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載做學問的態度和他人有所不同,他是用生命在做學問,用全身的精力在做思考,親近他的弟子都知道,他任何時間幾乎滿腦子都在思考經典裡面所有的詞句,夜以繼日都是處於百慮攢心和極智窮思的狀態之中,除了埋首於書海之中,連行走之中也是喃喃自語、搖頭晃首地不離古人詞句。服侍過他的門生都經常遇到他在睡眠中,有時有了新思,便立馬下床,要門生點上燭光,一一列記,深怕有所或忘。
我們從他的著作裡所提到的主張和思想,他幾乎把全天下人事萬物都融於己心,已經沒有親疏遠近之分別,這便是把佛家和道家的思想融合於儒家之學,才有的一種博大胸懷,這也是象徵他把孔子「仁」的思想和老子的大道精髓,真正融會於一身,做為立身處世的最佳說明。在他的書籍中經常可以看到他的仁義之心,他經常說道:「對於年長的,都要用尊敬的心;對於孤苦無依的,都要用慈悲的想法;對於年幼需要照顧的,更要用長者的心予以扶攜。」所以他平常都一再地教導弟子們,天下的蒼生只要是年老無依、鰥寡孤獨、貧困難捱、無親無故者,我們都要如同看顧自己的父母和獨子般去照顧他們……
這個在他當縣長的時候,便真正地把這些想法落實在他所管轄的鄉民之中,而且幾乎到了事必躬親的地步,例如他為了要了解他所頒布利民、親民、便民、助民的主張有否落實,他每每都會親自召集各鄉鎮長老,糾集在他眼下,親自宣導如何去幫助到需要幫助的老老少少。一碰到災難,他不惜向上級借用軍糧,幫助正在受災的同胞,讓他們在受災難時可以得到溫飽,這才是真正地把「民胞物與」的思想體現在現實生活中,至今我尚鮮少看到像張載這樣可以坐而言又可以起而行的讀書人。難怪他的後學門生把他畢生所要傳達的四句話,至今不輟地傳承下來──「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節錄|有仁心的聖者高瞻遠矚,知道有所為而為 https://teacherwang.pse.is/師者第壹冊
✅歡迎點擊「發送訊息」,王薀老師將陪您解心愁。
同時也有1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030的網紅王薀老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王薀老師最新著作《師者》【第壹冊】即將上市 想知道老師是在什麼機緣下,動筆寫下這經典的著作嗎? 讓我們一起聽老師獻「聲」說書! 【前情提要】 「門前莫約頻來客,座上同觀未見書」,這首詩首次見到是在張老居士書齋,甫進門即見之門楹,早期的稍有傳統習慣的讀書人,都會在其書房掛上自己屬意的門楹,這首詩是...
師者第壹冊 在 王薀老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真正的聖者,平日裡所展示的離不開德行,真正賢良之輩言行中盡是氣質,但大部分的人日常生活中所表達的都是普遍的習氣,你如果要了解什麼是小人,遇到困難事時,只圖自利的那位便是。聖者日常中汲汲營營的只注意有否離經叛道,不欲高調,寡名薄利,不求世功,只在意失德敗行,不受塵世間俗名所縛,心切憂時,時時心繫天下,為天下眾生不避行跡,希望能以一己之力挽濁世之頹風。
節錄|有仁心的聖者高瞻遠矚,知道有所為而為 https://teacherwang.pse.is/師者第壹冊
✅歡迎點擊「發送訊息」,王薀老師將陪您解心愁。
師者第壹冊 在 王薀老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人生活在天地之中,除了向水的智慧學習之外,還必須多多去體會老子在他的學說中也曾多次地提到消長的原理,也就是說萬物之中,任何一草一木都有它的定律、生長等等無法掌控的變化。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做任何事一定要先取得平衡,不能過之,也不要不及,這便是陰陽道理之中不要走到極端的原理,所謂「物極必反」,一切不要違反宇宙大道循環的規律,你便會發現任何事情順其自然,到了盡頭反而又有不同的道路可循。
節錄|有仁心的聖者高瞻遠矚,知道有所為而為 https://teacherwang.pse.is/師者第壹冊
✅歡迎點擊「發送訊息」,王薀老師將陪您解心愁。
師者第壹冊 在 王薀老師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王薀老師最新著作《師者》【第壹冊】即將上市
想知道老師是在什麼機緣下,動筆寫下這經典的著作嗎?
