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有「寫作的實踐」這門課?】
前臺大文學院院長陳弱水曾在一篇題名為〈寫作與寫作教育〉( https://ppt.cc/fvsjkx )的文章當中,談到他對「作文」這個詞彙的感受與想法:
「『作文』一詞,中國很早就有,更普遍的說法也許是『做文章』、『做文字』,跟英文 composition 的意思相當吻合。我覺得,就寫作的學習而言,這個詞語可能會產生誤導,帶來錯誤的暗示。『書寫』或『寫作』應該是比較適合的表述。我的意思是,『作文』的概念給人一種感覺,寫作只是為了『做出文章』。我們的寫作教育好像就有點這樣的味道。如果寫作被看成是為做出文章而作文,容易導致文章虛假、誇大,文章主要的作用往往變成是裝飾或辯解。如果真的這樣,文章倒不如不做。」
這篇文章的後半部份,還提示了三個關於寫作的具體看法,分別是「#求真求實,#描述為主」,「#注意思考與寫作的聯結」以及「#培養整合能力」。換句話說,寫作應該要反映真實的經驗與觀察,要表達出個人的思考與看法。寫作的過程,同時能夠訓練我們蒐集、整理與消化資訊,並且設計文章的結構,將自己的一切所知所想適切地安排在文章當中。
遺憾的是:過去的作文課,並不重視這些處理事實、思考事理的技藝。傳統的國文教育,似乎更注重學生的修辭技巧、詞彙的多樣性、乃至於引經據典的能力。即便上了大學,人文科系裡也很少見到這樣的一門課,能夠教大家透過寫作,將我們所學習到的種種知識,清晰地表述出來。
我們需要一門寫作課。這堂課不重視你的形容詞是否用的漂亮,也不在乎三隻小豬究竟算不算一句成語。這堂課關心的是我們如何具體而有邏輯地陳述事實、表達意見,並且告訴我們如何破除「知識的詛咒」,使一篇文章真正成為作者與讀者之間的溝通橋樑。
作為一個知識型內容網站,寫作的技藝,是我們持續不斷在探究的事情。在「#非虛構寫作」、「#故事性寫作」逐漸受到重視的年代裡,也有越來越多的相關課程與書籍,試圖形構理論,傳承經驗。理論與經驗,當然都是很重要的事情。但我們同時相信:寫作需要在一次又一次的實作練習當中逐次檢討,逐步磨練。「寫作的實踐」沒有辦法告訴你關於寫作的黃金法則或生產公式,但我們可以幫助你將腦海裡的想法形諸文字,在題材選擇、資料蒐集、寫作策略等各個環節裡與你進行面對面的討論,並幫助你學習以編輯的眼光仔細審視自己的作品。
這會是一門在寫作當中學習寫作的課程。如果你也厭倦了那些講究章句詞藻的華麗文章,而真正想要以文字的力量把握世界的真實,那麼,和我們一起寫作吧!
〖故事夏季課程〗Let’s Write!故事寫作的實戰訓練(兩日連續課程)
▎時間:9/7(六)、9/29(日) 10:00-17:30
【兩日連續課程,不接受單場報名】
▎講者:陳韋聿Emery(「故事」網站撰述委員)
何昱泓(「故事」社群經理,每日一冷主編)
▎地點:松菸口1樓活動空間(松山文化創意園區製菸工廠南向1樓)
▎票價:兩場共 2400 元
▎購票由此去:http://t.cn/Ai86qKYf
▎名額:20人
引經據典成語故事 在 柯建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柯建銘瘋追歷史劇 笑稱與皇帝一起過年】
2019/02/03
(中央社記者溫貴香台北3日電)民進黨立法院黨團總召柯建銘被封為國會活字典,朝野攻防頻出招,引經據典堪稱一絕,他說,可能與偏好歷史有關,每年都跟歷代皇帝一起過年,很享受穿越古今追劇或看書的時刻。
走進柯建銘國會辦公室,不論會議室、辦公室牆上、櫃子內,都擺滿各式各樣的書籍、錄影帶、雜誌,友人形容柯建銘「嗜書如命,借錢可以,借書不行,贈書例外」,只要他覺得不錯書籍或劇集,都會跟時事、政局結合,推薦記者們閱讀,譬如電視劇瑯琊榜、少帥。
他說,「過年都跟皇帝在過年」,歷史宮廷劇如三國、雍正王朝、大秦帝國之崛起、大明王朝等等,他都會利用每一年春節期間把宮廷劇看過一遍,有意義的對白,就用手抄起來。
