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版王羲之】
《王羲之觀鵝圖》出自錢選手筆,其時南宋覆亡,元朝取而代之,錢選成為南宋遺民,隱居山林,將生活寄託於文學與繪畫,正如他在自己詩中所寫:「不管六朝興廢事,一樽且向畫圖開。」
此畫以青綠設色畫成,王羲之在河畔亭中觀鵝,近處有青蔥林景,遠處的山色與王羲之隔着一片河水,意境幽幻,加上畫中人物與動物等的處理亦比較「Q版」,專家認為畫家營造出這片色彩青翠幽美的桃花源(文人夢幻般的理想世界),令他可以像王羲之一樣專心藝術,暫時逃離當時灰暗絕望的現實世界。
王羲之愛鵝成癖,故有書法家認為其書法多受鵝的優美姿態所啟發,指他通過觀察鵝在水中撥水的姿勢,精進自己寫書法時的手腕技巧。無論如何,其不少愛鵝故事流傳至今,都堪稱美談。比如說他現存的作品《黃庭經》,又被人稱為《換鵝帖》,原因是當年王羲之寫此經,全為了跟一名山陰道士換得一隻鵝。後來李白亦以此換鵝韻事創作七絕《送賀賓客歸越》:「山陰道士如相見,應寫黃庭換白鵝。」
相信每個人的人生都有起落的遭遇,藝術常常都能在絕景中為人開出另一扇窗,讓人有空間鬆一口氣來重新審視自我,再次向現實世界出發。
作品資料:
元代 錢選
《王羲之觀鵝圖》卷
縱23.2cm,橫92.7cm
紙本 設色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
圖片來源:美國大都會博物館
#有人物 #在山水裏看花鳥 #用筆記 #着墨彩 #放位置 #記共鳴 #畫 #藝術品 #藝術 #文化 #繪畫 #歷史 #夏天 #王羲之 #書法 #鵝 #history #apaintingaday #chinesecalligraphy #goose #artlover #painter #hkinsta #instagood #hkig #artist #museum #paintings #china #summer
山水亭的文學客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學測加油【逆境是最好的祝福—當我們都被貶官:岳陽樓記、醉翁亭記、赤壁賦、念奴嬌、漁父】
想想以前的讀書人比我們辛苦許多,他們不分科、不分系,如果你想成功只能讀國文,熟背四書五經,然後參加科舉。科舉也不分年紀、長幼,大家千里迢迢共赴京師,只為追求唯一晉升的機會:考中進士。
好好讀書,平平順順當個官,期待科考改變人生,光耀門楣,一展長才報效國家,這就是古代讀書人共同的願望。
只是好不容易考了全國第一,好不容易擠身國會殿堂,你卻發現光會讀書,懷抱熱血,並不能讓你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相反的,政治是眾人的事,你爭我奪,讒言毀謗是每天上演的戲碼,萬一選錯邊,講話直接了點,個性自然不虛偽,更會讓你貶到十萬八千里,永遠回不了家。
貶官生活是甚麼呢?在古代交通不變,從甲地貶到乙地,真是長路漫漫,一家老小跟著你長途跋涉,病的病、死的死也是大有人在(還有很多官員貶得太老了,終於遇赦回朝時,病死在路上,令人不勝唏噓)。
貶官之後的人生是甚麼呢?當你一心努力當官,卻被貶到荒郊野外,瘴癘之地,遠離權力核心極遠,不知何時回朝的前途茫茫?以及不知甚麼時候再中槍中箭的悲傷無奈?都是人生非常重大的打擊。