讓我們一起聽老師獻「聲」說書!
【前情提要】
「門前莫約頻來客,座上同觀未見書」,這首詩首次見到是在張老居士書齋,甫進門即見之門楹,早期的稍有傳統習慣的讀書人,都會在其書房掛上自己屬意的門楹,這首詩是出自於宋代文人樓鑰之筆,他是宋朝極著名的文學大家,另有其號稱作攻媿主人,他畢生的著作全部都在《攻媿集》中收錄盡顯,這套全書總共有一百一十二卷。
此人個性筆直,無迴旋之地,因此當他擔任中書舍人期間,連宋光宗對他都有所忌憚,後來因為和大臣在意見上時有相左,因此便罷官返鄉。從《攻媿集》中明顯可知,樓鑰得力於所居之職,對於上下之間、啟奏之禮所應有之典制極為嫻熟,再加上自小窮經通史,無論是訓詁小學,舉凡一切經史典籍亦皆熟透於胸,所著相關文章頗受當代人之重視,被稱為一代文宗,舉國上下所有的讀書人只要讀到樓鑰所寫之書文,必然會被其雄偉的氣魄、優雅的文字所吸引。
但他常常還是覺得自己所書之文和自己修養未必能如古之聖賢,所以他的書齋名稱才會取為「攻媿」,就是自己心懷愧怍之意,看他所著之全集每每皆神懌氣愉,全書所印皆為歐體書,看來風雅飄逸,令人不忍釋手。這套書所知僅存孤版一套,並且已有缺漏。
【內文】
從樓氏書齋門聯之內容,便可以理喻他所做學問的態度及交友的潔癖,在平常他便重視時間超過自己的生命,不喜歡和一些世俗不著書卷的閒客嗑牙閒聊,他所結交都是當時文人中一時之選,每每蒐到奇書或好的文章,也僅邀請同好來書齋中共同欣賞。
走筆至此,回想到過往在青田街王老師住處承教的那段時間,尤其是他過壽的那個夜晚,老人眼角濕潤,他所講的那席話猶在耳,不敢稍忘,只因爲自己有心無力,再加上縱玩歲月,每天僅有寥寥咄嗟之時段,不及分配,再加上前段時間從王老師處早年所得一本仇兆鰲之《杜詩詳註》,從斑黃的扉頁中檢視到不少王老師早年所著眉批及自己的觀點,收穫匪淺。
過去也曾經撿收了約三十幾種不同杜詩,經由王老師推薦,找得一本聞一多先生所著《杜甫傳》,從此以後便對杜大詩聖的才情更加崇敬,所以也花了一段時間,從不同的著作中相互讀閱,過程中了解異同之處,有種尋幽訪勝之情不斷燃升,再有不少昔日書友及學生們殷切希望可以藉我之手,訴說對於古聖先賢諸子等諸大家,無論是在其生平、著作上有些許閱讀之後觀感或心得之分享,以此愧汗無地的心境下,只能勉為其難地應允用閒鬆蠡測之方式,不拘過去任何千家之所言,但也無意番窠倒臼或有嘩世動俗之念想,只想到現世的年輕一輩和未來不知道哪一類世代的新鮮人,對於老祖宗所遺下之流風遺澤,能否可執一孔一理之見解?
