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類化中有一種特別有害的形式,就是貼標籤(labeling)。如果你說「我就是懶」或是「我就是個懶人」,你就是拿某些行為,來暗示你一直、而且幾乎在各方面的行為都很懶。
貼標籤也表示,你會一直符合某個特定標籤,而且你無法改變。如果你真的懶,也就是說,你懶到底了,那你怎麼可能敦促你自己不要那麼懶或是不懶惰呢?
你對於語言造成的困擾越是警覺,你越不會傾向於自我挫敗的思考、情緒和行為。過一陣子後,在你張開大嘴巴、對自己與他人說出不正確的話之前,你將更容易阻止自己。若是如此,那你的困擾就會明顯減少,也比較不容易再受困擾影響。
取自《讓自己快樂》
*********************************
各位朋友,早安:
昨天在直播的時候,談到如何把我們所使用的負向、模糊語言,變得正向、具體。語言使用如果花點心思調整,其實對我們自己的生命,還有身邊的關係,都帶到更具建設性的方向。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3805988529474095/
「我就爛」是目前很流行的一種說法,就這篇摘文來說,顯然給自己貼標籤了。我猜,大部分人講講而已,不是一定這麼認真看待。
可是,假如用自責的角度來談,確實有人是這麼想自己。用這種方式定義自己,那是一種廣泛性的自我否定,讓自己痛苦,活得很沒動力,又真的應驗了「我就爛」的說法。
我自己的習慣是,先去整理出我們對自己的正向認同,像是「我是一個喜歡面對挑戰的人」,這能幫助我們生存。這是「有我」的階段,這階段最好不要跳過,除非我們不在地球上生活。
然後,在某些時候進入「無我」的狀態,時時歸零、活在當下,不預設自己會成為什麼樣,隨順自然。這跟單純使用慣性來生活不太一樣,這種狀態下,意識清明,舉手投足保持覺知。
很多人會為我們設限,我們別再畫地自限了!
祝願您,讓我們有更開放性的語言使用,還給我們自己本有的自由!
*********************************
避免過度類化與貼標籤
【文/ Albert Ellis】
人對事情的解讀很容易類化,而且會過度類化,兩者幾乎一樣簡單。因為你沒得到想要的幾個工作,所以你可能合情合理的斷定:「我想要的工作大多都得不到。我猜我最好多多嘗試,這樣最後才能得到我喜歡的工作。」
很棒!這是合理的類化。這對你有幫助。
但是你會愚蠢的加上:「因為我一直沒得到想要的工作,所以我永遠得不到好工作。我得不到渴望的職位。我最好放棄,不要再試著找工作了。」
你失敗過好幾次,但這次未必就會失敗。摧殘你的父親或母親有一雙明亮的藍眼睛,也別認為就一定要避開所有明亮藍眼睛的人。你可能會覺得最虔信宗教的人很難理解跟對話。但是他們所有人都如此嗎?
你的過度類化不合邏輯,而且限制了你自己。這樣可能造成對其他人與團體的歧視。應該要檢查修正。
過度類化中有一種特別有害的形式,就是貼標籤(labeling)。如果你說「我就是懶」或是「我就是個懶人」,你就是拿某些行為,來暗示你一直、而且幾乎在各方面的行為都很懶。但你有如此嗎?貼標籤也表示,你會一直符合某個特定標籤,而且你無法改變。如果你真的懶,也就是說,你懶到底了,那你怎麼可能敦促你自己不要那麼懶或是不懶惰呢?不太好吧!
此外,「我就是懶」常常意指「我不應該這樣,我不應該這麼懶,我這樣不好!」就如我之前所說,你用的又是表示同一的「是」,而且意指你一直都是壞的。但你想表達的其實只是,某些時候的某些行為不如你理想中那樣稱心如意。
就算是告訴自己:「我做事懶惰」也會有風險。因為這樣可能表示,你幾乎每一刻做的每件事都是懶惰的。真是這樣嗎?不是吧!
