崢是不簡單的人物呢,brother.
#文章居然寫的比神父還長
【時代力量的問題】
我知道,和時代力量的諸多委員、黨公職比起來,我對於社會以及這個黨的貢獻是遠遠所不及,但,黨裡一直有些問題,也一直都存在,很久了,既然沒有人要撕破臉攤開來講,那就我來吧。
這些話,是我從2015年加入時代力量參與選戰,歡欣鼓舞進入國會到現在,一路以來目睹的黨內矛盾,寫出來,一來是我對黨還有最後的感情,二來是希望黨內所有人必須正視這些問題。
要處理,現在吃力不討好,或許還會掉票,但我認為如果這個黨還自詡理念型政黨的話,這是必須承擔的重量、必須跨越的關卡。
本文總共9632個字,總共分五個段落,覺得太長我下面會附上連結,可以直接選子題閱讀。
------------
【時代力量的權力結構】 https://reurl.cc/7go91
【立法委員黃國昌與時代力量】 https://reurl.cc/AQ818
【時代力量的小綠魔咒】 https://reurl.cc/bLR6l
【時代力量與柯文哲】 https://reurl.cc/Mad7W
【時代力量總路線檢討】 https://reurl.cc/kR05K
-------------
以下全文
前言:
許多朋友曾在私下聊天時,半調侃半認真的問,「時代力量」是什麼意思?它代表什麼?一般政黨都會以所要表彰的價值融入黨名,中國國民黨、民主進步黨、社會民主黨、綠黨、建國黨,都可以很清晰地在自我取名中看見該黨的意識形態,那麼時代力量呢?時代力量四個字本身沒有與任何價值連結,你們的自我定錨究竟是?
殊不知,「時代力量」恰恰精準反映了這個黨的內涵,名實相副。
時代力量,就是在這個「時代(當下)」,有「力量(聲量)」的人,合起來組了一個黨,就叫做時代力量,這正是時代力量的生辰八字,也是一切問題的根源。
-----------
【時代力量的權力結構】
近來時代力量的路線問題再次受到外界激烈的質疑與批判,過去同樣的情形已發生數次,一次比一次激烈,日前我就已對黨公開呼籲過,時代力量過去四年動輒面臨是不是「小綠」、「與柯文哲合作」等質疑,就是因為時代力量沒有路線,即便有,本身也從未被明確定義與說明過,不要說外界,包含時代力量內部都常有人對路線提出疑問,但從未被解決,根本原因在於時代力量的權力結構與組織問題。
過去時代力量屢次流出內部分歧的消息,媒體常以「分裂」、「派系鬥爭」下標解讀,事實上並不正確,因為時力內部從未有真正嚴格意義上的政治鬥爭,頂多「不和」,這代表黨本身沒有堅硬的外部框架,主要成員間缺乏明確的共同利益約束,致使各方都不願花費撕破臉翻桌的成本在內部收攏意見。黨內部無法透過衝突解決問題,導致當核心政治判斷出現分歧時,往往流於議而不決,甚至不議讓問題擱置,或索性各幹各的,多頭馬車。
外人或許覺得殊難想像,但這確實是時代力量一直以來的問題,或至少在勞基法二修,時代力量至凱道前抗議後,路線問題就成為黨內房間中的大象,無人觸碰,或是被認定無法解決,不知從何解決起,只能讓問題靜靜地躺在空氣中擱置,等待時間自然淘洗出結果。
這並不是黨中央同仁或黨主席個人問題,而是整個時代力量要面對的結構困境,時代力量黨中央從未有過凌駕幾位立法委員,特別是三位區域立委的權力,因此無法以中央決策強力主導黨的方向,就算真的想這樣做,恐怕也要面臨如何執行的問題。
檯面上主流政黨的權力結構,國民黨是早年接受俄羅斯共產國際扶植的政黨,黨組織完全繼承共產黨,也就是所謂權力集中的「列寧式政黨」,民進黨在成立時高度參考國民黨的組織架構,而時代力量的黨組織架構再同樣高度參考民進黨黨組織架構,三者殊途同歸。列寧式政黨或許聽來陌生,其實台灣人非常熟悉,因為幾乎每個人所認知的政黨樣貌,就是列寧式政黨,它的特色是類似政府或軍隊的科層化組織,由上而下,中央到地方一條鞭領導 ( Chain of command ),我們以為政黨就是長這樣,其實列寧式政黨是一種特殊模式,在世界上並非常態。
時代力量雖然引進若干網路參與的機制,但本質上仍然是傳統的封閉式政黨,在黨內部產生決策後由上而下,一層一層傳達,這在包括提名程序等各項黨務運作方面都可以很清楚看出來。對缺乏經驗的後進者而言,模仿既有制度是最快速也最低成本的方法,國民黨的全代會、中央委員會、中央委員會常務委員;民進黨的全代會、中執會、中常會;時代力量的黨代表大會、決策委員會,基本上是同一套運作邏輯,當指揮中心無法有效決策時,黨就會陷入癱瘓。
要能夠揮動軍旗、號令部隊,背後當然要有權力支撐,國民黨過去有槍桿子和黨產,無須多說。民進黨則以共同利益為基礎:「給予即是支配」,這分兩個層面,一是民進黨自黨外至今的多年發展中累積了穩固的群眾基礎,在地方公職選舉中,被黨提名即有相當高機率能夠當選,「民主進步黨」這個招牌就是黨紀約束力的來源;另一部分是能夠匯集社會公信與資源的頭人,透過自己的分配管道建立系統,頭人在系統內部亦有相當大的影響力,這後來也發展出民進黨獨特的派系文化。
回到時代力量,時力黨中央的權力基礎呢?時力財務本身相當吃緊,候選人基本上都要自己想辦法募款打仗,而在社會支持方面,時代力量的政黨認同度大約都在10%上下,對於當選門檻和這個數字差不多的縣市議員來說,黨的招牌的確有相當的價值,因此必須尊重黨的決策,但對於當選門檻是過半的單一選區立法委員來說,狀況就不盡然相同,更何況是對2016年時力首戰告捷的三巨頭來說,更是如此。
當年號稱理念型的政黨,除了時代力量之外,還有其他小黨,例如社民黨與綠黨合作的綠社盟。時力與綠社盟在意識形態、政策方向上均差別不大,為何最後時代力量贏下三席區域立委,外加政黨票74萬票,斬獲兩席不分區立委,突破政黨補助款門檻,而綠社盟鎩羽而歸?除了社會的期待,當然也和洪林黃三人當年的社會光環與背景資源脫不了關係。
權力只向它的來源負責,對時代力量這樣原本沒有基礎的政黨來說,是因為有了黨,才有這三名立委;還是有了這三個人,才有後來的時代力量?這是一個很難釐清的問題,但也因此注定了黨組織無法凌駕開國功臣的命運。試想,如果今天黨強制要求區域立委某事而得不到配合,那麼黨有什麼後續手段嗎?黨能夠承擔得起損失這三位立法委員其中一位嗎?有任何一位黨主席擔得起這個政治責任嗎?
