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舊文】《進擊的巨人》物理學(下):巨人的密度和科幻的意義
編按:在上一篇文章「《進擊的巨人》物理學(上):變身巨人的那一刻就註定了人類的勝利?」討論了如果巨人和人類等密度的話,可能不只會被自己的體重壓垮,還會引發全球的能源危機!這次就讓我們來討論,如果巨人質量不變,他的密度又是多少呢?
指數比巨人更恐怖
在我們的世界中,以現在人類對大自然的科學知識,還沒有辦法進行高維度的物質傳送。因此就必須要憑空產生出額外的物質,無可避免地用到愛因思坦的質能互換定律 E=mc2。可是,這又會引起另一個問題:產生質量的能量太過龐大。這是因為質量與高度立方成正比,所以變出越來越高大的巨人所需的能源是以指數上升的。
讓我來說個比巨人更恐怖的故事。從前有個國王想要賞賜黃金萬貫給他的大臣。其中一位大臣說,我不要黃金萬貫,只要一個棋盤,第一個方格上放一粒米,希望國王能夠答應每天賞賜比前一格多一倍的米就足夠了。國王聽了說沒問題,這不太簡單了麼,我國糧食儲備十年也吃不完!就著人給了這位大臣第一天的賞賜:一粒米。
第二天,大臣來領賞賜,於是拿到了第一天的兩倍:兩粒米。第三天,四粒。第四天,八粒。第五天,十六粒。就這樣,大臣每天都來領米,國王覺得這位大臣真的傻了,有黃金萬貫不要,只要區區的幾粒米!
過了三個禮拜,負責糧倉的官員來找國王,說大事不妙了,我們快沒有糧食了。國王就問,怎麼可能?我們的儲備十年也吃不完啊!官員就說,沒錯,第一個禮拜,大臣只拿到了兩百五十四粒米,可是第二個禮拜就已經三萬二千七百六十六粒了。今天,他剛拿走了二百零九萬七千一百五十二粒米,總計已拿了四百一十九萬四千三百零二粒米了。棋盤有六十四格,可只是到了一半即第三十二天,他就會拿到共八十五億八千九百九十三萬四千五百九十粒米!到了最後一天,我們就得給他總共三千六百八十九京三千四百八十八兆一千四百七十四億一千九百一十萬三千二百三十粒米!
然後國王就被嚇死了,這就是指數的力量。
我們世界裡的巨人 竟然會比空氣密度更低?
延續著上一篇文章「《進擊的巨人》物理學(上):變身巨人的那一刻就註定了人類的勝利?」的討論,就讓我們看看巨人究竟有多重吧!
《進擊的巨人》的作者諫山創也曾想過巨人如果與一般人類密度相同是否會太重的問題。於是在漫畫之中,也曾明示過「巨人比想像中輕」。
60 米高的超大型巨人身高是 1.7 米高的人類的 60/1.7=35.29 倍,即約 2 的 5 次方多一點。再把這數字立方,即是 2 的 15 次方,即是國王故事裡差不多兩個禮拜的倍數,大約就是幾萬。可是,E=mc2 帶來的能源問題,並不是把巨人變輕一點點、或者輕幾倍、幾十倍就能解決的。這是因為光速實在太快了:使用國際單位制時,光速的數值是 3 後面跟 8 個零。所以,即是變出每 1 公斤的質量,就需要 E=(1)c2,即 9 後面跟 16 個零這麼多的能量。
所以,我們不要忘了還有 c2 這個因子,因此我們必須再在幾萬後面補上 16 個零(還要乘 9),得到的就是有 20 個零以上的天文數字了。我們就算有 20 個零好了,就算你把超大型巨人變得「比想像中輕十萬倍」,也還有 15 個零。
結論是,我們的現實中沒有高維度物質傳送,也不可能用 E=mc2 去變出巨人。所以這次我們就不是假設密度不變,而是質量不變。跟上次一樣,我們只要使用密度=質量/體積,就能夠計算出各種巨人的密度。
對於一個 3 米級的巨人,其體積是一個 1.7 米高的人類的 5.5 倍。如果要維持質量不變,那麼 3 米級巨人的密度就是人類的 1/5.5=0.18,即是只有人類的18%。以人類平均密度大約為 0.95 g/cc 去計算(g/cc 即是每立方厘米克),3 米級巨人的密度就是每平方米 0.17 g/cc。順帶一提,一個大氣壓力下、攝氏 15 度的水的密度是 1 g/cc,這就是為什麼人體是會浮在水面上的原因。而巨人受到的浮力就更加強了,想潛水基本上是不太可能的。
那麼 15 米級的巨人呢?體積是人類的 687 倍,密度是人類的 0.1%,即是 0.0014 g/cc。一個大氣壓力下、攝氏 15 度的大氣密度是 0.0012 g/cc,所以 15 米級巨人的密度原來跟空氣差不多,被其打中應該就像颱風時站在街上的感覺吧⋯⋯
最後,當然少不了大家最關心的超大型巨人了。體積是人類的 44,000 倍,密度就只有人類的 0.0022%,即 0.00002 g/cc。這不就是只有大氣密度的 1.8% 嘛⋯⋯這樣的話,如果超大型巨人真的出現,我們頂多也只會看見一團非常輕薄的肉色氣團,被打中也是不會有什麼感覺的。而且,因為其比空氣密度更低,所以會慢慢升上天空,很恐怖的說⋯⋯哇,什麼時候變成鬼故事了?