還有!要小心,別因為你在某些事上有困擾,就貿然為自己貼上標籤。也許你在特定狀況中的某些時候,有憂鬱的感受。但如果你因此斷定「我就是個會憂鬱的人」,你就是在助長自己──在許多狀況中「幾乎總是」感覺到憂鬱。這就是我們醫學傳統的危險之一,我們常常把人標籤為「會憂鬱的人」,因此他們連想試著改變都會被阻止。
同樣的,像「我很困擾」這樣的說法,比起「有時我的行為舉止令我困擾」要糟糕得多。「他是瘋子!」與「就我所知,他在一些特別場合,某些特定行為會有點瘋狂。」也大不相同。
所有的貼標籤都很愚蠢嗎?肯定不是。香蕉和梨子都可以叫做「水果」,也不會造成什麼大傷害。但要是你說:「因為香蕉和梨子都是水果,而且因為這兩種我都不喜歡,所以我最好遠離所有的水果。」那你可能就有麻煩了。限制性與譴責性的過度類化是我們要小心的。因此,要仔細評估具毀滅性的行為,但不是做出行為的這個人,包括你自己!
然而,不要逃避、認輸。有人行為「惡劣」、「不義」的時候(他們常常如此!),要放下你那神諭般的命令,別要求他們必須停手,不要因為他們的「惡劣」行為而譴責他們的人,試著不帶怒氣的去引導他們改變,而且接納(而非喜歡)他們依然無法改變的部分。然而,如果可以的話,要告訴他們,你為什麼、又有多希望他們怎麼做才好。要不帶怒氣的說服他們做出更好的行為。如果可以的話,選擇遠離他們。但是要停止大呼小叫,停止抱怨他們絕對不能做、卻正在做的行為。如果你有力量阻止他們,要小心使用。如果你無力影響他們,也別假裝你真的有這力量。大家通常會依自己想要的方式來行動,而不是你想要的方式。太可惜了──但不是糟糕!
為了要進行重大的哲學觀改變,從而讓你自己更不容易受情緒困擾,你最好看看柯日布斯基 1933 年在《科學與健全》中指出的:你,跟我們其他人類一樣,都有先天與後天的強烈傾向,常常會過度類化,也會在你的語言中加入貼標籤、表示同一的是、非此即彼的思考(either/or thinking),還有其他不精確的東西。這麼做不會令你瘋狂,但就如柯日布斯基說的,這麼做常常會讓你不健康,或是變得神經質。
凱文.費茲茅理斯是奧馬哈市的治療師,把普通語義學的原則應用在心理治療與諮商的治療師中,他一直是位重要人物。他在《你需要的是態度》有些很棒的論點,反對類化跟貼標籤。他同意 REBT 的原則,認為你最好避免專橫的應該和必須、自我譴責、抱怨、責怪他人,以及要求他人改變。他還為這些理性原則補充了一條:停止具體化(reifying)!具體化的意思是,你有對於某件壞事的想法(例如失敗),而你將這個想法視為具體的東西。因此,由於你把失敗視為「恐怖」,你就把失敗變成了思想中的實物,而且還很肯定這件事本身就很「恐怖」。其實這件事只有對你「恐怖」。但是對於這件事的「恐怖」,你的觀點和強烈地感受會使這件事變成「毫無疑問的恐怖」。接著,你的行為就會表現得像「失敗就是恐怖的」,讓自己惹上各種沒必要的麻煩!
你可以使用普通語義學、費茲茅理斯「思想中的實物」的觀念,還有 REBT 所謂過度類化、扭曲的思考,來理解你有多容易給自己造成情緒問題;你也許能從而幫助自己,為困擾找出「優雅」的解決之道。
試著去找出你什麼時候在過度類化、貼標籤、使用「非此即彼」而不是「以及、而且」的語言。減少你在語義上的疏忽,並不是心理健康的萬靈丹,但是可以有效減少你絕對與獨斷的想法。你對於語言造成的困擾越是警覺,你越不會傾向於自我挫敗的思考、情緒和行為。過一陣子後,在你張開大嘴巴、對自己與他人說出不正確的話之前,你將更容易阻止自己。若是如此,那你的困擾就會明顯減少,也比較不容易再受困擾影響。
.
以上文字取自
讓自己快樂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53844
大牌出版‧出版大牌
https://www.facebook.com/streamer2009/
.
