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的音準訓練方式】
今天上課教一個鋼琴老師,有念到音樂研究所,但不是科班,所以沒有練過別的樂器,我教一個移調的練習,用相同的指法拉兩個八度音階,但要分別按不同的把位,結果她很容易拉一拉會搞不清楚現在拉到音階的什麼地方,簡單地說就是全音半音會搞不清楚,根本的原因就是說她在拉的時候,心裡面沒有辦法一面唱著音階的弦律,我發覺好像很多學鋼琴的人會有這個問題。
因為一般人會覺得要先練鋼琴來培養音感,但我教過鋼琴彈得不錯的學生,其實音感都沒有太好。(我自己是先練小提琴3-4年才學鋼琴)
另一個也是鋼琴彈不錯的學生,要他用相同指法練移調音準的時候,他會自己去把那些音換算成實際的音名,應該聽起來只是Do Re Mi 每次都高半音的練習,對他來說就會變成一開始是Do Re Mi 接下來是Do# Re# Mi# 接下來是Re Mi F#這樣的概念。
我實際問他過,他說自己有絕對音感,但沒有相對音感,所以做相對音感練習的時候,他要用大腦一直去換算音符,所以沒辦法快速而輕鬆的做出移調的動作。這其實有一點奇怪,所以他對於音樂的感受方式,可能與一般人不太相同。
不過這幾個例子,我是要說明,我覺得小提琴的音準非常依賴心裡面對音高有能夠唱出來的能力,所以手指只是順著心裡想的音高移到想要的位置,比較像是人在唱歌把音唱準的方式,而不是像練鋼琴那樣去踩音準點。
用踩音準點的練法,我覺得只會練到肌肉記憶,一天不練就會變得不穩,而且練到高把位的音高,會非常難練,因為點變得太多也太密。
反過來說,如果是用心裡唱音高的方式來練音準,會訓練到音高變化與手感的協調能力,因此當音高要做多少變化,手會有感覺要怎麼走,這種練法,我覺得練起來的音準比較不會因為不練琴就變差。
操作上的差別則是,用這種方式操作小提琴,要集中精神在想音樂的進行。反過來用踩音點的方式,會比較像彈鋼琴,只是在執行音符指令。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160的網紅邱立婷-婷婷爵士 Li-Ting Chiu,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6000千粉許願特別版,來回答大家的問題啦! 彈鋼琴的朋友們,演奏八度音手痛有救了! (爵士鋼琴手:邱立婷老師) (物理治療師:劉育銓老師)(文章出處) 鋼琴手在彈奏時,會碰到需要用大姆指和小姆指分別彈奏音階相差很大的音,所以很多從小就練習鋼琴的人,或是長年談鋼琴的人,都會特別去練習把手指撐開的...
小提琴音階位置 在 黃中岳談吉他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參. 談談編曲實務經驗 }}_07
在上一週的文章後記2. 所轉貼的『旋律/時間』高等示範: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5tUM5aLHPA ,其實在開口的第一句話:『We love patterns!』,就已經揭露了古典賦格音樂寫作技法的奧義:將動機或是樂句視為一個一個的『模式』,真的像是在玩樂高積木一般,將這些模式在不同的時間點、音域範圍做巧妙的組合;然後用精緻的動畫,來將這些原本只能『聆賞』的音樂,轉化為視覺可以協助理解的時間軸橫向移動,來讓我們看得到這些『模式』的結構,是如何交織成音樂的『織地』(Texture,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9%94%E9%AB%94_(%E9%9F%B3%E6%A8%82) )。
我真希望我在高二、高三看著『基礎樂理』那些刁鑽的火星文字時,就已經能夠有像前列的Youtube連結,來讓我更快瞭解音樂運作的基本法則!