站在被貶之地,想著自己十年寒窗苦讀,年華漸長、白髮蒼蒼,卻搞得前途茫茫,心裡必定是無語問青天,那樣的寂寞、孤獨與對人生的無奈無力,幾乎是所有古代作家的必經之路;也是我們在閱讀這些文章前,必須先「同理」的感受。
當你能體會其中的酸甜苦辣,再去對照他們不同的選擇、思考,就會有著佩服、感動,當你能同理這些人生處境,就知道這些文章並不單只是與你分享作家的故事,而是想要教會你:人生在世,有高有低,倘若你處於低潮,當事情不如己意,乃至前途茫茫時,你可以從這些過往所學中,獲得一些力量與智慧。
范仲淹貶到鄧州時,好友滕子京也貶岳州。滕子京雖然失意,但來到岳州後依然努力,他用一年時間就達到「政通人和,百廢具興」的局面,還重修了歷史名樓「岳陽樓」,並請范仲淹為之作記。
范仲淹雖然沒去過岳陽樓,但憑地圖與作家的文筆,從岳陽樓「遷客騷人,多會於此」的地理位置,便寫出站在樓上俯瞰的磅礡氣勢,與自身遭遇渲染下「雨悲、情喜」的感受,這種「以物喜、以己悲」的情緒是真實人性,更是同為被貶官者的滕子京與自己最深的痛。
但身為「天下第一流人物」的范仲淹並不希望自己陷於個人的悲傷之中,他為官清廉,設置義田,以工代賑等善舉,就是因為他把百姓看得比自己還重要,比國家的幸福看得比自己的遭遇還重大。
因此,他除了勸勉滕子京應該擁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超然心境外,更強調「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才是士大夫的胸懷,這種「即使處於人生低谷,還是以天下為己任」的思考格外動人,文末「噫!微斯人,無誰與歸」的感嘆,雖然道出堅持理想的寂寞孤獨,卻也帶出生命的高度。
這時,若對照〈義田記〉中寫到「(范仲淹)歿之日,身無以為斂,子無以為喪,惟以施貧活族之義,遺其子而已。」就知道他不是說高話,而是身體力行,是這世界的大善人大善心,是天下第一流人物,是亂世中的風骨。
相較於〈岳陽樓記〉的孤獨崇高,〈醉翁亭記〉展現的就是一片活潑快樂,宋代古文運動領導者歐陽修即便具有相當地位,仍不免貶官命運,他到滁州後在自然中療癒自己,也發現了一塊寶地,即僧人智僊所建的亭子,並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命為醉翁亭。
首段說明醉翁亭基本資料與「醉翁」名號的由來後,文章接著從「山林之樂」著筆,繼而歐陽修又帶我們看到他來滁州第二年的轉變,不論是滁人遊山或太守宴飲,都呈現出一幅政治清明、幸福和樂的景象,最後,作者又從禽鳥的山林之樂,到滁人從太守遊而樂,寫出最高的快樂,其實是太守樂於其中的「與民同樂」,層層遞進的「樂」之中,我們看到歐陽修意在言外的境界:即使貶官,我依然可以選擇快樂,可以選擇發揮生命價值,繼續成為一個快樂的傳播者。
在年少時就被推為「蘇文熟,食羊肉;蘇文生,嚼菜根」的大文豪蘇軾一樣逃不了貶官命運,甚至一貶再貶,成為所有文學家中被貶得最遠(儋州,即海南島)的苦情代表。在貶官人生中,他因「烏台詩案」貶到黃州擔任團練副使期間,寫下〈赤壁賦〉、〈念奴嬌〉、〈定風波〉、〈寒食帖〉等名作,更是境界深遠。
同為貶謫文學,不同與〈岳陽樓記〉、〈醉翁亭記〉依然以百姓為念,〈赤壁賦〉、〈念奴嬌 赤壁懷古〉或者屈原的〈漁父〉呈現出「自我面對逆境的思考」。
〈赤壁賦〉、〈念奴嬌 赤壁懷古〉、〈漁父〉這三篇除了皆屬韻文,同樣具備押韻的形式外,也同樣都是作者面對外界、人生的扣問。
