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9.19更新】
馬來西亞的陸君奕先生在《萍聚》原作者~作曲的嚕啦啦11期傅傳傑先生以及作詞的嚕啦啦11期戴榮旭先生的遺孀李玲玲女士出面說明之後,來訊表示對他們很抱歉,並對自己之前信中所言作出以下的解釋:
1985年,知識報出的題目是真的,那時候我才六年級,就把萍聚的歌詞填上去拿獎,結果,誤會就此產生。
那時候全校的同學都以為是我寫的歌,誤會鬧得更大。於是我就當成是我寫的,一個小學生的心態。
直到初中,萍聚這首歌在全世界流行起來,第二個誤會又產生了,我就以為我寫的歌給歌手唱出來了。
誤會一直延續下去,直到我遇到有人跟我說,萍聚在很久以前,已經有人在唱。我就覺得奇怪,為什麼時間不吻合的,但那時,網絡資訊還不發達,我的疑問一直無法解答。
後來,馬來西亞又有傳言說萍聚寫詞人來自吉隆坡尊龍獨中,我的誤會又給放大了,是不是在找我?
網上搜索,萍聚歌詞的原創是個謎,也有人在blog留言尋找嚕啦啦。誤會又來了,我人生哪裡可以得到安靜!
所以我在信裡面提到的事情,一直得不到答案,直到看到你們的貼文,我才確定了錯誤點發生在哪裡,就是小學時候的我所犯的錯誤。
人生的記憶是不能騙人的,假如我在中學時期就確定,歌詞是有主人的,我就沒有今天的誤會和錯誤。
【2021.9.17更新】
嚕啦啦23期王慕榕來函表示,他已與11期傅傳傑學長聯繫上,也告知目前討論的情況。傳傳傑先生確認《萍聚》是由他譜曲,並由同為11期的戴榮旭先生填詞,兩人共同創作完成。
萍水相逢,
有緣相聚!
就是「萍聚」歌名的緣由
【2021.9.17更新】
救國團團康活動歌本上記載的《萍聚》作者戴榮旭的遺孀李玲玲女士來函如下:
張先生您好
我是嚕啦啦十一期戴榮旭的太太
看到這麼多人在談論「萍聚」
實在覺得遺憾
我先生戴榮旭
在民國91年已經過世
所以也無從查證
想請您再詢問曲譜上
寫的作曲人傅傳傑先生
看他是否還記得
當年一同創作萍聚這首歌曲的
戴榮旭?
我很確定的是
民國63-66年左右
在榮旭讀五專時期
他的確時常在救國團服務帶隊
戴榮旭帶過許多霧社先鋒團的
各校年輕朋友
相信很多人都會記得他
他生前也告訴過我
他曾寫了《萍聚》這首歌
但是當時沒有智慧財產權等法規
隨著他的逝世
我想也就無法
再做什麼說明或澄清了
謝謝大家的熱情及支持
我相信
只要我們曾經擁有過
對你我來說已經足夠
感恩
【2021.9.15更新】
謝謝提供相關資訊的網友們,我特地將有關《萍聚》作者的資料整理出來和大家分享:
早在1970年代救國團活動的團康歌本裡就已出現《萍聚》這首歌,上面記載的作者為嚕啦啦11期戴榮旭。
而在YouTube 有一個上傳於2017年4月底,由嚕啦啦13期之敏和11期傳傑合唱《萍聚》的影片(https://youtu.be/j-4ThaLm0NU),上面記載《萍聚》的作者是嚕啦啦11期的戴榮旭(作詞)和傅傳傑(作曲)。
不過在2009年有新聞媒體報導,宜蘭一位音樂老師孫正明聲稱自己才是《萍聚》的作曲者,創作時間為1967年,而作詞者則是當時的兩位救國團輔導員。(新聞連結:https://news.tvbs.com.tw/life/119642)
另外,已故歌手江明學曾於2017年在YouTube影片(https://youtu.be/uHS7tjCQTsw)留言處回覆網友詢問他是否為萍聚的作者時提到:
萍聚的詞曲作者是嚕啦啦,嚕啦啦是一個筆名,這首歌四十年前開始在台灣的團康活動傳唱,至今都還沒找到真正原作者!網路上流傳著各種傳說⋯⋯,我印象中曾經三位人士出來表示自己是原作者,但是因為說法都不夠令大眾及版權團體信服,也都拿不出有力的證據,結果全不了了之。因為當年使用過的正版唱片公司,都有提存了一筆詞曲費用在銀行的專戶,多年下來已累積了一筆不小的數字,所以一定要有人、事、物的確定證據,才能領走這筆錢!