我的青春歲月已然錯失了…但年輕的你,可千萬要好好珍惜網路上所為你展示的學習路徑啊!因為這種知識與經驗太寶貴了,所以,我們還要再舉一個例子:且先讓我們看一下Cameron Carpenter這位年輕的管風琴(Organ)演奏家(https://en.wikipedia.org/wiki/Cameron_Carpenter )所彈奏的巴哈G小調賦格: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VKsTQpjKEM 。
是不是很驚人!除了正面四層的琴鍵之外,在他腳下的低音Pedal同樣也能擔負旋律演奏的功能,當樂曲的『織地』最密集的時候,他的四肢可以同時處理到四條的旋律線的流動(特別請注意看他單掌手指跨上下層鍵盤的彈奏技巧)!但是……即便我們已經親眼看到了演奏家的示範,其實我們對於音樂的感知,還是大約只能模糊地感覺到一些『Pattern』似乎有重複地出現、然後有一堆複雜的音階連接著、然後……就沒有了。
你如果對於這一類的曲目無法建立記憶的資訊,其實很正常!畢竟,我們並不是受過嚴格古典音樂訓練的科班學生;但,就是會有熱心公益的Youtuber,將這些難以實際掌握的音樂訊息,用清晰的視覺訊號呈現出來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WhPUqpaRp4 。我非常喜歡這個版本的視覺呈現,它除了用不同顏色來標定四條旋律線的樂句行止與相互關係,它還有一個小小的動畫效果來幫助理解每一條旋律線在做音程大跳轉換時的『連接印象』,這對於幫助我們來理解這麼複雜的音樂內容,實在有很大的幫助。整個曲子從一條主題旋律線開始,大約10秒之後,第二個聲部下轉五度摹仿了主題旋律、而原本的聲部開始去做主題旋律的對位和聲,在接下來的兩聲部寫作,具體而微地呈現了『時間』上的對比:當第二聲部做十六分音符的旋律訴說時,第一聲部用了二分音符的長度來『對比』,而當第一聲部開始轉成十六分音符時,第二聲部用了四分音符來摹仿第一聲部在前面的對位動機,而後兩個聲部漸次移動到較高的音域,來讓第三個聲部可以用低八度音的域區再次重複主題旋律線。
其實到這邊,我們這些試圖要從古典音樂去學習通俗音樂的尋寶者,應該已經挖到了我們的第一個寶藏!
[二. 關於編曲可以想想的幾件事_04] ~時間_04//和絃_01
我們粗淺的音樂知識知道:單一的聲線可以稱之為『旋律』,兩條的聲線可以建構起『和聲』,而當有三個聲線同時存在時,我們可以開始去定義『和絃』。幾乎所有的吉他教材在討論到和絃的組成時,一定都是從『基本三和絃是由三個音所組成,它包括了主音(或根音)、往上的三度音以及五度音』開始,我在剛開始學習吉他時,也是照著這個公式、口訣,去努力背誦一個調裡的七個基本三和絃的所有組成音;但當我看著那種有載明旋律簡譜與和絃提示的曲例時,我就有一事不明:『這個小節…它告訴我要彈C和絃,可是旋律卻有唱到2或是6……,它就不是1、3、5啊!為什麼可以彈C和絃?』你可能很難想像在民國七十五年前後,一個高中生熱愛著吉他、卻完全無法理解這其中矛盾的那種痛苦!一直到我快要把基礎樂理翻爛掉的某個時刻,我忽然意識到:『可是,旋律是流動的啊!如果旋律在唱2的時候,我不要去彈3、而變成彈1、2、5,或者等旋律的2唱過去之後我再彈1、3、5…這應該行得通吧?只是……那個譜記,好像不能只單純叫做可以彈C和絃吧?它好像會多出來一些什麼……』。
當時的我並不知道,隨著譜記所『框定』的一個小節裡,隨著旋律線音高的變化,其實那些『基本和絃』一直都在變動它的組成音而形成『許多的和絃在一個小節裡,只是它整體而言呈現了那個基本和絃的大塊色彩』的現象。所以,在一個標定為C和絃的小節,在那個『固定時間』內它可能隨時轉化成Cadd9、Csus2、Cmaj9、C79,甚至Cm79,甚至G/C!
因為,三個組成音的『和絃』,它只是三條旋律聲線在某個特定時間點的『瞬間快照』而已,隨著三條(或更多)的聲線流動,其實和絃的意涵與色彩,會隨著時間而有著多樣且自由的呈現、組合方式。
那代表什麼?或者說,那對於『編曲』來說有什麼意義?
讓我們冷靜想一件事:編曲是為什麼而存在?在現今的音樂分工下,應該是為了『那個已經存在的旋律線』而開始的吧?所以,我如果要為『已經存在的旋律線』來設計和絃,我其實是在編寫另外兩條(或以上)的旋律線條吧?
