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Y三重奏巡演之後,接著是與致力於推廣對於古樂更確切而寬廣欣賞與認知的曉昀古樂團合作的「閱讀C. P. E Bach」的演講。
與其說是演講,不如說是擁有豐厚古樂訓練與演奏經驗的 Chia-Hsuan Tsai蔡佳璇老師與我一同與大家分享閱讀J. S. Bach巴赫最著名的兒子、Carl Philipp Emanuel Bach傳世巨作《論鍵盤樂器演奏藝術》(Versuch über die wahre Art das Clavier zu spielen)的心得。
很多人認為自己依「巴洛克、古典、浪漫、現代」這樣「循序」練習、受教育,但音樂史其實是由人-作曲者、演奏演唱者的創見以及受眾們的反應互相交融而成,光是常常被一般人拿來當作考試應付範圍所需的、「被通稱為『巴洛克』」的時代風格,就不是在單一民族、單一國度、且恆亙多時的音樂風格;被自認為前衛時尚的二十一世紀人們認為是「老古板」的古樂及巴洛克到底有多麼活潑、多變;在為了效率、或是程度而儉省的「學校要求」中往往被犧牲,反而造成了以偏概全的片面見解。尤其是學習操作介面門檻甚低的強勢鍵盤樂器-鋼琴者,往往忘了自己的樂器語彙是經過了多少人的智慧與創意,才能有今天的豐富表現力。
沒有舞樂,沒有超過百年的巴洛克鍵盤音樂,鍵盤樂器音樂又怎麼能在十八世紀晚期開始漸漸茁壯、甚至到了十九世紀的黃金鼎盛呢?大家知道蕭邦是如何認真地研究巴赫《平均律》曲集嗎?更不要說舒曼、李斯特、布拉姆斯是如何鑽研「古樂」,透過演奏、改寫、繼而轉化到創作上,而另創燦爛的十九世紀鋼琴音樂-那被很多人簡單地叫做「浪漫派」的風華啊!
「斷代」而「片面」的學習,實在是台灣還相當細緻而認真的音樂專業教育的隱憂呢!
其實每個世代都有這樣的情況。
1714年出生,法國大革命前一年(1788)才去世的C. P. E. Bach都感到必須在身為腓特烈大帝宮廷樂長的忙碌生活中,鉅細靡遺、苦口婆心地寫下演奏鍵盤樂器面面觀呢? C. P. E. Bach在書中痛陳其當代各種奇形怪樣的-尤其是斷代誤讀造成的懵懂無知、甚或投機媚俗的壞習氣一一「打臉」,如果你想知道莫札特充滿崇敬所言之 "Bach is the father, we are the children."的那位最有名的Bach、那位集父兄及前輩教誨所學及自己的天分與涵養的Bach,是如何開啟站在歷史與音樂的革命年代十字路口的海頓、莫札特、貝多芬、乃至於身處革命的「浪漫世代」音樂,那麼你應該虔心一讀C. P. E. Bach的寶貴「老實說」。
【樂讀經典】C.P.E.巴哈《論鍵盤演奏藝術》(曉韵巴洛克2016秋冬講座)
時間:2016/12/11(日)14:00–16:00
地點:台北市中正區臨沂街75巷4-1號B1
關於這場演講:https://goo.gl/XUXfvb
講座入場券熱銷中>>https://goo.gl/sz3dWU
【樂讀經典】C.P.E.巴哈《論鍵盤演奏藝術》(曉韵巴洛克2016秋冬講座)主講者簡介(一)
講座入場券熱銷中>>https://goo.gl/sz3dWU
顏華容 / 鋼琴家