這舉例雖然極端,但只要一想就能明白黨的癥結何在,決策參與機制可以擴大,但至今仍未突破這個權力結構的硬傷。與其說黨中央向外下達命令,不如說從進入國會開始,諸侯共治才是它的真實樣貌,顯智主席雖貴為黨主席,但在幾位委員之間權力不會超過民間的調解委員會。
時力雖有剛性政黨的制度設計,但從未備齊運作這套機制所需的權力集中,也不曾透過一次又一次的內部鬥爭,來凝聚黨的路線以及釐清政治責任歸屬。沒有共同利益、也沒有更高的權力作為桶箍,一旦這三人無法互相退讓合作,也不試圖以強制手段逼迫對方妥協,那就注定黨陷入失能的分歧狀態,大家各走各的路,美其名為柔性政黨,其實黨不像黨,這幾年時力各種狀似精神分裂的內部邏輯矛盾,其根本源於此。
------------------
【立法委員黃國昌與時代力量】
本文目的不在聚焦個人,而是釐清時力作為一個新生政黨,過去四年運作有哪些弊病,然而黃國昌這個名字之於時代力量,連結實在太強,談時代力量如果完全繞過國昌,也就失缺了一部分,因此這個段落必須談黃國昌和時代力量的關係。
*
國昌最近因私菸案,引爆台灣社會對時力定位的強烈質疑,我不認為這是他的刻意操作,今天換作藍營執政他依然會是戰神,廉能和行政墮落間的二元抗戰,本就是他一直來的主軸,但私菸案不是本文重點,這裡就不多談,國昌的路線後面會再提到。
國昌作為政治明星,一言一行最終仍會回到社會如何看待,但對時力來說,目前受到的強烈批判並不是國昌的問題,而是這個黨的問題。
國昌在非常早的時候,幾乎是甫進入國會不久就跟民進黨發生大大小小的衝突,關係很早就已經決裂,他也持續在言談中釋放對與「綠」合作的高度排斥,以一個政治工作者的角度,在執行層面我非常尊敬黃國昌,他是工作狂,對公共事務懷抱高昂鬥志,他的專業知識與揭弊能力不要說在時代力量,在整個立法院都是數一數二。
從黨的角度來說,國昌這幾年的工作成果更是時代力量聲量得以維持不墜的關鍵,他雖然一直自己走自己的路,但既然黨未曾明確定義黨的方向,那麼自然也沒有衝突問題,在工作上,他將他的工作發揮到淋漓盡致,何錯之有?
對黨內來說國昌最大的問題大概是他鮮少談及他對政治的遠程想像,使人無從捕捉他的藍圖,也無從跟隨或討論利弊,這或許是他的謹慎性格使然,然而綜觀他這幾年的路徑,國昌可以說是一個政治上的實證主義者,他不常直接談論純政治的觀點,特別是卸下黨主席的職務毋需代表黨後更是如此,他只在持續的行動中實踐自己的路線,但我們仍可從他累積的行為中,包括他偶而使用的隻字片語,例如「藍綠不過半」等,描繪出一個大致的輪廓,這個路線我在第五段會另外專門討論。
國昌的實證主義性格,也反映在他與黨內的溝通上,國昌不太和黨內同仁爭辯政治路線與對錯層次的問題,除了第一段提及的時代黨內衝突沒有檯面化之外,背後隱含的態度是「說那麼多沒有用,打出個成績再說」。時代力量的民選公職們,面對自己的工作無不戰戰競競、戮力奉公,但對「新政治」「素人參政」「各行各業來從政」來說,本就鮮有人能與中研院研究員出身、早在社會運動征戰多年的國昌的戰力旗鼓相當。
所以,時代力量的問題不在於國昌路線凌駕黨,而是黨在這幾年間並沒有在國昌路線之外另立出黨自己的路線,也沒有透過路線之爭來處理黨內蘊含的兩種本質上截然不同的政治想像,致使國昌個人完全代表也詮釋了這個黨。
年輕的面孔、良好的形象可以得到選民一時的喜愛,但一個黨若要長期發展,一定要有自己清晰的定位,明確的路線來爭取選民長期的信任。試問,如果今天國昌離開了時代力量,那麼這個黨的招牌是什麼?還剩什麼?時力還能夠吸引、抓住諸多對新政治高度期待的中間選民嗎?
請各位同仁嚴肅思考這個問題。
-----------------
【時代力量的小綠魔咒】
時代力量的內部分歧,最大程度體現在對民進黨的態度上,我在第一段中已經說明過這是因為時力內部從未統合的緣故,政治上同陣營不同勢力各執己見時,就都去打,看結果誰的群眾多,這是簡單又實際的方法。但僅限於大家都處在同一個政治框架內時,如果連基本的大方向都各搞各的,那麼黨就會呈現高度精神分裂的詭異狀態,當前的2020大選就是最明顯的例子。
時代力量在選舉中與民進黨的競合關係,不論是以時間軸橫切或縱切,都呈現高度的不一致,以橫切來說,目前時代力量在區域立委的提名,有選區明顯需要和民進黨合作,卻又有選區直接挑戰民進黨現任立委,和民進黨究竟是要合作還是不合作?
以縱向時間來看,更是無比矛盾,各位還記得2015年時代力量中和立委候選人胡博硯老師為何退黨退選嗎?不就是因為在專訪中說了「如果民進黨不協調,不排除不支持蔡英文」,引起輿論譁然後迅速被黨部切割,翌日自己退黨退選為時代力量切割止血?
當時是2015年5月底,如今已是2019年8月,時代力量至今仍對是否支持蔡英文總統連任曖昧不明,在當年蔡英文對國民黨有壓倒性優勢時,時力早早就內部定調支持蔡英文,2019面對韓國瑜與蔡英文,時力這樣高舉理念的政黨,竟遲遲無法在兩人間作出自己的價值判斷?無非是怕被扣上小綠的帽子,但不論如何對外說明,恐怕都很難不給人2016害怕得罪泛綠選民,2020害怕被執政包袱拖累的觀感。
再以新北市第一選區為例,同樣的選區、同樣的呂孫綾、同樣的時代力量,兩次卻有截然不同的策略,上次面對國民黨的資深立委吳育昇,代表時代力量出戰的馮光遠最後和呂孫綾整合,退出選舉。當時黨內為什麼有這麼多人去勸馮老師,甚至因此被他怨懟,埋下日後退黨種子?難道不是因為怕選到底馮呂分票讓國民黨撿了便宜嗎?現在卻又主動再次走回這條路,既然如此,何必當初?