是的!你需要去『編寫』其他的旋律線條,讓那些旋律線條去交織成和絃的聲響---請千萬、一定要注意這個順序!是針對那條已經存在的旋律線去寫作其他的聲線而形成和絃。
不是『拿既定的和絃去套在那條旋律上面』!不是!
在這裡必須要先岔開一條路去討論一種真實存在的音樂現象:有許多很棒的西洋音樂,它聽起來就像是一個重複的和絃進行,然後把旋律寫在上面,譬如Coldplay的『Yellow』A段(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KNxeF4KMsY ),或Radiohead的Creep全曲(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FkzRNyygfk ),根本就是四個和絃反覆到底!那又怎麼說?這其實關係到西洋音樂的根底之於古典音樂,他們的思維是從『Pattern』的概念開始,而他們的音樂寫作也的確常常從和絃的Pattern進行開始,在這個時候,和絃進行成了『第一聲部的旋律』,而人聲旋律反而成為『另外寫出來』的聲線。這是一種『作曲』的手法,效能好或不好…很見仁見智,以我自己的觀察,西方人從Pattern式的和絃進行去寫旋律的效果明顯比東方人要好,因為那本來就是他們的文化血液、基因。
回到主題,那麼,另外編寫的兩條(或以上)聲線應該如何去執行呢?這得要回到人類的聽覺能力:以一個沒有受過嚴格音樂訓練的聽眾來說,不論給他什麼樣的音樂型態,我是說從簡單的民謠一直到結構嚴謹複雜的古典交響樂曲,他最容易聽得到、分辨得出來的音樂內容,只有兩條線:最高的那一條與最低的那一條;而在音樂學習的過程中,我們習慣將主旋律當成是『最高的那一個線條』(時至今日,也許應該修改成『最突出的那一條』),所以,顯而易見的,編曲者在確認了主旋律線條之後,下一步要編寫的,絕對是低音部的線條。
上面曾經提到的『它整體而言呈現了那個基本和絃的大塊色彩』,這個整體的大塊色彩,其實就來自你所決定的低音---或者通俗地說:你決定的根音。請再回頭看看挖到第一個寶藏前的兩聲部的編寫基本運作法則,沒有人告訴你根音只能彈長音或八分音符或什麼的,它其實是可以做為主旋律的對位,它可以很綿長、也可以很流動,關鍵是它與主旋律之間形成的『對比』,而且,它沒有被規定一個小節換一次!
我喜歡今天所轉貼音樂視覺化影片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它根本沒有小節線!
小節線(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0%8F%E8%8A%82 )最起初的功能,只是方便音樂家在溝通或演奏過程中容易標定位置的一種記號,但,我的觀察,現在許多的年輕音樂工作者…也許因為電腦編曲軟體的普及化,對於音樂的理解與認知,幾乎是建立在一種僵化的小節概念之上,它產生的問題是:旋律寫作的本身不是來自於旋律自己該有的呼吸長度,而受限於『如果不是乖乖的四拍或三拍或6/8拍的小節長度,好像會怪怪的……』的那種不安全感,所以,也許某一句旋律它只需要五拍或七拍就可以講完重點,可是因為那樣的不安全感,就覺得一定要補完足夠的制式拍分,而讓音樂變得拖泥帶水、缺乏自然的生氣與律動感。而這種現象往往會被搭配著『拿既定和絃去套旋律』成為一種編曲套餐來食用,這樣的思維所生產出來的編曲,往往只會給人一種千篇一律而缺乏驚喜的感受,以『用音樂說故事』來感動聽眾的角度來說,恐怕不是太高明的方式。
而如果你寫就了一個很好的低音線條,讓音樂中的主旋律得到一個很好的、有呼吸感的低音支持,我覺得這個編曲已經成功了一半!但,真正考驗編曲優劣與否的關鍵,現在才要開始。
