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天的夢想驛站》Love Life News
【CNEX紀錄片《耕者有晴天God Save the Green》城市農耕運動 找回食物自主與都市綠地 解決糧食問題 柏林公主花園計畫 成就六千平方公尺綠地】
義大利導演的CNEX紀錄片《耕者有晴天God Save the Green》,紀錄了全球各城市農耕的故事,他們藉由園藝重拾對社區的意識,並且同時改變他們的生活和所居住的地方。包括南北半球一些大型和中型城市的周遭:巴西特雷辛納的水耕農法、柏林的社區花園、義大利的空中花園等等。他們創造一種新的城市地景「第三地景」的可能性,在那裡,綠色空間不再僅僅只是裝飾用途,而是真正用來居住、使用與創造的地方。
曾經,我們都是農夫和漁人,但是都市生活讓我們遠離了自然。有一群城市農耕者開始在水泥地裡,用種植找回食物的自主權,甚至只是用一朵花、一座花園,化解緊張的對立。
這裡是義大利杜林,紅瓦建築群中,有一戶人家的屋頂盛放綠意。
屋頂主人說,因為非常想要隔熱和隔音,所以我算是做了個空中花園,結果十年的光景過去,這個都市天台變成了一處讓植物自由生長,充滿自然氣息的環境。
屋頂上有樹林、有果子、四季不同的鮮花,總數竟然高達兩千種,幾乎是座漂浮在城市半空中的植物園。
2007年,全球居住於都市的人口,首次超過了全球人口的一半。根據聯合國人口學家的預測,2050年,全球居住在大城市中的人口更將超過80%。其中農地資源快速消失、糧食危機等等問題都將成為嚴重的衝擊。因此全世界各大城市開始發起城市農耕,在城市各角落種可食用的蔬果和花草。其中,德國柏林的公主花園計畫,是著名且成功的案例。
公主花園計畫緣起於德國柏林一位紀錄片導演和攝影師,2009年,他們組織了一百多位民眾,跟政府租下一片荒地,變成一個佔地6千平方米的公主花園。
他們說,「我們反對將土地割成一塊塊,每個人分配到一點的作法。誰可以決定誰分到哪塊地呢?所以我們決定每人拿一根木樁,寫上自己的名字,插在你想開墾的地方 ,一切就是這麼展開的。」
「你知道從前在這裡的柏林圍牆嗎?就在這條路前面,這是十字山區最偏遠的地方,但在2008年全部消失了,沒了 全都不在了。」
這裡是柏林圍牆十字山區,1945年起就被廢棄的一塊空地,2009年農耕者進駐之後,在此種植各種可食用的植物。如今這裡是一個非營利的公共農耕地,只要你在此耕作,就能自由取用田裡的食物。現在種植著超過四百種蔬菜和香草,每周有上百位參與者。在城市耕種,意味著人們離食物的產地更近,大幅降低食物里程。
「我們不是主張要用這園子種的東西餵飽所有人,那是不可能的,因為空間不夠大,栽種的植物不夠多。但我們主張所有食材都必須是有機,儘管這裡的蔬菜都是有機的,但我們認為料理時,使用布蘭登堡產的花椰菜,比起使用祕魯產的有機花椰菜,或比在冬天買智利進口的有機草莓,都是更恰當的選擇。」
親手耕作讓人們確保穩定且無汙染的食物,同時也讓城市充滿綠意。過去柏林圍牆兩側是冰冷的水泥地,這裡滿是垃圾和報廢的車輛,而且腐臭難聞,誰能想到在全世界最冷硬 最對立的土地,竟然能種花。
「曾經有位軍人從牆的另一邊,爬上梯子往下看,看我們在做什麼。他問我們,你們在忙什麼?我說,我在蓋一座花園,種些綠色植物。但起初他不相信我,我告訴他一個月後再來親眼見證。那年我就培育了一千株向日葵,每個人人手一朵,那個軍人甚至拿了四五朵。我把花剪下來送給他,結果他就說沒問題,我們可以繼續種。」
並非每一個城市都有大片適合農耕的土地,氣候也是個嚴酷的考驗。相較於德國 位於熱帶的巴西耕地取得不易,城市農耕者在此推行水耕法,在石礫多且貧瘠的土壤中種植蔬菜,養家活口。
「其中一項最大的助益就是省水,水耕系統能夠節省高達百分之六十的用水,因為是封閉式循環。」
