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崇洋媚外」說了一堆芬蘭的好話(放心,其實歐遊完我更愛台灣啦,數據網路可以吃到飽,民生物價合理,上廁所又不用給錢),這回我又拜倒在挪威導演的風采底下,今天要來推薦一部公路電影給大家瞧瞧...片名叫做"GMO, Oh My God!" 你我雖然都只是小小的消費者,但對這件事絕對不能保持沈默!
「請問聽說過GMO (Genetic Modified Organism)嗎?」「那可以吃嗎?」「它好吃嗎?」「牛或雞吃基改植物嗎?」「我聽說有魚基因的草莓,是那個嗎?」…影片受訪者的這一連串疑問和驚訝,正式揭開了《GMO OMG》一片的序幕。
實在太扯了,我每次看都覺得不可思議,底下的觀眾也常常發出此起彼落的笑聲。當然啦,導演Jeremy Seifert更是驚呼:天啊,我們怎能一無所知!
基改生物是什麼?對人體的健康有什麼影響?美國政府會幫民眾把關吧?科學家或農友對基改作物有什麼看法?Jeremy Seifert抱著這一連串的疑問,帶著家人四處調查訪問。追尋解答的過程中,他卻產生更多疑問。
芬恩,導演的大兒子,3歲起就學會種子交換目錄上的字母,現年6歲,一半人生都在蒐集種子,對於種子種下去便能產生更多種子這件事感到十分神奇。
基改作物主要分為抗除草劑及抗蟲兩種特性,例如透過基因工程的技術,讓玉米產生殺蟲劑驅除害蟲或讓黃豆對除草劑有耐受性以致於可噴灑更多農藥,這些基改技術與種子絕大多數掌握於孟山都、先正達、陶氏、拜耳、杜邦及巴斯夫等六大跨國農企公司。
在世界另一端,海地農友焚燒美國援助的孟山都種子,因為這些種子不僅只能種植一次,也終將讓他們喪失糧食自主權、土地神聖性、文化和生活方式。不僅海地,歐洲、印度、墨西哥等全世界許多國家的民眾都挺身而出反對基改種子。挪威斯瓦巴德(Svalbard)的全球種子庫,在山底下135公尺溫度零下十五到二十度的儲藏庫中,收藏著全世界各地約70萬種的種子,目的是為了防止物種的滅絕,因為維繫人類生活的最主要因素就是來自這些多樣化的種子。
但基改作物的安全性是誰說的算?研發基改種子的孟山都(Monsanto)公司所提出的為期三個月宣稱安全無虞的實驗報告,還是法國學者Gilles-Éric Séralini及其研究團隊所發表為期二年,指出基改玉米和年年春殘量的毒性對大鼠健康和壽命造成顯著影響論文?
爭論還未平息之前,基改黃豆及玉米製品早已充斥在我們的現代生活中,尋找沒有基改成份的食物似乎成為一件困難的事。如果不是有機牛奶,那就很有可能是來自吃基改黃豆或玉米飼料的乳牛所生產的,當然你手上這支冰淇淋就會歸類為含基改成份;如果食品中的糖,是標示高果糖糖漿,恭喜你,這也是來自基改玉米所提煉;就連導演Jeremy Seifert帶小孩去度假休閒的紅杉國家森林公園中的鱒魚飼料,裡頭也含有基改黃豆!
基改食品到底要不要標示?影片中利用動畫清楚呈現Michael R. Taylor如何成功利用美國的旋轉門條款遊走於美國食品藥物管理署(FDA)與孟山都之間,成為貪婪的企業代理人左右美國基改政策走向。在政商巧妙操縱之下,FDA將基改食品視為實質等同於一般食物所以無需標示,這結論是來自於詳實科學證據還是孟山都在食安政策背後的隻手遮天?
如果食品沒有基改標示,民眾的食物知情權又該如何保障?美國現在正有許多州群起反對,極力爭取提案立法要求基改食品標示。在台灣,今年7月1日起基改食品標示新制正式上路,除了原先的包裝食品之外,更納入散裝食品、食品添加物及醬油等高層次加工品,明年1月1日起就將全面落實標示,自此台灣的基改食品標示及管理又向前邁出一大步。
透過《GMO OMG》片中的抽絲剝繭,我們跟著這位愛小孩的父親,展開一場揭開生活飲食中基改面紗的全球化食物尋根之旅。
巴斯夫除草劑 在 義美食品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每日一則.食安小常識(IMEI-FS-0005)】農藥是什麼?(蔬菜、水果篇)
面對颱風(風颱)「農民與消費者」深感無奈、無辜、無助——「擔心損失·搶收」、「價格漲•品質稍差」、「安全採收期可能不足」。
※颱風前﹐農民心驚﹑膽跳﹔可憐﹗ 颱風後﹐宅•鄉•婉•弱無奈、無助!