1997年12月顏華容以多項最優異成績獲俄羅斯國立莫斯科柴可夫斯基紀念音樂學院(Moscow State Conservatory named after P. I. Tchaikovsky)鋼琴演奏最高文憑-鋼琴演奏博士,是莫斯科音樂院成立一百四十年來第一位獲頒獲頒此學位的台灣人,也見證台灣音樂班教育多項成果之一。
顏華容自幼由葉秀勤老師啟蒙,先後師事林芳瑾、卓甫見、郭長揚、彭聖錦等教授,自福星國小音樂班畢業後通過音樂資優測驗進入南門國中音樂班、成為鋼琴家宋允鵬教授之弟子,以優異成績通過資優甄試保送國立師大附中音樂班、國立藝術學院(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音樂系。歷年獲台灣省音樂比賽各組鋼琴、作曲、大提琴獎項。1993年以第一名由國立藝術學院畢業,旋即進入莫斯科音樂學院、並入俄羅斯最重要之鋼琴學派建立者-諾豪斯教授(H. G. Neuhaus)之兩位嫡傳弟子-馬里寧 (E. V. Malinin)及撓莫夫(L. N. Naumov)教授之門,濡慕於俄羅斯鋼琴傳統,受其薰陶,頗有心得。留學期間參加各國際鋼琴大賽、應邀於俄國境內及美、歐音樂節演出,皆獲好評。
顏華容的獨奏、室內樂、協奏曲演出愛樂者深切期待,每年受邀演出多場不同曲目獨奏會,尤以春、秋樂季定期於國家音樂廳暨演奏廳舉行之兼容學術與藝術特質的獨奏會總是一票難求,顏華容也經常受邀參與國內重要當代作品演出;2003年9月應兩廳院之邀於首屆「獨奏家」系列演出、與聖彼得堡愛樂管絃樂團首席克利屈柯夫(L. Klychkov)多次合作演出、與中提琴之后-今井信子於2009國台交國際藝術節合作演出;合作過的國內外樂團包括:俄羅斯聖彼得堡Klassika樂團、北歐謝提共和國(N. Ossetia)愛樂交響樂團、聖彼得堡愛樂協會交響樂團、台北世紀交響樂團、台北市交響樂團…等;2005年應邀與俄羅斯國立新西伯利亞愛樂室內樂團合作演出樂季開季音樂會、灌錄蕭邦與蕭斯塔可維契鋼琴協奏曲於俄羅斯發行;2012年再度赴俄灌錄獨奏專輯「天才機鋒」於2013年於台灣發行;規劃「2013拉赫瑪尼諾夫音樂節」,策畫音樂會、演講,並演出所有拉赫瑪尼諾夫鋼琴作品:2015年五月於國家演奏廳現場演出獲邀成為全球首張以奈米技術研製黑膠唱片,柴科夫斯基《四季》將於2016年春天正式發行。
演奏與教學之餘,顏華容亦活躍於音樂寫作,是國內頂尖鋼琴家中,極少數兼有廣闊曲目、紮實演奏能力、以及學術與寫作聲望者;身為活躍演奏家,顏華容的教學熱誠更受學生高度仰慕與信賴,現任實踐大學音樂系專任副教授、並於中正高中及國立新北高中音樂班兼任指導,兼顧演奏、寫作、教學與研究之高素質。著有《心有靈犀》與《蕭泰然─浪漫台灣味》等書,受邀為國內報章、《表演藝術》、《MUZIK》、《樂覽》等專業期刊撰寫樂評及評介文章,擔任兩廳院評議暨評鑑委員、第四屆台新藝術獎觀察委員,並為兩廳院與NSO, TSO, NTSO等國內各大樂團撰寫樂曲解說、擔任導聆;擔任2011國立台灣交響樂團國際青少年鋼琴營策畫暨召集人、第一屆至第五屆文建會音樂人才庫評審委員。
巴哈平均律樂曲解說 在 施佳音鋼琴音樂會作品分析研究 的必吃
解說 ,其二為研究者撰寫的《演奏音樂會》樂曲解說,其三為研究者. 於研究生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 〈初探 ... 一、巴赫: G 大調前奏曲與賦格,作品八八四(平均律第二. ... <看更多>