已額滿_7/16-17免費台北市教師研習_非暴力溝通_如何讀懂愛的語言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19814295382140/
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萬的網紅Hello Anna Tarot 安娜塔羅,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心中想一個想得到Yes or No回答的問題,選出最有感覺的牌卡 前面是說明,聽解牌可以拉到以下秒數唷! 第一張牌:02:24 第二張牌:09:35 第三張牌:17:30 因為這是一個廣泛性、大眾的占卜,它不是一個個人的占卜,所以不一定對個人的訊息會很準確,請大家做參考,還是要回歸自己的心靈上去...
廣泛性意思 在 Eddie Tam 譚新強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譚新強:大流行40%至70%感染率預測 是從HIT計算出來的
本來今周值得討論的事情極多,包括沙特阿拉伯與俄羅斯油價戰、美國10年債息首次歷史性跌穿1厘、美國道指跌至11年來首次熊市,和美國大選的選情幻變。但最值得關注的仍然是COVID-19疫情的急速蔓延,世衛終於正式宣布這次為一場Global Pandemic(全球大流行病)!
大流行沒有一個非常正式的定義,理論上最重要因素為某傳染病的廣泛性和宗數,但就跟某病症的嚴重性和死亡率沒甚關係。世衛有頗大的主動決定權,雖不少世界各地的醫學專家已呼籲了好幾周,但明顯世衛一直拖泥帶水,不太願意作出正式宣布。直至近日全球COVID-19確診宗數急升超過12萬,波及超過100個國家,尤其意大利疫情實在已到失控地步,醫療系統崩潰,歐洲其他國家個案亦以幾何級數上升,美國確診個案也升至1000宗以上,世衛才無可奈何地作此大流行宣布。
世衛拖延宣布 或有兩大原因
我相信世衛拖延有兩個主要原因。第一肯定出自對全球經濟考慮,根據IMF估計,大流行的標籤可導致全球GDP增長降低1%,亦即全球衰退的機會大大上升(一般定義為低於3%)。例如很多企業和機構,或將借此提出"Force Majeure"(不可抗力條款),提前取消大量商業合約。
拖延的第二個原因是宣布大流行,亦即等如承認人類跟COVID-19的這場戰爭已「失敗」,將無法消滅此病毒。世衛總幹事譚德塞提到多國的"alarming inactions"(驚人的不行動),有些缺乏資源,有些則缺乏決心!沒點名,但請各位對號入座吧!
當一個疫症到了大流行階段,理論上全球處理方法應有所改變,從containment(圍堵)轉向所謂mitigation(紓緩)。意思是可能各種國際旅遊限制(international travel bans)已對控制疫情無效,但就對經濟有極大傷害,所以應考慮逐步解封。更重要和更有效的應對手段變為"social distancing"(社交隔離)和提升個人衛生。
但理論歸理論,這做法或者合理和具科學理據,但現實歸現實,政治上,在大流行宣布後,誰敢不加強邊境控制,反而大膽放鬆旅遊限制?美國總統特朗普在周三晚就馬上宣布針對英國以外歐洲的30日旅遊禁令!但他亦有提到隨着中國和韓國的疫情改善,將考慮放鬆旅遊限制,但尚未宣布細節。中國疫情終於算得上受控,但近日又見一些從外國輸入個案,辛苦得來的成果,怎會輕易冒險放鬆旅遊限制!
大流行的另一意思是全球人類的一個頗高比例將受到感染。在2009年的H1N1流感,受感染比例約11%至21%,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亦是H1N1豬流感),受感染比例更可能高達27%。2009年那次的全球總死亡人數約15萬至60萬;1918年那一次,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當年醫療比現代當然差很多,所以雖只是流感,但死亡率估計高達10%,總死亡人數可能高達5000萬!特朗普自稱不認識任何死於流感的人,可能忘記了他的祖父,正是死於1918年的大流感!