*安全採收期
蔬果購買應留意「農藥殘留安全容許量」,各種農產食品使用農藥時,規定有「安全採收期(農藥最後施藥日至可採收日之期間)」,以保障消費者的健康。
農藥也稱為「殺生物劑」(或「生物滅除劑」或「除生物劑」),是一種能夠殺死活生物體的化學物質。為預防農作物的損害,農民常用農藥來殺死那些被認為是「有害農作物」的昆蟲、植物、和真菌。
廣義來說,只要是可以對抗害蟲或植物疾病的化學物質,都可稱為農藥;農藥不一定都是化學合成製作,也有天然,甚至是其他生命體,例如從某些細菌或昆蟲中萃取。
農藥發展早期,人們從菸草或除蟲菊中提煉成分,做為殺蟲之用,就是一種天然農藥。農藥按照材料來源,又可分為礦物(源)農藥、化學合成農藥及生物(源)農藥。
據著者瞭解:全世界目前上市農藥約有1,300多種,實際使用900多種;歐盟將檢驗700多種;美國將檢驗500多種;台灣目前檢驗達300多種,預計將增加到400多種。
但依農委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2011年之「農藥使用現況」說明:
「世界上使用的農藥總計約1,550種主成分,成品農藥製劑種類約在4萬5000種以上。」
農民使用農藥,除了對抗疾病,就是為了對抗害蟲。「害蟲」是指與人類競爭食物,破壞財產、散播疾病、或造成困擾的生命體,這些生物都是自然界組成的一分子,包括昆蟲,植物病原體、雜草、軟體動物,甚至線蟲類及微生物等。
目前,全球的農藥大部分由六大跨國農藥企業所生產。根據台灣經濟研究院前副研究員許嘉伊,於2010年在台灣經濟研究月刊所發表的「兩岸農藥產業現況與進出口貿易分析」指出,新農藥研發平均需9.8年,以及耗費高達2.56億美元,研發成本相當高,且產品註冊登記程序繁瑣,若不是大企業恐難以支持如此龐大的研究投資。
這六家歐美公司,包括先正達(Syngenta)、拜耳(Bayer)、
巴斯夫(BASF)、陶氏化學(Dow Chemical)、孟山都(Monsanto),以及杜邦(DuPont),約拿下全球七至八成的市佔率,台灣大部分是發展學名藥,大約七成農藥是由國內廠商製作,其他三成仰賴進口。
國際上依農藥的防治對象,分類為:殺蟲劑、殺真菌劑、殺細菌劑、除草劑、殺蟎劑、殺鼠劑、殺線蟲劑、除藻劑、植物生長調節劑。
殺蟲劑(Insecticide):用以防除昆蟲及其他節肢動物。
殺真菌劑(Fungicide):用以防除真菌病害(包括露菌病、晚疫病、銹病、白粉病等)。
殺細菌劑(Bactericide):防除為害植物之細菌病害,如細菌性葉斑病、軟腐病等。
除草劑(Herbicide):用以防除雜草或其他不欲種植之植物。
除蟎劑(Acarides;Miticide):防除寄食植物及動物之蟎類(紅蜘蛛)。
殺鼠劑(Rodenticide):防除農田之野鼠。
殺線蟲劑(Nematocide):防除線蟲(極微小、軟蟲狀生物體,需於顯微鏡下鑑定,寄食於植物根部為主)。
除藻劑(Algicides):防除灌溉水溝、河川、湖泊等水域之藻類。
植物生長調節劑(Plant Growth Regulator):促進植物生長、開花、或再生。
認識農藥毒性標示分類
劇毒農藥(紅色標籤)、中等毒農藥(黃色標籤)、輕毒農藥(藍色標籤)、低毒農藥(綠色標籤)
巴斯夫除草劑 在 巴斯夫安全照護- PROPER USE 的必吃
在 巴斯夫 ,我們希望能幫助你正確使用我們的產品,來保護你的食物、作物、事業、家庭、花園和家人。請遵循影片各要點,以盡可能獲得藥劑施用的最佳效果 ... ... <看更多>
巴斯夫除草劑 在 巴斯夫農業解決方案處 - Facebook 的必吃
對我們來說,農業是地球上最偉大的工作,因為現代農業面臨著比以往更多變、更復雜的挑戰。 巴斯夫提供多樣的殺菌劑、除草劑、殺蟲劑和生物性作物保護產品以及種子、性狀、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