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製作: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新聞實驗室
《重回中華商場:李大吉禮品行的舊時歲月》
【記者吳冠伶、陳品融、廖澄妤綜合報導】「我覺得不只是台北市,一個當時那個年代社會的縮影,如果有一個人他可以穿越時空,然後他說你現在只有十分鐘可以回去,那他如果回到中華商場去逛一圈,他大概可以了解那個年代的人,生活是什麼樣的一個樣貌。」文史工作者張哲生如此說道。
1970年代的中華商場在當時人們心中,正是這樣美好的存在。午後時分,父母牽著子女、學生成群結伴,穿梭在樓與樓、天橋與天橋間。中華商場什麼都賣,唱片、服飾、各地美食,滿足了人們的日常需求,節慶用的紅布條、禮品等,也都能在這裡訂做。
全盛時期共有13間店面的李大吉,從1961年開業至今,曾是全台禮品店的龍頭,走過近一甲子的起伏,也見證了中華商場的興衰。
李大吉禮品行老闆李宗興表示:「以前最重要的是做紅布條、賣國旗、還有一些錦旗,慢慢地這個社會進步了,就會做獎盃獎牌啊、軍人退伍的東西啊,這些東西才會應運而生。」
而談起辛勤的父親,李宗興說:「中華商場大概最努力的就我爸了,他今天沒有賣一萬塊不吃飯他真的不吃飯,從我小一直到現在,當然到他生病以後,他沒有一天放假。」
李大吉禮品行前員工李登貴回憶:「他們老闆到來台北,沒有幾歲,十幾歲,小孩子啦,從大陸跑過來當擦皮鞋的學徒。我們到他店裡面工作,裡面有三四個人,那個老闆一直講他很辛苦到台灣來,要認真地賺錢,所以我在那邊也學習到要認真賺錢、認真學習。」
不僅工作繁忙,商場的物質生活也很匱乏,家家戶戶沒有浴室、廁所,只能仰賴陰暗的公廁,就連晚上睡覺,也得擠在小閣樓間。在勉強算得上「堪住」的地方,住戶間彼此交流互助,卻也構成了一幅幅幸福光景。
李宗興談起兒時回憶,如此說:「中華商場一間它的面積是2.5坪,因為它有個閣樓,它有個閣樓所以它就變成5坪使用空間,我小的時候就住在那個閣樓,有些就是住三樓,做生意在一樓。公廁它沒有洗澡間,我小的時候很多人那個時候都是拿個大臉盆,就在自己門口洗澡,穿著褲子,小孩子都脫光了在那邊洗。女孩子不會啦,女孩子在房間裡面洗,男孩子都穿了一條短褲就在門口洗澡,那個時候的生活是這樣啦,我從小還有記憶。我家隔壁常常洗澡,隔壁就『來我們來洗澡』,七、八個大男人圍起來就在那邊洗,邊洗邊聊天:『今天生意怎麼樣』、『你好不好』、『我好不好』、『我背癢養幫我抓一下』,就這樣,很好玩。」
熬過辛苦的歲月,李大吉在1970年代總算苦盡甘來。那時,中華路設起公車站牌,商場日漸興隆,棟與棟之間也蓋起天橋。,同一時間,台灣經濟起飛,李大吉搭上雙重順風車,生意蒸蒸日上。對比過往的貧困,此時的李大吉雇用十幾位員工,當起了大老闆。
李宗興自豪地說:「今天要發員工薪水,我不用準備預備金的,今天早上賣一賣晚上就可以發了。你有沒有看過腳踏車『翹孤輪』的?東西載到那麼重,送貨身體都往前壓著,不壓著它都『翹孤輪』,多重的東西呀!為了平衡,腳踏車前面又要放,平衡它就不會『翹孤輪』,那多難騎呀!」
然而,台灣社會不斷進步,中華商場在80年代已略顯老舊,租約到期,再加上鐵路地下化、捷運工程等,台北市政府便決定拆除商場。當時每戶可領到50萬元救濟金,並選擇等待安置地下街,或配售國宅,雖然有這些配套措施,但許多住戶、店家,仍對拆除商場感到不捨與不滿。
前中華商場住戶于美麗表示:「看到媽媽他們在搬東西,準備要搬離那個老窩的時候,我才發覺到我真的要跟它告別了。」
