鼻腔始終有異物感,有時會需要張嘴呼吸。除了流眼淚、鼻涕外,夜間睡眠也受到影響,很難進入深層睡眠狀態。隔天一早灌完牛奶,他拿掉鼻胃管,最大的感想是:「以口進食真好!」
■既然鼻胃管會造成患者的極大不適,為什麼在臨床上仍如此常見?
陳乾原醫師解釋,插鼻胃管的患者,通常是因為疾病、老化導致吞嚥困難、容易嗆咳,或者經醫師評估以口進食所獲得的營養不足、大型手術或治療前需要灌食以獲得充分營養等。
儘管鼻胃管具有灌食、給藥方便、可快速補充營養等優點,陳乾原醫師也提到,不少意識清醒且還有力氣的患者,會因不舒服而自行拉扯鼻胃管。到頭來,家屬必須約束患者,限制其行動。
此外,愈來愈多研究也顯示,插上鼻胃管不會降低吸入性肺炎的機率。甚至若缺乏復健,口舌等咀嚼相關的肌肉會持續退化,將來誤嚥機率更高、更難恢復以口進食。
陳乾原醫師指出,從醫師的角度,若插鼻胃管無助於改變病程、增加復原機率,也不能讓患者過「自認有品質」的生活,就要審慎考慮插管的必要性。像是他有位患者是重度失智的奶奶,原本營養師評估,灌食可讓她多少恢復力氣。
但插上鼻胃管後,奶奶原有的褥瘡等問題都未改善,後來又發生吸入性肺炎。女兒同時照顧重病雙親,心力交瘁。他認為,在這樣的情況下,插鼻胃管的意義就不大。
■「透過餵食,家屬可以好好陪伴患者,反而是一個療癒的過程」
陳乾原醫師說:若吞嚥功能不佳又不想插鼻胃管,可考慮胃造口手術,藉由腹部上的管路直接灌食。或者,當患者年事已高、處於疾病末期,本人又沒有進食意願時,也可以只提供水分不餵食,不失為一種善終的選擇。
有些家屬擔心,不用鼻胃管或其他方式積極地給予營養,是不是就等同於讓患者「活活餓死」?陳乾原醫師提到,居家醫療的現場,常有許多年邁、接近生命終點的患者。他最大的體悟是,無論人的意志有多強、醫療有多進步,生命往往有自己的出路[3]。
■放棄無效醫療,讓病人走得安心!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黃勝堅總院長:「唯有認識死亡,才懂得如何善終」;鼻胃管,真的有必要嗎?鼻胃管的使用在台灣相當普遍,許多末期病人如癌症、失智症的患者,醫療人員為了維持其生命,通常都會建議使用鼻胃管提供營養,但對患者來說不但不舒服,對自尊也是一種傷害。
事實上,現在國際上的最新觀念是,不推薦末期失智病人使用任何管路,建議經口餵食,以細心的手工餵食方式,為病人保留尊嚴,並把時間留給患者和家屬。
黃勝堅院長舉例,曾經有一位腦部受傷的96歲老先生被送到急診,老先生的兒子主動告訴主治醫師:「拜託不要幫我爸爸插鼻胃管。」醫師回答:「可是不放鼻胃管就沒有營養,而且有用鼻胃管比較不會吸入性肺炎。」
兒子反問:「難道用了鼻胃管,就一定不會肺炎嗎?我爸爸都96歲了,他需要的不是再活那麼久,應該是尊嚴擺第一!」於是,老先生轉出加護病房,在子孫環繞、手中抱著愛貓的情況下安然辭世,了無遺憾又保有尊嚴[4]。
■身心健康五戒:吃對、運動、睡好、微笑、刷牙
老後最理想的境界是無病無痛,自己和家人都不必為難。在陳乾原醫師的診所中,貼有一張提醒自己和患者的「身心健康五戒」:吃對、運動、睡好、微笑、刷牙。
▶吃對:
是以低脂、少糖、少鹽為原則,吃多色蔬果並喝足夠的水。
▶運動:
每週應有3次、每次至少半小時,胸、臂、腹、腿都要動到。
▶睡好和微笑:
則是早睡早起,心情愉悅,保持身心穩定。
▶刷牙:
一般人最容易忽略的刷牙,其實和老後的生活品質關係極大。陳乾原醫師指出,牙齒刷乾淨,才能維持咀嚼能力。再加上近年研究已顯示,牙周附近的細菌會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也會引發身體的炎性反應,導致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影響認知功能。可以說,口腔清潔做得好,需要插鼻胃管的機率也會減少[3]。