因此我習慣用比較通俗的文字和管見所及,片面地扣槃捫燭,不顧淺陋,和有緣之人分享。至於內容和流序,只能說上下數千年,皆是文章,出入數百家,家家錦繡,目前的規劃大約用五冊閒談的方式論述,至於多久可以倚馬告竣,目前沒得準譜,只能說一切自然成何事,能逐東風作雨無,做為這一冊的結語。
楊慎是明朝四川一位極有才學的文學家,並且是四川地區三百年之中僅僅出過的狀元,但他的官運卻不怎麼亨通,再加上當時的皇帝是正德,也不是一位勤政愛民的皇帝,鎮日玩物,追逐美色,這讓楊慎極為沮喪,一段時間告病返回故里,直到嘉靖皇帝登上皇位,重新獲得重用,召回翰林院,但每每剛直諫言,連皇帝也常有微詞,最後因為一件請願案被貶至雲南邊陲。在雲南期間,倒是能夠把其生平所學在當地開館授徒,把雲南地區建設成極有漢族文化的區域。
楊慎一生浮沉多起,但也因為如此,他看盡了人生百態,遇有閒暇便讀歷史和古人書, 留下了一闕「天上烏飛兔走,人間古往今來。沉吟屈指數英才,多少是非成敗。富貴歌樓舞榭,淒涼廢冢荒臺。萬般回首化塵埃,只有青山不改」,讀歷史與古人交,自然有如此之識見,誰說不是如此?
王薀老師相關資訊:
【盡薀於書官方網站】:https://teacherwang777.com
【臉書粉絲團FB】:https://www.facebook.com/teacherwang777/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1Sp...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teacheryun777/
【拾慧文化創意】:https://www.modernwisdomcc.com/
【LINE@】:拾慧文創
【痞客邦】:http://teacherwang777.pixnet.net/blog
#王薀老師 #師者 #閱讀書單 #好書推薦 #好書 #書單 #暢銷作家 #文學 #中國文學論集 #經典作品 #人文史地 #中國史地 #人物史 #傳記
師者第壹冊 在 王薀老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王薀老師最新著作《師者》【第壹冊】即將上市
想知道老師是在什麼機緣下,動筆寫下這經典的著作嗎?
讓我們一起聽老師獻「聲」說書!
內文:
促使我想要完成這套諸子古聖系列相關的書籍,除了過去幾位前輩師長們的殷殷垂訓之外,個人也想利用這樣子的方式,重新回顧自己曾經讀過的書籍,藉此溫故知新。同時也希望在現代雲端科技電子書發展的時代中,能令年輕的族群不要輕易地忘記自己固有的文化及道統。
做學問這件事情,雖然不是一蹴可成, 但只要有心,任何人都可以成為影響後人的大文豪,所謂「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為了期勉後人要勤以做學問, 因此留下了「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的勸學佳句,希望後代學子無論是在讀書、做學問的態度上,要用持之以恆、孜孜不倦、精衛填海的精神去勤奮研究, 不是一曝十寒,三天捕魚,十日曬網,古人所謂「一日一錢,千日一千,繩鋸木斷,水滴石穿」,也是這個道理。
從老子以降,至今所有的學者專家,無一不是經過夜以繼日努力苦讀,才有一朝成名天下知的成果。
天下之大,所有的萬事萬物也脫離不了這個道理,沒有小的距離,便沒有千里之大, 沒有涓滴細水,也不可能積聚大江大海,做學問更是這個道理。
人的一生就像草地裡的野草一般,有時榮茂,有時枯,人世間的載浮載沉恰如隔江望海,煙雲茫茫,從呱呱墜地到漫漫崎嶇,人生旅途之路最重要的是不忘初心,只要能夠即時努力,終究九死不悔。有人曾經問我,若已年過七十,始知書本的可貴,不知是否來得及?