李宗興感嘆:「我老爸跟我講『我們完了。』一個月只賣50塊,他拿一個銅板,只有50塊,50塊怎麼活?那個時候一個便當耶!一個月,搬家的第一個月。你看中華商場民國52年蓋好,它也20多年了,他一生的心血,幾乎把他年輕的心血都在裡面,你忽然拆掉它,他也老了,哪有體力再做?有下一代可以接的,它基本上還可以留,沒有下一代可以接的,基本上已經都沒有了。」
張哲生說:「你沒有想到它會被拆掉,因為他就待在那裡。很多人一出世就看到中華商場在那裡,你那時候經過中華商場,你也會覺得它就是一個永遠會待在那裡的地方,可能以後到我老了,我還會帶著孫子來逛中華商場 。」
于美麗說:「雖然事情隔了那麼久,可是當我講起來的時候,我的淚水還是在我的眼眶裡面打轉,真的是很不捨我的家鄉,真的是,我生長的地方,也帶給我青春歲月非常非常美好的回憶。」
即便過往的風景已經消逝,近年來仍有許多以中華商場為題的小說、展覽、漫畫等,年初殺青的電視劇《天橋上的魔術師》,更復刻了中華商場,禮品店便藏在片場中的一個角落。而商場拆除20多年後,李宗興與其他住戶、店家,也能透過電視劇,再次看到它的身影。
李宗興說:「《天橋上的魔術師》那個場景我也看了,因為它很多道具都跟我租的,我看了之後覺得它還原幾乎百分之百像中華商場,我在等它播,很期待,要回憶一下小的時候。」
張哲生說:「對於現在的人,沒有經歷過那個年代,聽到中華商場,會直覺它就是一個商場,那就好像我們現在的百貨公司,一個百貨公司要拆掉,有那麼不得了嗎?對很多人來講那不只是商場、一個賣東西的地方,那是他居住了幾十年的家。」
====== ======
政大事事報
政治大學新聞與媒體實驗室
新聞實驗室網站:http://www.newslab.nccu.edu.tw/
臉書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nccunewslab
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新聞與媒體實驗室
11605 台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大勇樓三樓
Tel:02-29387084
Fax:02-29387083
====== ======
張錦麗生病 在 三歲看世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00人的計劃-分享我影響我人生最多的書
會想做這個計劃是因為透過我的經驗想法,希望大家都能愛上閱讀
閱讀真的可以改變很多的事情❤️
_
1️⃣《哈利波特 阿茲卡班的逃犯》
這集在我的解讀裡,是讓哈利去正視恐懼的一集,因為在催狂魔代表恐懼,護法咒代表開心幸福。妙麗代表的是當妳遇到事情必須選擇和爭取,因為她喜歡的課衝堂,她主動和鄧不利多說因此得到了時光器。榮恩他和斑斑(害死哈利波特父母的人)的故事,代表的不管一起生活多久,你都可能不瞭解你身邊的那個人。
_
這本書中有我最喜歡的角色-小天狼星,這個角色真的是給我很大震撼,因為他就算被整個世界的冤枉,他始終記得自己的初衷和一切,並且一直堅持自己對的事情,至始至終的關愛哈利保護哈利,讓哈利終於有了父愛❤️
哈利波特是我人生第一本科幻小說,因為他帶領我進去一個美好的魔法世界,學習了很多現實中我可能會忽略的事情。
_
2️⃣《愛,補人間殘缺:羅慧夫台灣行醫四十年》
羅醫生是來自美國,他是長庚醫院的創院院長,他真的對臺灣的醫療貢獻很很大,並不是說他捐贈了多少錢,而是他做出了很多的政策改革e.g.收紅包文化、做醫院的標準化流程等,
幫臺灣做了很多的第一次:建立第一個小兒麻痺重建中心、第一個加護病房、第一個燙傷中心和成立東南亞第一處自殺防治中心等,他也替臺灣培育了張錦文先生、魏福全、陳昱瑞、莊垂慶、羅綸洲等人才。
_
他對我的影響是現在我對於任何想要來問我問題的人,我完全沒有藏私的想法,因為他說過只有互相的分享才能一起進步,如果每個前輩都藏了一點後面的人怎麼辦?所以我想跟後面的一起進步❤️
