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什麼年代了,為什麼還要背這麼多東西?
不是有 Google 嗎?
過去的填鴨教育,導致現在有一種氛圍,好像背東西就是萬惡。更讓很多學習者當作不努力的「藉口」。只是不想努力,就拿 google 來墊背。
其他領域,我沒資格談。我就不提。
但在醫學領域,大量的背誦是必須的。我們都經歷過一天要背 50+ 頁原文書的日子。超級痛苦的,所以我可以體會為什麼現在很多醫學生會抱怨,都什麼年代了,為什麼要背這麼多東西?
從畢業至今十五年過去了,我還是很認真的看書、讀期刊。像最近 COVID-19 的疫苗準備開始要接種了,所以我找了好多文獻來讀。感謝國外大規模的施打,提供我們很多數據供參考。
我很多老師,已經是非常有經驗的教授級醫師了,但依舊好學不倦。還是一直在學新東西,也要「背」新東西。
我是不知道如果不把人體的器官背熟,開刀時是要怎麼開啦?
邊把人的肚皮切開,邊翻書嗎?術式不記起來,誰要讓這個醫生開刀啊?
或者是看病人的時候,回答患者:「等一下,我查一下這個藥物的劑量喔,你等我一下」或「我查一下用藥指引喔,這個都靠 google,不用背」
我想患者會光速退掛,去找其他醫生吧XD
別誤會。在這個年代,我很贊同網路給我們的便利性,讓我們可以少記憶很多東西。但並不代表不再需要背。我們只是把有限的大腦容量,拿來記憶更重要的東西。
請大家想像一個場面喔。
假設門診中,大家詢問 COVID - 19 疫苗的問題。
一個醫生,把各種資訊數據,如數家珍的娓娓道來,行雲流水的解釋優缺點。
另一個醫生,一直 Google,邊查邊告訴你他查的結果,還不時搭配「等我一下」
您會相信誰?
其他領域我不敢發表意見,畢竟我也不懂
但我必須說,我們這個行業就是要狂背啦!
背疾病、背鑑別診斷、被各種「正常數據」、背各種用藥指引、背藥物劑量(小兒劑量、腎臟疾病、肝臟疾病劑量、洗腎劑量等等)
我還可以把專長的幾個疾病,歷年來治療策略的變化說明出來XD
時代的演變也是很重要的
我也很想可以通通靠 google 啊。
但問題是,這條路行不通啊!攤手~~~
還是乖乖讀書、乖乖背吧XD
回到基礎學科。我贊同這時代不再需要「只靠死記」
但是基本功,是省不了低~~~~
小兒用藥劑量 在 陳映庄醫師的育兒資訊站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小兒常用藥物安全 ~
過敏免疫性疾病用藥
KIDSOLONE ORAL SOLUTION
#必爾生口服液
✅學名: Prednisolone,✨下面字超多可直接跳至師爺翻譯✨
有醣質皮質固醇(glucocorticoid)性質之合成腎上腺皮質類固醇(adrenocortical steroid)
本身在人體內的作用很多: (以下擷取自仿單)
促進醣質新生(gluconeogenesis)、
增加肝臟內肝醣的儲存、
抑制對葡萄糖的利用、具有抗胰島素的活性、增加蛋白質分解代謝作用、增加脂解作用(lipolysis)、
刺激脂肪的合成與儲存、增加腎小球過濾率而使得尿酸鹽經由尿液排除增加、增加鈣的排除
抑制嗜伊紅性白血球和淋巴球的產生,但是卻會刺激紅血球及多形核白血球的產生。
發炎過程及其後的傷口癒合階段則會被抑制。
刺激胃液中多種成份的分泌。=>增加胃酸過多胃痛潰瘍的機會
可能導致抑制內生性腎上腺皮質類固醇。=>庫欣氏症候群
上面字超多 🧐 #師爺翻譯 :
會拿來當作藥物治療主要是用在抑制發炎
改善過敏或自體免疫疾病
但大家也看到作用超多,所以 ⚠長期使用下會有非常多的副作用~
✅主要的作用
1. 改善過敏性疾病(ex 氣喘、蕁麻疹等)
2. 改善自體免疫疾病(ex 風濕性關節炎、潰瘍性結腸炎、紅斑性狼瘡等)
✅使用方式:
1.沒有一定,通常一天3-4次,劑量視疾病嚴重度調整。
✅常見副作用:
“長期”口服使用下副作用容易出現(通常是兩週以上)
比較常見的如下~
1. 食慾增加、體重增加
2. 反胃、胃痛
3. 脂肪囤積: 月亮臉、水牛肩
4. 各種代謝性疾病
5. 各種感染風險增加
#優點:
1. 口感佳,小孩接受度高
2. 因為是美國仙丹,對過敏或自體免疫性疾病的效果通常不錯
#缺點:
1. 口服長期服用(通常大於兩週)副作用容易出現
2. 不得以而非得長期吃的時候,也不可以貿然停藥
✨小建議✨
必爾生口服液是兒科過敏氣喘的常用藥物,
正確劑量下短期使用是安全的,
但過度使用或是貿然停藥容易產生各種副作用!!
