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立國之初,最大的城市通常是交通便捷的港口與道路交接之地,像是費城、波士頓、巴爾的摩等城市,這些城市也通常是金融重鎮,證券市場蓬勃發展,華爾街所在地的紐約,雖然也是交通與金融重鎮,但是在規模上卻無法與費城和波士頓相提並論。
紐約變為美國最大城市與金融中心,除了漢彌爾頓的治理之外,最重要的是1825年完工的伊利運河,大幅降低運輸成本,使得紐約迅速成為美國最大城市,華爾街成為美國金融中心。
此後美國開始大量建造運河,後來自1860年開始的第一波全球化運動,更受益於當時海上運輸技術的革新,與世界各國瘋狂建造鐵路,鐵達尼號就是當時最知名的標記。
第一波全球化隨著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興起而告終,而且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將近尾聲時,爆發了所謂的西班牙流感,當時交戰國不准報導流感新聞,中立的西班牙沒有新聞審查,因而對此大幅報導,不料新聞自由的代價是換來將流感錯誤地稱為西班牙流感。其實該波流感發源地已不可考,最早的紀錄在美國,所以有人猜測發源自美國,也有人猜測是中國發源,隨著工人散佈到歐美,當時與之交戰的德國,更是以「大外宣」的功力,將中國當時盛行的鼠疫說成西班牙流感,傳至歐洲。
西班牙流感一共有三波,1918春天的第一波到了夏天緩和下去,不料八月又開始流行,十月的時候已經傳遍世界。
傳播的這麼快,其實與造成第一波全球化的運輸革命有關。就像歐洲黑死病因為要透過老鼠傳播,所以陸地傳播都比較慢,海上傳播就快得多,黑海抵達義大利的船隻,是一般相信歐洲黑死病的破口。
西班牙流感當時也是在美國流行後,法國很快感染,然後向英國、西班牙、德國傳去,此後一路向東,波蘭、羅馬尼亞,直到俄國才停止。
而1970年代的第二波全球化,除了受益於國際組織與允許資本自由化等因素之外,很重要的也是通訊與運輸技術的改良,尤其是航空業的發展,使得病毒傳播更為快速,布魯斯威利主演《未來總動員》中造成世界末日的病毒,就是由機場開始向世界傳播。
隨著封城與隔離的盛行,不少人開始開玩笑這或許會導致新生兒人數的增加,緩解人口老化危機,不過這讓我想起Douglas Almond在2006年的論文,他以一個奇怪的標題開始其論文:「1918年流感真的結束了嗎?」。
因為根據胚胎起源假說,某些慢性的健康狀況,可以追溯到胚胎發育時期。他用美國於流感時期的資料發現,1918年受到流感影響的胚胎,出生與長大後,不僅健康情況較差,而且長大後的教育程度較低、所得較差、社經地位較低等等,1918流感的影響,或許比多數人想像的更為長遠。因為西班牙流感也重創台灣,死亡或許超過四萬人,台大林明仁教授等人以台灣的資料實證也發現,受到1918年流感影響的胚胎,出生與長大後,不僅身高較矮、體重較輕,而且教育程度較差、較易罹患疾病、壽命也較短,說明類似的影響在台灣也同樣發生。
這種瘟疫的長期影響,或許也值得瘟疫蔓延時的年輕男女小心謹慎,別以為武漢肺炎專攻老人,就放心出遊,一旦受到感染,這或許會影響你的下一代的一生,或甚至他們的下一代,不可不慎。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