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飆升】生活被迫降級
無論是在超市、街頭小店還是露天街市,世界大部份地區的食品價格都持續飆升,這令許多家庭被迫調整食譜:第一個被放棄的通常是肉類,餐桌上的肉被較便宜、但同樣含蛋白質的食品,如奶製品、雞蛋或豆製品取代。在一些家庭中,牛奶已經成為只給孩子們提供的奢侈品;曾經被視為必需品的新鮮水果,如今變成請客時才會購買的珍饈。
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數據顯示,今年7月的食品價格比去年同期上漲了31%。食品價格上漲部份源於供應鏈中斷和極端天氣影響—這些因素是暫時的。儘管疫情造成的部份供應短缺有緩解跡象,但氣候變化和中國對進口的強烈需求等結構性因素很可能會持續下去。
各國央行在制定政策時通常會忽視食品和燃料價格通脹,因為它們是消費品中波動最大的。「然而,當普通人想到通貨膨脹時,他們不希望排除食品和燃料,」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講座教授魏尚進說,鑑於普通消費者正在經歷的通脹上升,「我們似乎低估了央行採取比他們預算中更嚴厲措施的可能。」
基本穀物價格持續上升令部份政府漸趨緊張。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穀物出口國之一,俄羅斯從2月開始對小麥出口徵稅,以阻止國內小麥價格上升;而出於同樣的原因,5月阿根廷暫時禁止向國外銷售牛肉。如今的情況喚起了人們對2008年和2011年的回憶,當時食物價格飆升,在非洲、亞洲和中東的30多個國家引發了糧食騷亂,並觸發了「阿拉伯之春」等社會運動。「食物從根本上影響我們所有人的生活,」總部位於華盛頓的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非常駐高級研究員亨德里克斯(Cullen Hendrix)說,「不管他們是否對政治感興趣,每個人都會了解食品價格,知道它什麼時候上漲。」以下是來自尼日利亞、巴西、印度和美國的四個家庭的故事,詳述了中產階級和工薪階層家庭為了生存,在日常食糧上必須作出的各種權衡。—譯 永年
#食品價格 #消費者 #供應鏈 #極端天氣 #食物 #通脹
(本文節選自《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第228期,如欲查閱全文,歡迎訂閱)
★★訂閱聯絡方法
網站:www.bbwhk.net
電郵:bbwhk_cir@modernmedia.com.hk
巴倫周刊中文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飛到世界盡頭】
南方溫暖,北方寒冷,這是三歲小孩也懂的自然規律。其實不然,這個規律只對了一半,北半球而已,因為北半球最寒冷是北極,最熱是南邊的赤道。反過來,南方寒冷,北方溫暖,是南半球的規律。離開赤道國家如巴西,一直向南走,越來越寒冷。一月盛夏的布宜諾斯艾利斯高達32度,最南的城市烏斯懷亞最低只有5度。再往南往,越過南緯60度,就是南極洲(Antartica)。南極洲比中國還要大一半,中心就是南極點South Pole。如果說自己去南極點,就大錯特錯了,因為那一點並不是旅遊點,沒有任何郵輪能前往,位於南極大陸中心的高山之巔。
我坐Hurtingruten郵輪前往南極,郵輪公司包機,由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前往烏斯懷亞。坐的士由喜來登酒店到布市國內機場,郵輪職員在機場等候,給了登機證,不用自己check in ,也沒有劃位,因為這趟郵輪有三百多位元乘客,足夠包一架專用飛機運載客人,飛去世界盡頭。
三個小時後到達烏斯懷亞,一個開滿彩色小屋的美麗小鎮。
"Welcome to End of the world. Begining of everything!" 導遊用這句話來歡迎我們。下了飛機,郵輪包送一個免費的 “世界盡頭半日遊”,用了十多輛旅遊巴來接載我們。
1520年,麥哲倫沿著大西洋海岸秘魯智利,航行到這個最南端的小島,島上火光燐燐,在此強烈海風的不毛之地,火光不息,不可思議,故命名Tierra del fuego(意即火之大地),中文簡稱為火地,又稱火地島,但西班牙語地名中沒有島。
火地島是南美第一大島,4.87萬平方公里,比台灣還大三成,由智利阿根廷各佔一半,1881年劃定邊界,東部屬阿根廷,西部屬智利。阿根廷這面較南,最大城市是烏斯懷亞,以Fin del mundo ( end of world) “世界盡頭”著稱。這不同海南島、好望角、石垣島等各國巧立名目的自家「最南端」,因為這是地球上真正最南端城市,人類世界的末端。
@東周刊eastweek.com.hk 光明旅樂934期
巴倫周刊中文 在 彭博商業周刊 / 中文版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氣候危機】久旱中美洲苦無甘霖
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儘管中美洲的碳排放量不到全球碳總排放量的1%,但該地卻最容易受到氣候變化影響。過去十年中,中美洲的「北方三國」(Northern Triangle)薩爾瓦多、危地馬拉和洪都拉斯的居民,有五年是在乾旱中度過。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數據,僅2018年一年,旱災就導致至少220萬人遭受農作物損失。其中大部份人耕種是為了自給自足,他們沒有購買農作物保險,平日種植粟米和大豆。去年颶風埃塔(Eta)和颶風艾奧塔(Iota)來襲,當地800萬居民的家園、農作物和道路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此外,葉銹病等農作物疾病亦因氣候變化而愈加惡化,並令當地的咖啡樹毀於一旦——而咖啡正是該地區的主要出口商品。「連續多年的極端乾旱令該地區很多農民幾乎顆粒無收,他們變得愈加貧困。許多家庭不得不放棄耕種,離鄉別井掙扎求存,」土壤科學家特梅爾(Marie- Soleil Turmel)表示。「整個社區正在被逐步毀滅。」
美洲開發銀行、安第斯大學(位於哥倫比亞)和科羅拉多大學丹佛分校於今年4月聯合發表了一份研究報告,其結果發現,在2014年到2015年的一場嚴重旱災後,從薩爾瓦多移居美國的人數呈上升趨勢,許多家庭表示他們有親人在美國。國際移民組織發現,颱風與當地前往美國的移民數量之間呈正相關。國際移民組織的移民、環境和氣候變化問題專家埃斯克里巴諾(Pablo Escribano)表示,儘管難以避免極端天氣事件,但可以未雨綢繆,如建設更強大的基礎設施、種植更抗災的作物、實現經濟多元化,這樣城鎮便可減少依賴依靠氣候收成的工作,令當地經濟在遭受極端天氣衝擊的情況下亦能減少損失。不過埃斯克里巴諾亦認為當地氣候形勢不容樂觀,「預計颱風未來可能會更強烈、更密集,中美洲一些地區的乾旱情況將會加劇。」——Michael McDonald;譯 曉立
#氣候變化 #極端天氣 #中美洲 #薩爾瓦多 #危地馬拉 #洪都拉斯
(本文節選自《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第223期,如欲查閱全文,歡迎訂閱)
★★訂閱聯絡方法
電郵:bbwhk_cir@modernmedia.com.hk
巴倫周刊中文 在 特斯拉將成為7000億美元巨無霸億萬富翁投資者巴倫(Ron ... 的必吃
彭博商業周刊/ 中文版, profile picture · 彭博商業周刊/ 中文版 ... 巴倫是巴倫資本管理公司(Baron Capital Management)的董事長兼CEO,他是特斯拉最大投資者之一。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