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營品牌非一蹴可幾,掌握訣竅打造品牌影響力」
▌先製造產品還是經營品牌?何時才是經營品牌的時機
對於新創公司來說最好先有產品基礎後再開始品牌經營,畢竟產品是獲利的最主要來源,但對於品牌的規劃是需要盡快著手進行的,產品成熟後就該累積知名度傳達理念塑造品牌形象。
▌品牌經營不是自說自話,與消費者對話產生共鳴
如何累計品牌知名度,不是花大錢在行銷上就可以看到成效,如果不清楚自身的市場定位以及消費者喜好,貿然進行品牌推廣反而達不到效果,除了理念透過品牌傳遞出去之外,也要重視消費者的回饋,逐漸找到屬於自己的市場定位。
▌經營品牌的路很漫長,長期投資會有巨大收穫
在品牌行銷很難做到立竿見影,但當消費者對品牌有認同、有黏著度後,帶來的經濟效應不能小覷,品牌的成功是很難被模仿的,消費者品牌產生情感時,對於產品的需求就不再只是價格取向,也很容易擴散口碑、產生不可替代的價值。
-----------------------------------
系統化瞭解品牌行銷,經營規畫品牌最強心法:https://lihi1.com/yuRMb
還不知道該如何經營品牌嗎,在品牌行銷這條漫長的路上有更聰明的走法,在這堂課你可以學到如何訂定品牌行銷策略、該如何用品牌價值提升商品毛利,以及透過實際的業界案例經驗避免失敗,頑轉品牌行銷、創造品牌價值。
#青創學院
#夢想太燙手就需要幫手
#創業永遠不嫌晚所以幾歲都可以上課喔
市場定位 取向 在 狂人日誌:MadVnz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Modi-ctionary] 來自80末的Daily Fun Car-A31 NISSAN Cefiro
#阿B博:
身為初代的A31 Cefiro其實與後來在台灣所導入的A32、A33有著諸多設定上的差異,除了引擎採用的是RB20系列2.0L直6引擎而非VQ引擎之外,更是有著後輪驅動與上市初期僅有手排變速箱的Layout,在市場定位上也是以年輕族群為市場取向的運動型房車為目標,因此在改裝與駕馭樂趣上A31有著更適合的先天優勢,而這輛來自馬來西亞的A31正是一個完美的例子。
車主John Toh除了擁有一輛經過重度改裝的TOYOTA SW20 MR2之外,更是一位愛好“飄移”的愛車玩家,因此當他在尋找一部能夠作為日常代步的Daily Car同時,這輛車也必須兼顧Fun Car的基因,而擁有RWD設定的A31 Cefiro當然再適合不過。
在外觀上除了取材自BRE Datsun 510經典的塗裝設計之外,望向車頭你會看到中冷氣被簡單卻暴力的安裝在保桿下緣,加上前移的後視鏡、卯丁是的輪弧,頗有日本暴走族的改裝風格,也許你會好奇為何車頭有種似曾相識的既視感,那是因為有部分的外觀正是取材自Rocket Bunny S14的套件修改上去的。
相比外觀有著強烈風格的改裝,在引擎方面John則是保留了原廠的RB20DET引擎且無任何額外的改裝,內裝更是僅僅換了Z33的方向盤、半個防滾籠與Sparco的賽車座椅,但別忘了,這可是John要拿來“甩尾兼顧日常使用”的Daily car,因此僅需在改裝LSD之後,就能讓這輛身長4米6的中型轎車在賽道上頭搖又尾擺!
市場定位 取向 在 Furch Lab 攝影實驗室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Leica Q2 於昨天正式在台上市了,售價新台幣 178,000 元。規格上的亮點主要有:畫素提升至4,730 萬、10fps全畫素連拍、防塵防滴、368萬點EVF、4K 30p/1080 120p錄影,此外,曝光補償轉盤也有稍做修正。
.
這市場定位大致延續徠卡一貫的風格,是個令人看到會喊出「Wow」的售價,但話說回來,這 178,000 的售價算貴嗎?
.
等等、等等,先不說結論,我們來看不論有反無反、可換鏡或是不可換鏡相機在 40~50MP 這高畫素的級距,一般日系品牌價格是怎麼訂的。如果皆以「上市發表時」的台幣售價來看:
.