如果您也有關於《萍聚》作者的資訊,歡迎您留言或私訊告訴我,謝謝。
——————
今晚我要跟大家分享來自馬來西亞的陸君奕先生的一封信,他在信中表示,他才是華語歌曲《萍聚》的詞曲作者,以下是他的來信全文:
張哲生大哥你好,
小弟陸君奕今年48歲,來自馬來西亞怡保,有一件事情埋藏在我身上已經 36年,一點也不虛假,是我人生經歷過的事情。
1985年,當時我小學六年級,因為學校販賣的報紙(名字叫《知識報》)上頭的一個填歌詞遊戲環節,讓我寫成了一首歌的歌詞,後來有人把它取名《隨緣聚首》,也有人把它取名《萍聚》。
我不曉得為什麼網上把《萍聚》說是1967年創作的歌呢?
(編按:根據2009年1月27日的TVBS新聞報導,宜蘭一位音樂老師孫正明表示自己是《萍聚》的作曲人,他說,1967年夏天,他就讀師大二年級,在偶然機會下,接受兩名救國團輔導員委託,為他們寫的《萍聚》歌詞譜曲,當時師大音樂系風氣保守,禁止學生私自參加校外比賽和活動,所以他才沒在創作上留名。)
以下是我當年寫《萍聚》這首歌的來龍去脈,記憶猶新。
1985年,那時候,我還是一名六年級學生,萬里望萬華二校小學有販賣華文報《知識報》,我是它的忠實讀者;報章第二頁印著有獎遊戲環節題目,題目通常都很簡單,學生只要填對答案,再填寫學校名稱、姓名、班級,然後寄到報館,相隔幾期後,幸運的話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例如收到禮物。
就是這一年,春節過了,月考也過了,所以學生們在班上有許多悠閒的時間,這一期《知識報》的有獎遊戲題目顯然不簡單,題目是讓學生們嘗試寫歌詞的機會!
只有一個空白的四方格留在題目下面,方格上面有一段已經寫好詞語 :「別管以後將如何結束」,四方格下面用比較小的字寫著參賽條規:
(1) 歌詞需要 50/60 個字(已經想不起是50還是60)
(2) 參賽者必須把所有草稿紙都一起跟寫好的歌詞寄去參賽
(那時候我還小,不懂原因,現在懂了,為了確保歌詞是真的本人寫的,我還記得曾經從垃圾桶撿回草稿紙再弄乾淨。)
我起初看過題目後,沒有頭緒,還未想到什麼,不把它當成一回事,直到有一天放學,我在禮堂等父母來接我回家。
放學時段,學校鼓笛隊時常在禮堂旁邊訓練,這天我聽到他們剛開始訓練時有一段交響曲,只有鼓聲響,其它樂器沒有,很自然地,我就念出一句詞語:「至少我們曾經相聚過」,也同時候聯想起《知識報》的題目:「別管以後將如何結束」。
這時候發現兩句好像有押韻,於是興趣來了,我認真聽著交響曲,再念了一遍這兩句,欸!非常押韻 !