老家在新竹古厝,他說,過年期間除了朋友們拜年外,他都在老家古厝中看書、看歷史劇,空曠的老家都沒有人,只有自己一人在古厝的院子裡,茶花開、牡丹香等,景象瀰漫著濃濃寒冬味,加上此起彼落的鞭炮聲,看起歷史劇或書來,特別有感受,這也是他很享受的時刻。
他說,從小就養成閱讀習慣,對歷史書籍、偉人傳記等特別有興趣,即便立法院忙碌之餘,也會抽空到書店看看有哪些暢銷書籍或新書,涉獵範圍很廣包括兩岸、科技、財經、歷史、建築、勵志、藝術、裝潢等領域,雜誌也是一個月看好幾十本,藉此了解整個社會脈動。
他引用蘋果創辦人賈伯斯的名言Stay hungry, stay foolish(求知若飢,虛心若愚)表示,他從小對知識的追求與保持閱讀習慣,不僅是一種習慣也是一種生活療癒。
前總統馬英九被控洩密罪一案獲判無罪,柯建銘引用《論語‧為政篇》說:「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引發關注。柯建銘是少數政治人物信手捻來、引經據典談政治事,他說,這與那個年代從小要背誦唐詩三百首、成語故事、古文觀止等有關,詩詞與歷史是相互結合。
「假如不是小時候生病,要讀醫學院,可能會讀歷史系或哲學系」柯建銘說,政治搞這麼久,反而不會去看有關政治方面的書,政治是實踐,但邏輯訓練很重要,政治人物要有歷史感、人文主義與人道思維。
不僅熱愛歷史劇,外國偉人傳記他也愛不釋手,他以講述英國前首相邱吉爾事蹟的「最黑暗的時刻」一劇為例說,拒絕與希特勒和談的邱吉爾,面臨困境如何化險為夷,在最黑暗的時刻帶領英軍走向勝利,稱讚邱吉爾是英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政治人物,這部影片到現在,他看起來最有感覺。
「我們這一代的政治人物小時候都在看偉人傳記,現在的年輕人有些瘋狂追劇、網路上酸言酸語」柯建銘說,兩者孕育的土地、土壤非常不一樣、時代背景也不一樣,歷經戒嚴威權、國共內戰走向民主,以前讀大學都在看禁書如當代、美麗島等雜誌,投入反對運動、對抗國民黨,一路走來對歷史有深刻的看法,因此,國會辦公室位於不義遺址上,時時提醒自己推動轉型正義任務的重要性。
會讓柯建銘愛不釋手、重複翻閱的書籍,柯建銘說,《曾國藩家書》本名《曾文正公家書》曾國藩以天下為己任,人們常說「為政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巖」,他都會經常翻閱,對知識的追求有無止盡的渴望,像海綿一樣吸收。
柯建銘說,可能從小就當班長,對於維持團體和諧、領導統御的能力培養,從小就在生命裡播種,長大後,棄醫從政,對於國會議事、朝野政治攻防等領域都有更細緻的研究。
他說,早期當立委就是挑戰國民黨,對於國民黨的提案一定要拿出對案,2000年民進黨執政,他擔任執政黨黨團總召角色改變,必須要對執政黨的政策與提出法案內容很清楚,民進黨內有人形容柯建銘是國會的「活字典」,所有方案都在他腦中。
在國會從法案、朝野攻防、政局研判等等,柯建銘說,他一路跟著台灣政治脈動成長,很多事情都親身經歷,感受深刻,但面對危局、變局、困局要怎麼因應、正確判斷,他認為跟從小養成的閱讀習慣有關,因此看資料的速度很快、可以迅速掌握重點,也鼓勵民眾養成閱讀好習慣。(編輯:蘇龍麒)1080203
https://www.cna.com.tw/news/aipl/201902030065.aspx
引經據典成語故事 在 柯建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柯建銘瘋追歷史劇 笑稱與皇帝一起過年】
2019/02/03
(中央社記者溫貴香台北3日電)民進黨立法院黨團總召柯建銘被封為國會活字典,朝野攻防頻出招,引經據典堪稱一絕,他說,可能與偏好歷史有關,每年都跟歷代皇帝一起過年,很享受穿越古今追劇或看書的時刻。