「小綠」這兩個字的陰影是如此壟罩在眾多時力黨人心頭,但究竟什麼是小綠?怎樣才算是小綠?這樣的定義卻從沒有被談清楚過,似乎小綠是一個外界與媒體貼上的標籤,只要一但貼上就要使勁把它甩掉,這個黨是不是小綠竟處於被動狀態,小綠成了故事中的惡龍,人人都知道山谷的背後有條惡龍,卻從沒有人真正看過。
這樣的焦慮,來自於時代力量本身和民進黨的關係一直渾沌不明。時代力量成立之初的政黨定位非常單純,就是時代力量吸引中間、理念派選民,整合傳統綠營群眾的支持,來扳倒國民黨連霸選區。在國會裡民進黨加上時代力量區域與不分區的少數關鍵席次突破半數,促成立法院史上第一次政黨輪替,這是2016的主軸。
但這樣的想像迅速在時力成功進入國會後破滅了,因為民進黨單獨取得了過半席次,時力戰略想定中的關鍵少數高地不存在,自此後黨內再無成功凝聚共識去定義時代力量的政黨定位,將詮釋權拱手交出,也就注定了在第九屆國會剩下的時間不斷面臨大綠小綠的困擾。
時代力量在這四年與民進黨關係惡化是一個必然的結果,台灣的選制本身就對小黨極為不利,在時代力量成長為第二大黨之前,永遠在單一選區:總統、縣市首長、立委都必須面對是否支持民進黨和合作與否的問題,也就產生小綠陰影;而堅硬的執政邊界也使時力無法參與治理過程,無從分享執政紅利,白話講就是雖然時力本身也喊要和民進黨一起打倒國民黨,但民進黨做得好那選民自然集中支持民進黨,時力反而必須在民進黨的缺陷中證成自己的價值,制度本身的框架註定了時力與民進黨的衝突。
在國會內,當黨的戰略定位消失,就變成必須單純在戰術層次取勝來鞏固黨存在的意義,也就是沒有定位上的不同,只有誰比較優秀,「更左更獨」是為代表。因此除了國昌個人強力的揭弊表現之外,時力黨團自然走向激進化的道路,在各個重大議題上必須踩得比民進黨更前緣,使民進黨人抨擊時力不務實、加蔥等指控。兩黨難以合作,因為給民進黨比讚就是在掏空自己地基,這都是黨沒有處理路線問題的後遺症。
坦白說,在我的觀點,所謂大綠小綠事實上是史觀的問題,一個黨要建立長期穩固基礎,必須要在歷史中刻劃國家的方向,在這個方向中鑲嵌自己的價值,這樣黨才有核心,才有穩定的方向;對外而言,黨的核心論述必須要能夠回答選民三個問題:
1. 我們從哪裡來
2. 我們該往哪去
3. 所以我們現在要做什麼
這樣的論述給予了人在共同體中、以及台灣在世界地景中的定錨,才有渲染力跟說服力。國民黨的中華民國史觀和民進黨的台灣史觀便是兩黨的群眾來源,即便是黨內最如日中天的政治明星也無法違背這個框架。對時力來說,如果順著國民黨228屠殺台灣人、白色恐怖、黨外運動、民主制度成熟這條歷史軸線走,那最終必然導向國民黨不倒、台灣不會好的終點;也就必然面對應該跟民進黨合作共抗國民黨的道德結論。
這是大綠小綠之爭真正的源頭,也是我認為時代力量目前應該和民進黨採取的戰略位置,但倘若時力真正想走出一條長久、穩固、與台灣土地相連的第三條路,那麼應該回頭在既有史料中重新爬梳,尋找並建立一條全新的歷史切入面,在這個軌跡之上闡釋台灣的發展。
我認為長遠來看,這是時力真正應該去發掘的路線,最近也跟一些黨內朋友討論了想來著手進行這個論述工作,可惜不論時間與我的能力皆太不足,未能在時力遭逢當前危機前將這個工作產出一點初步成果,力有未逮,非常、非常遺憾。
-----------------------
【時代力量與柯文哲】
時代力量作為一個高舉價值和理念的政黨,且批判性如此之強,還是一個旗幟鮮明的台獨政黨,理論上理當對柯文哲市長的種種親中言行作出反應,但很奇怪,時代力量遇到柯文哲似乎就變了一個人,要馬避而不談,要馬雙重標準輕聲細語,這實在是一個很奇怪的現象。
舉例:今年三月韓國瑜市長訪香港中聯辦,時力在官方粉專以「主權零分」嚴詞批判,到了七月柯文哲訪問上海與國台辦主任劉結一會面,時力粉專的措辭就變成了「我們支持柯市長所謂的對等公開透明,更希望一旦對等公開透明不被中國接受時,柯市長能夠堅守立場,拿出態度。」一來一往之間,為何轉變如此之大?
事實上也不用答案,路人皆知當然是因為柯市長的支持者,所謂柯粉,與時代力量支持者高度重疊的關係,一旦抨擊柯文哲,便會引來柯粉憤怒的回擊,流失選票。
一個政黨,面對有風險的政治後果不可能完全迴避,就算如此久了也會被人看破手腳,這個道理大家都明白,但真要決策時就有個問題跑出來:誰來負政治責任?
我在第一段說過,時力內部本質上更接近諸侯共治的狀態,因此在2018的選舉採取分區負責的做法,也就是台北主委操盤台北選舉,新北主委操盤新北選舉,大家井水不犯河水,可說是時力裡的西伐利亞原則。
在去年的選舉中,時代力量在台北市提名了包括我在內五位市議員候選人。當時在內部大家對於支持柯文哲與否各有判斷,林昶佐做為台北市主委因不欲強勢主導方向影響大家各自最後選舉結果,於是發表了兩篇文章談論柯文哲,希望從中拉開空間,後果並不成功,而候選人也於選舉末段各自表態,台北在柯文哲這一題於是沒有統一的立場。選舉過後,對黨來說,柯文哲問題就變成誰要來扛政治責任的問題。
許多人批評為何時代的標誌性人物,國昌鮮少談及台北市政或柯文哲?一來是基於對上述原則的尊重,二來,站在國昌的角度,為何他要來為黨扛這個擔子?比起時粉跟柯粉,昌粉與柯粉更是高度重疊,這在各個政治網路社群都能明顯觀察出來這個趨勢。以去年來說,如果說時代力量支持者中有七成支持柯文哲,那麼至少八成支持黃國昌,而在支持者外,兩人的政治路線除了主權方面以外,也有許多重疊之處,例如柯的「藍綠一樣爛」與國昌的「藍綠不過半」。既然台北沒有處理這一題,那麼他何須耗損自己的政治能量來接這個燙手山芋?這是人之常情。
既然時代力量檯面上的政治明星都沒有為黨承擔這個站在理念上理當批判柯文哲的責任,那麼這個問題就變成時代力量這個招牌的集體責任,所有人共同承擔。既然共同承擔,那麼似乎又好像沒有人需要承擔,且黨內凝聚共識成本如此之高,這個問題就被持續拖延到現在。