_
3️⃣《屬於那個叛逆的年代》
這本書是我出生前出版的😂但是我真的非常喜歡這本書,因為他讓我看到很多的不同的事情,例如「你是真功夫」看到劉墉對劉軒不同臺灣的教育,書中的Joanna得到骨癌的故事等,這一本比我年紀大的書其實深刻的影響著我,因為每一次我徬徨無措的時候,翻翻這本書我都跟自己說嗯!妳可以的,想想在秀場的讀書的Joanna,那個得到骨癌的女孩。
_
這本書的作者是劉軒,一個完全斜槓的人,在他的故事中,我學到了做就對了,只要做了經驗和付出絕對不會背棄你的。
_
4️⃣《白袍》
這本書是我在高中買的,這本書完全打破我對醫生的想像,我原本以為的醫生就是一個很夢幻的工作,看完之後其實我覺得醫生在醫學院的七年,真的非常的辛苦,因為現實和學術是完全不一樣的,醫學生在治病過程往往會遇到人的問題,變成他們除了要治病也要解決現實的問題以及心靈上的問題。
這本書給我的是震撼和感動,因為在醫學生瞭解未來他們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後竟然還想繼續當醫生,而且很多想作者一樣到偏鄉服務的醫生。那個時候的我因為感動醫生們的努力,所以我有到急診當志工,那個時候的經驗對我而言很寶貴,有機會可以分享😎我一直為我曾經到急診室為榮,未來有機會我還是想去急診室當志工。
_
5️⃣《周大觀的故事-小星星的願望》
周大觀他是我的故事是小學一年級看的,那是我第一次接觸癌症,那個時候看著文字完全無法體會說到底他有多痛,我對他的記憶就是住在天堂生病被醫生鋸掉ㄧ隻腳的小朋友,等到大一點才知道說這個孩子的有多努力的活下來,而且知道了他有多痛多害怕,他讓我更有同理心去理解病人的感受和當家人生病的時候願意去照顧聆聽他們。
_
大觀他的每一本書我都有看過,雖然沒有見過本人,但是我很開心在書本裡認識他,一個很溫暖和善良的孩子,因為大觀的故事,其實有更多人去重視兒童癌症的問題,他真的對於兒癌上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英雄。
_
最後給大家看一篇大觀的詩
「貝多芬雙耳失聰,鄭龍水雙眼失明,我還有一隻腳,我要站在地球上。海倫開勒雙眼失明,鄭豐喜雙腳畸形,我還有一隻腳,我要走遍美麗的世界。周大觀《我還有一隻腳》-」
_
👩🏻我選的這五本書有兩本已經絕版了,這些書真的是我國小國中看的書,就能看出他們對我的影響有多深,十幾年來我都還有記憶,我不能說自己因為這些書成為多好的人,但是我確實因為這些書成為一個我覺得還可以的人。
_
我真的覺得閱讀一本書不會讓你馬上成為一個優秀的人,但是閱讀很多本書可以讓你成為比你想像中更好的人。
#三歲看世界 #書評 #書 #推薦
張錦麗生病 在 倪瑞宏 Ni Jui_Hu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母親節已經過十二點了,剛剛刷牙時想到應該要來介紹一下我的強力母親, 我在2016年台南參加齁空間姑嫂展(婦女的午後時光),畫了一幅畫獻給我媽媽,這是當年寫下的一些文字。
今年帶她去吃母親節大餐的路上她也還在讀巴西通史,想著說明年要去秘魯參加考古隊,問她丈夫有何看法。
在家裡寫『台灣遺民圖』:一位母親與她的學者日常
我媽是一個重度藝術史迷,青少女時期偶然在一本畫冊看到米開朗基羅的作品『大衛像』的圖片後,便開始將心靈寄託在這迷人的世界。就算結婚當了母親,對於藝術的迷戀依然熱情不減,只要有空閒就往美術館、圖書館跑。得知師大美術系最近成立了美術史研究所,我爸鼓勵她去考考看,果然一考就上。研究所以期間她幾乎不缺課,唯一幾次趕不上,我爸說她竟然難過在車上大哭,寧可把小孩托給婆婆也要去上課...(女兒相比之下好不認真..)