走進柯建銘國會辦公室,不論會議室、辦公室牆上、櫃子內,都擺滿各式各樣的書籍、錄影帶、雜誌,友人形容柯建銘「嗜書如命,借錢可以,借書不行,贈書例外」,只要他覺得不錯書籍或劇集,都會跟時事、政局結合,推薦記者們閱讀,譬如電視劇瑯琊榜、少帥。
他說,「過年都跟皇帝在過年」,歷史宮廷劇如三國、雍正王朝、大秦帝國之崛起、大明王朝等等,他都會利用每一年春節期間把宮廷劇看過一遍,有意義的對白,就用手抄起來。
老家在新竹古厝,他說,過年期間除了朋友們拜年外,他都在老家古厝中看書、看歷史劇,空曠的老家都沒有人,只有自己一人在古厝的院子裡,茶花開、牡丹香等,景象瀰漫著濃濃寒冬味,加上此起彼落的鞭炮聲,看起歷史劇或書來,特別有感受,這也是他很享受的時刻。
他說,從小就養成閱讀習慣,對歷史書籍、偉人傳記等特別有興趣,即便立法院忙碌之餘,也會抽空到書店看看有哪些暢銷書籍或新書,涉獵範圍很廣包括兩岸、科技、財經、歷史、建築、勵志、藝術、裝潢等領域,雜誌也是一個月看好幾十本,藉此了解整個社會脈動。
他引用蘋果創辦人賈伯斯的名言Stay hungry, stay foolish(求知若飢,虛心若愚)表示,他從小對知識的追求與保持閱讀習慣,不僅是一種習慣也是一種生活療癒。
前總統馬英九被控洩密罪一案獲判無罪,柯建銘引用《論語‧為政篇》說:「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引發關注。柯建銘是少數政治人物信手捻來、引經據典談政治事,他說,這與那個年代從小要背誦唐詩三百首、成語故事、古文觀止等有關,詩詞與歷史是相互結合。
「假如不是小時候生病,要讀醫學院,可能會讀歷史系或哲學系」柯建銘說,政治搞這麼久,反而不會去看有關政治方面的書,政治是實踐,但邏輯訓練很重要,政治人物要有歷史感、人文主義與人道思維。
不僅熱愛歷史劇,外國偉人傳記他也愛不釋手,他以講述英國前首相邱吉爾事蹟的「最黑暗的時刻」一劇為例說,拒絕與希特勒和談的邱吉爾,面臨困境如何化險為夷,在最黑暗的時刻帶領英軍走向勝利,稱讚邱吉爾是英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政治人物,這部影片到現在,他看起來最有感覺。
「我們這一代的政治人物小時候都在看偉人傳記,現在的年輕人有些瘋狂追劇、網路上酸言酸語」柯建銘說,兩者孕育的土地、土壤非常不一樣、時代背景也不一樣,歷經戒嚴威權、國共內戰走向民主,以前讀大學都在看禁書如當代、美麗島等雜誌,投入反對運動、對抗國民黨,一路走來對歷史有深刻的看法,因此,國會辦公室位於不義遺址上,時時提醒自己推動轉型正義任務的重要性。
會讓柯建銘愛不釋手、重複翻閱的書籍,柯建銘說,《曾國藩家書》本名《曾文正公家書》曾國藩以天下為己任,人們常說「為政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巖」,他都會經常翻閱,對知識的追求有無止盡的渴望,像海綿一樣吸收。
柯建銘說,可能從小就當班長,對於維持團體和諧、領導統御的能力培養,從小就在生命裡播種,長大後,棄醫從政,對於國會議事、朝野政治攻防等領域都有更細緻的研究。
他說,早期當立委就是挑戰國民黨,對於國民黨的提案一定要拿出對案,2000年民進黨執政,他擔任執政黨黨團總召角色改變,必須要對執政黨的政策與提出法案內容很清楚,民進黨內有人形容柯建銘是國會的「活字典」,所有方案都在他腦中。
在國會從法案、朝野攻防、政局研判等等,柯建銘說,他一路跟著台灣政治脈動成長,很多事情都親身經歷,感受深刻,但面對危局、變局、困局要怎麼因應、正確判斷,他認為跟從小養成的閱讀習慣有關,因此看資料的速度很快、可以迅速掌握重點,也鼓勵民眾養成閱讀好習慣。(編輯:蘇龍麒)1080203
https://www.cna.com.tw/news/aipl/201902030065.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