我有了新玩意,寫歌詞,對,有興趣寫歌詞!! 我得想個辦法怎樣才能想到第三句,我數學分數名列前茅,第一句和第二句同樣有九個字,我決定利用 9x9 的表格來想歌詞。
回到家裡,用畫圖用的大白紙,畫成很多橫線和直線,每一行9個格,後來我改用學校的練習簿,學生們都稱呼它為大方格簿。
寫歌詞的方法找到了,就是好像上華文科一樣造句,只不過造句每一行都必須9個字。
第二天,在學校科室裡,我很快就想到第三句:「對你我來講已經足夠」,可惜這一句不能夠連接我之前的詞語,不押韻,但是我把它保留下來,繼續想第三句歌詞。
有一次開週會,看到兩位女學生互相責罵對方,聲音惹來老師前來看個究竟,經過老師的教導,女生們都互相承諾,說以後不敢再犯錯。
我人在附近望著,從他們的對話中,我心裡有點靈感,想到一些詞彙,他們互相承諾,又彼此約束;我默默地想一想怎樣用上述的詞彙造個9個字的句子,於是想到啦 !「不必費心地彼此約束,更不需要言語的承諾。」
一下子,想到兩句歌詞,押韻嗎?心裡想一想跟之前的有一點押韻,然後在心中暗念了一遍:
別管以後將如何結束
至少我們曾經相聚過
不必費心地彼此約束
更不需要言語的承諾
我覺得押韻也很滿意!
學校的環境清幽,當我回到科室後,只能再暗中從心裡用唱歌的形式唱一遍,我覺得歌的韻律跑出來,歌詞也同時帶出涵義。
對,我真的很滿意歌詞寫到現在的情況。再說,我對寫歌詞的興趣也大大提升!很好玩呢!
在學校嘴巴閉了那麼久,放學回到家裡,終於可以放大聲唱出這些歌詞。我擔心用詞不當,我問爺爺「彼此」是什麼意思,爺爺解釋說:「你我、雙方,或者敵對」,同時我也學會一句「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想歌詞到現在,4乘9,只有36個字,還得繼續想⋯⋯
一天又一天過去,想不出什麼,沒靈感,怎麼辦 ?
另外,我們陸家的家教很嚴,第一個家規就是不能碰毒品,誰沾染毒品就馬上被踢出陸家,所以爸爸和爺爺都常灌輸思維,做人要知足常樂。
我爺爺是寫詩人,讀春秋書籍,萬里望升旗山,山水觀音亭的詩詞是我爺爺遺留下來的,他的筆名是浩然,原名陸其廣。事實上,歌名「萍聚」是我爺爺取的名字,這還有一段故事可以講,不過以後再說吧!
那時候,我家經營萬里望有名氣的醬油廠,家中環境還算不錯,有錄影機、唱機,錄影帶和卡帶都有很多,那時候流行的歌手有台灣的林淑容Anna、香港的譚詠麟Alan。
受到 Anna 這個英文名字的啓發,我取了 LULALA 作為筆名,主要是因為我性格內向,怕別人嘲笑,所以不敢用真實名字,而用 LULALA 來代替。
然後,我到房間放卡帶的地方參考看看有什麼詞語可以用得上。 就看到一個字「擁」。這時候,我想起第二天想到的那句「對你我來講已經足夠」,於是,造句靈感來了:「只要我們曾經擁有過」,我發現將這兩句歌詞合併,不就是代表知足常樂的意思嗎?