許多時代力量的成員對民進黨抱持高度敵意,認為時力與民進黨有選票競爭壓力,泛民進黨支持者又常在網路上嘲諷、攻擊時代力量,因此民進黨是時力的最主要競爭者,這一部分來自於上屆政黨票被民進黨招喚流失的陰影,一部分也是前線戰士在戰壕中的視野。
但我認為,柯文哲才是在政治上,時代力量當前的最大競爭者。
道理很簡單,可口可樂與百事可樂才會互相搶業績,而舒跑與可口可樂則否。這是經濟學替代品的概念,時力與柯就是互為替代品,所以柯文哲一直以來也對時力相當客氣,甚至將時力黨主席與時力切割,就是這個原因,因為現階段雙方駁火對彼此的政治發展都不是最理性的選擇。
以台灣社會來看,藍綠各自有其政治軌跡與社會基礎,國民黨以黨國意識形態、侍從分配體系和軍公教打造自己的群眾板塊,民進黨則以台灣主體意識、台灣本土社群、和農、勞工階級為基礎出發,但隨著時間發展和大環境變化,雙方都面臨越來越多群眾傳統網路接不住,例如被經濟成長遺落的小生意、大公司裡的社畜,一但你照顧不到這些人,也無法為他們發聲,人民自然會尋找新的政治代言人,這是第三勢力的群眾來源,這個群體我認為還在持續擴大中。
廣義上來看、時代力量、柯文哲、黃國昌、館長等人都是這個社群中的聲量品牌,彼此間擁有重疊但不完全相同的支持者。第三勢力群眾還沒有明確的意識形態邊界,最大的共通點大概就是素樸的正義感與對傳統體制的不信任、被背棄感。
如同去年我在選舉中對柯的批判,我認為柯文哲市長利用他廉能、親民的形象,吸引了許多對新政治有期待的第三勢力支持者,卻因為自己的政治利益,屢屢用民粹的手段發起鬥爭,破壞民眾對社會體制的信任,甚至弱化台灣與中國之間的政治邊界,倘若有朝一日柯徹底掌握了第三勢力群眾,勢必會對台灣的民主造成巨大的危害。
因此,不只是時代力量自身的存續,這個黨能否成為第三勢力裡的中流砥柱,建構出理性、建設性而非破壞性的第三勢力道路,這是我對時代力量現下最深的期待,也是我之所以還留在這個黨的原因,可惜目前為止看來,選舉太近、理想太遠。
-----------------------
【時代力量總路線檢討】
「國民黨不倒、台灣不會好」這是時代力量在2016標榜的口號,也是這個黨最原始的目標:打倒國民黨。然而,在洪慈庸、林昶佐、黃國昌三人分別拉下楊瓊瓔、林郁方、李慶華後,四年過去,這個目標是失敗的,因為顯然國民黨並沒有被打倒,反而絕地大反攻。而究竟在進入國會後,具體要怎麼實踐打倒國民黨這個目標,政治上的進程如何規劃,黨也沒有藍圖來執行。
這是所有時代力量成員要捫心自問的問題:「到底『打倒國民黨』還是不是我們政治上第一優先的目標?」
是的話,怎麼做?現階段最重要的任務是什麼?
目前,黨內明顯蘊含著兩種截然不同的政治性格,根本的差別就是時代力量與藍綠兩黨間的距離。一種,是認為時力應該與民進黨合作,共同對抗國民黨復辟;第二種,則是在藍綠兩黨間保持等距,就個案與政策監督批判。
這是時代力量真正的路線問題,長久以來被埋在檯面下、隱而不鬥的衝突。
不論是柯文哲的「藍綠一樣爛」,或是國昌在立法院拉出的「清廉 vs 弊端」都是一種在藍綠兩黨之間中立的形式。「藍綠一樣爛」,任何對台灣民主歷史以及政治現實稍有理解的人,都會知道這是一句去脈絡帶風向,與事實違背的話。即便站在最嚴格檢視的立場,馬英九執政與蔡英文執政,何者實現比較多時代力量支持的價值與政策方向,難道我們分不出來?
而以監督對抗權貴結構,創造一個新的政治分野,這樣的路線,或許有機會能夠突破既有的藍綠板塊,讓時力繼續穩定成長,但這個路線本身是由不斷不斷的戰鬥串連起來的,無法預測事件,政治上也沒有明確的遠程方向。我認為,政黨的功能,終究還是要給支持者指引一個方向,告訴大家,我們究竟希望把這個國家開往什麼方向?更何況,以時代力量如此重視台灣獨立這四個字的政黨,主權議題、中國威脅,我們怎麼能夠不視為優先問題?
如果將視角拉出立法院、拉出台灣政府部門之外,拉出台北市、拉出台灣,我們會看到,中國正在殘忍的壓迫周邊民族的生存空間,上個禮拜,香港23個公部門發表聯合聲明,嚴詞批判港府,港人已經幾乎要走到了武裝抗暴的前線。我們能獨善其身嗎?台灣能置身事外嗎?
反紅媒,多少人在雨中走上街頭,不就是因為真切感受到這是正在發生的威脅?國民黨與共產黨勢力結合,加上韓國瑜捲起的民粹風暴,眼看就要對台灣民主構成最強烈的威脅,時代力量這時候難道還要猶豫嗎?還能不採取行動嗎?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Elie Wiesel 曾說:「我們必須選邊,中立只會幫助壓迫者,而從非受害人。」
在美國與中國之間中立,就是選擇站在威權,在藍綠間中立,我認為同樣亦相去不遠。
赤裸地講,我至今仍打從心底相信「國民黨不倒,台灣不會好」,以我所學習的台灣的歷史發展,以我這幾年在政治圈工作的所見所聞,我依然認為國民黨是阻礙台灣進步,邁向下一階段的最大障礙。
過去國民黨阻擋台灣民主化,民主化後阻擋轉型正義,阻擋各項社會改革,現在要阻擋台灣在美國幫助下真正脫離中國勢力影響,阻擋台灣建構成一個更成熟更穩固的自決共同體,國民黨永遠都為了自己的利益站在危害台灣的那一端,這就是這個1949年來到台灣的殖民政權和台灣本土社會間永恆的衝突。
這樣的政黨,如果時代力量如果不能夠讓時力的支持者們明白:台灣必須先面對這些歷史的沉痾,花費更多時間解決檯面下根深蒂固的結構問題後,才有可能向真正公平、效率的社會更邁向一步,那麼這個黨,我認為有愧於諸多對時代力量推動台灣寄予厚望的人,也辜負了當年時代力量創黨的精神。
如果時代力量怯於小綠的心魔,怯於將國民黨與民進黨之間的差異說出來,怯於指出台灣應該要走的方向,那麼即便時代力量本身成長了,但國民黨執政完換民進黨,民進黨執政完再換國民黨讓它復活,這樣台灣社會會變得更好嗎?容我提醒大家,台灣打從有總統和國會直選以來,歷史上只有一次真正政黨輪替就是2016年,這是一個多麼艱難不容易才走到的下一階段,難道我們要讓它倒退,所有努力都變成白費嗎?