周三,德國總理默克爾向國民說,COVID-19或將感染到60%至70%的德國人,大家必須阻慢疫情,爭取時間為此作好免疫和醫療系統準備。她本身是一位量子化學博士,懂和相信科學,所以有勇氣成為第一個主要國家元首說出這句話!她說這個驚人預測已成為頂尖專家的共識,即包括我多次提過的世衛顧問Ira Longini、哈佛教授Marc Lipsitch和Imperial College教授Neil Ferguson等。
他們預測,全球40%至70%人口將在今年內受到感染。如這個非常驚人的預期成真,即是最高感染人數高達55億,如按現在確診死亡率(CFR)約3.7%來計算,死亡人數可超過2億人!如果感染人數那麼多,一切mitigation手段都必徒然,肯定全球醫療系統將快速崩潰,死亡率必飈升,輕易高至10%以上(意大利已經是7%),即總死亡人數更可超過5億!即使CFR跌至懷疑較低的感染死亡率(IFR),譬如約1%,總死亡人數也已將是非常嚴重的3000萬至5000萬!
倘2億人感染死亡成真 醫療系統崩潰
我明白這些專家的出發點應該是「好意」的,警告全球政府作出最積極準備。但如此驚人的預測,其實他們也必定有責任舉出證據,解釋他們的假設,和這是否他們的唯一結論,或只是一個worst case scenario(最壞情境),概率又多少呢?
失望地,他們似乎完全沒有對公眾交代過任何證據,令到全球人民和各國政府更加迷惘和惶恐。如果他們的講法是對的,一切的旅遊限制,甚至社交隔離措施,到最後都是沒有用的。那麼即使不是坐着等被感染,不如索性繼續外出旅遊,跟朋友聚會,再過正常生活(多渴望)?
既然所謂專家不解釋,唯有靠自己做些研究,在這裏跟大家分享,但我確不是專家,所以不可擔保分析的準確性,請見諒。
上周我已解釋過R0和R的概念,R0是病毒本身的基本傳染度,R是在採取各種隔離措施後的較低傳染度。我現在將介紹傳染病學上的另一概念——Herd Immunity(群體免疫),當一個population(群組)內的某一比例的人得到免疫力,身體產生了抗體,可以是經過感染,也可以是經過vaccination(注射疫苗),剩下來的人口,即使沒有個人免疫力,亦會享受到間接免疫的保護。基本上,這就是我上周提過的pox party(疫症派對)概念。道理很簡單,就是當很大比例的人已有免疫力,病毒就不能再經他們傳給更多其他人,所以疫情就將熄滅。這就是上周刊出感染曲線有自然頂峰的原因。
這個關鍵的人口比例稱為Herd Immunity Threshold(HIT,群體免疫臨界點),原來是可以用很簡單的方程式計算出來的:
HIT=1-1/R0
HIT就是這個需要受感染而達到群體免疫效果的人口比例臨界點。R0當然就是我們的老朋友:Basic Reproduction Number,病毒基本傳染度,即平均每個病人將傳染給多少個其他人。流感(influenza)的R0約為1.3至1.8,COVID-19是全新病毒,數據尚未很準確,估計R0約為1.4至3.9。
以流感為例,如用R0=1.3:
HIT=1-1/1.3=23%
以COVID-19為例,如用R0=3:
HIT=1-1/3=66%
雖然專家沒有解釋,明顯他們的COVID-19的HIT為40%至70%。全球感染率預測,是來自這個基本方程式的,但可能加上其他的一些假設。流感的計算結果,也符合HIN1和西班牙大流感的經驗。
但我仍有多個重要的疑問。首先這基本方程式用的是R0而並非R,那麼隔離措施,到底是有效還是無效呢?如果有效,如有能力把原來R0=3降至較低的R=1.3,那麼COVID-19的HIT也可降至如流感的23%,已可最少挽救數千萬條人命!還是如我上周的附圖顯示,即使能用隔離措施把感染曲線壓扁,但其實兩條曲線的"area under the curve"(曲線下面積)仍然差不多,較低的R只能把整個過程拖長,和減低頂峰發病期對醫療系統的壓力?理論上,如隔離措施百分百有效,密不透風,當然可把原來的一個群組分割為多個隔絕的群組,壓低R必定有效,這就是中國針對湖北的手段,亦見成效。但這種極端的封關措施在多少地方可以執行?意大利正在嘗試,但恐怕為時已晚。况且即使湖北也不是完全密封,也有很多案例流出,亦不可能永遠封關下去,當重開時,從外再傳入的機會也極高。
我的第二個疑問是這個高達70%感染率預測,需時多久,有沒有把夏天的可能消滅病毒效果,計算在內?假設R0為較低的1.6,另假設serial interval(平均每代傳染需時)為專家估計的4.6天,約今年6至7月初夏,或已將達到40%的HIT。
我見過不少專家如美國NIH的Anthony Fauci醫生,當被問到天氣回暖會否加速消滅COVID-19的病毒時,他的答案是按過去流感病毒的經驗,較高溫度和濕度,似乎對遏抑病毒傳播有幫助,但因為此病毒是全新的,所以不能肯定。
無藥根治 夏天回暖成唯一希望
此答案聽似合理,但其實並不科學化。如果不知道,為何不馬上做實驗,在實驗室內模擬夏天環境,包括溫度、濕度,甚至陽光時間和角度等,培植病毒,或在試管內,或把病毒打進動物身上,然後放進一個群組內,不就加速解答這個超重要的疑問嗎?因為請記住,到現時為止,我們沒有任何免疫針和已經驗證有效的藥物,所以如萬一containment真的控制不了疫情,那麼夏天的消減病毒功能,可說是我們的唯一希望!