當我們有了最高的、最低的兩條聲線後,接下來所編寫的、用來充填、定義和絃真正結構的,統稱為內聲部(https://baike.baidu.com/item/%E5%A3%B0%E9%83%A8%E5%86%99%E4%BD%9C ),在此,請容我引述臺灣流行音樂的錄音開路先鋒、前麗風錄音室老闆徐崇憲先生的部落格文章:『我曾經說過,在一首歌曲中, 高音像皮膚,低音像骨架, 中音則像肌肉, 三者均衡當然最好, 如果不均衡, 則中音不足是最難聽的; 弦樂四重奏裡的中提琴和第二小提琴, 也就是在一般歌曲裡的"內聲部",我感覺常受到忽視, 包括編曲和錄音都是如此, 尤其是初入行者』(http://qkhsu.pixnet.net/blog/post/97205466-%E5%85%A7%E8%81%B2%E9%83%A8%E5%B8%B8%E5%8F%97%E5%88%B0%E5%BF%BD%E8%A6%96 )。有道是『聽不見的最重要』!這句話是在說:普通人耳的聽覺雖然只能分辨兩個線條,但對於那些『不易分辨』、『聽不太出來』的音樂內部織地,還是可以感受得到飽實與否;設計得不好的內聲部,即便用了再多的線條、再昂貴的樂音,聽起來還是會覺得雜亂、混濁或空洞、無趣。反之,設計得宜的內聲部,往往與主旋律會取得非常好的度數距離,即便只寫了很簡單的用音,也能讓音樂的張力非常扎實。也就是說,我們在思考編曲的概念,其實就是在指定完低音之後,如何有效地寫出位於中間地帶的其他旋律聲線,來使整個音樂的聲響達到飽和的流動感。
但是,還記得我們在『時間_01』文章中說過:『音樂在能量的呈現上,還有一種觀測的表述:【開展】與【收斂】』?所謂的『聲響達到飽和的流動感』並不是指讓音樂一直停留在飽和的狀態,它永遠是一種對比,有的時候你要讓和絃的感受很『窄』,有時候你要讓它很『寬』,來構成能量的收斂、開展;它之所以可以被這樣操作,其實就是來自於低音線條可以寫到多低、內聲部線條會與主旋律拉得多開來決定的。
而因為這些都是流動的線條,它們所『快照』出來的和絃結構是可以很自由的,甚至,這些『被構成』的和絃出現時間點,也可以被設計在特定的位置;而在『什麼時間點』變換了和絃,其實,它也就影響了『重音』出現的位置,而這個動作,同一個時間也代表了律動感的好壞,也就是我們常常說的『Groove好不好』的關鍵!
因為,這一切的元素,都與時間感息息相關!
這一篇文字主要是希望對於『使用和絃感到苦惱』的編曲者,能提供從不同的角度切入理解音樂建構的想法。就如同我很反對『盒框式和絃』的記憶、用法一樣,我期待我們能從旋律的面向來重新思考和絃的意義,也因此而找到定義和絃的新看法;而關於『Groove』的問題,我們就留在下一次再討論。
在此之前,祝新思路順利愉快!
小提琴音階位置 在 Daphne Su 蘇子茵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回信】多次有朋友來信問我關於幾歲開始學琴好?
我想就這個問題在這裡發表我的意見。其實學琴幾歲開始好, 對每個人每個小朋友來說都不一樣。就學齡前到小學階段的小朋友來比較好了。
1. 專注力
每個孩子腦部的發展速度不太一樣, 因此從嬰兒時期坐爬的時間等就因人而異, 開始發聲講話的時間也都不一樣。到了幼稚園年紀, 同一斑的小朋友總可以發現一些小朋友的語言能力較佳, 一些小朋友的運動神經較發達, 一些小朋友專注力比較好。我想, 在學琴之前, 要有一定程度的專注力, 能夠階段性的專心聽老師講話, 學琴效果較佳, 在這之前, 如果希望孩子們接觸音樂, 可以讓他們接觸音樂潛能開發課程, 相信聆聽音樂是很好的聽覺開發。