這不是什麼用大局綁架、或是某些人口中嘲諷的芒果乾吃太多,真實處境就是如此,大家知道台灣在世界上其實是相對富裕、安全、穩定的地方,那麼也應該要了解,這樣的狀態有多麼不容易,它需要這個社會付出力氣、付出汗水維護,即便過程發生一些問題,也不該因此中斷。我們現在之所以能夠生活在相對安定的環境裡,就是因為有國家的壁壘幫我們擋下中國的入侵,如果讓國民黨重新上台自毀長城,那麼不知道會有多少勢力因此滲透進台灣。用積木堆起城堡要很久,推倒它只要一瞬間,時代力量在這個關頭還有模糊的空間嗎?
這不是時代力量哪個人,或是黨主席要獨自處理的問題,而是時代力量所有人必須共同面對。
我在此向所有時代力量的夥伴沉重的提問:
時代力量到底有沒有勇氣說出:「對,我認為現階段民進黨繼續執政,時代力量作在野黨監督,這才是對台灣有幫助的。」?
時代力量能不能夠和民進黨合作,讓台灣歷史開向我們期待的方向?
自2015年入黨至今,儘管一路上諸多質疑,基於政黨倫理,此前從未公開批判,今天到了這一步,實非我所願。如果時代力量還是無法面對自身的矛盾,還在困於選票計算,迴避應該承擔起的社會責任,那麼我對這個黨的期待、在這個黨的路,或許也走到了盡頭。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3萬的網紅kuroko哲平,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貓咪大戰爭 #真傳奇之旅 #居然又是新背景圖關卡 訂閱哲平,關注更多最新影片:https://goo.gl/qMxljs 你們都是怎麼通過的呢~ 在下方留言一起分享吧~ 最近的真傳奇關卡 好像超容易遇到新的背景圖關卡耶!! 而且敵方陣營真的都會很恐怖啊!! 這個隊伍搭配也是恐怖!! ...
居然又是新背景圖關卡 在 絲人空間(李絲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Cooking Studio活動文字記錄】2018.05.19《 33杯酒喝遍法國 》—葡萄酒大師馬克•派格教你喝出法國酒精華 誠品台中遠百店
本場活動摘要:
邀請你輕鬆入門葡萄酒的世界~
《 33杯酒喝遍法國 》—葡萄酒大師馬克•派格教你喝出法國酒精華
►活動時間│05/19(六) 3:00pm-4:30pm︱ 誠品書店台中大遠百店9F Cooking Studio
►活動地點│ 誠品書店台中大遠百店9F Cooking Studio
台中市西屯區台灣大道三段251號( 遠東百貨 Top City台中大遠百 南棟9F)
►直播位置│ 誠品中臺灣
►品飲酒款:
🍷La Mystèriale Châteauneuf-Du-Pape 2015
艾斯莊園 奧秘系列 教皇新堡紅葡萄酒
🍷Marquis de la Mystèriale Champagne
艾斯莊園 綺幻 香檳
主講/馬克• 派格( Mark Pygott MW)(葡萄酒大師 Master of Wine)
翻譯/莊才勳( Aaron Chuang )( 台灣葡萄酒論壇總編 (www.taiwine.tw))
葡萄酒的世界並不艱澀難懂,就讓葡萄酒界高榮耀Master of Wine葡萄酒大師馬克,以簡單的方式為愛好者提供簡明的捷徑,透過圖解式漫畫,親切且淺顯易懂,33杯酒走入33個產地、認識33座酒莊,就能學會品飲原則及訣竅,以這本活潑有趣的漫畫形式,濃縮大師級葡萄酒知識精華,全方位理解葡萄酒的學問。
這本書沒有大量的科學解釋或錯綜複雜的農耕技巧,卻能指出釀酒人與葡萄植栽者所做的決定是如何影響了杯中酒。
因此,書中列出了簡短扼要的「技術篇」,以檢視葡萄管理與引枝、有機與/ 或自然動力農耕,和釀酒人如何使用橡木桶的方式。
好奇葡萄酒大師心所嚮往的夢幻酒款有哪些嗎?活動現場也請跟著他一起舉杯並學會寫品飲筆記,開始你的葡萄酒輕旅行吧!
贊助: TWE台灣富邑葡萄酒集團、詩人酒窖 Le cellier des poètes
主辦單位:Mark Pygott MW • Ingrid Wine & Food 英格麗‧酒‧食‧旅• 積木文化
出版社:積木文化 積木生活實驗室
李絲絲
Huang Abbyming
Ingrid Lin
絲人空間(李絲絲)
★ 相簿縮網址 https://goo.gl/tZqYih
向葡萄酒大師(Master of Wine)學習,以33杯酒認識法國葡萄酒
跟著漫畫主角Sniff走遍法國最具代表性的產區,品嘗最能展現法國酒多樣性的33杯酒款,在這33杯酒中走入33個產地認識33座酒莊,更棒的是獲得葡萄酒大師分享的33則品飲筆記,輕鬆喝出經典風格,掌握選酒門道!
【重點特色】
◆葡萄酒界高榮耀Master of Wine葡萄酒大師馬克.派格的第一本著作。
◆以產區分類,從足以代表法國葡萄酒多樣性的33杯酒款,全方位理解葡萄酒的學問。
◆活潑有趣的漫畫形式,濃縮大師級萄萄酒知識。
◆捨棄艱澀難懂的術語或技巧,透過圖解式漫畫,為想了解葡萄酒的讀者提供簡明的捷徑。
◆透過解析大師品飲筆記,從中學習品飲原則及訣竅。
◆超過250支各產區推薦酒款清單,隨身一冊易讀又好用
對於想要了解葡萄酒世界,或是進一步要了解法國葡萄酒的讀者,這本簡明易讀的書是非常親切的敲門磚。
全書依照產區,分列出33 杯具有代表性的的法國葡萄酒款。
首先是產區地圖,讓讀者一目了然該產區的地理位置,而產區地圖上的編號,就是所介紹酒款的酒莊所在地。接著,由漫畫主角Sniff為該產區的地理位置及特色作概略的介紹後,便進入單支酒款的深入講解。在酒莊簡介之後,有葡萄酒大師對所介紹酒款的〈品飲筆記〉,並且在隨後的〈深入品飲筆記〉單元中,詳細解釋〈品飲筆記〉中各種描述背後的緣由;譬如,〈品飲筆記〉中該酒款有著巧克力的香氣及單寧與酸度,前者是因為曾經在全新的法國橡木桶中培養所致,後者則是來自使用的葡萄品種。
在每一個產區的最後,另外列出了一份推薦酒款清單,都是最能代表該產區的業者產品,希望能夠透過這些酒款,展現出法國葡萄酒可口、美味且多元的樣貌。
這本書沒有大量的科學解釋或錯綜複雜的農耕技巧,卻能指出釀酒人與葡萄植栽者所做的決定是如何影響了杯中酒。因此,書中列出了簡短扼要的「技術篇」,以檢視葡萄管理與引枝、有機與/或自然動力農耕,和釀酒人如何使用橡木桶的方式。
最後,本書還附上了可以記錄品飲筆記的欄位,並說明在撰寫品飲筆記時,可能應納入考慮的品飲元素。
影片連結 https://goo.gl/kTRCwB
★★★★★★★★★★★★★
如果你準備開始閱讀這篇記錄,那就不容錯過這精心製作的彩蛋!
