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K 臨床進階肌肉動力學 123》
刷了協會的經典課程BAK BAI FMK,終於進入期待的CAK了。
什麼是進階臨床肌肉動力學呢?
簡單說如果BAK基礎肌肉動力學是由肌肉認識動作,那CAK就是反過來由動作出發去拆解出肌肉的功能,其實比較符合實際的例子。
而CAK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完整,但又只是由基礎肌動學堆疊出的評估系統。
說是基礎,但其實要有扎實的基礎才能容易學得上手,如果未來有興趣上,可以先慢慢把BAK補齊,特別是對解剖學肌動學不是很熟的同學。
CAK1是上肢,包含頸胸肩。
處理上肢的問題,很多時候要從胸椎出發,再來也許看頭頸或是肩胛骨,很多GH關節或手肘手指的問題,根源都不在不舒服的地方。
CAK2是下肢,包含髖膝踝。
了解步態中人體該做出什麼動作,肌肉該怎麼用力,基本上你就懂了下肢。
例如步態中的承重期,髖關節會屈曲內轉內收,膝關節屈曲內轉,足踝背屈外翻形成離心的旋後,就是一般講的旋前。
而推進期,髖關節伸展外轉外展,膝關節伸展外轉,足踝蹠屈內翻形成旋後。
更細的向心離心先不講,但可以看出所有下肢設計的動作都有其目的,當你無法做出某些動作的時候,都會因為動力鏈的關係而放大影響到其他動作,不得不注意啊。
CAK3是核心區。
而真正了解脊椎肋骨骨盆的動作,才能了解核心區域的動作,例如肋骨不同方向的收縮跟擴張,骨盆的三平面動作,還有相對的耦合動作都是平常比較被忽略的,當然核心區的大重點還是呼吸啊, 很多四肢雙側的問題可能都要回到呼吸去處理。
真的超重要。
應用的流程,第一還是評估,沒有評估的處理都是亂槍打鳥。
例如緊的肌肉一定要放鬆嗎?痛的地方一定是問題所在嗎?
CAK提供了完整的邏輯思維,去幫助你增加評估的準確性,抽絲剝繭找到真正的兇手或兇手們,才能提高成功的機率。
接下來需要處理,如果是PT的話當然會有非常多的徒手手法可以使用,而教練其實也可以使用自己熟練的伸展,自我按摩,工具,PNF或直接設計動作訓練。
不管有沒有徒手,最後一個最重要的收尾就是要訓練,而有了CAK的評估結果,要設計對應的訓練動作也相對簡單。
仔細一點講,需要的能力或關卡主要有:
1 問問題能力
2 根據問問題得到的資訊,決定評估的走向
3 得到評估的結果後,決定處理的方法
4 如果3沒有包含訓練,那一定要加入相關的訓練
5 指導學生訓練的技巧跟能力,也包含示範能力
需要的話還要再重複一次完整的流程。
而就像CAK課程大綱裡的其中一項寫的,它並不是要取代任何系統。
在上CAK之前,我上過了KPM,DNS,Immaculate Dissection,也都有在交替使用,而CAK真的是一個單用就很好用,如果搭配使用,更是讓你的工具箱更加的完整,思考更全面。
而反過來,如果你不熟悉或不想用到評估,個人覺得CAK也是一個非常好的了解人體動作的課程,因為只有你真正了解人體的動作模型跟肌肉的協同關係,才能設計出好的訓練動作,或知道你平常的練習少了什麼。
跟著我上課的同學不用擔心,對完答案發現很match,而且我自己也是這樣練的,基本上三天下來的檢測很多都很好,小部分有左右落差也是合理範圍。
不過還是要溫馨小提醒,當要實際應用到評估技巧同時帶來好的結果,學好基礎肌動學是能讓你比較快了解到評估的原則,但後續需要的評估眼力,跟動作設計進退階的能力,還是要一起準備起來的,評估眼力靠經驗累積,動作設計還是回到基本的肌動學加專項的變化組合。
身為動作指導者,如何規劃安全,有邏輯有目的有效率的練習,才是正職啊,評估的能力要多夠用都是看個人,你還有轉介讓專業來的這個選項。
而如果你是肌動學的狂熱份子,相信這堂課一定會讓你上的很過癮,拋開人為的關節動作定義限制,回到骨骼的相對關係,探討動作產生的本質。
但還是再提醒一次,據說有PT上到一半就哭喊:我不要當PT啦!所以一般素人還是記得基礎補好再來哦。
有興趣的同學,下一場是10月,請洽
台灣動作專家協會Taiwan Movement Specialist Association
Physiomotion Lab 動作實驗室
#CAK #BAI #FMK #BAK
#kensyogalife
「屈曲伸展定義」的推薦目錄:
屈曲伸展定義 在 Ken's Yoga Life 阿肯師的瑜伽隨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肌動學小教室>