巴哈平均律樂曲解說 在 福田進一《名琴上的巴赫:四首魯特琴組曲》介紹... | Facebook 的必吃
(十之十,全文完) 四首魯特組曲當中,有兩個組曲是巴哈親自改編自其他器樂曲作品而 ... 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集不僅是鋼琴彈奏者之〔舊約聖經〕,亦是洞悉賦格創作之良好 ... ... <看更多>
巴哈平均律樂曲解說 在 [心得] 2014上半年這幾場(顏華容、貝瑞佐夫斯基) - 精華區clmusic 的必吃
今年上半年其實聽了不少場演奏會,只是這陣子經常想到想到在音樂會的同時
社會上有這麼多人為了不公義的事情奮鬥,或是為了所有人追求人民本來應該
擁有的權利,有時候自己不禁覺得走進音樂會似乎是自己自私地把外面的紛擾
當成噪音,隔絕在音樂廳的外面 (特別是當社會運動就發生在音樂廳外幾百
公尺處時)。
這樣的感覺在我回想起二月十八日聆聽紐約愛樂的演出時特別強烈;當然參加
牛耳主辦的音樂會,或是相信紐約愛樂亞洲巡迴 (或甚至是推展到這幾年在
Alan Gilbert擔任總監領導下的紐約愛樂) 的藝術水準本身就是我自己的錯誤,
但是為了台灣不常演出的蕭士塔高維奇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以及這幾年多受
好評的獨奏家Lisa Batiashvili,我還是衝動地買了當天別人讓出的票。
二月十八日的紐約愛樂演出,除了Lisa Batiashvili精湛的演出,幾乎找不到
什麼值得稱讚的地方。Lisa Batiashvili纖細卻具有穿透力的琴聲精彩地刻畫
出樂曲陰暗以及惡魔性的那一面 (在這邊我省略經常在樂曲解說中出現的揣測
作曲家本人寫作此曲時,內心可能意圖指涉的對象);而在此曲的第二樂章Scherzo,
指揮Alan Gilbert則是毫無理由地加速並且誇大打擊樂的聲響。與其說是強調
樂曲個段落間的對比,我個人以為此無邏輯性的加速以及音量放大,純為炫耀
紐約愛樂各聲部間的合奏水準以及獨奏家的技巧。下半場的曲目就我而言更是
不如在上半場結束後直接離場心情還來得比較好;所謂「純正紐約風格」的
伯恩斯坦《西城故事》交響舞曲以及蓋希文的《一個美國人在巴黎》,在紐約
愛樂的演奏之下只能說是黏膩粗糙而且媚俗。《西城故事》交響舞曲在紐約愛
樂的演出下聽起來像是Shostakovich和馬勒合寫的柴可夫斯基芭蕾舞組曲,只
是感傷或是故意追求不和諧和聲的旋律更為誇大 (此曲搭配的整套爵士鼓組以
及該樂手細膩的演奏倒是唯一讓人稍微能夠願意繼續往下聽的元素。而壓軸的
蓋希文《一個美國人在巴黎》則是完全讓人說不出好評來;此曲目本身已經充
斥著由樂團各聲部之間互相拋接卻毫無發展、幾近強迫性格的重複旋律,而
Alan Gilbert帶領的紐約愛樂更是把樂曲音量逼近到爆棚卻毫無美感的地步。
走出演奏會,看到音樂廳裡台灣賓士的包場酒會,心情比聽完蕭士塔高維奇
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還要來得陰暗。看到今年下半年牛耳預計邀請馬林斯基