2. 肌肉發育程度
學琴不論是鋼琴, 小提琴, 長笛, 吉他等, 都是運用雙手來操作的樂器。初步的學習除了聽力方面的開發之外, 就是肌肉記憶的訓練。鋼琴學著如何保持平衡的手形, 小提琴學著如何握弓, 如何按弦以及手指排列音階的位置等。這對部分小朋友來說, 很快就能適應上軌道, 但也有部分小朋友因為肌肉關節發育較慢, 在到達一定年齡前, 很難控制這些透過手部肌肉操作的細節。比如左手按弦若某些指節關節尚未發育完全, 很有可能讓左手很難保持穩固但同時在放鬆狀態下按弦的手形。因此可以讓小朋友試試看幾堂課, 若是一些姿勢上感到難以依照老師所教的做, 有時候是因為肌肉關節發育尚未完全, 可以過段時間再嘗試。
3. 心態
亞洲的孩子們, 由其實我這一輩, 幾乎沒有人沒學過樂器。似乎是每個小孩成長的必經之路。但這其中好比我身邊, 每當朋友聽到我是violinist, 常常立刻與我分享小時候學琴夢靨以及如何終於逃脫這件事。但這些人之中, 也有一半的人會說, “不過那時候要是沒有放棄就好了, 其實現在想起來, 我還蠻喜歡音樂的, 只是小時候是被逼迫著學, 對音樂沒什麼感覺。” 亞洲如虎媽的戰歌的故事一定不少, 只是音樂這件事, 不是數學, 不是地理, 它沒有一個標準答案(當然, 音準是另一件事)記憶中, 很多老師會規定小朋友回家每一首曲子每天要彈幾遍。但其實很多時候問題不在於彈幾遍, 而是要彈的聽起來像什麼樣子。如果今天教小朋友的是一首童謠, 讓小朋友先聆聽這首童謠, 了解這首歌, 也許跟著唱, 知道在描繪什麼, 再來彈奏, 心裡就會有一個他想要這首歌謠長的樣子。所以心態很重要!多數的情況下小朋友喜歡這首歌, 喜歡這種音色, 想要像這位演奏家抖音抖的一樣好聽, 這樣的學琴動力比什麼都來的踏實。家長的心態也最好能夠在孩子初步學琴的時候就有一個健康的建設。這世界上固然有莫札特有貝多芬, 不過幾十年才出這麼一位天才音樂家。如果在學琴的開始, 家長想的就是如何在越短的時間內讓小孩彈奏越難越好的曲子, 那最後所能聽到的也只會有滿滿的技巧。其實音樂對人來說, 是很好的朋友, 很好的陪伴。每個人都有那麼一些時候, 只想靜下來一個人聽著能夠放鬆自己心情的音樂, 在音樂裡找到其他東西所無法給予的慰藉。我常常跟我的學生還有家長說, “如果你是生下來就充滿音樂天分的音樂神童, 那麼我一定會竭盡所能讓你步上演奏之路。但如果不是, 我則希望, 現下學琴的過程還有欣賞音樂的能力, 有一天在你成人以後, 在你開心, 在你累了的時候, 都有你喜歡的音樂可以陪伴你, 那麼一切就值得了。“ 所以心態很重要, 音樂是個再透明不過的東西, 我們對所演奏的音樂的喜愛與感覺, 觀眾都能直接的感受到。要說學琴是一種學習演奏樂器的技藝, 不如說是學習一種語言, 學習如何用音樂用音符對觀眾說你要說的故事, 你要說的感覺。無論是專業演奏家或是業餘學生, 後者無論在學習或表演上都會是一個更美好的經驗與呈現。
因此, 我覺得幾歲開始學琴好並沒有一個標準答案。重要的是小朋友成長發育的階段與成熟度還有心態。也不需要上小學以後才開始學琴覺得太晚。因為這些真的因人而異。有顆喜歡音樂的心, 想演奏出好聽的音樂的心, 是學琴最好的原動力。
小提琴音階位置 在 邱立婷-婷婷爵士 Li-Ting Chiu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6000千粉許願特別版,來回答大家的問題啦!
彈鋼琴的朋友們,演奏八度音手痛有救了!