我書讀的不多,但延續上次的討論,說好的,今天來跟大家分享一下學習關於肌動學的小小心得,當然更難的要跟各家大神繼續學習。
如果以下的觀念在上課的時候老師有教給你,恭喜,你遇到一個很好的老師。如果老師沒跟你講,老師可能不想讓你一開始學的太複雜,當然不管怎樣,了解這些觀念我覺得對往後的學習都很有幫助的。
#關於肌動學你需要了解的幾件事
1 肌群與動作
身體做出動作,肌肉最簡單的分工會包含主動拮抗協同穩定四大類,所以當做出任何動作一定是以肌群的方式工作,但在學習的時候或實務上有時候還是需要了解單一肌肉,也方便討論,所以不管學了多少解剖或肌動學,不要忘記身體是整體的,看動作不要只看單一肌肉。
2 動作平面
一樣,為了方便討論,我們也定義出三個動作平面,矢狀面,額狀面,水平面來描述動作方向。但一樣別忘了,應該幾乎大部分肌肉都不是剛好順著標準的軸長的,換句話說每條肌肉在不同平面都可以產生某種程度的動作。
3 解剖學位置
一樣,為了方便討論(敲頭),人總是要定義一個啟始的動作位置,就是幾乎像大休息的正躺為解剖學位置,任何動作的討論都從這個位置開始,但人不會永遠停在那(不然就掛了),所以當你定義動作的時候,也要看看身體關節處在什麼位置再說。
4 肌肉連接點
一樣,為了方便(到底有多怕麻煩),我們還是要有肌肉連接點的定義,有些定義為起點有些定義為止點,但有趣的就是動作有分開鏈閉鏈,所以肌肉雙邊收縮時,兩邊都有可能變成固定點(或移動點),所以只要知道連接點就夠了,起點止點相對不重要,相對。
5 力與力矩
這個對非理工科的就稍微難理解一點。但簡單的說要產生動作,除了考慮力的大小,同時也要考慮力矩,力矩就是力乘上力臂,翻做白話一點就是力被使用出來產生動作的效率,另外一個是力的走向是否夠集中,就是分力的概念,所以最後一句結論,就是肌肉在不同位置因為力學的關係對產生的動作會有不同的結果(至少知道這句就好)。
所以以上是我覺得最重要的基礎概念,至於哪條肌肉長哪邊,常用的就會記住,還有很多我根本就沒認真記(我就廢),手機解剖學軟體打開就有了,不需要一直猛背,懂練懂用比較重要,真的久了該記得的就會記起來了。
回到上一題前情題要(幫大家recap一下)
<#肌動學小測驗>
關於內收大肌。
起點:坐骨枝/坐骨粗隆
止點:股骨粗線/內收肌結節
請問以下哪個或哪些是內收大肌在髖的功能?
1 屈曲
2 伸展
3 外展
4 內收
5 外轉
6 內轉
正確的答案是:It depends。
看什麼狀況,也可以說大家都答對,因為在答的時候腦中都會有一個前提假設。
如果按照不同情況,會有不同答案。
4內收
內收大肌當然會內收阿,這應該不用講。
1屈曲 2伸展
如果簡單按照肌動學教科書的內容當標準,不管是考慮肌肉前後的走向,或甚至在髖屈曲或髖伸展的位置來看,其實內收大肌都可以做出屈曲跟伸展的動作,髖屈曲的時候可以幫助髖伸展,髖伸展的時候可以幫助髖屈曲,第一個是位置第二個是動作。
5外轉 6內轉
承上,如果稍為考慮一下複合動作,其實在髖屈曲的時候可以幫助髖伸展同時也會有點髖內轉,反之在髖伸展的時候可以幫助髖屈曲同時帶髖外轉,這個就很講求角度了,但在日常生活或訓練上的確還是有機會遇到。
3外展
最後,外展,好像有少部分人答。如何讓內收大肌做出外展動作?除非你可以把髖帶到非常內收的位置,那的確也許有機會讓內收大肌參與一丁丁丁點的外展,如果這樣要算當然也可以,只是實務上相對比較難遇到這個情況,另外一隻腿卡住,外展肌限制等等。
所以以上是我簡單的個人分析。
最後,應用題,可以當作一個參考。
如果你看過一篇Ray Long關於橋式的文章,其中作者建議”不要”在大腿中間夾磚去防止腿分開(也就是髖過度外展外轉),他的理由是當你做橋式帶到比較完整的髖伸位置時,夾磚塊(大腿內收)的動作,會因為力線的位置改變,反而會不小心讓髖帶到更多外轉,所以他建議是要在起來前先做好內轉的穩定,再把臀推高。
希望大家看完一輪,你會對肌動學的基本思維更加了解。
謝謝收看,我們下次見(等我心血來潮有空寫XD)
#anatomy
#kinesiology
#kensyogalife
屈曲伸展定義 在 跟著開揚動吃動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單關節運動VS.多關節運動】- 💢比較系列
在健身房中常看到許許多多的動作
有些是單關節運動有些則是雙關節運動
兩者分別有什麼區別與優勢呢?