《33杯酒喝遍法國》
葡萄酒大師教你喝出產區、風土、釀酒風格,全面掌握法國酒精華。
【https://goo.gl/RqLj7D】
今天是由積木文化出版《33杯酒喝遍法國》馬克大師蒞臨臺中誠品書店首場發表會。今天品飲2支酒,1支是香檳、1支是15年的教皇新堡紅酒。
活動全程將會在臉書「誠品中臺灣」做直播,幫我們按讚按分享,讓不能前來的讀者可以在線上跟我們一起同步收看。
為了尊重作者、講者,請大家中途不要離席,謝謝配合。
【未成年請勿飲酒,喝酒不開車、開車不喝酒!】
我是誠品書店的企劃,我的名字是李絲絲,負責策劃誠品書店3家Cooking Studio廚藝教室的活動,北部有2家書店廚房,分別是信義旗艦店、板橋新板店,但是中南區唯一一家就是各位目前所在地-臺中大遠百店。
我們開幕已經快要2年了,今天非常的難得,是第一次辦葡萄酒的品飲會,而且第一次辦就請到了世界級的葡萄酒大師Master of Wine。
大家知道葡萄酒大師是不能隨便亂叫,今天邀請到的是一位真正的大師,
本場活動時間是1個半小時,因為馬克老師在晚上還有新竹的行程,所以會在4點半準時結束。
各位所參加的葡葡酒活動是誠品書店首場免費講座,其他場次都要付費的,第二場不是在臺灣,是誠品香港銅鑼灣店,歡迎告知您在香港的親友5月底的時候到場參加。
【作者介紹】
葡萄酒大師馬克‧派格(Mark Pygott MW)
自2002年起投身葡萄酒業,最初於英國酒莊任職,爾後搬到南法隆格多克產區,繼續鍛鍊釀酒技藝。2004年回到英國成立葡萄酒進口與經銷公司,專精較不「經典」的世界葡萄酒產區,如隆格多克、羅亞爾河、坎帕尼亞以及加利西亞等。
2012年將公司資產出售後搬到台北,並於期間成為定居台灣的第一位葡萄酒大師(Master of Wine,簡稱MW)。馬克如今在英國和東亞地區來回奔走,涉足多項專業計畫,包括評酒、擔任酒展評審、葡萄酒教學、寫作,並為各個產區、產國和釀酒企業舉辦各式講座與工作坊。
【繪者介紹】
麥可.歐尼爾Michael O’Neill
原為平面設計師,之後轉成為老師,定居英國,教授藝術與設計科技(Art and Design Technology)。他目前定居印度浦那(Pune),雖然持續投身教育,同時也擔任藝術組織和藝展顧問,協助設計展場,並擁有多家企業客戶。
麥可與葡萄酒的淵源,和一般葡萄酒消費者相去不遠,不曾接受過任何專業葡萄酒訓練或教育背景,只知道自己喜歡的酒款風味為何。正是這點讓他的作品尤其親切且淺顯易懂。
絲絲:
由積木文化出版《33杯酒喝遍法國》。
只有33杯酒就能喝遍法國嗎?當然不是,窮盡一生喝遍幾百支、幾千支葡萄酒,都不足以說自己了解葡萄酒。
今天請到的葡萄酒大師是非常難得的!
大家知道要取得葡萄酒大師的資格有多困難嗎?除了有入門門檻之外,中間還需要經過層層關卡,還不見得可以考得上,最少最少要花上3年的時間,才可以取得葡萄酒大師的資格。
馬克大師利用不到4年的時間就取得資格,從2012年開始,往葡萄酒大師之路邁進,2016年取得葡萄酒大師資格,同時定居臺灣。也是唯一在葡萄酒大師資歷上的居住地寫上臺灣,目前還沒有一位葡萄酒專家是本土的。
葡萄酒歷史約60多年,到目前為止全世界的葡萄酒大師不到400位,所以今天非常難得邀請到馬克.派格大師。同時現場有一位即時口譯,是我們臺灣葡萄酒論壇總編莊才勳老師,看到他非常開心,在介紹2位作者與才勳老師之前,還有一位靈魂人物,先請她來引言,歡迎Ingrid老師!
Ingrid老師:
其實我沒有預期今天要上台,今天非常非常開心,也因為我跟馬克老師是很好的朋友,有這樣的機會來誠品這個地方。
自從馬克成為葡萄酒大師之後,行程非常忙碌,幾乎沒有辦法長時間的留在臺灣,所以為了新書的活動,花了整整4天時間安排,高雄、臺中、新竹、臺南、臺北等地,各式各樣馬不停蹄的活動,也期待接下來馬克老師、才勳老師為大家介紹並了解《33杯酒喝遍法國》這本書,讓大家走遍臺灣、喝遍法國!