尊重生活品質與生命尊嚴的國家,退化的老人不會被插鼻胃管,照顧者會細心地、慢慢地進行餵食,如果真的不行了,不會強迫灌食,然後老人就順著生命自然的軌道,離開人間,展開另一段靈性之旅。
在歐美澳等國,他們不會為無法自然進食的臥床老人插鼻胃管,或採取經腸道營養等延命措施,他們認為,人終有一死,如果讓老人家這樣延長死亡的時間,反而讓其人權與尊嚴受損,是倫理不容的壞事。
陳乾原醫師說「我覺得人怎麼生活,大概就會怎麼死去。」。修行在日常,好好照顧自己,生命才會有圓滿的結束![2]
黃勝堅醫師表示「時間到了,該怎樣就怎樣」,死亡是生命的最高境界,完整的死亡才會讓生命更圓滿,無論醫師或民眾都必須了解死亡,唯有認識死亡,才懂得如何善終。當醫病雙方都具備「死亡識能」(Death Literacy),理解醫療也有極限,彼此才能互相尊重,成為生命共同體,一起幫助病人走向美好的善終,而不是強制施以插管、電擊、心肺復甦術(CPR)等急救[4]。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元氣網)「醫病平台/如果時光倒轉,我會堅持放回父親的鼻胃管嗎?」: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6001/5685714
[2](幸福熟齡)「我是醫師,我不要被插鼻胃管 陳秀丹醫師:期盼十年後的台灣,沒有被捆綁的老人」:https://thebetteraging.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detail/201906210032
[3](50+好好:用新的方法,創造自己的理想老後)「居家醫療醫師陳乾原,自插鼻胃管實驗後的省思:老後不想插管,現在該做哪些準備?」:https://www.fiftyplus.com.tw/articles/20911
[4]幸福熟齡「放棄無效醫療,讓病人走得安心!黃勝堅:唯有認識死亡,才懂得如何善終」:https://bit.ly/2URlK46
➤➤照片
[2]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免費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edu.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高齡化社會 #低效益醫療 #鼻胃管 #病人自主權利法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 / 國民健康署 / 衛生福利部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萬的網紅港。故 kongguhk,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阿Kit約在兩年前退休之後,就獨自成立了吞嚥餐(軟餐)社企。她的工作室就在某商場的其中一個舗位,與別的商舖不同,她的地方沒有光鮮的招牌,並不起眼,內裏的空間並不大,然而設備一應俱全,有一半的空間是廚房供她做軟餐。 吞嚥困難人士包括長者及長期病患者進食普通時,容易嗆咳或誤嚥,而軟餐的出現就希望他們不...