按照我的研究,曾有人做過針對SARS的夏天模擬實驗,亦證明較高溫度和濕度,確對壓抑SARS病毒有效。但暫時仍未發現類似針對COVID-19的研究,或者最少尚未完成和對公眾宣布結果。疫情非常嚴重,時間非常寶貴,實在刻不容緩,我確對醫學界有點失望。
除此,近日很多專家都告訴我們,在12至18個月內,將可成功研發出有效疫苗,如屬實,當然是天大喜訊。當然遠水不能救近火,即使如期成功,對今年疫情亦沒有幫助;但大家都應該有準備COVID-19將成為endemic,可能每年會捲土重來的風土病(但將不停出現基因變異),所以如明年已有疫苗,進度已算神速!但這些專家也沒有告訴我們為何有此信心。從前我已指出過,感染人類的7種冠狀病毒,包括SARS,到現時為止仍沒有任何疫苗,亦沒有特別的抗病毒藥!當年SARS也是頭等大事,應不乏人和資源去研究疫苗和藥物,但到現在仍未成功。是否因為SARS在2004年後沒有再出現案例,所以沒有人再研究下去,有可能但不肯定。為何其他冠狀病毒,包括導致傷風的兩種,亦沒有疫苗,但流感就有?是否冠狀病毒有些特別結構和特徵,令到發展疫苗和藥物特別困難?如果是的話,為何又有信心在一至一年半內,即可研發出COVID-19的疫苗?此病毒較簡單?現在有迫切性、資源充分、研發技術突飛猛進,加快過程(希望是)?還是專家也沒有把握,在總統和公眾壓力下,信口開河,忽悠大家(希望不是)?我渴望他們用科學解釋一下希望的來源。
除此,我當然也失望仍未看到以隨機測試統計學來計算出來的感染率和IFR。最接近的應該是韓國的數據,他們不斷進行大量接近隨機測試,應該超過20萬人次,確診人數近8000,死亡人數67,CFR約0.8%,接近全球最低。既可能韓國醫療系統比意大利好,中間年齡較低,但明顯亦跟大量測試,擴大CFR分母有關。所以最少這給我們一點希望,神秘的IFR,理論上應可以低於0.8%,如韓國的真正宗數比確診多一倍,那麼IFR就只有0.4%。雖仍遠高於流感的0.03%至0.1%,但總比現在CFR的3.7%好得多。
我們極需要準確一點的IFR估計,因為即使不幸中招,也可安心一點。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廣泛性意思 在 Chantail 香頭寶寶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關於最近的次氯酸之亂
我有一直在想到底要不要跟大家聊聊這個話題,
畢竟自己在這個行業裡,遇到客服問題尤其在這一週真的暴增!