塑膠寶特瓶原本是街上的垃圾,屢屢造成城市淹水,如今回收使用,簡易的溫室裡開出燦爛的綠意,過去一年只能收穫四五次,水耕法之後 一年可以收成12次。
「本地人的主食 基本上是米飯和豆類,總是吃飯和豆子,這項計畫讓他們的飲食裡多了蔬菜,也讓他們藉由自產自銷,來改善家中的物質生活。」
這裡現在有十位母親在此兼職,每周三採收的蔬菜,整理清洗乾淨之後,就可以帶去市場兜售。十位母親,養活十個家庭。
城市農耕在高度都市化的此刻,有許多深刻的意義,親手植栽並且見證一朵花開,可能是城市人最無價的浪漫生活。
山葵種植溫室 在 陶傑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說到糧食公義,不可不提二○○八年的一齣獲獎紀錄片 Food Inc.,這部電影大膽揭露跨國農業企業如何壓榨底層社會,剝削勞工,破壞環境,虐待牲畜的內幕,直指農業巨頭公司孟山都(Monsanto)。
去年五月二十五日,美國加州發起反孟山都遊行,起因是一條要求所有食品標籤基因改造的法案未能通過,據發起人聲稱,有五十二個國家四百三十六個城市參加,遊行人數多達二百萬。
孟山都創立於一九○一年,以生產糖精起家,本業是製造醫藥和化工,後來創造出橙劑,有觀察家評論,這家農業巨頭公司像是雪萊夫人的科學怪人與狄更斯筆下的小氣財神混合的孽種,孟山都以科學改造的食物,對全人類的飲食和地球生態都造成了威脅,而且憑所謂的「知識產權」搬走了窮人的所有芝士。
孟山都何以崛起成為全球農業的第一霸主?人口爆炸,糧食危機,全球的耕地和淡水日益減少,嚴峻的現實一點也不開玩笑,而孟山都帶來的「種子革命」,看來是最實際,也最有可能的解決方法,不但蓋茨稱孟山都的技術革新是非洲農業革命的關鍵,聯合國糧食計劃署也是這家公司的信徒。據「經濟學人」雜誌報道,二○一○年孟山都新推出了兩大轉基因超級豐產種子,難怪孟山都的總裁可以大言不慚,只有依靠他們公司的技術,全球的糧食產量才有望在二○五○年翻倍,應付屆時暴滿的九十七億人口。
孟山都最為人苛責的是壟斷——壟斷高達全球九成的基因改造種子,令各國農民不得不低頭,不是向他們買種子,就是向他們買農藥,賺取高昂專利費:玉米專利費約百分之二十三,棉花及大豆專利費更加超過五成,專利費的八成都歸孟山都,其餘由種子公司瓜分。如果農民自行種植基因改造作物,這些種子公司會把他們告得傾家蕩產。但針對這一惡評,孟山都四年前由蓋茨夫婦基金會與小巴菲特基金會牽頭資助,將一部分種子與相關技術捐贈給非洲的五個國家,為非洲的一種玉米研製抗旱基因。
全世界似乎只有歐洲試圖與之對抗。首先是歐洲政府的保守態度,一九九○年,歐盟曾規定各國政府管制生物技術產品的方式。歐洲人一向不相信政府機構,傾向於信賴環保組織。孟山都遊說歐盟不果,轉向英國,恰好一九九六年英國爆發了「瘋牛症」,食品安全成為最敏感的話題,一直延續到今天。雖然這十五年來,包括歐洲在內,也已經開放了對於基因改造食物的入口,只是嚴格反對種植基因改造作物。但第三世界國家沒有這樣的規定,孟山都在中國廣西種植基因改造的玉米,已多達一千多萬畝。
除了金錢,基因改造技術對原有生態秩序的侵略,已經積重難返,孟山都的例子,只是這二十五年來全球化的其中一個例子,但這個案例的影響更為深遠,已經進入我們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基因改造技術,像希臘文Pharmakon,既是毒藥也是解藥,在這場全球化汪洋的漩渦裡,普通人到底有沒有選擇?如果政府黑箱作業,傳媒監察被閹割,人民萬事不聞不問,答案不言而喻。
Feature
舌鋸上的木頭(張鼎源、俊廷)