形容老人家身體好 在 寶瓶文化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編輯OOXX】
尋找一個新作者,邀請新作者寫下編輯心中夢寐以求的新書,這件事難不難?難,超難。有時連續幾日、幾周,你在網路上不斷看、戮力思索,可就是找不著一個能打動你,讓你的心一揪的書寫。
而陳乃菁醫師就是很偶然機會下,讓我的心一揪的作者。那個一揪,就是當你讀完她的書寫,你關上檔案,關上電腦,夜色降臨,一天即將過去,你準備入睡,可是你眼前、你腦海、你全身的細胞,都仍是被幾幅景像所佔據著。而那景像是來自乃菁醫師的書寫。
/
其中一個景像,是乃菁醫師拜訪一處安養中心,而安養中心裡有位老奶奶。奶奶提到洗澡時,雖有安養中心工作人員在旁協助,但卻總催促她洗快點。
乃菁醫師看著南台灣豔陽高照的八月,奶奶卻穿著薄長袖。她對奶奶說:「奶奶,你很怕冷吧?」
奶奶一聽,眼淚啪啦啪啦地掉不停。
或許是長久以來,終於有人願意傾聽,且理解,甚至說中了奶奶的心事,因此奶奶急切地對乃菁醫師描述,因為洗澡被人催促,所以她在洗澡時,總是無法等水流變得熱一點,再安心的洗。
「其實,我只要熱一點點就好。」奶奶說:「可是有一次工作人員不等我,就直接舀一瓢水,從我頭上倒下來,叫我趕快洗,水都是冷的。我眼睛都是水,好害怕。」
/
再另一個景像,是一位開商店營生的老爺爺,而店後方就是他自己的房間,生活還算方便,但在一次中風後,老爺爺雖仍能行走,卻步履稍緩,常常還沒走到廁所就尿了出來。
家人於是為老爺爺包上尿布(捫心自問,若我是老爺爺的家人,我也會這麼做啊),但老爺爺卻再也不走出房間,更不往前方的店面去了。漸漸地,老爺爺的話和表情愈來愈少,身體和心靈反應也都變更慢。
家人不覺得有異,認為可能是中風後的後遺症,又或是老人家自然的退化(再次捫心自問,若我是老爺爺的家人,我也會這麼想啊)。
但乃菁醫師不同,她看出包尿布這件事,深深地傷害了身為一家之主的老爺爺啊。
於是她建議老爺爺家人,先用復健褲取代尿布,接著,訓練並提醒老爺爺必須自主性的每小時去上一次廁所等等方式……之後,老爺爺終於願意再走到前頭的店面。他不時跟來店裡的老客人、老鄰居聊天。老爺爺的話多了,臉上的笑容也回來了。
乃菁醫師這份像是福爾摩斯或是柯南般(請容我如此形容啊),專業、靈敏又細膩的觀察有多重要?若沒有乃菁醫師,老爺爺極可能就從話和表情變少,身體反應變慢,到後來慢慢退化,甚至開始躺臥床上……但這其實是很沒品質的晚年生活,而這,原本是極有可能避免的。
/
因此,我們出版了陳乃菁醫師《「這樣安排是為你好!」──照顧父母的25個盲點》一書,完整羅列出照顧上我們從未意識到,但卻會傷害到父母的盲點,例如讓我最觸目驚心的是,台灣普遍強調孝順,因此中年子女往往會什麼都幫年邁父母做,但真正的孝順,也就是乃菁醫師在新書裡所不斷強調的,是讓年邁父母能自立,盡量健康活到最後,那才是真正的孝順啊。
深深期許中年子女都能給予年邁父母更尊重、更適切的照顧,因為你、我都會老,我們現在照顧父母的方式,也是我們將來被對待的方式。
#老爺爺老奶奶的心聲
#老奶奶說其實我只要洗澡水熱一點就好
#老爺爺說我沒想到自己會有包尿布的一天
(Muse Chang)
形容老人家身體好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原本打算今天要照慣例來回顧提過無數次的李安「父親三部曲」,後來想想,父親節當然要看《#父親》呀。若你曾經歷過,或正在經歷父母的這個過程,記得給自己也給他們一個擁抱,電影確實有辦法打破隔閡,甚至給予彼此多一分理解與釋懷。
⠀⠀⠀⠀⠀
幾乎多數人觀賞完今年 Anthony Hopkins 二奪影帝的作品之後,皆不得不同意,這部電影本質並非驚悚片,卻在記憶的作祟下排山倒海捲入令人如坐針氈的漩渦。波赫士說,記憶加上遺忘就等於想像,所以故事就是從記憶不在的地方長出來的,人面對記憶,等於面對時間,我的時間不是你的時間,你的記憶不是我的記憶,就如諾蘭認定無法和外星人講解左邊與右邊的概念,除了仰賴想像,你難以透過任何詞彙向周遭之人形容、解釋這些抽象事物;也因此,Florian Zeller 改編自其舞台劇的《父親》也採用不同方式設法處理「時間」以及「記憶」的問題,該如何精準述說失智症患者逐漸失去與自身一切連結的心理狀態?