所以病人千萬不可自行用藥,
必須完全遵從醫師指示唷!!
今天介紹到這邊~ 謝謝大家耐心閱讀 🧐 下課~
但還是老話一句
👨⚕#生病請看醫生,#母湯自行買藥吃唷! 👩⚕
小兒用藥劑量 在 台灣光鹽生物科技學苑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生技醫藥新訊>
英國癌友染新冠後腫瘤全消失!專家推測:病毒刺激體內免疫細胞
▪ 淋巴癌患者罹患新冠後癌症不藥而癒
這名61歲的嚴重腎病患者,在住院接受治療時發現患有晚期霍奇金淋巴瘤,而且身體各處都有活躍的癌細胞。更糟的是,確診不久他又因為呼吸困難再次住院,被診斷出患上了新冠肺炎。在醫院住院11天后,他的症狀得到緩解,出院在家中休養。期間沒有用過任何免疫化療和類固醇治療。
神奇的是,四個月之後,PET/CT檢測發現他體內的腫瘤大部分都消失了,與腫瘤相關的數值也下降了90%以上。
這個結果出乎人們的意料之外。2020年6月,同樣發表於《BJH》的一篇文章曾經回顧了迄今為止有關血液癌患者感染新冠病毒後發生並發症的證據,並提出由於免疫力下降,血液癌患者可能會在感染新冠後遭受更嚴重的臨床結局。
▪ 曾有淋巴癌患者在罹患肺炎、結腸炎後腫瘤消失
不過,淋巴腫瘤「自癒」的案件並不是第一例。2012年在《Clinical Lymphoma, Myeloma & Leukemia》發布的一篇文章中,一名大B細胞淋巴瘤患者在得了肺炎和結腸炎後,腫瘤也自發消失了。當時的研究者猜測,抗腫瘤免疫反應可能是導致腫瘤自發緩解的潛在原因。
基於之前的案例,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猜測可能是新冠感染引發了患者體內的抗腫瘤免疫反應,從而導致腫瘤的消退,作用機制可能是T細胞與腫瘤抗原的交叉反應以及感染時產生的炎性細胞因子,活化了抗癌的免疫細胞。
▪ 疫苗以及病毒感染似乎能活化體內免疫細胞
並不是說明新冠病毒,或者其它病原體可以用來治療癌症。受到感染後腫瘤消失的病例雖然發生過,但是仍然非常罕見。然而,透過活化人體免疫反應來治療癌症和其它疾病的理念卻已經在試驗中得到證實。
上世紀20年代開發成功的卡介苗,接種卡介苗的兒童的死亡率比沒有接種疫苗的兒童要低4倍。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死亡率是所有原因導致的死亡率,而不是因為結核病導致的死亡率。
隨後,研究人員在口服小兒麻痺疫苗,麻疹疫苗中都發現了類似的現象。在2016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對前人研究的系統性分析表明,卡介苗和麻疹疫苗在降低死亡率方面的效果高於單純預防結核病或麻疹得到的預期值,顯示它們可能具有防護其它疾病的潛力。
▪「病毒感染」治療癌症已有前例
而卡介苗在上世紀80年代取代手術切除,成為治療早期原位膀胱癌的首選療法。只要滿足患者免疫系統正常,腫瘤負荷較小,卡介苗能夠直接接觸到腫瘤,而且用藥劑量足夠的條件,卡介苗治療能夠在70%的患者中消除腫瘤。
目前,卡介苗作為免疫療法治療早期膀胱癌的機理還沒有得到完全的澄清,不過科學家們認為最可能的機制是卡介苗通過感染腫瘤細胞,激發了人體的免疫反應。這些免疫反應包括干擾素等多種細胞因子的生成,以及細胞毒性T細胞、自然殺傷細胞、巨噬細胞產生的抗癌免疫反應,從而導致腫瘤的破壞。
如今新興的「溶瘤病毒」領域也是遵從這一理念,通過感染腫瘤,不但能夠直接殺傷細胞,而且還可以活化人體對腫瘤的免疫反應。儘管目前尚不清楚導致這位淋巴瘤患者腫瘤消退的具體機制,但是這篇報告為人們進一步了解COVID-19的相關信息提供了參考,同時也有助於未來研究人員挖掘出更有效的癌症免疫療法。
文章來源: https://heho.com.tw/archives/157044