好的,重新排列歌詞:
別管以後將如何結束
至少我們曾經相聚過
不必費心地彼此約束
更不需要言語的承諾
只要我們曾經擁有過
對你我來講已經足夠
在我想歌詞及韻律的時候,發現「相聚過」和 「擁有過」是可以互換位置來唱的 !但是最後我總覺得,人還是要相聚過,才能夠擁有。
歌詞想到這裡,因為作詞的興趣濃厚,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家裡,我也不怕羞恥,朗朗上口地把歌詞唱一遍,所以那時,學校有許多老師都知道我曾經寫過一首歌。記得有一次,一位女老師到班上教科(現在已經想不起老師名字),我非常大膽地跟老師說,我有一件事情要做,要不然我會後悔一輩子!老師脾氣真好,不但沒有責怪我,還讓我完成這事情,就是寫完歌詞,老師只是溫柔地提醒我,下一個月考快要到,要快點專心讀書。
這時候的歌詞已有7乘9,共63個字,可以想結尾的歌詞了!畢竟再不專心聽課,老師肯定會責罵我。
我的座位在科室最前排,偏向窗口,萬華小學當時只有一排科室有兩層樓,我的科室在樓上。學校地理位置在萬里望小鎮的正中央,所有本地人辦喪事的出殯隊伍都必須經過小學的大路,小學生都很怕聽到出殯隊伍的敲鑼打鼓聲。
我感慨地想到一句連我自己都會流出眼淚的詞語:「人的一生有許多回憶,只願你的追憶有個我」。
前前後後,我用了21天寫成歌詞,然後將成品連同草稿紙寄去參賽,大概一個月後,成績出來,我拿了冠軍,學校也把那張《知識報》張貼在學校禮堂。
【別管以後將如何結束】
【至少我們曾經相聚過】
【不必費心地彼此約束】
【更不需要言語的承諾】
【只要我們曾經擁有過】
【對你我來講已經足夠】
【人的一生有許多回憶】
【只願你的追憶有個我】
這首歌詞很單純地是一個小學六年級,身材略胖的男生的作品;
它只不過是《知識報》遊戲環節的一部分,是無心插柳之作。
得獎後,馬上有來自台灣的人找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江明學,是他教我江字怎樣念,他說跟將來的將同音。
他是第一個要求把歌詞拿去唱的人,我猜《隨緣聚首》這個最初的歌名應該就是他取的吧!他還要求把歌詞裡「的」這個字唱得不一樣,各位可以聽聽他唱的版本。
另外,當時還有人站在我旁邊,要我把歌詞認真唱一遍,他就抄下音符,假如可以聯絡到作曲人孫正明,或許能得到解答。
我那時候還跟他們說,回去台灣找個姓李的人,為他取我的名字當藝名,他一定會把這首歌給唱紅;後來上華唱片為李華苓取個藝名叫李翊君,「翊君」二字恰好是我的名字「君奕」倒過來念。
音符抄完後,他還問我,這首歌你是想單人唱或者是雙人唱,我想一想就問:「可不可以男女合唱?女聲清脆,女先唱,男聲粗壯,跟隨在後,就這樣一前一後,我覺得比較好聽。」我還強調一定要用小鼓作為主要樂曲。
而後來李翊君唱的版本,就和我認真唱的這個版本的音調一模一樣!
所以除了江明學以外,我非常肯定娛樂圈一定有人知道誰是 LULALA,他們肯定有來過我現在住的地方~怡保萬里望。
翌年,1986年,快要上中學,我複印一份寫著我名字和學校名稱的《知識報》放進一個白色信封,信封上我寫上三道題 :
1、萍聚是什麼?
2、萍聚有多少個字?
3、萍聚是誰取的名字?
再托付給爺爺保管,還跟爺爺說等我長大以後交還給我,好讓我留給我的兒孫看。
還有一件事情,我除了把歌詞寄去《知識報》參賽,也另外寄了一份我親手寫的歌詞在白紙上,再寫上我的筆名LULALA,寄去香港 TVB,我還在信封後面留下回郵地址。
1986年,某一天,我家人租錄影帶回家看,是歌唱綜藝節目,鄭裕玲主持,節目的後段,她把我寄過去的歌詞念了一遍,用廣東話說了一句:「你以為香港沒人才,膽敢把歌詞寄來 TVB。」她也提到這封信是來自南洋的。
小學和中學,相比之下真是天淵之別,中文是小學主流教學語言,也是我的強項,中學全部馬來文,是我的最弱,預備班,我迎頭趕上,把馬來文搞好,但是我逐漸把托付爺爺保管的「萍聚」文件遺忘掉。
中學時期初中一,1987年,某一個星期六,我走路經過圖書館,遠處操場傳來收音機聲音,仔細聽,很開心,是我親手寫的歌,跟隨聲音方向走過去看個究竟,收音機裡卡帶還在轉動,旁邊擺放著一個青色封面卡帶盒,後面寫著萍聚,作詞作曲人:嚕啦啦。興奮的心情參雜著後悔的感覺,後悔當初沒有用我自己的本名。
中學時期,我有跟其他同學提起《萍聚》的歌詞是我寫的,但是沒人相信。
事與願違,相隔36年,現在已經是2021年,我的爺爺、爸爸都已不在人世,而且托付保管的確鑿文件已經不復存在,我非常失望,感到非常低落。
人總要面對現實,也想了很久,下一步應該怎樣應對,好的,那就拿起勇氣,把這件事公諸於世。再說,我患有糖尿病30年,現在也正值全球大流行 COVID-19,這病毒對於三高人士有很大的威脅,馬來西亞疫情非常嚴峻,每天超過萬宗確診,我萬一遇到什麼壞情況,這件事情就永遠埋在地下,沒人知曉,值得嗎?