⠀⠀⠀⠀⠀
最優異的影像魔法,莫過於打造出一個完整的世界,將觀眾拉入其中,直接透過感知和想像,親身經歷這一趟時間錯亂、世界失序、記憶斷裂、自我崩解的過程。
⠀⠀⠀⠀⠀
婁燁有所謂的盲視覺,Florian Zeller 亦徹底打造出失智者的記憶時空,《父親》從來就不是一部懸疑片,但當時間開始作祟時,過去習以為常的生活處處都可能蒙上懸疑色彩,並巧妙運用剪接、美術、音效、配樂,將記憶的破碎、錯置、迷失付與戲劇張力,細膩真實又殘酷寫實地呈現出來,讓觀眾能夠感同身受,能夠同步受到衝擊,進而理解他的情緒起伏,他的喜怒哀樂,他的內在恐懼,他的忐忑不安,他的孤立無援,他的力不從心,與他的無所適從。
⠀⠀⠀⠀⠀
從休閒嗜好與家中陳設便可窺知一二,只見一個學識涵養、財力地位都有一定水平的老人家,帶著必然自信與傲氣,努力維護自己生而為人的尊嚴,尊嚴則是最後一道防線。當頭腦比身體還提早停止運轉時,眼睜睜看著自己之所以成為自己的一切一點一滴逐漸被抽離,被失憶、失語與黯然失色淹沒,周遭被遺忘的家屬則落得心力交瘁。照顧者必須顧及患者尊嚴,必須努力維繫生活與經濟來源,一方面覺得將失智父親送入療養中心對彼此都輕鬆許多,另一方面掙扎於照顧父母是為人子女一輩子責無旁貸的重任,然而,這是一場注定無法力挽狂瀾的戰役,曾經深信不疑的連結被慢慢抹去,我們又該學會如何自處與調適?
⠀⠀⠀⠀⠀
所以可以說,這部電影既是 Anthony Hopkins 精湛演技的一枝獨秀,也因 Olivia Colman 的完美詮釋而更上好幾層樓。
⠀⠀⠀⠀⠀
面對生命之光的黯淡,面對彼此赤裸裸的模樣,想起諾蘭拍攝《星際效應》的初衷,非得向摯愛道別的時候,要相信你們之間的愛與羈絆,會繼續在宇宙中延續下去。記得幾年前謝祖武曾分享,其母親失智症那段時間,她曾空手打著毛線,口裡碎念要給兒子過冬;堅持要兒子喝湯,打開飯鍋卻只見空碗靜置,《父親》更將如此痛楚從兩方視角深刻且立體地描繪於觀眾眼前,白髮蒼蒼的他時而暴躁恍惚,時而風趣幽默,時而惦記著缺席的女兒,時而哭得像個孩子。最終恍然大悟時,Dylan Thomas 那首詩彷彿也見證了 Anthony Hopkins 令人懾服的影帝級演出,緊緊牽動每一條屬於人類也屬於宇宙的感官神經。
⠀⠀⠀⠀⠀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Old age should burn and rave at close of day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
⠀⠀⠀⠀⠀
⠀⠀⠀⠀⠀
#父親節快樂之二
形容老人家身體好 在 港。故 kongguhk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阿Kit約在兩年前退休之後,就獨自成立了吞嚥餐(軟餐)社企。她的工作室就在某商場的其中一個舗位,與別的商舖不同,她的地方沒有光鮮的招牌,並不起眼,內裏的空間並不大,然而設備一應俱全,有一半的空間是廚房供她做軟餐。
吞嚥困難人士包括長者及長期病患者進食普通時,容易嗆咳或誤嚥,而軟餐的出現就希望他們不只以傳統的糊餐果腹,更希望保持食物原有味道,令進食者即使吞嚥困難,也可重拾進食的樂趣。政府在上年度的財政預算案就宣布,增撥7500萬元資助安老服務單位為有吞嚥困難的長者提供軟餐。