以下,才勳老師即時口譯馬克老師的談話。
才勳老師:
馬克老師非常感謝大家今天的到來。
因為馬克老師在臺灣的這段期間,一直有持續在各個城市教授葡萄酒的課程,之前的幾場活動都是以曾接受指導的學生為主,今天很高興可以在課程之外,見到許多葡萄酒的愛好者,對馬克老師來說是一種鼓勵。
剛剛絲絲有提及到馬克老師在葡萄酒的資歷與地位,非常崇高。
和插畫家麥克老師在設計的想法上,想要在這本書呈現的訊息,相對來說希望以一種平易近人的方式,讓各位去了解葡萄酒高深的資訊。
同時這也是馬克老師的第一本著作,以平易近人的寫作方式帶大家入門,也想看看大家對於看完這本書之後的反應,當然也希望這本書是大家會喜歡的類型。
馬克老師是第一次在臺中和大家見面,而且以盛裝的方式(穿著西裝),但不希望大家把盛裝出席活動和這本書做連結,其實,這本書想呈現的是一種輕鬆、也讓大家感到容易親近的內容。
一開始想要先謝謝製作這本書的幾位貴人。
但是要特別謝謝誠品書店、謝謝絲絲擔任活動引言,感謝積木文化,有這個機會可以出版,其實這本書的大功勞是譯者Emily(潘芸芝)。
Emily和馬克老師合作期間,因為馬克老師一直有著很多想法,都是由Emily和出版社溝通,而且在出版過程,Emily誕生了一對寶寶。
大家都熟知剛生產結束的媽媽,很難做許多事情。但Emily也因為馬克老師的關係,在非常忙碌的時期,與積木文化的合作盡可能來完成。
Emily之前是調酒雜誌的總編,在調酒界也非常資深,同時也是當時馬克老師在臺灣教學的第一期學生。也因為有這樣的因緣,馬克老師才放心的將文稿交給了Emily。
也因為Emily和積木文化的Ingrid接觸、討論了關於這本書,彼此之間的想法,在看過初稿之後詢問,這樣的呈現方式是否符合現代人的需求,所以一開始在想著會議結束的時候,能夠出版一本書已是非常高興的;結果,在會議期間Ingrid提及是不是能發行一系列的套書,一次寫6本。
當下的馬克老師非常訝異,因為第一本書的內容才進行幾個篇幅,還未完成,就有後續這麼多本計畫的作品,但也覺得很高興。似乎在這種新的評鑑方式保留書(音譯)是可以有這樣子的需求,所以,一開始先以簽約2本書,第1本書的產區在法國,也開始著手進行第2本書的準備。
當然,馬克老師要感謝臺灣,原因是因為,他回想到,當初若沒有來到臺灣,也不一定會拿到葡萄酒大師學位認證,也不可能出版這一本書。
這段時間以來,大家的支持以及講座上學生的鼓勵,在這幾年葡萄酒的生涯上,有很大的改變。這都是因為馬克老師在臺灣的關係,擁有臺灣人的熱情與支持,都是馬克老師從未想過的人生。
大家可能很難想像,因為馬克老師和麥可老師的母語是英語,他們所出版的書籍語言居然先以繁體中文版本出版,而非英文版本,這樣的出版方式也是對於臺灣的尊重與對這本書感恩的起源。雖然看不懂,也不了解中文,但這是能夠表現對臺灣的一種感謝的方式。
馬克老師跟麥可老師認識的機緣也是很特別的,
馬克老師寫部落格之初,看到內容不是文字就是酒的照片,很枯燥無味,燃起想法:不如尋找一位插畫家幫忙吧,中間也找了很多人協助。
當時,馬克老師的住所與麥可老師住所僅200公尺的距離,一開始是不認識的,因為彼此的妻子都在同一個地方工作,雖然知道對方的存在,卻沒有進一步的認識。也因為偶然知道了麥可老師的專長後,開始了合作的緣份,這樣的緣份也更促成了這本書的誕生。
感謝現場讀者-樂沐餐廳侍酒師何信緯Thomas Ho,以高超的技術幫大家開酒,所以剛剛都沒有聽見開酒的聲音。
回到剛剛說的話題,因為妻子的引薦,因而合作,到目前有3年半的時間。
提到跟麥可老師的機緣,因為老師現居印度,當時安排臺灣發表會行程,也不確定麥可老師會不會出席,感謝麥可老師今天的蒞臨。
在麥可很多的優點當中,有一個可以一起合作並且相當愉快的原因是因為,麥可不懂葡萄酒。
該怎麼說呢?很特別的地方是,應該說麥可不了解葡萄酒,但是會畫畫;馬克懂葡萄酒,但是不會畫畫,所以他們在溝通過程中,馬克老師需要先把文案給麥可老師看,麥可老師以一般讀者不懂葡萄酒的心態來解釋、來繪畫。在某個程度上來說,文字因為透過圖畫,可以讓一般大眾更為了解。
若是麥可老師自己撰寫的話,多數是以個人想法為主,因為不懂葡萄酒,只能以遵照馬克老師的文字來畫畫,因此在製作這本書的時候,也把另一個層面,也是普羅大眾對葡萄酒的看法與拿掉很繁雜的知識術語,更為親近和了解。
馬克老師最喜歡喝葡萄酒,認為第2好喝的飲料是茶。
覺得目前很多的書籍,在描述葡萄酒的時候,都是以葡萄酒專家的觀點來解釋,身處在葡萄酒界或是有深入研究的愛好者,都以特定的話術來敘述葡萄酒,但是往往沒有辦法帶給大家共鳴,因為話術都是偏向於專業上的領域。
希望說,應該是從喝葡萄酒的人的感受開始,感受真正的味道,透過這本書可以讓各位多了解所喝的葡萄酒的一個純粹的感覺,從描述上可以貼近、可以是大家熟悉的言語,而非課程中的專有名詞去感受。翻開這本書的時候,是跟其他出版的書籍內容是不太一樣的,而且相對來說是有溫度的一種。
由於坊間出版的相關書籍多數是有厚度的,也偏向於工具書,因此,才會希望以小本書的形式來呈現,設計一本可以隨身攜帶,便於隨時參閱的書籍。
很多時候,當我們在喝葡葡酒時,往往都不太信任自己喝的味道的感覺,可能因為有專家或其他各方面,或許在當下品飲並無太大的感受,但是會因為專業或達人而質疑了自己的味蕾。
其實,很多時候,個人的喜好是最重要的。
因為,每一支酒跟每一個人的互動是不太一樣的,與其在很多時候參考別人的描述之餘,也要相信自己的口感與喜好。
希望大家在讀完這本書之後,讓大家產生更多的興趣去試飲各種不同的葡萄酒,而不是告訴大家書中的酒是一定要去喝的。
大家手上拿到的香檳請做一個舉杯的動作Cheers:快樂工作人
絲絲:今天品飲的酒款分別是:
Marquis de la Mystèriale Champagne
艾斯莊園 綺幻 香檳
✤ 產區:香檳(Champagen)
✤ 品種:59%夏多內&41%黑皮諾
✤ 釀造:使用傳統香檳釀造法,窖中陳年
✤ 風味:傑出複雜的香氣,展現烘烤麪包,成熟乾果、杏仁及牛軋糖的風味。口感豐富濃郁,洋溢檸檬、梨子和奶油麵包的香氣,泡沫持久且細緻
✤ 搭配:適合當開胃酒享用,搭配松露蛋捲、炒蛋、堅果及龍蝦。乳酪則建議搭配康堤乳酪及布里乳酪
La Mystèriale Châteauneuf-Du-Pape 2015
艾斯莊園 奧秘系列 教皇新堡紅葡萄酒
✤ 產區:Châteauneuf-Du-Pape
✤ 品種:80% 格那希、10%慕維德爾、6% 希哈、4% 仙梭&古諾瓦姿
✤ 釀造:採80% 的果串去梗,20%整串發酵的低溫發酵,以留存果香。長達五周以上的浸皮後,於80%不銹鋼桶與20%法國橡木桶中熟成
✤ 風味:以黑色漿果和香料為主,茴香和南美辣椒的點綴體現出充分的光照和溫暖氣候,入口豐滿並且有結構感,紫羅蘭和黑莓香氣縈繞在口腔
搭配:野兔、牛間排、蘑菇燉鴿
麥可老師:
在過去的人生裡面,比較少接觸葡萄酒,在60、70年代時期,英國人品飲葡萄酒的頻率是很常見的。而我在最近的18個月中,跟著馬克老師一起規劃這本書的時候,發現到很多葡萄酒的資訊,稍微有一些了解、有一些清楚了。剛好在這幾天有機會參訪臺灣的葡葡園,才知道葡萄原來是這樣子的栽種方式等等。
從這幾個月當中,一個對葡萄酒界是門外漢的我,也慢慢的了解葡萄酒,這是蠻意外的一點。而真正的貢獻是對這本書的插畫,也希望是跟各位產生比較有密切的部分。
才勳老師:
馬克老師提到為什麼書裡面寫33杯?