科幻是科學的翅膀
在前一篇的文章刊登後有許多的討論,有人曾評論我說「不尊重科幻作品」,我尊重他們發表意見的權利,亦欣賞他們對科幻作品的熱誠。我相信,這種熱情亦是推動好奇心的源動力。而我同時認為,如同《進擊的巨人》這樣好的科幻作品,是能夠激起人們思考科學、社會問題,再應用於我們所生存的這個世界之中的。
我希望藉著有趣的動漫題目,吸引各位思考科學原理。這當然就不是說我要破壞原作者的創作。誰不知道在作品當中,作者就是神、就是物理定律?我們會不會把科普文中提到的科學問題傳給作者叫他修改作品?不會,因為我們明白探討的題目是「如果在我們這個世界打出一記認真拳/打出龜派氣功/變身成為巨人,會發生什麼事情呢?」
就如同從前科學仍未發達的時候,登陸月球被視為幻想。有小說作家幻想登上月球,我們不會去攻擊他「不科學」,而是把這個幻想當成思考科學問題的機會,改善我們的科學技術。想必有些人曾經思考過「如果我們真的能夠飛上月球,會發生什麼事情呢?」
最終,阿姆斯壯踏出了人類的一大步;幻想,成了真實。
科幻絕不應只幻不科。其實,我自己也是《進擊的巨人》的粉絲。吸引我的,除是了那些刺激的戰鬥場面外,也是那些叫人反思現實的情節。高牆和巨人,都一一暗喻了許多發生在我們身邊的社會問題。我們會把作品中對社會的描寫化作現實的反思,為什麼我們不能把作品中的科幻化作現實科學的思考?這樣,科幻才能成就科學。
我相信,這就是科幻的意義。
平均密度 計算 在 婷婷看世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四川臥龍保護區首次拍到4只雪豹同框 1母3子萌炸了】
11月5日,在四川省林業廳主辦的“首屆橫斷山雪豹保護行動研討會”上,四川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發布消息稱,四川臥龍雪豹數量不少于26只。同日下午,保護區還發布消息稱,保護區首次拍到四只雪豹同框畫面:3個點位分別記錄到一母三子行蹤。
據新華社11月5日報道,當天下午,在臥龍保護區公布的新一輪雪豹數據回收成果中,三臺紅外線相機中分別發現了雪豹四口之家的身影,共五段視頻,其中三段是在6月份的3天中、在點綴著零星小花的高山草甸上拍到的:雪豹媽媽帶著三只小雪豹緩緩地走入鏡頭,三只小雪豹走走停停好奇地東張西望;雪豹媽媽覓食去了,三只小雪豹乖乖地坐在草地上,啃著腳丫玩耍;雪豹媽媽不在,兩只小雪豹爭搶草皮玩兒。
據專家判斷,這三只小雪豹約3個月左右,正是活潑好奇的年紀。雪豹是獨居動物,大約在兩周歲以后離開母親,獨自生活。據悉,四只雪豹同框比較罕見,這也是四川首次拍到的畫面。
上述消息是臥龍保護區在“首屆橫斷山雪豹保護行動研討會”上發布的。由四川省林業廳主辦的此次研討會,于11月4日-6日在四川都江堰召開,來自雪豹保護領域的專家、各大保護組織及四川雪豹重點分布自然保護區的負責人,就橫斷山雪豹保護現狀及監測經驗進行了深入交流。
在當天的會議上,與會人士一致通過了《臥龍雪豹宣言》,倡議加強對雪豹的保護和研究,并首次公布了臥龍雪豹數量不少于26只的消息。
臥龍雪豹分布密度據全國首位
據四川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10月,四川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開展了新一輪野外雪豹監測數據的回收工作,根據整理紅外線觸發相機拍攝到的雪豹畫面和視頻,比對雪豹花紋,判定出僅此次拍攝便拍到26只。按照中國境內雪豹分布平均密度為每100平方公里1至3只計算,這屬小范圍內發現大規模的雪豹群體,種群密度極高。在研討會上,來自雪豹保護方面的專家一致認為,按此數據看,臥龍的雪豹分布密度居全國首位。
今年6月,臥龍保護區的野外科研人員根據之前掌握的雪豹痕跡,對區內海拔4000—5700米的132平方公里的區域進行了紅外線相機網格化布控,覆蓋包括魏家溝、梯子溝及野牛溝交界、臥龍關溝、銀廠溝、正河等五個雪豹棲息地及潛在棲息地,這是臥龍有史以來開展的規模最大的一次雪豹監測。這些相機在野外連續工作捕獲了大量雪豹珍稀野外活動影像,8個科考小組用近半個月時間完成了對雪豹監測數據的回收,此次拍攝到雪豹的紅外相機位點數47個,清晰可見雪豹薔薇花斑的照片782張,拍攝到雪豹視頻共計時長36分鐘。數據顯示,最近一次對雪豹的記錄就在回收的前一天。
臥龍是全世界唯一一個擁有兩個旗艦物種的自然保護區,擁有保存完好的以大熊貓為首的中低山森林生態系統和以雪豹為首的高山生態系統,這得益于臥龍保護區54年來堅持不懈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科研工作。
平均密度 計算 在 计算平均密度_百度知道 的相關結果
平均密度 一般是针对不同密度的材料组成同一物质而言,计算关键在于找出总质量和总体积。 比如质量相同的两块物质,而密度分别为p1,P2组成一个完整的物体 ... ... <看更多>
平均密度 計算 在 2-3_密度的測量 的相關結果
(3) 將兩物質等體積混合時,混合密度=密度的平均值(相加除以2)。 (4) 混合密度的圖形必介於兩條斜直線之間的 ... 【解析】:計算液體的質量,記得扣除量筒的質量。 ... <看更多>
平均密度 計算 在 平均值怎麼算。老師給你講解,物理學平均值的計算方法 - 愛講古 的相關結果
總體積V = v1 + v2 = m1 / ρ1 + m2 / ρ2。平均密度= m總/ V總= (m1 + m2) / (m1 / p1 + m2 / p2)= (m1 + m2) ×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