歌劇院與葛濟夫來台,搭配的鋼琴家卻是郎朗,心裡更是涼了大半截。馬林斯
基與葛濟夫這些年來跟Trifonov或是Matsuev合作過那麼多次,也留下好幾張
精彩的錄音,偏偏亞洲行選了郎朗當獨奏家,根本是____。誠心地推薦喜歡
鋼琴演奏會或是喜歡俄羅斯風格的樂迷們把預計聽牛耳主辦音樂會的預算挪到
鵬博藝術今年下半年的好幾場鋼琴獨奏會,獨奏家和預計演出曲目都在上面
的文章中,這幾場絕對是難得一聽的曲目跟鋼琴大師/怪才,而且下半年這幾
場就算全部都買好的座位,大概加起來也不夠一張牛耳主辦音樂會最高價位
(而且觀眾席中間位置還先被包場的VIP佔去一大半) 的票。
當然這半年來不乏水準極高的音樂會演出,特別是三月的盧岡斯基以及五月的
顏華容鋼琴獨奏會。盧岡斯基毫無疑問地是一位實力驚人的演奏家,而當天的
第一首曲目法朗克《前奏曲、聖詠與賦格》顯示出鋼琴家不只在前奏曲與聖詠
的樂段深思熟慮、緩慢而不停滯地將樂曲往前推進,並且在賦格中,抽絲剝繭
般把複雜而交織的樂句完全彈得清楚明白,而不盲目追求純粹音量上的對比。
上半場的另一首普羅高菲夫《第四號鋼琴奏鳴曲》鋼琴家也在第一樂章的開頭
從低音域緩慢且陰暗地鋪陳,並在最後一個樂章徹底展現了鋼琴做為一種打擊
樂器的美感,其高超的演奏技巧毫無疑問地技驚全場。當天下半場的曲目則是
拉赫曼尼諾夫op. 32《前奏曲集》,鋼琴家則是展現了前奏曲不同調性間的音
色變化,毫不拖泥帶水,卻在各小曲間展現其鮮明的不同個性。
說到前奏曲中各小曲「展現不同調性的音色個性」,則不得不稱讚顏華容老師
在今年五月國家音樂廳演奏廳的獨奏會曲目安排;我相信當天開場第一首選擇
塔涅耶夫的op. 29《升G小調前奏曲與賦格》不只是企圖彰顯塔涅耶夫可怕的對
位技巧,也不僅僅是為了鋪陳出接下來的史可里亞賓 (身為塔涅耶夫的學生),
更是向去年才在台灣首演《升G小調前奏曲與賦格》的大師齊柏絲坦致敬與挑戰,
而顏華容在此作品中無論是音色變化,或是將複雜幾乎無窮盡的對位賦格清楚
地展現,都證明了她完全不輸齊柏絲坦,也絕對值得在容納更多聽眾的音樂廳
大廳舉辦獨奏會,讓更多的聽眾去欣賞。在這裡因為記憶力容量有限,本人又
有樂理障礙,便不多談論接下來的史可里亞賓以及蕭士塔高維奇兩人個性超級
迥異的《前奏曲》全本。
我最後特別想要提出的是顏華容老師親自撰寫的超精美樂曲解說,它完全顯示
一位音樂家對自己演出曲目的熱愛以及深層了解。這本樂曲解說裡面不但沒有
廣告,也追根究柢地先深入淺出地闡述「前奏曲」此樂種風格的發展──此樂
曲類型發展初期對巴洛克時代作曲家而言的功用、巴哈著名的兩冊《平均律》
對此樂曲類型「調性間不同個性」的發展、再讓蕭邦和德布西從主觀感覺發想,
再傳承到二十世紀的俄國作曲家手中──這本樂曲解說也詳細地分析了來自不
同作曲家「前奏曲」在調性安排順序上的差異及其背後的理由,以及不同調性
對於史可里亞賓這個具有「聯覺」特殊能力的作曲家代表的不同顏色。
我深刻地以為這本樂曲解說冊不只深入淺出──夾帶了這幾位作曲家的軼事並
簡單地介紹當時的時代背景,卻又從樂理的層面仔細分析不同調性的個性差異
──更應該是所有音樂會樂曲解說冊撰寫的榜樣:樂曲解說無須討好聽眾,只
談「有趣的」奇聞軼事或是不斷地再次強調實際上是錯誤的價值觀念
(例如:巴哈的《郭德堡變奏曲》是受人之託寫來助眠用的);