我僥倖寫出那麼令人感觸的歌詞,但其實我的性格時常都保持開朗,且因為家教嚴格,我自認為人正直,但遺憾的是,我的人生總是被《萍聚》困擾著,不但沒人相信我是原作詞人,而且,我曾經從兩位人士的口中得到一些不符合時間邏輯的消息。
第一個人是我的表嫂,她是台灣人,1993、1994年間,表哥表嫂還未結婚,表哥時常往來馬來西亞和台灣兩地,也有把我寫萍聚的事告訴表嫂,她回去台灣問她的長輩,得到的回應是長輩們早已唱過這首歌。
第二個人是我的老同學,他告訴我說2014、2015年時,他去台灣旅行,導遊的車上播放著萍聚歌曲,比我同學大4歲的導遊講,他小學時期也是唱這首歌。
我本人真想搞清楚,1985年的時候,《知識報》從哪裡得到消息,把它作為該報的有獎遊戲題目讓小學生作答 ? 台灣民眾早期曾經唱過的萍聚歌詞又是哪一個版本?
我有從網絡找到信息寫著一位音樂老師孫正明於1967年拿到兩位女生交給他的萍聚塗鴉歌詞紙張,又是那一個版本 ?
我很確定李翊君唱的版本是我寫的歌詞,也是我想歌詞時候的旋律,音韻,歌曲長度 3分18秒也是我唱過很多次,估算出的時間。
1993年,我讀學院校時期,有一位理髮店老闆娘跟我說「嚕啦啦」這個名稱在台灣已經有團體把它佔為己有,是一個愛國團體,她還說那在台灣等於是對抗中國的共產黨!也是這個原因,我媽媽吩咐我以後絕對不能夠再說《萍聚》是我寫的歌。
這世界是怎樣了?一位單純的六年級男生,僅僅是學校《知識報》遊戲作品,居然可以影響他的一生到現在!
師大圖書館團討室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年前,五月天的第一張宣傳照和第一篇新聞專題報導。
1999年,五月天的第一張宣傳照和第一篇新聞專題報導。
左圖是滾石唱片提供的五月天出道宣傳照,其首次公開是出現在1999年5月25日的《聯合報》第28版(右圖),亦即台灣報紙有史以來第一篇關於五月天的專題報導裡。右圖為張哲生於2017年3月22日在國家圖書館翻攝。
成軍20年的「五月天」近日表示,將在今(2017)年3...月29日,回到20年前,1997年3月29日宣布成軍的七號公園(大安森林公園,1994年3月29日正式開放),於是我在3月22日前往國家圖書館找當時的報紙,希望可以看到相關報導,不過各家報紙都沒有。
最後我發現,台灣報紙「有史以來」第一篇關於五月天的專題報導,出現在1999年5月25日的《聯合報》第28版,是由記者耿暄所寫的「時代考驗青年,青年創造音樂。台灣吹樂團風,五月天首先上陣。」
成軍已逾20年的「五月天」樂團之前身是「So Band」(廁所的台語倒過來唸),於1991年由溫尚翊(吉他手怪獸)與高中時期同是師大附中吉他社的兩位同學陳信宏(主唱阿信)、錢祐達(第一任鼓手達叔)在附中組成,隨後加入兩位師大附中吉他社學弟~蔡昇晏(貝斯手瑪莎)與石錦航(吉他手石頭)。雖然五個人分別在不同的大學就讀,但「So Band」樂團一直持續運作著,他們在許多 Live House 駐唱表演並努力於音樂創作。