這段時間,客人們貼給我的連結.醫師的粉專.或是藝人公眾人物的貼文我都有認真的去看~
不僅如此,我還發漏了很多同行品牌的粉專跟團購,看看大家的小編跟公司都怎麼來面對這個疫情所引發的熱烈討論
但很神奇的事情是大家都異常的安靜,沒有要多做解釋的意思~
再來尤其這幾天開始,我的臉書開始冒出至少10幾家平常根本不做抗菌產品的廠商推出了各種專利成分或是最新科技的消毒抗菌產品
家家戶戶都有檢驗報告證明都有99%的抗菌力
自從我接觸次氯酸的這幾年來,我相信滅菌絕對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
如果這麼困難,不然勤洗手或曬太陽可能也不會有效了
現在的問題應該是在眾多的抗菌液裡面,我們該怎麼選擇讓自己安心的產品,
畢竟有效產品非常多~
我知道現在在風頭上,其實可以抱持著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的態度就好,對於消費者的意見私下處理即可
也有很多媽咪們希望我出來公告做個澄清,不然明明次氯酸是個好東西,卻因為旺旺水神狂灑狂送變成眾矢之的!更有可能成為其他來路不明成分業者的活廣告~
但之前我也一直在釐清各種問題,也很怕我一出來寫反而變成被攻擊的對象,畢竟現在沒有一家廠商願意出來跟大家聊聊這個話題
目前很多人對次氯酸最多的質疑就是能不能使用在肌膚上,
目前台灣法規對於使用在皮膚上的規範就是一定要有化妝品字號,
所以次氯酸並沒有化妝品字號,因此不能標榜可以使用在肌膚上更不能說他具有保養醫療功效
其實我知道很多同業公司都有去詢問政府方面能不能給次氯酸一個證明,
畢竟[低濃度的]次氯酸在國際規範上真的是相當溫和的抗菌產品,否則也不可能拿來建議清洗蔬果.或是使用在牙醫診所甚至是醫療院所還有寵物嬰幼兒等地方廣泛使用
但目前因為次氯酸甚至連藥品都不是.所以這方面也沒有找到合適的單位積極的做溝通,其實這次疫情我也覺得很多政府機構也響應發放次氯酸水,
次氯酸水也越來越成為家籲戶曉的產品,
我相信透過他的廣泛性一定會越來越能夠引起相關單位的注意
只能說我們的的生成機器是一級醫療器材(跟酒精同一等級),
次氯酸不僅僅是環境消毒,也是日常消毒的首選
單然要看濃度而定,我們家因為小孩客戶很多,所以我們的濃度是50ppm
是非常溫和的濃度
即便在最近次氯酸之亂的報導之中,我相信這樣的濃度也絕對不是大家廣泛拿來討論爭議的範圍之內
再來很多媽咪們會問到底能不能噴手
在可以洗手的條件之下,我相信沒有一個家長願意去使用酒精或消毒水,無關乎溫和與否
但是在無法洗手的環境,或是公共場合
舉一些孩子們常會遇到的狀況
例如在公園玩沙玩到一半肚子餓了,我通常使用濕紙巾清潔再噴抗菌液消毒,因為沙子很髒,戶外公廁的水質我也不是很放心
例如孩子感冒鼻涕擦在他最愛的熊熊跟被被上面,這時候抽走玩偶他會大暴走我也非常為難,所以我用抗菌液做一個急救處理甚至我其實時常都這麼做
例如我家四個小朋友,在預防交叉感染的情況下,我在通風環境開霧化機半小時讓空氣中的病菌可以減少
例如小朋友奶嘴掉了我也會先用水清洗過再用次氯酸噴,很有疑慮的話我建議可以再用乾布或是衛生紙擦拭掉即可
且酒精殺不死腸病毒流感,對一般民眾來說可能還好,大家甚至可以忽視防疫的重要(在一般情況),但對於我們這些媽媽們來說這是非常重要的課題,
尤其是我們家小孩多.腸病毒跟流感在我不認識次氯酸之前都被傳染過,一次就夠讓我惡夢連連,我當初才會開始挑選防疫產品
即便在我們推廣這樣的防疫產品之下,大家也都是有必要才用,而不是像現在我進出任一個場所酒精都來一次,一天下來只有手接觸過酒精數次,
其實孩子們不像大人,他們人與人接觸的範圍真的很大凡舉書包腳踏車頭髮外套一天下來都時常與人密集接觸,只噴酒精在手上我自己覺得不太夠用