〈赤壁賦〉、〈念奴嬌 赤壁懷古〉皆是蘇軾來到文赤壁(赤鼻磯),面對三國赤壁戰場(雖非真正的戰場赤壁,但同有藉景抒懷意味)的興感之作。
〈赤壁賦〉是秋日滿月之際,和朋友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感受江水浩瀚,遺世獨立之感;而〈念奴嬌 赤壁懷古〉則是看著江水洶湧前行,觸發「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感慨,兩篇雖然起始景色不同,但同樣皆因景思及三國英雄:曹操「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周瑜「小喬初嫁」、「雄姿英發,談笑間,檣櫓灰飛湮滅」,皆是年少有為,不可一世,反觀自己貶謫之身,如蜉蝣寄生,如滄海一粟般毫無作為,卻已「早生華髮」,因此對人生、對自我的懷疑更加強烈無奈。
但蘇軾畢竟是蘇軾,他總能在絕境中生出燦爛之花,在絕處中寫作精彩名作,在〈赤壁賦〉中,他透過與朋友的對話,以「水、月」為喻,談人生的「變」與「不變」, 強調人生的價值與意義是永恆的,不以處境論英雄,而〈念奴嬌 赤壁懷古〉則是以「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呈現灑脫曠達的智慧。
屈原〈漁父〉同樣藉屈原和漁父的對答,展現作家對處境的疑問。忠而被逐的屈原不願同流合污,在投汨羅江前的這一刻,必定對自己的選擇有所體悟,也必定瞭解旁人對自己的不解,於是,藉由漁父的對答行文,算是遺書,也是交代。
文章中,即便漁父要屈原學著濯纓濯足的應變,要他用道家「與世推移」的從容彈性來面對困境,但屈原依然有著儒家的堅持,覺得身為士大夫,身為大臣,該有對這世界的理想,他堅持「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堅持不被世俗塵埃蒙蔽,即使被放逐,即使最後必須以死明志,都比自甘墮落來得有價值。
最終,屈原與漁父的對話只是各表心意,沒有結論,而屈原跳汨羅江成了中國文人心中另一種人格的象徵,人們的哀痛與端午節的由來,皆源自於「有一個人告訴我們:不論世界怎麼變,節操不能變!」
屈原用壯烈的方式堅持原則,他的精神可佩,方法則不可學,畢竟「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他離開後,想必最愛他的人將是永恆的不捨心痛,人生難得,也沒有必要為了某些堅持玉石俱焚。
因此,在屈原之後,我們看到其他人各自做了不同應對:陶淵明寧可辭官,過貧窮生活也不願為五斗米折腰;柳宗元在〈永州八記〉中將理想自我投射於西山與自然間,放下對小人的怨懟;而以上所提的這些貶官作家們也同樣在困境中,做出正確的判斷與思考。
順境之前必經逆境,逆境常帶著最好的祝福,唯有透過逆境,我們才知道珍惜、知足,才能藉此修正自己,明瞭最重要的價值。日本作家廚川白村說「文學是苦悶的象徵」,絕對沒有任何一個文學家願意被貶官,但貶官卻造就他們生命的深度與韌性,留下傳世不朽的篇章。
面對逆境,古人向我們展示了許多活法,你也終將在自己的篇章中,留給後人值得分享的經歷。
而老師認為,這就是我們學習這些文章的意義。
___
❤️學測將至,最好也最及時的引用素材就在課本裡,以這篇統整與孩子們分享,祝大家考試順利!加油!
❤️辛苦終有盡頭,我等你的好消息!