1997年,他們使用瑪莎在BBS上的代號「May-day」為團名報名參加在大安森林公園舉行的「野台開唱」,並於1997年3月29日「野台開唱」當天以 May-day 的中文「五月天」為團名上台表演(之後再將英文團名改成 Mayday),而團名中的「五」剛好是成員的人數,後來五月天便將他們以「五月天」之名正式表演的這一天(1997.3.29)定為樂團成軍紀念日。
野台開唱之後,五月天將錄製完成的 Demo 帶寄到各大唱片公司爭取發片機會。1997年6月,知名製作人賈敏恕在聽過 Demo 之後與主唱阿信連絡,於是五月天於1997年8月與滾石簽約,在發行第一張專輯之前,唱片公司先安排五人擔任任賢齊的樂團,跟著任賢齊南征北討以磨練其現場演出技巧與增加經驗。
1998年1月,五月天參與角頭音樂所發行的地下樂團合輯【ㄞ國歌曲】,專輯中收錄了他們的第一首錄音室作品《軋車》,當時的鼓手是陳泳錩。同年6月,五月天為同志II【擁抱】概念專輯創作詞曲、製作及演唱。
1999年,鼓手諺明(劉諺明,2004年更名為劉冠佑)加入五月天。同年7月7日,滾石唱片推出五月天首張專輯【五月天第一張創作專輯】,開啟其搖滾夢想的第一頁。
五月天在發行第一張專輯前,共換過三次鼓手,歷任鼓手為錢祐達、陳泳錩、任柏璋(Robert),與劉冠佑。
下面是五月天成員的生日:
主唱「阿信」陳信宏:1975.12.6
團長吉他手「怪獸」溫尚翊:1976.11.28
吉他手「石頭」石錦航:1975.12.11
貝斯手「瑪莎」蔡昇晏:1977.4.25
鼓手「冠佑」劉冠佑(原名諺明,2004年更名為冠佑):1973.7.28
在這篇新聞刊出時,五人的年齡(足歲)分別為:阿信23歲、怪獸22歲、石頭23歲、瑪莎22歲、諺明25歲,平均年齡為23歲。
2017年3月29日是五月天成軍20週年的日子,五月天將在這天回到成軍地~大安森林公園露天音樂台免費開唱,帶領粉絲們重溫20年前第一次公開演唱的感動。
See More
師大圖書館團討室 在 巴黎不打烊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巴黎不打烊 - 女王蜂(心魔)|
*班代
那不過是一個半月前的事,某天早上我接到一個陌生號碼的來電,電話結束後,我就開始緊張,心裡忐忑不安。
來電的是女兒學校的家長會長,非常親切有禮的邀請我當女兒班上家長們的代表。一個班級將會有二位家長代表,介於學校、班上老師和家長會之間,平日裡就是像秘書一樣紀錄日常、參與會議等。如果我答應的話,她會將我加入討論群組,還會寄女兒班上所有老師的名單與聯繫方式等資訊給我。
雖說已經當媽十年了,但我始終還是不太適應這個角色啊!像我這種從小就學校不適應症的人,最怕的就是去學校見老師、見家長。家長代表這個角色,不但要常去學校,還要跟老師們打交道,「所有老師的聯絡資料」對我來說就像燙手山芋一樣啊!