其實我也相信現在大家準備防疫產品絕對不只一樣,大部分的人都是酒精+次氯酸輪流交替使用
其實每種消毒產品都有他好壞,我也不希望次氯酸變成恐慌來源
而且甚至跟一些人討論產品的時候提到次氯酸好像變成一種政治議題般的敏感
另外,也要呼籲大家,
保存這種產品請使用耐酸鹼材質,像我們家就是2號白瓶,不透光.是良好的保存材質
還有大家說次氯酸沒有抗菌作用這也是不對的,不然sgs也沒辦法給出抗菌的數據,
只能說他的缺點雖然是易還原成水不好保存,容易在不清楚的情況下可能就失效造成沒滅菌效果,但作用在有小孩的家庭我反而認為這是優點.如果再不常接觸空氣的且保存良好的情況下,有效期限6個月到一年,
這也是我當初心動的原因,我更怕濃度高的產品阿…
況且次氯酸水也有很多品牌都有醫師背書的阿…
大家不妨可以聞聞看家中的水是否還有一點點的氯味也可以做一個基礎的確認
發這篇的目的,就是希望大家多討論最近不僅僅是次氯酸,還有很其他的抗菌成分,二氧化氯.銀離子.有機*宛.有機什麼.茶樹精油.臭氧等等等各種琳琅滿目的資料成分技術,大家可以共同討論所見所聞
我並不想引戰,產品個有好壞大家自己評斷~
但我希望可以一起討論,因為網路上得資訊太雜亂而專家說法不一
雖然我明明可以私下回應任何客服問題
但我相信媽咪們其實對於這類的問題壓抑在心中很久
不如我就直接拿出來
一方面解釋任何產品都有他的使用規範
不是用多就比較好
每個產品都有他的優缺點
大家可以使用自己覺得最適合自己的產品
而我們家主打的既然是小孩族群,在濃度上的控制就會更溫和
還有小孩的活動範圍跟使用情況真的比較多
大家真的有疑慮可以再用乾布或是衛生紙擦拭掉更安心
此篇歡迎討論
沒有強迫購買次氯酸
而是我也很關心這個話題
也是位媽媽
也了解大家都很焦慮
連口罩材質.口罩外套也是大家很關心的話題對吧
廣泛性意思 在 Hello Anna Tarot 安娜塔羅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心中想一個想得到Yes or No回答的問題,選出最有感覺的牌卡
前面是說明,聽解牌可以拉到以下秒數唷!
第一張牌:02:24
第二張牌:09:35
第三張牌:17:30
因為這是一個廣泛性、大眾的占卜,它不是一個個人的占卜,所以不一定對個人的訊息會很準確,請大家做參考,還是要回歸自己的心靈上去做決定唷!
🌷🌱 🌷🌱 🌷🌱 🌷🌱 🌷🌱🌷🌱
哈囉,我是Anna,是一位心靈療癒師。
學習塔羅好幾年了,似乎擁有一種特殊的靈性直覺,
朋友們都喜歡找我占卜。
但我不把自己定位為算命師,而是希望透過傾聽還有以心靈牌卡或塔羅牌來做輔助,幫助人們更清楚看見生命的困境,進而去思考更多的改變策略。(當然最重要的是也幫助到我自己)
Anna本身也在進修心理輔導的研究所學分,希望未來能成為能帶給這個世界,更多的美好與能量。
💃Anna安娜的靈性直覺怎麼開啟的:
🍀某天陪朋友去測字算命,我們走進一間長了藤蔓、花朵的小木屋,那裡有位睫毛灰白,眼神慈祥的老太太。
👼她一看到我就說:“小姑娘,妳能看穿別人的靈魂”!
那時我不懂那是什麼意思,也覺得很疑惑。
後來有次失戀,太痛苦了,我想要尋找原因,就去上了塔羅牌課,沒想到,眉心輪、心輪就此打開... ...🙌
🌷🌱 🌷🌱 🌷🌱 🌷🌱 🌷🌱 🌷🌱
如何找到更多Anna塔羅的網頁
FB:Anna安娜塔羅
IG:hello_ms_anna
👉塔羅諮詢服務請私訊
e-mail: helloanna520@gmail.com
微信ID:annahelloanna520
Line@:http://line.me/ti/p/%40bzn614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