樂曲解說也無須孤芳自賞,或完全照抄網路上現有的複雜樂曲結構與轉調分析。
另外,也不得不說直接去音樂會欣賞現場演出的臨場感遠勝於在家裡自己欣賞
這些曲目的經典版本。就我來說,無論是Virgin出版的Pletnev彈的史可里亞賓
《前奏曲》全本現場,或是Naxos出版的Scherbakov彈蕭士塔高維奇《前奏曲》,
都比不上當天現場顏華容老師直接傳達出來的詭奇、怪誕還有歪斜。當天第一首
安可曲──巴哈的《平均律》第一冊第一首C major前奏曲更是讓人幾乎要感動
落淚。這安排不只是回到現今我們所認識的「前奏曲」傳統最初的經典,顏華容老師
此曲的演奏也是直接乾淨俐落卻不失旋律歌唱性的詮釋,讓人想到的是Samuel
Feinberg所彈的舊時代版本。
這篇主觀意識強烈的心得文章其實來自於今天聽完貝瑞佐夫斯基獨奏會的感動。
一開始我其實是抱著「欣賞俄羅斯鋼琴學派」(意思是超人般的技術跟強大音量
的觸鍵) 的錯誤期待去聽的。但所謂的學派一詞在今天自然已經是一個錯誤的
概念或是刻板印象;這些年來鋼琴人才輩出,很多名家早已不是師承單純某派別,
而國際間更密切交流的交流自然也讓「某某學派」變得不再像以前鐵幕時代那樣
的絕對或具有強烈特殊性,且就算是同樣是俄國某學院畢業的學生,其實技巧跟
藝術成就也有很大的差異性。
今天的演奏會讓人驚嘆的──或是說超出我原先錯誤期待的──是貝瑞佐夫斯基
並沒有刻意挑戰國家音樂廳準備鋼琴最大音量的可能性 (或導致國家音樂廳所提
供的鋼琴大走音、再度讓國家音樂廳可能沒有善盡保養鋼琴的責任問題再度浮上
檯面)) 而是貝瑞佐夫斯基在精湛的技巧之外,還表現出所謂的弱音到底可以彈到
多小聲卻又能非常清晰地傳到觀眾席中,並且完美地演繹了今晚曲目的歌唱性
以及複音或是大和絃的清晰感。
今晚開場的曲目為李斯特改編自巴哈為管風琴寫的兩首前奏與賦格。演出開始時
看到獨奏家帶了翻譜的人一起上台還真的頗讓人訝異,因為這兩首曲子既然出現
在曲目中自然代表獨奏家相當熟悉這些作品,不至於無法背譜;而今晚接下去還
是更複雜更棘手的曲目,所以應該沒有背譜問題吧。實際情況到底如何我仍然不
知道,而其實我也沒有很反對演出者帶譜上台這件事 (Tharaud之前來台也看譜
演出啊,雖然因此好像被兩廳院封殺了一陣子;李希特晚年也是必定看譜啊,所
以我以為看譜這件事跟演出水準應該是兩回事)。而貝瑞佐夫斯基在這兩首看譜
的曲目中彈得非常清晰且具有歌唱性──或是說就算在賦格中,樂句也能夠拉得
非常長而順暢,而不讓樂曲被不斷出現的對位賦格切割成片段。貝瑞佐夫斯基的
巴哈,在左手聲部與右手聲部都能保持均衡的音量,強調了複音音樂裡面每一段
樂句都很重要,也都互為相關/對位的特性,卻又能夠在音量大小以及音色上做出
嘆為觀止的各種變化,在弱音的地方也能夠輕巧且均衡地彈出每一個音。
本來李斯特改編的巴哈之後接著要彈李斯特自己的作品,結果演奏會開始前廣播說
貝瑞佐夫斯基將在李斯特改編巴哈之後插入三首李斯特改編舒伯特的歌曲作品,
我認為這個安排還滿不錯的,起碼可以在巴哈跟真正的李斯特之間轉換一下情緒。
而今天多加進來的這三首分別是李斯特改編舒伯特《Schwanengesang》 (不太算
聯篇歌曲) 中的第一首Liebesbotschaft、《冬之旅》裡面的Die Post以及Erstarrung。