正當我猶豫不決的時候,會長再度開口:「您放心,還會有另一個家長和您一起輪值,您二位一個負責第一和第三學期,另一個負責第一和第二學期,這樣第一學期您二位可以一起做伴討論。」我腦中還是轟隆轟隆的,她繼續:「您知道,本校的家長會非常的健全且強大,加入我們可以獲得更多的資訊,無論是校內生活或就學訊息,大家常常互通有無。」
聽到這裡,我立刻被說服了,遠離訊息中心的家長往往無法幫孩子爭取到最大權利。帶女兒回台唸書時,我也曾經鼓起勇氣去學校愛媽辦公室報名「美工設計」,這大概是我唯一能為台灣孩子們效力的工作。只可惜愛媽辦公室的家長更希望我進班跟小朋友們說故事,說這個工作更缺人手,但由於本人過於害怕學校老師同學,最後就不了了之。
另外一個讓我答應的原因,是我女兒的個性。她是一個什麼事情都放在心裡、口風很緊的小孩,每天在學校發生什麼事情回家都不會跟我們說。為了讓她說一點學校的事,我總是要和她深聊好幾個小時博感情,她才會說一二句。電話中家長會長深知說服人的keyword,她說:「您可以了解孩子在學校的情況。」
電話的最後,我成了女兒班上的家長代表之一,家長會長十分熱絡的在電話那頭說:「恭喜您!」然後告知我下個月的家長會時間,還迅速把我加入一個上百人的家長聯絡群組。曾經有很多女兒台灣學校的媽媽Line群組,不知道法國家長會不會在群組裡bla-bla-bla,然後手機訊息量暴增。
那天一早在電話中成為家長代表之後,我就像一口氣喝了十杯咖啡一樣的心悸,「學校」、「老師」和「家長」這三個字是我的緊箍咒,讓我心慌意亂的無法工作。最後我決定離開辦公室出去走走換個心情。
*學校
我從小就是一個不喜歡學校的小孩,不知道為什麼,可能我不喜歡群體生活。
印象中第一次對學校反感,是幼稚園的時候,每天早餐都吃紅豆薏仁湯或綠豆薏仁湯,只有週六早上會換成杯子蛋糕和米漿。我不喜歡紅豆也不喜歡薏仁,所以我每天都吃不完。因此我五歲時每天早上腦袋裡想的事情就是:「怎樣把沒吃完的早餐碗送去老師講桌前的餐具回收箱?」
有的孩子天生喜歡上學,因為在學校裡有其他人做伴,有的孩子則是自己一人獨處也很好,所以他們不特別喜歡上學。我大概就是後者,上了小一以後,同學們下課都去操場完溜滑梯、盪鞦韆,我就像個退休老人一樣趴在窗台上讀國語日報,不然就是到學校沒什麼人的菜圃散步,撿蝸牛殼。
上了國中之後,雖然是群體生活的寄宿女校,我還是可以找到自己獨居的方式。每天下課後同學們回寢室洗澡聊天的時候,我就躲去學校圖書館翻看二戰史料,到晚餐時才去餐廳吃飯。晚自習過後大家在寢室聊天的時候,我又去洗澡,往往等我回到房間時,八卦差不多都已經講完了。
國二下學期的時候我再也受不了住宿女校的環境(這個後面會再說到),就要求父母讓我去打籃球試試看。沒想到從寄宿女校到職業女籃學校,對我來說是從一個火坑跳入了另一個火坑。在籃球隊裡,教練說什麼就是什麼,還不能問為什麼,只有服從。這比起我那個每天早上要用衣架把床墊鋪平、毛巾掛在桿子上二邊要對齊的寄宿女校還要軍事化。
台灣求學過程中,唯一讓我感到比較自在的大概只有高中。高中念戲劇科,每年全班都有一個製作,更是群體的生活。不過華崗藝校是一個很自由、很酷的地方,沒有人會逼你要跟其他人一樣,也沒有人會逼你要融入團體。我當時主修燈光設計,當全班同學齊心一致完成高三期末的舞台劇演出時,我在燈光控制的對講機裡第一次對團體的合作感動。
*老師
老師,也是我緊箍咒的關鍵字之一。
小一的時候,因為下課就看國語日報,所以班導覺得我是個愛看書的孩子,期末的時候送了我一本世界文學名著改編的兒童版。聽起來好像很好,可是這本書的文章有:嚇死我的愛倫坡「黑貓」、看不懂的芥川龍之介「鼻子」、第一次知道女人減肥和嫉妒心的莫泊桑「減肥記」⋯⋯等。每篇都是名著,但每篇都深深影響6、7歲兒童的心理發展。