讓我們來看下去吧!
-
🔥單關節運動
🔹定義:
依靠單一個關節的作動即可完成的動作,例如:二頭彎舉只有肘關節屈曲、三頭下壓只有肘關節伸展。
🔹優勢:
由於僅有單一關節作動注意力集中放在特定肌群發力,感受度較高,較為安全,動作難易度也較低易於學習。
-
🔥多關節運動
🔹定義:
依靠2個以上關節的作動才能完成的動作,例如:深蹲牽涉髖/膝/踝三個關節、臥推包含肩關節與肘關節。
🔹優勢:
由於有多個關節同時作動,作用肌群也增加,操作的重量大大提升,而較高的機械張力是肌肉增長的要素之一。
-
📍在安全正確操作的前提下,大量的機械張力在增肌的效果都是不能或缺的,而新手往往會希望增大某一塊肌肉而選擇單關節運動,但卻常忽略了效益和機械張力為我們帶來更多肌纖維破壞的因素!
📍多關節帶來的是更多參與的肌群,一次可以鍛鍊到2個、3個、甚至4個以上的肌肉群,論效益來說,多關節運動依然大勝,誇張點的例子:可能做3組深蹲10分鐘,單關節需要做4~5個動作以上才能練到相同的肌肉,然後花了4~50分鐘。
📍單關節的好處依然是有的,在學習動作的層面上,因為學習快速可以幫助新手建立自信,也因為感受度較高,讓我們可以充分感受到肌肉收縮,提高神經與肌肉的連結意識。
📍經過多關節的轟炸後,往往已經剩沒多少體力與專注力,此時進行單關節運動會是較為安全又有效益的選擇。
📍生活中的行為與動作大部分都是多關節,你不會看到有人拿東西肘屈曲只動他的小手臂吧?多關節是人體行為十分自然的行為,學習多關節無論是效率還是生活中的效益,都帶來十分大的好處,尤其是生活失能的特殊族群。
-
⭐️結論
💥多關節帶來的效益:較大的機械張力、同時訓練多個肌群、生活中的效益。
💥單關節帶來的效益:容易操作與學習、較為簡單安全、容易建立感受度。
單關節/雙關節各自帶給我們不同的好處與效益,兩者都加入我們的訓練中會是較為理想的選擇,避免側重或偏廢其中一者!💯
我是自由教練開揚/Canyon
希望內容對大家有幫助
歡迎分享給需要的朋友~
有任何問題也歡迎在底下留言大家一起來討論👇
/
/
/
#多關節運動 #單關節運動 #機械張力 #感受度 #比較系列
#健身 #增肌 #減脂 #訓練 #健身房 #增肌減脂 #重訓 #重量訓練 #腹肌 #馬甲線 #fitness #training #gym #weighttraining
屈曲伸展定義 在 屈曲角度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幸福屋 的必吃
提供屈曲角度相關PTT/Dcard文章,想要了解更多屈曲伸展、屈曲伸展定義、屈曲角度有關居家擺飾文章或書籍,歡迎來幸福屋提供您完整相關訊息. ... <看更多>
屈曲伸展定義 在 屈曲角度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幸福屋 的必吃
提供屈曲角度相關PTT/Dcard文章,想要了解更多屈曲伸展、屈曲伸展定義、屈曲角度有關居家擺飾文章或書籍,歡迎來幸福屋提供您完整相關訊息. ... <看更多>
屈曲伸展定義 在 運動解剖學基礎系列Exercise Anatomy 101 series 的必吃
Hello 大家好我是Frankie Sir!今天我們會和大家看一下各種動作及名詞是如何 定義 首先我們看看 屈曲 和 伸展屈曲 的意思就是將上下肢中的關節夾角減少了就是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