提起糧食公義,很多香港人仍然認為這概念太西方,覺得這些大是大非的事情和自己無關。而有些人可能只會想起咖啡,但咖啡未必每個人也飲,而然各種不公平、不公義卻滿佈在我們每天所吃的食物和用品的背後。這是一環扣一環的,誰也沒有躲避的藉口,一不留神,當你大口大口咬著一條朱古力條時,很有可能正在參與摧毀雨林,或是助長著一場土地掠奪。
真正的油木民族
由人造牛油、朱古力、即食麵、雪糕到洗頭水、洗衣粉,無一不含的或許就是棕櫚油(Palm Oil)。正因其用途十分廣泛,所以在超級市場裡,約有半數包裝貨品的成份標籤上都有棕櫚油的蹤跡。主要原因在於棕櫚較其他產油植物更高的產出率,用途廣,價格平,比黃豆、油菜籽或葵花油更便宜。簡單講,這是一宗大生意,所以由種植到來到我們消費者手上,中間就已有不少人參了一腳。由小農或農場工人種植油棕;生產商就從這些自行種植或採購回來的油棕提煉棕櫚油;之後貿易商把棕櫚油售於跨國品牌產品,並用他們製造出我們常買的食品。從棕櫚油的貿易鏈可見,不少跨國食品企業的產品都會用到,但它們大都不會直接生產,而是從生產商或貿易商採購得來。而正是貿易鏈的一重隔一重,很容易麻痹了我們對糧原料生產的關注。
以棕櫚油為例, 現時全球百份之八十五的棕櫚油是來自印尼及馬來西亞,因種植棕櫚須要熱帶氣候及廣闊農田,而最初這些滿佈熱帶雨林的地區,就開始因這宗大生意而出現非法伐林開墾。非法伐林同時帶來兩方面問題,首先焚林會帶來大量溫室氣體;而熱帶雨林消失,即是地球轉換二氧化碳成氧氣的能力下降,變相也加劇氣候變化問題。在二○○○至二○一○年,便有一百三十萬公頃的熱帶雨林被火燒或砍伐,並轉變成農田。在熱帶地區,特別是馬來西亞及印尼,更達百分之七十五是透過伐林獲得農地。至於全球最大規模的食品製造業,便是主要導至這方面的背後推手。
一切由貪吃開始
非法伐林是棕櫚種植業最直接的影響,而當地的經濟、環境及社會問題,在逐步浮現。講真,由於非法,朝不保夕,大家也只是「搵食啫」,當然不會諗甚麼環境保護,沒有明天的考慮,也就不用擔心今天甚麼是對與錯。所以,眼見大家對棕櫚油的需求有增無減,這不只吸引跨國生產商到印尼投資及開發棕櫚園,不少原本種植稻米或橡膠樹的小農改種油棕。而自給自足的格局隨即被打破,一旦收成不理想,小農就再沒有其他可靠的生計來源。另外,大量使用肥田料及殺蟲劑污染泥土及地下水,最後,棕櫚油產業的工人在惡劣的工作環境賺取微薄工資,而且土地及地表污染,最後連居住環境也失去。
而要擴張棕櫚園,不免涉及收地與土地紛爭。為收得土地,企業會利用原住民普遍較缺乏市場資訊的情況,以低於市價換取他們的土地。更壞的情況是「土地掠奪」,即小農、原住民等被強迫遷離屬於他們的土地。為發展莫視原住民的意願,為未來需要弱勢群體退讓,為整體利益就要犧牲,這些騙人的把戲,香港人有新東北發展計劃在前,自然有切膚之痛,是無理由不明白的。
用消費表態
而現時,處理問題的方法,主要依靠可持續棕櫚油圓桌會議 (Roundtable on Sustainable Palm Oil, RSPO)認證。認證的主要目標在於證明棕櫚油出自合法農田,而非法伐林所得的農田。不過認證本身問題也多,不時傳來監管不力的批評。其實這種由業界共同參與或組成的機構,最主要的力量或動力,還是來自裡頭最重要的幾個 Key Player。而好在全球食品製造早被壟斷,所以首十大食品公司製造商如果聯手認真執行,要解決問題卻似乎還有希望……
事實上,近年消費者都愈加重視道德消費,如果他們發現食品企業的供應鏈中有不當的行為,企業的聲譽和銷售額也會出現危險,不少跨國食品企業都採取較積極的態度來回應消費者訴求。不是凡事也要大鑼大鼓,默言無聲,買與不買便已造就了結局。
(全文見 CUP Magazine 150 期「糧食起義」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