(爵士鋼琴手:邱立婷老師)
(物理治療師:劉育銓老師)(文章出處)
鋼琴手在彈奏時,會碰到需要用大姆指和小姆指分別彈奏音階相差很大的音,所以很多從小就練習鋼琴的人,或是長年談鋼琴的人,都會特別去練習把手指撐開的動作。
除了人類外,脊椎動物都是四足走路,在四足上都會有足底筋膜的存在,而人發展為直立的動物後,在我們手指間和掌間仍然會有這些筋膜群的存在,目的是為了是支撐整個手掌的力量,以致於在做抓握的動作時,可以力量更集中,而在做撐地的動作時,這個筋膜會提供一個保護性的力量,必須五隻手指分離或蹋陷。
長時間需要撐開手指來彈奏的鋼琴手,必須做相反於這個結構的功能,所以有人說學鋼琴最好從小就開始學,在這個手掌筋膜尚未成熟或成型前,是最容易拉開的時間點,就像中國為什麼要抓小孩來練體操,一樣是要這筋膜還沒完全成熟前就拉開它。
當成年後,這筋膜就會開始僵化,加上過度強化五隻手打開的能力,手掌的掌弓無法有效的做支撐,因此容易產生使指頭的伸肌或屈肌可能會有疼痛的問題。
★解決方案:
了解手指的疼痛成因後,就要知道想解決他,需要訓練這個手掌的筋膜群
可以找穩定的地面或桌面,將手掌撐於其上,先確認手彎端是不會疼痛的,接著開始增加撐地的負荷量,並且使用掌根、大姆指底部、小姆指底部這三點做為主要的承重點,並且運用虎口肌肉的力量,將手掌的掌弓建立起來,如果無法自主做出這樣的動作,可以使用一隻筆放於虎口,運用虎口夾住筆即可。
初階:維持在有掌弓的狀態,8-10秒鐘/1次,慢慢增加為15-20秒鐘/1次。
中階:學會這樣建立掌弓的感覺後,保持在這樣的位置開始手指頭點放的動作,並且慢慢開整個手掌和手指。
進階:別忘了彈琴還是一個全身的運動,學會中階的動作後,可以試著在四足跪或是棒式的姿勢,做出中階的動作。
★其他叮嚀:
手指頭是身體最末端的動作,其動作的能力涉及非常複雜的神經動作控制及本體感覺,一旦受傷後,很容易就會有控制不良或是循環系統的問題,建議綱琴手:
(1) 加強平日針對手部的保暖,可以有更好的末端循環。
(2) 減少滑動手機,會降低手指的敏感度。亦可以透過摸沙來增強敏感度。
(3) 必須訓練肩胛骨、肩關節、肘關節,藉以有更好的上肢連結。
(4) 訓練好的核心肌力,彈鋼琴必須保持好的坐姿穩定。
====================
(歡迎諮詢個別爵士音樂課程)
▶️個人臉書「Li-Ting Chiu 邱立婷」 : https://www.facebook.com/ChocolateLiTing/
▶️立婷的線上課程「三步驟學會即興演奏爵士樂」:https://hahow.in/cr/jazzmusic
▶️個人網站:http://tingjazzmusic.wordpress.com
▶️樂團臉書「Space Union 空間集合爵士樂團」:https://www.facebook.com/space.union.jazz/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ting.jazzmusic/
▶️Youtube 頻道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CQ0nSg2tb4bzcFu95dju4A
▶️WeChat 微信:ting_jazzmusic
小提琴音階位置 在 Yin Mason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望春風的和弦可以拉得比較準之後,用同樣的觀念來拉巴哈無伴奏Adagio,和弦的音準也變得比較好。
其實不只是和弦的音準,就算是在單音的地方,我其實都是採用一種先拉小聲聽一下音準,如果確定準再拉下去的方式來操作,所以整體的速度會比較慢一些。
到目前為止都還有滿多地方的音準會跟一開始判斷的位置不一樣,也就是都是先聽到小小的音不準然後偷偷將音移到準的地方才將聲音拉出來,所以整體的速度都要偏慢一些。
我覺得等到練到音準誤判的情況不太發生的時候,就可以用正常的速度來調整。
總之我是想說明於我練音準的方式是利用操作觀念的調整,像有的人會說音拉不準回去練音階,我覺得這兩者之間的關聯並不是那麼大,因為指法的排列不同其實會造成距離判斷錯誤。
一般來說放慢速度練習是有用的,但要了解放慢速度的意義,像我放慢速度是要去聽中間聲音的變化,像我過去可能放慢速度只是給自己更多的時間去找音,但並沒有聽到聲音變化的問題,那樣的放慢速度練習就沒什麼用,因為速度變快就還是又沒時間找位置了,總之只是想說明一下練習的內涵與練習的效果之間的關係。
--
小提琴泡芙 VIOLINPUFF
violinpuff.blogspot.com
小提琴音階位置 在 它是小提琴演奏技術最重要的方面。」可見,練習音階 的必吃
其實,堅持練習音階,是建立和鞏固內心的音高抽象位置的最簡單最直接的方法。 許多情況下,音階的階梯型出現或部分出現可作為旋律出現在提琴曲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