一開始她想寫馬蒂斯當作碩士畢業論文,買了一堆法文原文書,還飛去巴黎找資料。1994年,我剛上幼稚園小班,北美館幫劉錦堂與陳澄波兩位台灣前輩畫家辦大型回顧展,媽媽第一次看到劉錦堂作品,他多變的畫風,和帶有太多未解之謎的生平故事,陳澄波相比之下有些失色。然後改了論文方向,從龐大的資料中去找尋所有能與劉錦堂對話的線索,同時要一邊照顧我們三姐妹(後來我弟也加入),和生病的阿嬤。而我對於當時媽媽如此拼命的記憶,只剩下貼在家裡客廳那張『台灣遺民圖』的複製畫海報,和爆量的書和黑白影印的文獻資料。我總是會盯著那幅畫很久,特別是那隻手掌上的眼睛,對當時的我是一種十分強大有帶著些微恐怖的視覺震撼,除了美少女戰士之外我最愛的作品。
而發覺這個故事是從我和策展人星佑討論新的作品,他打算規劃一個和家庭主婦有關的展,媽媽在客廳埋頭唸書的影像立刻浮現(她其實沒有真正的書房,因為要一邊顧小孩一邊看電視,所以一切學術工作都在客廳進行,和星佑的展覽論述相呼應),我問老爸那本論文現在在哪裡,他說得從我家的書海中去撈,可能有困難。我上國家圖書館查尋後,立刻衝去國圖,都怪平常太少使用知識系統,在3:59分提出調閱申請,被櫃檯小姐明天請早回復,本來有些沮喪,但念頭一轉,何不直接去師大圖書館看?
親手翻開論文那一刻十分微妙,我彷彿見到了年輕時的媽媽(此時此刻她人正在歐洲自助旅行),回到了1995年我家那個凌亂又吵鬧的客廳,我在旁邊靜靜地看她用黃色螢光筆劃下重點。論文開頭有個序,不是寫要感謝教授指導,而是想將這本論文獻給她的母親(我阿嬤),在論文寫到3/2時她就因而癌症過世,在最後的日子還想盡辦法想幫女兒分擔照顧小孩的工作,讓女兒專心完成學業。
而回頭看我自己,沒有家庭要照顧,也沒有沈重壓力,論文卻還是拖延,媽媽在有四個小孩在肩上,又心情極度悲傷完成她的畢業論文,真的需要有超人般的意志力....到底怎麼辦到的?我發自內心佩服她。
這次在台南『齁空間』的聯展『午後的婦女時光』,我邀請媽媽和我一起參加,展示她的創作,我做了ㄧ幅複製畫回應她的論文與我們的日常生活,而我們的母女關係又因為這位前輩藝術家的作品多了另外一層關係,如果他也能參加座談會,不知會說什麼?從資料來看他在創作『台灣遺民圖』當下非常孤單,一個當時在中國為理想努力生活,卻被同事視為日本人的台灣人,藝術創作是唯一寄託,而研究他的創作讓我媽更接近她心目中最真的藝術,我則是用創作記錄下這個微妙的三角關係過程,希望能夠繼承這股熱情。
畫面解說:中間是我媽亞麗女士本人的臉,給她穿上了耐走涼鞋比原畫的光腳可以走更遠。後面兩旁的兩個女子是她四個孩子綜合體,還有一隻貓,幫她背書,讓她在追尋知識海的路上都有我們當她後盾。(我反而覺得我媽才是我征服宇宙最大的後盾)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55142128246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