小五的班導更是讓我害怕,那是台灣班導自己開補習班的年代,每天早自習的時候,就會有幾個學生被她要求,要跪在講台上自行掌嘴。這幾個學生有沒時間補習的籃球隊女生、沒錢補習的同學,還有成績很好根本不用補習的我。每天都要自己掌嘴十五、二十分鐘,打到自己的臉紅為止。這種日子沒多久後,逼得我父母只能花錢了事,就是付補習費,但是我不去上課,此後我就免了早自習掌嘴的逞罰。
而我從小就喜歡畫漫畫,小學就自己報名去參加課程,學用沾水筆、網點這些工具。國中住校這些興趣娛樂都不能帶到學校,國一開學沒多久,我因為課本上隨手畫的漫畫,被數學老師在課堂上嚴重的羞辱一頓。老師用言語羞辱我的時候,同時也羞辱了漫畫、漫畫家這個專業,所以我後來就不再畫了。
私立學校的老師大概就是這樣,有些不錯、有些很勢利眼、有些很專業。像後來華崗藝校的老師大多都是業界的專業人士,有二廳院的舞台工作者、劇場導演、演員等。面對我們這些「頑劣」的學生,他們可能深感無力,但其實我很喜歡這些老師們,給學生自由又不強迫,就像法國的老師一樣。
後來我大學的老師們,就像希臘神話中的神祇一樣,各個都是有血有肉、有愛有恨的讓我完全不知道什麼是「教育者」。
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大學畢業評圖前一晚,我這組的指導老師將大家叫到辦公室,說:「明天的畢業評圖大家可以放心,我會力保大家,除了何桂育之外。」嗯,我就是叛逆有自己的想法,既不想巴結討好老師,也不想當老師的手完成她想要的創作,所以跟她約走越遠。這樣的結果,我自己承擔,走出系辦我回到評圖展位上繼續工作。後來有幾位系上平常不曾和我說話的老師,他們突然到我的展位上和我討論我的畢業作品,讓我面對隔天的評圖有股默默的支持力量。
我對老師們的恐懼大概就是這樣,從小到大,我們都會遇到很多的老師,這些老師們不經意的、小小的一句話,就能改變我們的一生。而我可能小時候遇到的可怕老師太多,讓我只要想到面對「老師」就害怕。
*家長
學校的家長們也是讓我害怕的一個族群。陪女兒在台灣伴讀的時候,學校裡的愛心媽媽希望我能參加說故事媽媽的行列,因為她們認為有很多的孩子需要幫助,尤其我女兒班上有個小朋友是「智障」。智障?我聽到對方這樣的說法,在心中大感吃驚,智障是多麼嚴重的詞彙。「是啊,這位小朋友在班上表現不好,所以需要其他家長的幫忙,不然之後會被其他小朋友看不起。」那,也不能說人家是智障啊!
是的,某些家長先入為主的想法,讓我很怕和他們交流。比如說,因為我是個母親,就來找我簽署護家盟的不知道什麼同意書。我當下一口回絕:「我大部分的朋友都是同志,我非常希望他們能夠有合法婚姻的權利!」
除了先入為主,別人家小孩帶壞我們家孩子、我們家孩子是天才、我們家的孩子都不會犯錯⋯⋯這些都讓我對「家長」這個角色或這個名詞感到緊張。
從小對「學校」、「老師」和「家長」的經驗,是我成為家長代表後要面對的問題,然而這只是我自己個人心理層面需要調整的,女兒的菁英學校還有更多外在的挑戰要面對。這一個半月來,除了工作之外,家長代表幾乎佔據了我最大的心神與精力。
(待續)
師大圖書館團討室 在 關於圖書館的討論室- 師範大學板 - Dcard 的必吃
抱怨篇,圖書館三樓是大家讀書的聚集地,但周圍的討論室常常有人在裡面,很大聲的說說笑笑,而且不知道是設計的問題還怎樣,旁邊還有留一個縫, ... ... <看更多>
師大圖書館團討室 在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總館- 📣📣3樓團體討論室開放啦📣 ... 的必吃
欲登記使用請至圖書館首頁點選「預約場地」預約(http://www.lib.ntnu.edu.tw/roombooking/roombooking.jsp)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總館 ... 及4樓小間團討室)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