我便講了「見兔顧犬」的道理給他聽,再舉例姜子牙過了七十歲仍然老驥伏櫪,致力於生平大志,並且手不釋卷,那是因為他知道,曾經顛沛困苦過,唯獨只有在書中才可以看到如金沙一般可貴的智慧指引。周文王之所以會重用他,也是看中了他的滿腹經綸及不畏死的剛毅個性。我和這位當時已經事業有成並且七十高齡的企業鉅子,講述了歷史上幾則為時不晚的故事之後,他如釋重擔,要我寫下書單,他要多利用時間,研讀這些書籍。
「門前莫約頻來客,座上同觀未見書」,這首詩首次見到是在張老居士書齋, 甫進門即見之門楹,早期的稍有傳統習慣的讀書人,都會在其書房掛上自己屬意的門楹,這首詩是出自於宋代文人樓鑰之筆,他是宋朝極著名的文學大家,另有其號稱作攻媿主人,他畢生的著作全部都在《攻媿集》中收錄盡顯,這套全書總共有一百一十二卷。此人個性筆直,無迴旋之地,因此當他擔任中書舍人期間, 連宋光宗對他都有所忌憚,後來因為和大臣在意見上時有相左,因此便罷官返鄉。
從《攻媿集》中明顯可知,樓鑰得力於所居之職,對於上下之間、啟奏之禮所應有之典制極為嫻熟,再加上自小窮經通史,無論是訓詁小學,舉凡一切經史典籍亦皆熟透於胸,所著相關文章頗受當代人之重視,被稱為一代文宗,舉國上下所有的讀書人只要讀到樓鑰所寫之書文,必然會被其雄偉的氣魄、優雅的文字所吸引。
但他常常還是覺得自己所書之文和自己修養未必能如古之聖賢,所以他的書齋名稱才會取為「攻媿」,就是自己心懷愧怍之意,看他所著之全集每每皆神懌氣愉,全書所印皆為歐體書,看來風雅飄逸,令人不忍釋手。
這套書所知僅存孤版一套,並且已有缺漏。
王薀老師相關資訊:
【盡薀於書官方網站】:https://teacherwang777.com
【臉書粉絲團FB】:https://www.facebook.com/teacherwang777/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1Sp...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teacheryun777/
【拾慧文化創意】:https://www.modernwisdomcc.com/
【LINE@】:拾慧文創
【痞客邦】:http://teacherwang777.pixnet.net/blog
#王薀老師 #師者 #閱讀書單 #好書推薦 #好書 #書單 #暢銷作家 #文學 #中國文學論集 #經典作品 #人文史地 #中國史地 #人物史 #傳記
#書2019
師者第壹冊 在 王薀老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我們能改變人生嗎?問了也沒答案!
但唯一有把握的是:
如果能過得了生命中最狹窄的通道、走得過自己的地雷區,就會發現每個坎坷都能給我們力量,天梯就會自動出現在眼前,讓你優雅地走向高峰。
王薀老師相關資訊:
【盡薀於書官方網站】:https://teacherwang777.com
【臉書粉絲團FB】:https://www.facebook.com/teacherwang777/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1Sp...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teacheryun777/
【拾慧文化創意】:https://www.modernwisdomcc.com/
【LINE@】:拾慧文創
【痞客邦】:http://teacherwang777.pixnet.net/blog
#心的旅人 #心的風景 #心靈箴言 #王薀老師
#學習 #王薀老師新書 #師者第壹冊 #永不放棄的精神 #心的力量
#ExploreroftheHeart #ExploreYourMind
師者第壹冊 在 王薀老師《師者》【第壹冊】 —「 傳世經典 - YouTube 的必吃
王薀老師《 師者 》【 第壹冊 】 —「 傳世經典,出入百家,集古今聖者之精髓。」 Watch later. Share. Copy link. Info. Shopping. Tap to unmute. ... <看更多>
師者第壹冊 在 王薀老師之桃李春風in Hong Kong - 《師者》第壹冊// 勾心鬥角 ... 的必吃
節錄: 《師者》第壹冊【勾心鬥角難善終隨緣自在是桃源】 #王薀老師#盡薀於書#書#力量文創#師者#君子(Image by Thái Võ from Pixabay) | Facebook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