#歡迎分享給需要的孩子們
#閱讀素養 #文本分析 #學測 #統測 #指考 #會考
本文出自龍騰出版【搶救國文 統測複習25週】
山水亭的文學客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刷了幾遍《親愛的房客》、看了幾段刪減鏡頭後仍覺得意猶未盡,如果有人和我一樣之前傻傻錯過,有意於現在補上更多的莫子儀,這部 2018 年客家電視台精心打造的時代劇《#台北歌手》可以說是不容錯過,不但與導演樓一安共同執筆劇本,以舞台劇的方式將早期四零年代「台灣第一才子」呂赫若的生平與其創作縝密結合,瀰漫濃厚的文學氣息,時代感更是處處滲透於衣著、用語、流行文化與日常生活底下。
⠀⠀⠀⠀⠀
談及此位左翼作家,被稱為台灣第一代文青、外貌俊美的呂赫若,由莫子儀來演繹想必是最合適不過的人選,似乎生不逢時又生也逢時,橫跨在兩次大戰之間,台灣受列強瓜分後又進入日據時期,知識分子口中所操是輪轉流利的日語、台語與客語,才華橫溢、風度翩翩的他以筆代矛,關注政治、反映社會現況、富有革命理想,在文學、音樂與戲劇領域長期耕耘,於彼時的藝文界博得一席之地。
⠀⠀⠀⠀⠀
相當喜歡編導堆疊這位真實存在之人物的切入點,不刻意歌功頌德,或特地避開其爭議性的政治傾向與私人生活,而是選擇透過呂赫若的作品邀請觀眾進入他的內心世界,並將整個台灣當時的複雜與衝突濃縮在先天下之憂而憂的這群知識分子身上。在一篇訪談中樓一安曾說道,自己從文獻、史料與作品中所解讀的呂赫若是一個相當矛盾的人,總是在創作裡關注女性的遭遇,真實生活又時時流露出沙文男性的特質;他也有一定程度的族群意識,自我認同卻時常是浮動,甚至錯亂的,無法從根本脫離日本文化在他身上產生的影響,成為了戰後台灣社會無所適從的一頁時代切面。
⠀⠀⠀⠀⠀
也因此,莫子儀對呂赫若的詮釋更顯得牽一髮而動全身,如何於當今目光審視之下,將一位具有爭議性的文壇領袖、一位自相矛盾的創作者,演繹得讓觀眾能夠同理、產生共鳴,並如沐春風般感受到他文質彬彬的魅力,便是整部劇集成敗的關鍵處之一。所以我們看見了才子佳人,看見了努力在理想與現實,在傳統與改變之間尋求平衡的有志青年,身兼丈夫、父親、作家、表演者等多重身份,時而農夫樣貌示人,時而挑戰沒出息的結巴男子。收工後群起流連的山水亭總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此批文人雅士無所不談,適時穿插他們改編演出的劇中劇,每個角色都夾雜某部分的呂赫若碎片,也夾雜某部分的莫子儀碎片,漸漸畫上了等號,同一位理想主義者穿梭於〈藍衣少女〉、〈牛車〉、〈清秋〉、〈冬夜〉、〈暴風雨〉等或長或短或虛或實的篇章,細膩交織成一部飽滿立體的《台北歌手》。
⠀⠀⠀⠀⠀
將劇名取為「台北歌手」亦相當耐人尋味,刻意混淆視聽的說法就這麼硬生生被國民黨印在通緝單上,意味著此時期的史實、思想變革也長期被後人們簡化與誤解,透過呂赫若用生命走過的文學視野,觀眾得以重新一窺當年知識分子面臨的艱困處境,以及他們擁護不同思想的複雜原因。會於此時推薦《台北歌手》有非常多理由,除了放眼望去演員亮眼、劇本優質、還原時代以外,最重要的,還是這部劇集真正帶領我們認識了不甚遙遠卻如此模糊的近代歷史。
⠀⠀⠀⠀⠀
(圖片來源:台北歌手官方臉書)
⠀⠀⠀⠀⠀
⠀⠀⠀⠀⠀
▍12/6 前到 CATCHPLAY+ 輸入代碼【TGHFF57】,就可以享有57元優惠觀看《台北歌手》與多部金馬影展歷屆入圍得獎作品:https://bit.ly/2JU7C7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