在法國,即使喝上上千款法國酒,也不見得完全了解法國,為什麼在33杯裡可以呈現出法國酒?因為33杯代表的是33種不同的風格,風格可能來自於土壤、年份、葡萄品種等等,這33種的味道或者是風格,往往在風土條件有一些連結。
並不是說你喝足這33杯就懂法國酒,或者死前必須喝足這33杯酒。
所以在這33款酒裡面,要告訴各位的是,某一種味道,或是某種風土條件。同時,也會在這個主題的後面,介紹其他有相同類型的酒款,這只是一個參考的部分。
從喝酒的角度,希望從酒的味道讓各位開始品飲,讓各位去感受酒的味道,再跟各位說關於酒的味道的淵源,而不是先告訴各位關於酒的歷史淵源、繁瑣的資訊。
因為很多人在學習葡萄酒的時候會筆記,來自於有個系統會評比怎麼品飲葡萄酒,當然這個部分是葡萄酒的從業人員會需求的。而一般人在品飲葡萄酒的時候,有一個品飲筆記,是附在這本書裡的隨身冊子,希望以一種回憶錄的方式來筆記。
在品飲的當下,去保留對於這個葡萄酒的印象,這個印象在日後有機會可以再品飲到,或者是需要參考這個印象時,是有連結、是有跡可尋的。
設計這個隨身小冊子,是希望大家在品飲葡萄酒之後,可以留下互動後,很個人的感受,而不是一種互通的評比。
如果已經購買這本書,請翻閱第202頁,裡面提到:
這個品酒筆記裡面,在品質部分要特別去認識、去鑑定,聽起來是很複雜的一個技術,要評論一支酒的好壞,其實是BLIC,代表酒的4個面向。
B,酒的均衡感;
L,口中的餘韻;
I,濃郁的醇度;
C,複雜度;
從一款酒的均衡感、尾韻、醇度、複雜度,就可以鑑定出這款酒的品質,但是,鑑定這款酒的品質之餘,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部分是,個人喜好。
它或許是一款很好的酒,但你個人喜好可能比較不喜歡,這可能是高品質的酒,但不會是你喜歡的酒,因為它跟你不合。
在一般葡萄酒的描述裡,可以從這4個面向去分析,最終還是要以個人的口感與喜好來做結論,因此在很複雜的葡萄酒中,這是一個比較簡單區分的部分。
其實在短短的一個小時裡,很難完全道盡很多時候的品飲方式,透過在這本書裡產生一些誘因,去了解、去感受,多去品嘗不同類型的酒款,多更多的氣味、風格。
最後,感謝誠品、感謝絲絲,感謝大家今天的參與!
絲絲:
今天非常榮幸與難得,
除了有全世界不到400位的葡萄酒大師,也是本書作者馬克大師在場解說;
剛剛在座品飲的香檳是由台中樂沐法式餐廳第一侍酒師何信緯老師開的酒,謝謝他幫大家服務,平常要喝到他開的酒是很不容易的;
臺灣酒研學院Tom Curry,特地從台北南下台中,歡迎Tom!
Tom:
大家好,看到現場有很多我見過的人。
我很早認識馬克老師,他剛到臺灣來的時候,擁有許多認證資格,還願意做到這樣的程度來教學,而且看到這本書出來的時候非常感動,謝謝馬克、謝謝麥可!
Q:可以請馬克大師為大家解說,如何品飲甚至領略現場的2支酒嗎?
A:第一款香檳在書裡就有提到,背景資料與口味介紹,也因為有酵母桶的浸泡與工法等等,以致於入口後會帶有清爽不一的口感,也請大家可以直接翻閱書中「無年份香檳」的章節,內容可以說是蠻接近的。
何信緯老師:
很高興馬克老師來到臺中,由於我是餐廳侍酒師,在葡萄酒方面一直在做的事情是,讓葡萄酒跟對的人有火花。
我個人覺得,馬克老師在葡萄酒界是神人等級,很難得會出現在臺灣,而且更難得的是,他很容易可以寫出坊間厚厚一本書,但是卻反璞歸真的去書寫喝酒最開心的事情就是喝下去的感動。
謝謝馬克老師,相信這本書可以讓你更親近葡萄酒。
絲絲:
謝謝大家今天的參與!
#TWE台灣富邑葡萄酒集團
#詩人酒窖Lecellierdespoètes
#MarkPygottMW
#MichaelONeill
#IngridWineFood英格麗酒食旅
#積木文化
#絲人空間
#COOKINGSTUDIO
#誠品台中大遠百店
資訊提供:李絲絲
攝影紀錄:蔡依珊
文字記錄:蔡依珊
★歡迎轉載,請註明出處。
居然又是新背景圖關卡 在 kuroko哲平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貓咪大戰爭 #真傳奇之旅 #居然又是新背景圖關卡
訂閱哲平,關注更多最新影片:https://goo.gl/qMxljs
你們都是怎麼通過的呢~
在下方留言一起分享吧~
最近的真傳奇關卡
好像超容易遇到新的背景圖關卡耶!!
而且敵方陣營真的都會很恐怖啊!!
這個隊伍搭配也是恐怖!!
不死大婗又搭配古代臉哥
不暫停就會很淒慘捏!!
查詢網址 : https://forum.gamer.com.tw/C.php?bsn=23772&snA=15334&tnum=6
------------------------------------------------
參與同伴:各種貓貓
------------------------------------------------
音樂來源:貓咪大戰爭
------------------------------------------------
哲平給小拉嬌們的互動網頁:
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kurokotetsupei1214
直播記錄副頻道:https://goo.gl/PgKCGP
給小拉嬌們的表單 : https://goo.gl/forms/ygZdbHPAibJdPibC3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k4YwC0Jtexw/hqdefault.jpg)
居然又是新背景圖關卡 在 戀與製作人-玩家攻略討論區 - Facebook 的必吃
玩家攻略討論區】一切事宜,管理員保有各種解釋權益,若有更動會再主動告知新版 ... 活動劇情相關截圖討論,需文章防雷空10行、放圖片防雷五張,也可以採取將雷文雷圖 ... ... <看更多>
居然又是新背景圖關卡 在 [閒聊] 聖誕節活動角色能力簡評PTT推薦PuzzleDragon 的必吃
終於來到了今年最後一個節慶這次的新角色除了BGM角之外都是給到鑽蛋率最高的六星某方面來說 ... 本次的BGM角,圖面的背景會動,算是角色圖的新突破. ... <看更多>
居然又是新背景圖關卡 在 真傳奇之旅!! 瘋狂遇到新背景圖關卡耶!! | 果然敵方陣營!! 來勢 ... 的必吃
貓咪大戰爭#真傳奇之旅#居然又是新背景圖關卡訂閱哲平,關注更多最新影片:https://goo.gl/qMxljs你們都是怎麼通過的呢~ 在下方留言一起分享吧~ 最近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