「我就唔係做飲食,不過我幾有興趣煮嘢食。」阿Kit退休前是髮型師,現在工作室也是她自資改造以前的髮型屋。沒有飲食業的相關經驗,阿Kit創業的念頭也是退休後才出現,皆因她退休後經常四處聽講座及報讀不同課程,其中一個關於社企的講座令她印象深刻,因為她認為社企經營模式跟自己的很相似,「賺錢唔可以賺盡,你要睇社會有咩需要,回饋社會,譬如你會唔會請弱勢社群,或者你會唔會照顧需要者。」
阿Kit選擇以軟餐創立社企的原因,與其自身經歷有關,「我本身自己個胃係有啲事,有啲胃輕癱迹象,其實都維持咗十年八年。」她形容當時不論喝水還是吃東西都會嘔,最高記錄是連續7天不能進食、不能喝水,要入醫院吊鹽水,這令阿Kit深深體會到想食卻吃不到的苦,「你想食嘢、你吃唔到嘢,你會點呢?周身無力嗰陣,你嘅感覺係點呢?你身體弱成點?呢啲都係我親身感受。」
因此阿Kit很強調自己做的軟餐不只是為了顧客可以食到,「最重要係令佢想食嘢」,她不想進食者只吃到白烚無味的餸菜,所以會在了解對方的需要後,度身訂造不同的菜色,希望引起他們的食欲,軟餐不只是維食的食物,「如果他要食嘢維生,他唔係棵植物,唔係話定期淋水、施肥
,佢就可以生長,唔係咁,佢係人嚟。」
她指一些長者活動能力已經退化,如果吃這方面也引不了興趣,會使他們生存意志消沉,「佢肯食嘅話,他有營養,體力會好啲、身體會好啲,病痛都會少啲。」
一杯小小的軟餐,要令進食者得到充分的營養也不是簡單,阿Kit在製作當中會調控不同食材的分量,她也報讀了長者營養證書,希望在餸菜中有限的食物做到營養均衡,「如果本身想做好呢件事,就會去睇吓有咩甚麼可以幫到呢件事。」
在調配軟餐過程中,阿Kit習慣將餸菜打碎前先拍照傳給客人,「要畀客人知道佢哋食咗啲咩落肚。」她也希望為父母訂餐的子女也先嘗試一下軟餐的滋味,「你過唔過到自己嗰關?你覺得都好味,你先畀你父母食,你要知道你供養你父母,係拎咩供養佢。」
軟餐除了令進食者自己身體狀況有改善外,阿Kit認為這也是幫到照顧者,令他們照顧得容易一點之餘,壓力也小一點,「譬如老人家不肯食嘢、營養唔夠、周身無力嘅話,就等於你要扶一個醉酒佬,但如果佢自己有營養,即係佢有個力度,照顧佢嘅人會好好多,扶佢都無咁辛苦。」
食的味道重要,質感也很重要,「有時我哋都會揀骨嚟咬」,她認為吞嚥困難者與常人無異,都想盡量給予他們食物的質感,因此會因應進食者的能力,調製不同質感的食物,由最弱的糊狀、布甸狀、蘿蔔糕狀及午餐肉狀。
阿Kit指有不同的質地,有助避免進食者食道退化得太快,她亦會跟進顧客的情況,「我之後會再問會不會可以食硬啲,佢話可以我會提升,只要佢做到我就慢慢提升,如果佢最後食到正常餐,咁就恭喜你,我情願少個客。」
阿Kit的社企開業兩年半,由開始時將髮型屋重新裝修,到現時的營運,她估計自己已投入約100萬元,然而社企至今仍虧損,阿Kit指自己本是退休人士,對金錢沒有太大執着,反而覺得現時工作最大價值不是賺錢,「賺返嚟嘅係佢(吞嚥困難人士)肯食嘢。」
她舉例指,若有長者有90歲生命,但他80歲起不能進食,醫生要她插喉灌奶,「即係話佢有10年時間插喉灌奶先死,佢啲仔女見到父母插喉灌奶好唔好受呢?唔好受。如果佢肯吃呢啲嘢,譬如佢肯食3年,佢變咗插少3年喉,我要賺就係賺呢啲。」
阿Kit的社企現時仍是她一人經營,但她也想好了未來的發展計劃,如聘請弱智人士代為送餐,希望出多分力幫助弱勢社群,回饋社會。
形容老人家身體好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福祉車」這名詞來自日本,意指福利車輛,亦即是一種可乘載一家大小,包括因身體缺陷而坐輪椅的人或老人家的MPV。本港近年亦曾引進過「福祉的士」,無奈數量少,要乘搭都不是件易事,因此愛家的車主都想添置一部方便老人家上落的家庭車。在人口老化問題嚴重的日本,福祉車早就盛行,相反香港仍處起步階段。今次CarMan兩位主持借來兩部由本地代理引入的豐田福祉車,由早前斷腳的Toby Chan「親身上陣」測試福祉車座椅,看看是否真的由如此方便。