雖然我本來期待貝瑞佐夫斯基會挑最有名的Gretchen am spinnrade或是魔王,但
今天演奏的這三首我完全是找不出什麼可以批評的地方,也都是自己內心的心頭好。
就演出來說我非常喜歡今天貝瑞佐夫斯基在Liebesbotschaft裡面 (是左手的聲部嗎)
一直不間斷地描繪河流的流動旋律,加上主旋律 (本來是聲樂家負責) 的歌唱感,而
Die Post裡面模仿郵差馬車來的節奏感也真的無懈可擊。我唯一有意見的是李斯特
的改編經常會讓我感覺很出戲...不只是本來人聲負責的主旋律在重複段時李斯特
直接升高了八度,還有那些昏頭的裝飾音;貝瑞佐夫斯基彈得真的沒話說,但那些
主旋律在結尾前再度出現時李斯特多加的裝飾音真的是讓人從歌曲中直接跳回演奏
會現場,焦點也從歌曲本身被強迫轉移到演奏者的技巧上 (而說到底這不就是李斯
特改編藝術歌曲或是根據某歌劇著名的詠嘆調創作幻想曲的宗旨嗎...)
(可以去youtube搜尋看看"die Post"或是"Erstarrung"+liszt,特別是Erstarrung
後面主旋律再一次重複出現時,李斯特在每個樂句尾巴都強迫加上一串華麗裝飾音
真的徹底讓人出戲)
三首連篇歌曲接著是李斯特自己的四首作品,分別是出自《巡禮之年第二冊:義大利》
裡的第一首Sposalizio (靈感來自於拉菲爾的畫作The Marriage of the Virgin
中文直接翻譯成婚姻了)、S.144 Three Concert Etudes裡的La leggierezza、
Un sospiro、以及S.145 Two Concert Etudes裡面的Gnomenreigen。
Sposalizio這首鋼琴家很容易在中間高潮時亂砸鍵盤造成轟轟聲響的情況今天完全
沒有在貝瑞佐夫斯基的演奏中出現,他只是慢慢地累積能量,然後在中段大概只用
了一半的強音,這不是說鋼琴聲響不夠大,而是貝瑞佐夫斯基很明顯地節制他的音
量,完全不打算將鋼琴逼到爆音的程度。相反地他相當注意樂曲最前面與最後面
弱音的音色與音量差異;以為這已經到了他的最弱音量,他卻還可以更小力更細膩,
聲音卻仍然清楚地送到安靜的觀眾席中。
剩下的那三首演奏會練習曲也是類似的情況,鋼琴的音量不強迫推到極限,快速的
音群卻是每顆音符都清晰無比,特別是La Leggierezza那可怕的半音階不斷上下。
(可以參考youtube上Bolet彈的那個版本,有附上眼花撩亂的樂譜)
今天貝瑞佐夫斯基挑戰最弱音的極限以及最弱音音色的變化種類大概出現在Un sospiro
的結尾,中間兩隻手在鍵盤上亂爬已經讓人目不暇給了,最後面他還可以馬上沉靜
下來慢慢地雕刻樂曲的結尾。
上半場最後一首Gnomenreigen則是眾家鍵盤快手的最愛,拉赫曼尼諾夫、霍洛維茲、
波雷或是紀佛拉都把這首當戰馬曲目一樣多次排進演奏會中。貝瑞佐夫斯基今天最
炫目的當然還是他那隻演奏低音快速音群或頑固樂句的左手,每個音符都乾乾淨淨,
背後卻好像有插電一般源源不絕又可怕地彈出那樣快速的低音。
下半場貝瑞佐夫斯基從拉赫曼尼諾夫兩組音畫練習曲中選了五首吧op.39和op.33
好像穿插著演出,我沒有特別記順序,比較值得一提的是貝瑞佐夫斯基演奏這五首
小曲似乎放開很多,舞台動作大、強音或大和弦也是比較沒有像先前那樣深思熟慮