50MP 的 Canon EOS 5DsR 售價 109,900 元
45MP 的 Nikon D850 售價 114,850 元
45MP 的 Nikon Z7 售價 105,980 元
42MP 的 Sony A7R3 售價 99,980 元
42MP 的 Sony A99 售價 94,980 元
47MP 的 Panasonic S1R 售價 115,000 元左右(美金換算)
.
我們都知道 Sony 是個相機市場的價格破壞者,撇除 Sony 那 9 字頭的定價來看,全片幅+高畫素的售價肯定都是要十萬起跳,這大概也算是市場的既有默契。你可以感覺到 Leica Q2 定價 178,000 雖然昂貴,但與這些日系品牌的旗艦機的差距還是在同一個量級內。
.
但是,Leica Q、Leica Q2 是一台不可換鏡的相機,如果我們把它搭配的鏡頭 Leica Summilux 28mm f/1.7 ASPH. 再分開獨立估價,這顆應該也要賣個五萬以上跑不掉吧(看看Leica 28mm F2.0 和 28mm F1.4,五萬也是低估了)。試著加總一下:高畫素機身算 10 萬好了,含鏡頭 15 萬,最後額外加上的品牌效應,例如徠卡設計、操作與調色,其實也只多加你 2.8 萬的價格(178,000 - 150,000 = 28,000)。
.
【不公平,Sony RX1R II 也有內建鏡頭啊,它賣得比 Leica Q2 便宜!】
.
我們前面有提到 Sony 是價格破壞者,但即使是如此,Sony 在 Sony RX1R II 身上也是給了破十萬的售價:109,900 元,而且後來還漲價到 133,900 元;它的競爭對手 Leica Q 一代上市價格 14 萬,後來漲價到 155,000 元。
.
如果是以同時期的競爭者來看,價格破壞者 Sony 的 13.4 萬距離精品等級 Leica Q 的 15.5 萬,溢價的幅度已經比我們想像中低很多了。而且從這兩台先後漲價的狀況來看,市場上對「全片幅隨身機」的需求其實不少,至少比 Leica、Sony 他們一開始預料的還要更多。
.
【一台快 18 萬的相機,你跟我說價格合理?】
.
我們前面用了很多日系品牌的價格來弭平大家對於 17.8 萬售價的震撼,但其實認真來講,徠卡走的從來就不是高 C/P、規格取勝的路線,但新推出的 Leica Q2 卻是一台具備 47MP、10fps 連拍、防滴防塵的機身,這樣的規格其實已經完全是日系旗艦機的等級了。
.
事實上在「全片幅不可換鏡隨身機」的市場中,消費者也只有幾台可以選,就是前面提到的 Leica Q、Sony RX1R II,以及 Leica Q2,每一台都破 13 萬台幣,如果把範圍限定在「防塵防滴」這點身上,市面上更只有 Leica Q2 可以選而已,換言之 Leica Q2 在這級距內是沒有競爭對手的。
.
對擁有或買過 Leica Q 的人來說,我相信 Leica Q2 的售價應該不會太令人意外,甚至還算是有點便宜。仔細想想,17.8 萬可以買得到當今規格最頂尖的數位徠卡(比自家單機身要價 26 萬的 Leica SL 還要頂規),這代價其實一點都不算是昂貴。
.
徠卡從來就不是一個比規格、比CP值的品牌,但如果我們現在把競品列一列,發現 Leica Q2 的價格竟然還有點划算......?所以寫到這,你還會認為這是一台只賣牌子、只靠信仰、粉絲取向、盤子/土豪才會買單的相機嗎XD?
.
【講那麼多,你自己要不要先買一台?】
.
Leica Q、Leica Q2 不會是我想買的相機,因為它與我的工作型態不符,我目前也沒有這麼多的預算來採購一台不可換鏡相機。但如果不以拍照為職業,我會認真考慮 Leica Q2 作為隨身機的選項之一,另一方面是我還是會想要嘗試看看徠卡藉由這台相機帶給使用者的體驗是什麼。
.
它是小眾沒錯,看到近 18w 的售價會倒退三步都是人之常情,但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個個體事實上都無法代表整個市場。我看待產品的態度是這樣,「我買不買得起」跟「這個東西好不好」是兩個完全獨立的事情,我買不起 Leica Q2,但我絲毫不覺得這對徠卡來說會是個昂貴不合理的售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