眼前兩部是豐田的Porte和Estima,本地沒有行貨供應,但它們的姊妹車是Spade和「大霸王」Previa。多用途車(MPV)在香港可說是抵買之選,在香港這個彈丸之地可玩車的路不多,加上買車要符合「可搭載外父外母」這獨特條件,不少住家男寧願把錢花在實用的MPV身上,家人沒投訴外亦不失型格,特別是近年MPV的外形改善了不少,甚至開始利用「型格」這類形容詞去描述它們,本田Stepwgn便是個好例子。今次測試的Porte和Estima,是日本原廠出品的福祉車。前者是「助手席裝著式」,意指前排乘客位能旋轉以及升高降低;後者則是「乘客席裝著式」,即是中排左邊乘客位能旋轉和升降。現時香港有些福祉車是後期改裝的,但這兩部都是從日本平衡進口過來,因此最「原汁原味」。
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210202/CPB3RCKZENAHRDABUTQNYXMVSM/
影片:
【我是南丫島人】23歲仔獲cafe免費借位擺一人咖啡檔 $6,000租住350呎村屋:愛這裏互助關係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XSugNPyaXFQ)
【香港蠔 足本版】流浮山白蠔收成要等三年半 天然生曬肥美金蠔日產僅50斤 即撈即食中環名人坊蜜餞金蠔 西貢六福酥炸生蠔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Fw653R1aQ6s)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福祉車 #Porte #Estima #豐田 #多用途車
#果籽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形容老人家身體好 在 港。故 kongguhk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兩個轆的電單車,載住了我的靈魂。」六十歲電單車迷方偉鴻,下星期將會展開萬里長征,騎電單車往西藏!
有男人會形容車係「二奶」,方偉鴻就話電單車是他人生「第二最愛」。
自從30多年前,買下人生第一架電單車,方偉鴻自此和它結下不解緣。坐上電單車一刻,他自覺身心放鬆,「所有嘅風浪雨,我都可以感受到。」而另一樣滿足感,就是別人對他和愛車投以的欣賞目光。
「我已經同電單車融為一體,係我對腳嚟。」
即使愛車如命,但面對家庭,他仍放棄了電單車。年輕時他為了照顧年幼子女,決定暫時放下這危機活動,他收起的不止是電單車頭盔,還有是騎車到西藏的願望。
退休了,是時候追夢。
方偉鴻今年剛退休,放下了經濟和家庭負擔,令他心中那團火再次燃燒,決定再次戴上頭盔,騎著最愛的電單車,實現年輕時的夢想。西藏位處高原,要完成40日旅程絕不容易,但方偉鴻相信,即使最終因身體狀況未能如願,但只要曾放膽追夢,已值得驕傲。
收看今集《港。故》,記緊扭開手機或電腦的喇叭,聽聽這些電單車的引擎聲,也聽聽這位老人家對夢想的堅持。
-------------
《港。故》:東網電視每周專題習作,講故事、講香港人的故事,請關注《港。故》fb:https://goo.gl/YJXtc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