而是直接近乎直覺式地壓下去,演奏過程也看得到很多上次Lugansky源源不絕做出
的瀟灑手指動作,我想這幾首應該他應該是從小就熟背於心了吧。
最後的曲目是拉赫曼尼諾夫的第二號鋼琴奏鳴曲,真的就算有幾個小小很無關緊要
的錯音也該說是無懈可擊。第一樂章就是直接用大和絃製造出鐘聲般的音響,慢慢
推進到樂曲中間,真的就是嘆為觀止,每個樂段都用了不同的音色。第二樂章是我
覺得更厲害的地方,拉赫作品中經常出現的半音在他手裡卻讓我想到德布西的前奏
曲或是拉威爾的鋼琴獨奏作品那樣音色變化多端。第三樂章直直向前衝 (我沒力氣
繼續打下去了) ,就是在複雜的樂曲中繼續維持著不把鋼琴彈到最大聲衝到最快,
而是進而追求快速音群裡面每個音符的平均以及乾淨,並且從這當中製造出音色變化
最多的可能。
安可曲我本來天真地以為會是伊斯拉美或是李斯特的唐璜幻想曲之類的,結果給了
德布西和拉威爾啊,好像是在說我沒聽錯,他真的偷偷混了德布西的感覺在前面的
拉赫曼尼諾夫作品裡。我記得安可曲分別是
1. Debussy - Reflets dans l'eau (Reflections in the Water)
from Images (Set 1, 1905)
2. Debussy - La fille aux cheveux de lin 棕髮少女
from Prelude (Book I) (感謝cytc板友補充)
3. Debussy - Général Lavine – eccentric from Preludes (Book II)
4. Ravel - Ondine from Gaspard de la nuit
所以安可似乎是從水的反射開始,又回到水(妖)結束今天的演奏會。貝瑞佐夫斯基
彈到最後面還是每個音符都清清楚楚,又能夠製造出不同的音色,最後一首竟然還
願意花力氣仔細雕琢出非常美的水妖,這真的已經超出一般人的體力跟專注時間了。
今天坐二樓中間十幾排中間偏左側,就是看得到手,聲音也好的座位,九折以後的
票價是1350。我再次後悔把錢浪費在紐約愛樂上面,雖然我當時買的位置大概是第
二便宜的吧...而今天因為上半場曲目都短短小小的,大家鼓掌也有點不知所措
(我想基本上遇到這種曲目複雜的演奏會應該就是等演奏家從鋼琴座位上站起來才
開始鼓掌吧,但今天每一首都彈得那麼好,我覺得每一首結尾好像都值得鼓掌啊)
結論是貝瑞佐夫斯基不只技巧驚人,音色也是變化多端,下次來請大家不要錯過。
也請大家多多支持台灣用心的鋼琴家 (例如顏華容老師,我很後悔沒去聽五月中
林佳靜的演奏,那曲目編排也是一絕),喜歡鋼琴獨奏會的樂友也絕對可以期待
下半年鵬博藝術即將邀請來台的四位怪才鋼琴大師;我實在很期待卡薩里斯打算
怎麼樣用兩隻手彈貝多芬的第五號鋼琴協奏曲「鋼琴加樂團」...也很期待魯比
莫夫神秘的曲目安排,加伏里洛夫就...事先準備好空白的腦袋去聽吧。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31.109.181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clmusic/M.1402427914.A.D71.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